高考生物实验专题复习[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生物实验专题复习[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07-11-29 21:5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实验专题
1、 课本实验
(1) 复习要求:
  对每个实验的内容仔细地在头脑中回顾1—2遍,全面弄清每步原理,对不清楚的地方可边看边用“脑图”归纳整理,再回顾直到记住为止
(二)、实验内容
● 探究性实验(设计)
1、 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2、 探素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3、 温度对酶活性影响
4、 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
5、 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的实验设计
● 验证性实验(设计)
1、 植物组织中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1、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2、 DNA的粗提与鉴定
3、 学习微生物的培养技术
4、 用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验
5、 学习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 摸拟性实验
1、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2、 性状分离比摸拟实验
● 观察类实验
1、 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2、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
3、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4、 观察SO2对植物的影响
● 实习
3、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1、 设计小生态瓶,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研究性课题
1、调查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
2、观察被子植物的花粉管
3、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4、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5、设计农业生态系统
6、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7、调查生物工程制品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并写调查报告
8、收集有关生物工程发展的信息,并做交流报告
二、课文中所涉及的一部分实验
(一)复习要求
明确实验原理,掌握课文中的实验思路、方法及材料用具,站在设计实验的角度上进行学习,这是高考实验题的主要来源。
(二)实验内容
● 必修本(上册)
1.关于细胞核重要作用的一组实验P33第二章
2.胡萝卜韧皮部细胞的组织培养P42第二章
3.酶发现的一组经典实验P 46第三章
4.光合作用发现的一组经典实验P54—55第三章
5.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P60第三章
6.渗透作用与水分流动的演示实验P60第三章
7.溶液养法鉴定植物必需矿质元素的实验P64第三章
8.证明根吸收的矿质元素是通过导管向上运输的实验P65第三章
9.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培养植物P67—68第四章
10.植物的向重力性生长的实验P83第四章
11.生长素发现的一组经典实验P84第四章
12.关于顶端优势的实验P85第四章
13.无子果实的培育实验P 86第四章
14.摘除公鸡睾丸的实验P98第四章
15.摘除母鸡卵巢和又注射或口服睾丸酮的实验P98第四章
● 必修本(下册)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P2—3第六章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P3—4第六章
3.孟德尔的碗豆杂交试验P18—20第六章
4.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P20—21第六章
5.验证基因分离规律的测交实验P23第六章
6.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P30第六章
7.验证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测交实验P31第六章
8.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P55第六章
9.利用延长或缩短光照时间控制动物生殖的实验P83第八章
10.黑光灯诱杀农业害虫的实验P84第八章
11.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P92第八章
12.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情况及定量分析P107第八章
13.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P113第八章
14.被Hg污染的水对水蚤生命活动的影响演示实验P123第九章
15.微生物分解农药的实验P129第九章
三、一些常见的实验方法
⑴、根据颜色来确定某种物质的存在:
淀粉+I2(蓝色);还原性糖+斐林试剂(砖红色);
脂肪+苏丹Ⅲ(橘黄)或+苏丹Ⅳ(红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大肠杆菌+伊红和美蓝(菌落为深紫色,有金属光泽)
⑵、用颜色标记法来确定原肠胚三个胚层的分化情况。
⑶、用荧光标记法来证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⑷、同位素示踪法: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来源;
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的去向;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
⑸、确定某种元素为植物生长必需的元素的方法:
水培法(完全培养液与缺素完全培养液对照)
⑹、获得无籽果实的方法:
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花蕾期已去雄的子房,如无籽蕃茄、
诱导染色体变异,如无籽西瓜。
⑺、确定某种激素功能的方法:
饲喂法,切除注射法,阉割移植法,切除口服法。
⑻、确定传入、传出神经的功能:
刺激+观察效应器的反应或测定神经上的电位变化。
⑼、植物杂交的方法
雌雄同花:花蕾期去雄+套袋 +开花期人工授粉+套袋
雌雄异花:花蕾期雌花套袋+开花期人工授粉+套袋
⑽、确定某一显性个体基因型的方法:
测交; 该显性个体自交。
⑾、确定某一性状为显性性状或隐性性状的方法:
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体的杂交
自交,观察后代是否有性状分离。
⑿、确定某一个体是否具有抗性基因的方法:
确定小麦是否具有抗锈病基因,用锈病菌去侵染,一段时间后,观察有无锈斑
出现。
⒀、鉴定血型的方法:
用标准血清与待测血型混合,在显微镜下观察血液的凝集情况。
⒁、育种的方法:
杂交育种;人工诱变育种;人工诱导育种;单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细胞
工程育种等。
⒂、测定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⒃、生态瓶的制作方法。
⒄、分离微生物的方法:
平板划线法;用选择培养基培养(如:圆褐固氮菌的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
分离,细菌和酵母菌的分离)
⒅、测定微生物群体生长的方法:
测定细菌的数目---显微计数
测定细菌的重量---取一定体积的培养基,经离心分离,反复洗涤后,称湿重,
或烘干后称干重。
四、实验题解题思路
1、审准实验目的和原理。明确验证“生物学事实”是什么,或“生物学事实”的哪一方面;实验所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什么。
2、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及影响本实验的相关原理,然后构思实验变量的控制方法和实验结果的获得手段。在实验中必须严格控制相关变量,做到平衡和消除相变量对实验影响。常常采用对照的方法,即相关变量相同的条件下,观察实验变量(实验条件)的不同情况对反应变量(实验结果)的影响。
3、实验对象。实验所用的生物学材料,如光合作用的叶片,验证质壁分离所用的成熟植物细胞
4、实验条件。完成这一项实验所必需的下条件及生物学处理方法,如光照、温度、pH、酶、缓冲剂、离心等。
5、设计实验方法和步骤。这一环节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对照设计原则,使实验有可信度和说服力。
6、记录分析实验方法和步骤。分析应有的实验结果,对意料之外的结果甚至失败的情况作出恰当的分析和推论。
7、注意事项及补救措施。实验中若要使用有毒物质,应怎么使用?加热酒精应采用水浴法隔水加热。一旦燃烧怎么办?这些注意事项都应该在实验前有所准备,这些方面常常需要相关科学实验能力的渗透。
五、实验的设计思路
实验设计不是教材实验的简单再现,它来源于教材又与教材有别,体现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命题思路。
对这类实验题一般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1)了解题目要求;(2)明确实验目的;(3)分析实验原理;(4)确定实验思路;(5)设计实验步骤;(6)预测结果和分析。生物的生命活动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影响某一个生命活动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常常也很多。为了弄清楚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当研究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先控制其他几个因素不变。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因素变化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这是一种在研究问题时常用的科学实验方法。其中对照实验最为典型。在对这类实验题提出设计思路时,最为关键的是要抓住3个变量:即实验变量、相关变量、反应变量。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实验变量怎么操纵?相关变量怎么控制?反应变量怎么检测?把握住了这3个变量,那么所设计的实验就不会违背科学性原则、对照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例如,蝌蚪在发育过程中.前后肢的伸出,头部形态的改变,鳃的消失,尾部的消失。体形的变化等,都受甲状腺激素的影响。请根据实验材料设计实验,验证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
实验材料与用具:15只同时孵化的同种蝌蚪(体长均为15 mm),3个相同的玻璃缸,培养皿,小网,坐标纸(1 mm╳1mm),饲料.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抑制剂,清水。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设计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实验目的是验证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实验原理是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甲状腺抑制剂能抑制蝌蚪的生长发育.使蝌蚪的生长发育延迟。清水不影响蝌蚪的正常生长发育。
[实验思路]建立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抑制剂、清水.相关变量是同种蝌蚪15只(每组5条);适宜的相同的水质、饲料、温度等,投药的天数。每天的药量均相同,白天的观察时间、次数均一致。反应变量是蝌蚪的体长、前肢、旨肢和尾的变化情况。
[实验步骤]
(1)、将3个相同的玻璃缸分别编为1、2、3号;
(2)、将15只同时孵化的同种蝌蚪(体长均为15 mm)随机分为3组(每组5条)。分别放人3个玻璃缸中,在适宜的相同的水质、饲料、温度等条件下饲养;
(3)、1号玻璃缸中加入甲状腺激素5 mg,2号缸中加人甲状腺抑制剂5 mg,3号缸中不加任何药物; ’
(4)、向1号和2号玻璃缸中连续投药7 d,每天一次,药量相同;
(5)、实验期间,每天按时观察一次,观察时用小网将蝌蚪捞出,放在培养皿中,再将培养皿放在坐标纸上,观察并测量蝌蚪的体长。观察前肢、后肢和尾的变化,并记录。
[预测实验结果]1号玻璃缸中的蝌蚪前后肢、头部形态改变,尾部变化.体形变化等较快;2号玻璃缸中的蝌蚪身体各部位无明显变化;3号玻璃缸中的蝌蚪变化情况介于1号玻璃缸与2号玻璃缸中的蝌蚪之间。
[实验结论]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
对照与实验对照原则的解释:
对照是实验控制的手段之一,目的仍在于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实验对照原则是设计和实施实验的准则之一。通过设置实验对照对比,既可排除无关变  
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对照组:亦称控制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至于哪个作为实验组,哪个作为对照组,一般是随机决定的。这样,从理论上说,由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无关变量的影响是相等的、被平衡了的,故实验组与对照组两者之差异,则可认定为是来自实验变量的效果,这样的实验结果是可信的。按对照的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通常有以下对照类型:
(1)空白对照。指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例如在“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的鉴定”的实验中,假如用两个试管,向甲试管溶液加入试剂,而乙试管溶液不加试剂,一起进行沸水浴,比较它们的变化。这样,甲为实验组,乙为对照组,且乙为典型的空白对照。空白对照能明白地对比和衬托出实验组的变化和结果,增加了说服力。
(2)自身对照。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如“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则是典型的自身对照。自身对照,方法简便,关键是要看清楚实验处理前后现象变化的差异,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
(3)条件对照。指虽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作为对照意义的,或者说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意义的,或不是所要研究的处理因素。例如,“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实验,其实验设计方案是:甲组:饲喂甲状腺激素(实验组);乙组:饲喂甲状腺抑制剂(条件对照组);丙组:不饲喂药剂(空白对照组)。显然,乙组为条件对照。该实验既设置了条件对照,又设置了空白对照,通过比较、对照,更能充分说明实验变量---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
(4)相互对照。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对照。如“植物激素与向光性向重力性实验”和“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所采用的都是相互对照,较好地平衡和抵消了无关变量的影响,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六、探究性生物学实验的设计方法
近几年高考生物学实验,由于探究性实验更能全面考查同学们的知识储备与科学素养,因而受高考命题者青睐。
探究性生物学实验应当要求同学们在明确,实验要求、目的的前提下,遵循实验设计“操作方便、程序合理、药品节约、依据现象推测结论”的原则进行设计,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理论假设的提出 根据题目要求,确定实验的条件即实验变量X,实验中要注意控制“变量”。一般只确定一个变量,即唯一一个对实验结果可能产生影响的变量。在此基础上提出理论假设,它常常可以描述为:“当条件X存在时,事件P(实验现象)可能发生当条件X改变时,若事件P发生,能得出何结论;当事件P不发生,能得出何结论。”
2.设计探究性假设 分五个实验步骤进行:
1 实验准备,包括必要的实验器材及实验药品的准备;
2 满足条件X,设计一个实验,观察事件P能否发生;
3 条件X改变,设计一个实验,观察事件P能否发生,发生的程度如何
4 设计对照实验。对照实验是实验设计时必须遵循的原则,对照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
种:空白对照:不给对照组任何处理因素;条件对照:虽然给对照组施以部分实验因素但不是所要研究的实验因素,自身对照:对照和实验都在同一研究对象上进行;相互对照不单独设立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照;
⑤梳理,实验是否遵循“单因子变量”、“平行重复”原则。
3.观察、记录和结论 仔细观察并准确记录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作出相应的结论,一般规律是:
(1)若条件X存在,事件P能发生,条件X改变,事件P不能发生(或发生程度改变),结论是“ ”
(2)若条件X存在,事件P能发生,条件X改变,事件P能发生(或发生程度改变),结论是“ ”
(3)若条件X存在,事件P不能发生,条件X改变,事件P能发生(或发生程度改变),结论是“ ”
4.探究性生物学实验的几类题型分析
高考生物探究实验的基本题型大致有5种:分析——结论、设计——预测、问题——假设、评价——修正和模仿——创新。这5种基本题型的命题立意,遵循科学探究思想,重视考查同学们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能力,充分贯彻高中生物学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有助于推动新一轮课程改革和高考命题改革的进程。近年来主要以分析——结论、设计——预测的题型为主,有的考题每个题目又包含1~2种组题类型,其中以实验设计或分析结论为主干,而问题——假设、评价——修正等其他编制试题的形式则较少。
[分析——结论型]
该题型的特点是试题给出实验的目的、方法和过程,侧重于考查同学们对实验过程的观察与理解、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和分析以及对实验结论的归纳与总结能力。
[设计——预测型]
该题型的特点是试题列出生物科学的结论、事实,要求考生选用适当的实验材料,依据科学的实验原则,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验证生物科学的结论、事实,对实验可能的结果作出预测,并对预测的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推理出实验的结论,侧重于对考生推理能力的考查。
[问题——假设型]
该题型的特点是试题陈述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要求考生提出合理的假设,选用恰当的方法验证或解释提出的假设,并根据提出的假设作出合理的预测。此类题型重在考查同学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是近年来实验考查的主力题型。从命题技术上看,这类题型是开放性的好题,但由于受到高考阅卷的限制,目前此类试题只能以选择或填空的形式出现,因而选材受到极大的影响。
[评价——修正型]
该题型的特点是试题给出实验的目的,列出一些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考生通过对试题给出的实验思路进行分析,评价能否达到实验的目的,考查了同学们.的科学思维的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同时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评价,对错误的实验设计加以修正,提出恰当合理的实验思路,是一类,较为简单的题型。
[模仿——创新型]
该题型的特点是试题先进行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考生从考试的过程中获得能力的提升,考查考生尝试、模仿已有实验的操作,作进一步创新设计,这类题型增强了实验技能性目标的考查,体现终生学习的理念。基于课文实验的创新为备考的重点。
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的比较:
相同:实验原理、所用材料、方法步骤相同。
区别:现象:验证性实验每个装置只出现一种现象,探索性实验分情况说,结论:验证性实验只有一种结论,探索性实验对每种现象分别作以说明,例如必修本上48页实验六“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
因此,一般的来说,凡是探究性的实验的预测,往往有三种可能性,而作为鉴定性的实验则只有一种可能性,要么就是结论是成立的,要么就是结论不成立的,切记!切记!例如:
①测交结果预测,除了全黑,有白有黑外,还有全白。
②加碘后,“不变蓝”不等于“无色”或“没有颜色变化”;另外“不变”也不能说成“无现象”。另外,加斐林试剂鉴定还原性糖时,加入时,不能说没有颜色变化,因为斐林试剂是兰色的。等等
③用亚甲基蓝做菌量检测时,不能把“褪色”说成“无色”。
七、 实验评价题应对策略:
1. 看有无对照实验,如果有看对照设计是否合理。
2. 看实验是否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
3. 看实验步骤的顺序是否合理,步骤是否完整。
4. 看实验仪器、药剂的使用的是否合理。药剂的配备、使用及用量的大小。
5. 实验结果的验证是否合理。
八、训练
1.在光合作用研究过程中,科学实验陆续发现以下事实。在人们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达到一
定程度时,以反应式:6CO2+6H2O C6H12O6+6O2表示光合作用。此时希尔(R. Hill)从细胞中分离出叶绿体,并发现在没有CO2时,给予叶绿体光照,就能放出O2,同时使电子受体还原。希尔反应式是:H2O+氧化态电子受体 还原态电子受体+1/2O2在希尔反应基础上,Arnon又发现在光下的叶绿体,不供给CO2时,既积累NADPH也积累ATP;进一步实验,撤去光照,供给CO2,发现NADPH和ATP被消耗,并有有机物(CH2O)产生。希尔反应和Arnon的发现,使当时的人们对光合作用有了新的认识。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于H2O,而不是来自CO2
B.H2O被裂解后,发生了由H2O最后到NADP+的电子传递,整个过程需要光
C.希尔反应与CO2合成有机物是2个可以区分开来的过程
D.光合作用需要光的过程为CO2合成有机物过程提供了还原剂NADPH和ATP
2. 下面是一组探究生物体主要有机物存在与否的鉴别、鉴定实验,按表中Ⅰ~Ⅳ数字顺序,下列各选项①~⑩表示正确的是
待检物质 试剂 颜色反应
蛋白质 双缩脲 Ⅲ
脂肪 Ⅱ 红色
Ⅰ 斐林试剂 砖红色
DNA Ⅳ 蓝色
选项:
①葡萄糖 ②蔗糖 ③淀粉 ④苏丹Ⅲ ⑤苏丹IV ⑥紫色 ⑦蓝色 ⑧砖红色 ⑨二苯胺试剂 ⑩碘液
A. ①⑤⑥⑨ B. ②⑤⑥⑨ C. ①④⑤⑩ D. ②⑤⑥⑩
3. 在适宜的温度、水分和CO2供应的条件下,测得不同植物净光合作用量值(以吸收CO2的量计)如下图所示,请据此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在该实验条件下,使植物吸收CO2量增加或减少
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
B. 阴生植物总是比阳生植物光合作用效率低,因而
生长缓慢
C. 同等光照条件下,玉米比小麦光合作用产量高
D.小麦、玉米、高粱等农作物光合作用产量比野生
草本要高,这与人工选择作用有关
4.下列关于实验原理和技术操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可以不必保持细胞的活体状态
B.使用显微镜时,当由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时,视野变暗,此时应调节反光镜和通
光孔使视野变亮
C.在“DNA粗提取和鉴定”实验中,将所得到的DNA粘稠物加入到0.14mol/L的NaCl
溶液中,过滤,此时应取滤液继续提纯DNA
D.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所用的斐林试剂可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只是使用的方法不同
5、孟德尔做了如图所示的杂交实验,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所结豆荚细胞的基因型由植株A与植株B决定
B、所结豆荚细胞的基因型与植株A相同,属于细胞质遗传
C、豆荚中的每一粒种子的种皮与胚不属于同一个世代,种皮是亲代的,胚是F1
D、豆荚中的种子萌发后的植株表现型都与植株A相同
6.观察藓类叶片细胞叶绿体的形态与分布、观察黑藻叶片细胞的细胞质流动、植物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和花生子叶中脂肪的鉴定四个实验的共同点是( )
A. 实验全过程都要使实验对象保持生活状态
B.都必须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
C. 适当提高温度将使实验结果更加明显
D.都需对材料进行染色
7.完成下列实验所用的实验技术手段,依次是.()
①观察SO2对植物的影响 ②验证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来自水
③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 ④无籽番茄的培育
A.溢水法;余烬复燃法;纸层析法;秋水仙素处理
B.注水法;同位素示踪法;纸层析法;生长激素处理
C.溢水法和注水法;余烬复燃法;过滤法;生长素处理
D.溢水法和注水法;同位素示踪法;纸层析法;2,4—D处理
8.现有4瓶失去标签的无色透明液体,分别装有:溶解着DNA分子的NaCl溶液、大肠杆菌超标的自来水、葡萄糖溶液及淀粉酶溶液.下列用于鉴别这4种溶液的方法的叙述,不
恰当的是
A.各取4种液体少许,分别倒入4支试管中,再缓慢加入蒸馏水,出现丝状物的为
溶解着DNA的NaCl溶液
B.各取4种液体少许,分别加入4个含有伊红-美蓝的培养基中,把培养基放在适宜
条件下一段时间,出现深紫色菌落的培养基中加入的液体是大肠杆菌超标的自来水
C.各取4种液体少许,分别放入4支试管中,加入斐林试剂,并在沸水中加热,出
现砖红色沉淀的为葡萄糖溶液
D.各取4种液体少许,分别放入4支试管中,滴入少量碘液,溶液变蓝的为淀粉酶溶 液
9.某同学在做纤维素消化的实验时,用刀片将菠菜的叶柄切一小薄片放在载玻片上,滴以蜗牛嗉囊中的消化液,加上盖玻片;同样制作另一切片标本,但滴以蒸馏水作为对照组。经过15min。后,分别观察两片标本内的细胞,结果发现两片标本内的细胞形态完全一样。他分析了所得的结果与预期不同的原因。在他的下列分析中,你认为不合理的有
A.实验时温度太低,作用时间也不够长
B.滴管或实验器皿未洗净,残留酸或碱
C.消化液离开蜗牛嗉囊后,不发生作用
D.取消化液时的蜗牛因温度太低而呈不活动状态,消化液的量很少
10.天平的两端托盘上的烧杯内各插有一根树枝,且两根树枝的树叶一多一少,开始时天平两边平衡。(见下图)现将此装置移至阳光下照射,经过一段时间,天平一边将会下降,主要原因是
A.左、光合作用
B.右、杯内水分的蒸发
C.左、树叶的蒸腾作用
D.右、树叶的呼吸作用
11.小麦籽粒成熟过程中积累的糖类,主要是依靠穗下第一张叶片(旗叶)的光合作用供给的。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图甲),将旗叶包在一透明的袋中,袋中始终保持250C及充足的C02,在旗叶基部安装一个可调节温度的套环。实验开始时,套环温度调到200C,测定30min内透明袋中的C02吸收量、叶片水分散失量。然后将基部套环温度调节到50C时,发现葡萄糖从旗叶向穗运输的过程被抑制,继续测定30min内透明袋中的C02吸收量、叶片水分散失量,测得的结果如图乙所示,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叶片基部温度变化对袋内叶片蒸腾作用有明显影响
B. 叶片基部处于5℃状态时,袋内C02的吸收速率下降与叶片气孔开闭状态无关
C. 叶片基部处于5℃状态时,基部细胞呼吸作用强度减弱
D. 叶片基部处于5℃状态时,袋内细胞光合作用强度减弱
12.1921年Ottoloewi利用心脏灌流装置,研究神经与效应器之间的信号传递。他让灌流液先经供液心脏,再流人曼液心脏,刺激供液心脏的迷走神经,首先引起供液心搏抑制,随之受液心脏也停止搏动。分析该实验的结果能得出的结论是 ( )
A.该实验中应该用灌流液直接灌注受液心脏,作为对照
B.神经元与心肌细胞质之间‘是连通的,兴奋或抑制性递质的传递是直接进行的
C 迷走神经受到刺激,末梢释放一种抑制性物质.这种物质使供液和受液心脏都停止搏动
D.迷走神经受到刺激,产生双向传导的神经冲动,另一传递给受液心脏,另一传递给供液心脏
13.下列为某同学在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实验中的部分操作步骤,其中正确的是
A.培养基中蛋白胨、牛肉膏溶化后,直接补充蒸馏水至100ml
B.用lmol/LNa0H调试pH值,使pH值为5.O~6.O
C.加压至98Kpa之前,要彻底排出锅内的冷空气
D.将接种环放在酒精灯上烧灼,灭菌后立即伸入菌种试管内挑取少量菌种
14.下列关于实验的描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①斐林试剂加入到蔗糖溶液中,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 ②脂肪的鉴定需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滴 ③鉴定还原糖时,要先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匀后,再加入乙液 ④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鉴定呈紫色 ⑤洋葱根尖装片制作的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⑥观察洋葱根尖装片发现最多的细胞是前期细胞 ⑦观察黑藻细胞质流动的标志物是叶绿体 ⑧观察黑藻细胞质流动的标志物是液泡⑨滤纸条上色素带的颜色从上到下依次是橙黄色、黄色、黄绿色、蓝绿色
A.②④⑤⑦ B.③⑤⑥⑧ C.①④⑤⑦ D.②④⑤⑨
15、设计实验探究元素X是否属于必需矿质元素?某同学的构思大致如下:
本实验中采用甲组、乙组之间的空白对照,以及乙组中实验前(无X元素)与实验后(有X元素)之间的自身对照,其中属于对照组的分别是
A.甲组、实验前 B.甲组、实验后 C.乙组、实验前 D.乙组、实验后
16.生态学家G·F·Gause在容器中培养以细菌为食的有尾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图中: ( )
a.有尾草履虫; b.双小核草履虫; 只有一种草履虫生长时; ------该种草履虫在与另一种草履虫混合培养时该种草履虫的生长。
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b种群与a种群为捕食关系,b种群依赖于a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a是“胜利者”
C.a、b种群单独培养时,呈S型增长,制约其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种内斗争
D.a种群密度达64、b种群密度达105时,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为衰退型
17. 某同学为了验证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设计了如下表中的方法步骤,下列评价中不合理的是
序号 项 目 试管1 试管2
1 可溶性淀粉液 2ml 2ml
2 水浴温度 0℃ 100℃
3 新鲜唾液 1 ml 1 ml
4 水浴时间 5 min 5 min
5 碘 液 2滴 2滴
A、缺少正常温度的对照组 B、新鲜唾液没有再做稀释
C、实验操作步骤的安排不完整 D、检验结果的试剂选择不恰当
18.下图表示3株脱淀粉(经充分“饥饿”处理)的同种相似植株放在不同的金中罩内。以下关于本实验的叙述中最准确的是
A.证明光合作用的速率随CO2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B.证明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是CO2
C.证明过多的CO2阻碍光合作用 D.证明NaOH能促进光合作用
19.某科学家用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的胸腺嘧啶(T)和尿嘧啶(U)培养蚕豆,观察其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已知蚕豆细胞一个有丝分裂周期是20小时。根据这两种碱基被细胞利用的情况绘制的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对此结果的分析中,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ce段表示细胞正在进行DNA分子的复制
B.b点时刻,细胞正在大量合成RNA
C.ab段时期,细胞中最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D.b点和d点时刻,细胞正处于分裂间期
20.下列有关显微镜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高倍镜下观察到细胞质流向是逆时针的,则细胞质实际流向应是顺时针的
B.为观察低倍镜视野中位于左下方的细胞,应将装片向左下方移动,再换用高倍镜
C. 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纺锤体的结构,可用平面反光镜适当降低视
野亮度
D.按正确的操作方式下降显微镜镜筒时,从左侧看粗准焦螺旋应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21.冬小麦必需经低温处理才能抽穗,科学研究表明:低温处理的感受部位必需是胚。取数十粒冬小麦种子分为甲、乙两组,甲组给予低温处理,乙组不处理。将每粒种子切为两半,按下图方式粘合(粘合后种子仍有活力),并置于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下,将来可能抽穗的是( )
A.(1)(3) B.(2)(3) C.(1)(2) D.(2)(4)
22. 科研人员选取一棵健壮的柳树幼苗,给它的一片叶施加14CO2(如图所示),用以探究土壤温度和气温对其体内有机物运输方向的影响。然后控制不同温度条件,分别在A、B处测定含14C的有机物含量,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温度(℃) 14C有机物含量 气温: 17土温: 22 气温: 22土温: 17
A 14 21
B 24 11
该实验不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A 土壤温度高根呼吸作用强,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向下运输的多
B 气温高蒸腾作用强,有利于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向上运输
C 气温高叶片光合作用强,上部产生的有机物多
D 通过控制土壤温度和气温可以提高果树的产量
23.某校生物学兴趣小组为探究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以健康成年鼠为实验材料,分abc三组进行实验。通过5周的实验得到下列实验结果,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 a组鼠手术切除了甲状腺 , c组鼠每天注射适量甲状 腺激 素 , b组鼠没作
任何处理起对照作用
B a组鼠耗氧大,平均体温高于b c组鼠
C b组鼠在寒冷环境中耗氧会有所增加
D c组鼠食量最大,神经系统兴奋性最高
24.某同学欲测定植物叶片叶绿体的光合作用速率,作如图所示实验。在叶柄基部作环剥
处理(仅限制叶片有机物的输入和输出),于不同时间分别在同一叶片上陆续取下面积为1cm2
的叶圆片烘干后称其重量,测得叶片的叶绿体光合作用速率=(3y-2z-x)/6 g·cm-2·h-1(不考
虑取叶圆片后对叶生理活动的影响和温度微小变化对叶生理活动的影响)。则M处的实验
条件是
A.下午4时后将整个实验装置遮光3小时 B.下午4时后将整个实验装置遮光6小时
C.下午4时后在阳光下照射1小时 D.晚上8时后在无光下放置3小时
25、甲、乙、丙中的曲线分别表示一种生命现象,坐标a、b、c表示生命活动中的一种变量。
生命现象: ①生长素的浓度对根和茎生长速率的影响;
②恒温动物、变温动物体温变化与温度的关系;
③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
变量: Ⅰ:CO2的吸收量(释放量); Ⅱ:温度 Ⅲ :生长速率
下列关于甲、乙、丙所表示的生命现象及a、b、c所表示的变量组合正确的一组为:
A、甲为① a为Ⅲ; 乙为③ b为Ⅲ; 丙为② c为Ⅰ
B、甲为② a为Ⅱ; 乙为③ b为Ⅲ; 丙为① c为Ⅰ
C、甲为③ a为Ⅰ; 乙为① b为Ⅲ; 丙为② c为Ⅱ
D、甲为① a为Ⅲ; 乙为③ b为Ⅰ; 丙为② c为Ⅱ
26. 若要做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DNA的粗提取和鉴定、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以及观察植物的向性运动的实验,所选用的材料依次是
A. ④①③② B. ①③④⑤ C. ⑤④①③ D. ②⑤④③
27、夏季校园的浅水池塘中均匀分布着开黄花(完全花,有雌蕊和雄蕊)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水毛茛,它的叶裸露在空气中的呈扁平状,浸在水中的叶呈丝状;水毛茛全株有毒,为一般鱼类等水生动物所不食。生物小组的同学拟在池塘中放养专食水毛茛的转基因小金鱼,经过实地调查和科学计算,他们共放了X尾小金鱼,认为这是该池塘能平衡喂养的最大数量。
(1)运用你所学的知识,分析他们是如何进行调查和计算的?
a.
b.
c.
(2)为了快速增加水毛茛的种群数量,生物小组的同学用其丝状叶进行植物组织培养,一次获得1500株幼苗。组织培养应使用________培养基;幼苗的叶为_______,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次年夏季,发现众多开黄花的水毛茛中有一枝开的是白花,经请教专家确定为控制花色的基因发生突变,产生了等位基因。请你设计一个可行的植物杂交育种实验(用遗传图解和必要的文字表示),以获得能稳定遗传的白花水毛茛(代表基因型的字母自设)。
28、实验材料、用具:
(1) ①如图所示的渗透装置(长颈漏斗管上标有刻度)、清水、蔗糖溶液、水浴锅、冰块等其他必要的实验材料和用具。
②根据上面提供的材料用具可推知:本实验是通过测定水分子通过膜的扩散即______________作用的速率来探究低温对物质穿膜运输的影响。
(2)实验步骤:
①取如上图所示的渗透装置两组,分别编号为1、2。
②在两组烧杯中加入等量的水,长颈漏斗中加入等量的蔗糖溶液,保持管内外液面高度相等。
③对两组装置进行不同处理:1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两组装置同时开始实验,几分钟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预期实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现用纯种黄圆子粒的豌豆与绿皱子粒的豌豆杂交,(实验条件适宜)F1全为黄色圆粒。若如上图F1自交,得F2的性状及比例为:
黄圆73%,黄皱2%,绿圆2%,绿皱23%。回答下列问题:
(1) 上述两对性状的遗传是否符合自由组合规律? 。 为什么?

(2)请用上述相关育种方法再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你的上述观点。(条件适宜)实验方案分析:
30.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想设计两个试验:
(1)证明尿液中是否含葡萄糖;(2)证明血液中存在葡萄糖。
现提供:新取尿液样品、加有柠檬酸钠的鸡血、清水、试管、离心器、三脚架、大烧杯、火柴、酒精灯、石棉网等。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过程中还需要的一种试剂是 。实验原理
(2)实验2比实验1复杂,其原因是

(3)写出实验2的实验步骤、观察到的现象。
(4)写出实验1可能出现的现象和结论。
31. 下面是关于果蝇对DDT抗药性的进化实验:
实验一:将一个果蝇群体(第一代)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涂有a浓度DDT的玻璃片处理,将成活下来的果蝇后代(第二代)继续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2a浓度的DDT处理,将存活下来的果蝇的后代(第三代)用3a浓度的DDT处理……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DDT浓度增加1a处理果蝇。到第15代时,DDT浓度增加至15a,仍有能抗15a浓度DDT的果蝇存活,因此,实验者认为,果蝇的变异是“定向的”,即是在环境条件(DDT)的“诱导”下产生的,并且认为,该实验证实了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的正确性。
另有学者发现了“实验一”设计的缺陷,怀疑实验一得出的结论的科学性。因而设计了实验二。
实验二:将若干雌雄果蝇分别饲养成若干个家系,此为第一代,然后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a浓度的DDT分别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然后将此代(第一代)中未处理的另一半果蝇家系,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第二代),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2a浓度的DDT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然后再将此代(第二代)中未处理的另一半家系,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第三代),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3a浓度的DDT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DDT浓度增加1a,处理果蝇。到第15代时,DDT浓度增加至15a,也产生了能抗15a浓度DDT的果蝇群体。然而这些具有抗性的果蝇的父母及其祖先并没有接触过DDT。
通过对实验二的分析后,你认为:
(1)DDT对果蝇变异所起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________,果蝇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果蝇个体的变异是______________的,果蝇的抗药性的产生在环境变化(DDT处理)之(前、中、后)_________。
(2)通过对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比较分析,你认为实验一得出不正确结论的原因有: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根据下列实验回答问题
实验一:甲细菌在基本培养基中单独培养→结果无菌落产生;
甲细菌在完全培养基中单独培养→结果产生了甲菌落。
实验二:乙细菌在基本培养基中单独培养→结果无菌落产生;
乙细菌在完全培养基中单独培养→结果产生了乙菌落。
实验三:甲细菌与乙细菌混合在基本培养基中培养→结果有菌落产生。
(1) 如果实验三出现的是一种新菌落,既不是甲菌菌落,也不是乙菌菌落(乙排除
突变)对这一实验现象的原因提出你的假设: 。
(2)如果在实验一的培养基中增添甲物质,则会出现甲细菌的菌落;实验二的培养基中增添乙物质,则会出现乙细菌的菌落;实验三是将甲细菌和乙细菌同时培养,结果出现了甲细菌和乙细菌两种菌落。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提出你的假设: 。
(3)在下列步骤1和步骤4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实验的有关内容:
步骤1:甲细菌+基本培养基+甲物质→甲菌落
步骤2: 。
步骤3: 。
根据步骤1—3,得出的结论是 。
步骤4:乙细菌+基本培养基+乙物质→乙菌落
步骤5: 。
步骤6: 。
根据步骤4—6,得出的结论是 。
33.一些环境因素可能影响植物的生长,3个学生分别在相同的花盆里放入来自于同一处的土壤,植入相同的幼苗,其目的在于通过控制外部条件发现环境对幼苗生长的影响.获得资料如下:
幼苗的质量(g)
第1天 第30天
甲学生   4                   24
乙学生   4                   35
丙学生   4                   64
问:⑴ 指出3种可能的环境条件可以使幼苗在第30天时有此不同的结果.
⑵ 在3种环境条件中选取1种,设计1个详实的实验过程证明你的假设。
⑶ 如果你的假设正确,讨论一下实验结果并做出科学的解释。
34、(Ⅰ)两个红眼长翅的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设眼色基因
为A、a,翅长基因为B、b。请分析回答:
表现型 红眼长翅 红眼残翅 白眼长翅 白眼残翅
雌蝇 3 1 0 0
雄蝇 3 1 3 1
① 亲本的基因型是 。
② 雌性亲本产生的正常卵细胞中,与A组合的基因应为 。
(Ⅱ)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对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下面列出了研究课题名称,请根据要求回答有关问题。
课题:某地区某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的调查研究
(1)请你拟定一个较小的具体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
(2)简述你研究该课题的两点主要意义:
①_________________ ;
② 。
  (3)对所选课题提出一种假设:________________
(4)你所选用的调查研究方法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
35、 已知鸡的成红细胞合成珠蛋白,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用编码上述两种蛋白质的基因作探针,分别对两种细胞中提取的总DNA片段进行杂交,结果显示为实验一;分别对两种细胞中提取的总RNA片段进行杂交,结果显示为实验二:
实验一 实验二
细胞总DNA 细胞总RNA
成红细胞 胰岛细胞 成红细胞 胰岛总RNA
珠蛋白基因 + + + -
胰岛素基因 + + - +
注:+为阳性结果;-为阴性结果
(1)
实验一结果表明: ;
实验二结果表明: ;
(2).试分析:成红细胞合成珠蛋白而不合成胰岛素的原因是: ;
(3).在实验二的DNA探针杂交实验中碱基配对的原则是 ;
(4).试判断:合成蛋白质的遗传密码是否在探针上,并说明理由:

36.赤霉素能促进豌豆茎节间的伸长,生长素也可以促进茎的伸长。某同学设计了如下的
实验来验证:赤霉素与生长素具有协同作用。
实验步骤:
A.取生长状况相同的豌豆幼苗,从豌豆幼苗的同一部位切取等长的茎段若干段,平均分成两组;
B.将两组豌豆茎切段分别放入两个标号为A、B的培养皿中(培养液成分见下图),在同样的条件下培养;
C.每隔12小时,测量茎切段长度一次,48小时后,计算茎切段伸长的平均值。
实验结果;见下图曲线。D.各取4种液体少许,分别放入4支试管中,滴入少量碘液,溶液变蓝的为淀粉酶溶液
(1)以上实验不能准确说明赤霉素与生长素具有协同作用,其原因是

(2)请完善上述实验,写出你补充的实验设计,并预测整个实验的结果,同时对结果
加以说明。
应补充的实验:
实验结果的预测、说明:
37、药品开发商每开发出一种新药物,都要对其进行检测,以确保它能起到理想的疗效。通常药物先在动物体上做实验,如果成功,再在人体上做实验。某公司开发出一种新药X,用于降低血压,这种药物已在动物身上成功地进行了实验,准备在人体内进行实验。药品公司声称每天服用一个剂量的药物X,就可将经常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至正常水平。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说明该实验的实验方法步骤:
(2)研究人员在对此药物治疗效果的报告中指出:“服用药物X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从180/110降低到135/90,说明该药物在人体中有确切疗效”。为使实验的结果更加有说服力,该研究人员还应提供哪些数据?
38、目前对吸烟影响人体代谢方面的问题研究较少,为初步了解有关情况,一实验小组准备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香烟烟雾处理与酶的活性的关系
实验材料:新鲜猪肝,市售香烟若干支,自制抽烟器(用于收集香烟烟雾)两支,试管若干支,剪刀,镊子,10%过氧化氢溶液,研钵、37度水浴锅,温度计,卫生香,火柴等。
请根据题目所给的实验方法完善实验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
步骤1:新鲜猪肝提取液的制备及实验准备猪肝经剪碎、研磨、过滤后,滤液置于试管内,待猪肝提取液充分沉淀后,
步骤2:香烟烟雾的收集和对照气体的收集
步骤3:将两支自制抽烟器内的气体全部以相同速度缓慢的注入两支盛放猪肝提取液的试管内,并保证充分接触。
步骤4:实验组和对照组酶活性的检测(包括反应操作过程及检测方法)
(1)

(2)

(3)

请你预测实验可能出现的结果:

39. 土壤中生活着肉眼看不见的细菌、丝状菌和呈放射状的放线菌,这些微生物的数量极其繁多。某同学要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是否有分解作用,设计了以下实验,请你帮助完成有关项目。
(1) 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实验用具及药品:烧杯、纱布、玻璃棒、试管、酒精灯、蒸馏水、碘液、斐林试剂、淀粉糊等。
(3) 实验步骤:
a. 将取自农田、林地或花盆等处的土壤放入里面垫有纱布的烧杯中,加水搅拌,然后将纱布连同土壤一起取出。将留在烧杯中的土壤浸出液静置一段时间备用。
b.
另取2支烧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在室温(20℃)下放置7天后,分别取20 ml溶液加入4支试管中,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结论预测
T x
40、微生物,例如酵母菌能在葡萄糖存在下生长,通过微生物学家所作的下面两个试验表明酵母的生长,葡萄糖的消耗和酵母培养基的pH之间有相关性。
研究实验一和实验二,并用他们的结果回答两个问题:
实验一
(1)酵母生长在含有葡萄糖作为碳源的液体培养基中。起始的培养pH是5.5。在不同的时间间隔下测定剩余葡萄糖量和生长量,生长量是在660nm测定光吸收以混浊度的增加来表示,以所获得的资料在图1中表明了生长的时间曲线和剩余葡萄糖的时间曲线。
(2)酵母含有85%的水分。
(3)图2表明酵母干重和光密度之间相关的标准曲线。
干重(g/l)
实验二
在同样的酵母、营养物质和生长条件下,如实验一所使用的一样,重复进行实验,在
5个不同时间进行5次取样(1,2,3,4,5),光吸收和pH分别被测定,测定值见下表
取样 660nm光吸收 pH
1 2.5 5.4
2 15 5.0
3 30 4.2
4 40 3.7
5 50 3.7
问题:
1) 用实验一得到的表示方法,将实验二相应的培养时间的酵母鲜重和葡萄糖消耗列入如下列表格中。
取样 培养时间 酵母鲜重(g/l) 葡萄糖消耗(%)
1
2
3
4
5
2)作出实验的pH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41.为了检测某种酶X在37℃时对三种二糖的作用,实验设计了三只试管如下图: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单糖 无 无 有
二糖 有 有 无
试管l 试管2 试管3
单糖 无 无 有
二糖 有 有 无
5分钟后,检测每只试管中的单糖和二糖,结果如上表。
(1)请指出一种用于检测单糖或二糖是否为还原糖的方法,并说明现象与相应的结论。
(2)从本实验中,可得出什么结论
(3)为进一步检测该酶与pH值的关系,请用下面所给的材料利实验室中的基本设备,设计一个实验,探索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材料:酶X,糖A溶液,糖B溶液,糖C溶液(自选一种),某种试剂,具各种pH值的物质(酸、水、碱)
实验步骤: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今有新配制的蔗糖(0.9mol/L)、葡萄糖(0.9mol/L)和硝酸钾(0.45mol/L)溶液和一滴瓶,
因忘记贴标签,仅凭肉眼已无法鉴别。请利用下列的仪器、用具及材料设计一个实验,将
这三瓶溶液最终区分开来。
材料用具:紫色新鲜洋葱、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CuSO4(0.05g/ml) 、NaOH(0.1g/ml) 、滴管、小试管、酒精灯、烧杯等。
要求1.有实验步骤、预测和结论:
2.条理清楚,最好按1、2、3……的顺序分条书写;
3.最后,对你的设计方案使用的原理进行简单地说明。
4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在两栖类的某些蛙中,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Y,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是
XX、如果让它们的蝌蚪在20℃下发育时,雌雄比率约为1:1。如果让这些蝌蚪在30℃下
发育时,不管它们具有什么性染色体,全部发育成雄性。那么较高的温度是否改变了发育
着的蝌蚪(XX)的性染色体而使之改变性状,还是只民入变了性别的表现型呢?
(1)请你设计实验来证明这一问题。(只说出大体操作思路即可)
材料、用具:同一双亲产生的适量的蛙受精卵、相同的饲料、显微镜、各种试剂等。
实验步骤:
①取同一双亲产生的适量的蛙受精卵 ;
②随机选取若干只成蛙编号(如1——10), ;
③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组成,并进一步做染色体组型分析(观察性染色体组成)及统计;
④预期实验结果:
a
b
(2)不同温度条件下发育出的蛙的性别表现有差异,这说明:

44、 鲫鱼的尾鳍一般是单尾,金鱼的尾鳍一般是双尾。我国生物学家将鲫鱼的单尾鳍基因成功地转移到金鱼的受精卵中,结果孵化出的小金鱼有一部分表现出单尾鳍性状。
(4)孵化出的小金鱼只有一部分表现出单尾鳍性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杂交实验,检验控制尾鳍的基因是位于细胞核中,还是细胞质中
①实验目的及原理:(略)
②实验操作方案:
⑧预测结果并简要分析:
45.某医院病理室为了确诊一患者的肿瘤是良性是恶性,切取了一小块肿瘤组织进行培养。
某科研单位研制出一种新型药物X,请设计实验:验证新型药物对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是
否有疗效,并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得出相应的结论。
实验器材:锥形瓶2个、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箱、培养液、新颖药物X等
实验步骤:
①取两个消毒后的洁净锥形瓶,标号A、B;
②(一)分别在两个锥形瓶中加入 ;(二)在A中加 ,B中 ;
(三) ;(四) ;
③制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
可能的实验结果与相应的结论:
① ;
② ;
③ 。
若上述药物X真有较好的疗效,我们可将其与 连接起来制成“生物导弹”,实现“绿色治疗”。
46、在人群中有耳垂和无耳垂是一对相对性状,已知有耳垂是显性性状, 无耳垂是隐性性状。某兴趣小组计划调查A市500个家庭的父母与子女之间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情况,作为此次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
(1) 请确定本次研究性活动的主要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为此研究性活动拟上一个叫恰当的课题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设计一张表格,用于调查时统计数据,并给表格定出一个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指出该研究过程中的明显不足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为了探究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机理,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知识准备: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甲状腺是合成、力11212.贮存、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器官。
材料用具:略
方法步骤:
第一步:取健康雄兔15只,将注射部位消毒后,分S,j给每只兔注射适量的放射性碘溶液。
第二步;每隔一定时间用放射性测量仪分别测定每只兔子甲状腺中碘的放射量,记录并计算平均值。
第三步:3天后,将15只实验兔随机均分为A、B、C三组。
第四步:向A组注射一定量的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溶液,向B组注射等量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溶液,向C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第五步:每隔一定时间,分别测定三组兔子甲状腺中碘的放射量,记录并计算平均值。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上述实验方法第一步中的两处不妥当之处:
(2)实验中选用三组而不用三只兔子的好处是
(3)若分别用A、B、C三条曲线代表A、B、C三组兔子的甲状腺中碘的放射量,则预计 A、B、C三组兔子的甲状腺中碘的放射量应如下图中的 。
(4)若将C组其中一只兔子的甲状腺切除,并从第三周开始每天注射适量的甲状腺激素,则该兔子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变化如下图(A)所示。请在下图(B)中用虚线画出1~5周内促甲状腺激素在血液中含量的变化曲线。
(5)若给C组的另一只兔子注射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抑制剂,抑制甲状腺对甲状腺激素的分别是 和 。
48.图中,(一)、(二)为种子呼吸作用
及植物光合作用实验装置示意图,(三)
为曲线示种子呼吸作用(实践)及植物
光合作用(虚线)的强度变化过程:
(1)如图中,(一)和(二)所示,
由漏斗向种子瓶内加入少量水后
(图中a后),(三)的曲线发生了变化。据图回答:
①曲线ab上升的原因是 ;曲线cd上升的原因是 。
②曲线d点后趋平说明 。
(2)撤去导管,将(二)中绿色植物置于密闭玻璃罩中,如不给光照,玻璃罩内CO2
量每小时增加20mg;如充足光照,CO2含量每小时减少45mg。据测定上述光照条件下,
光合作用产生葡萄糖为50mg/h。试问:
①该植物在光照条件下通过光合作用每小时吸收CO2 mg。
②该植物在光照条件下通过呼吸作用每小时产生CO2 mg。在光照条件下呼吸
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比在无光条件下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 mg。
③光照下该植物每小时净积累葡萄糖 mg。
49.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部分,其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如光),生产者、分解者三部分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验证这三部分与消费者的关系及重要性,现向你提供如下实验材料(假设材料用具充足):
广口瓶、凡士林、凉开水、河水、黑藻、小鱼、灯光等.
你如何设计小生态瓶的相互对照实验,证明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小鱼)存活(时间)所必需的.
⑴你的实验设计步骤是: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⑵你的记录表格是:
⑶你估计各组实验的小生态瓶中,小鱼的存活时间如何?
⑷根据你的估计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以上实验题目仅供选择使用,如不需要请及时删掉
训练答案
1—5 BABAC 6—10 BDDCC 11—15 ACCAA
16--20 CBACA 21—25 ACBAD 26 C
27、(1)a进行池塘内水毛茛的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计算出水毛茛的总生物量
b计算出小金鱼的每尾的平均生物量
c按照20%的传递效率,计算出X=水毛茛总生物量×20%/小金鱼每尾生物量
(2)固体培养基 丝状 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3) P 白花水毛茛(Aa)×白花水毛茛(Aa) 用白花水毛茛自交

F1 白花水毛茛(AA或Aa)、黄花水毛茛(aa)选取白花水毛茛种子分别再种

F2 选取无性状分离的白花水毛茛(AA) 可以作为种子(纯合)
28. (1)渗透 (2)③1组:水浴锅加热至37℃ 2组:烧杯外加冰块降温
④观察记录液面刻度变化
(3)1组漏斗的液面高度比2组高
(4)低温会影响物质的穿膜运输。低温下,物质的穿膜运输速率减慢。
29.(1) 不符合 , 因为其中每对性状的分离比为3:1,那么两对性状分离比为9:3:3:1才符合自由组合规律 。
(2) 杂交 测交
I 用纯种黄圆子粒的豌豆与绿皱子粒的豌豆杂交,获得F1
II 取F1 植株若干,与绿皱的豌豆杂交
30.(1)斐林试剂 葡萄糖是还原性糖,加热被斐林试剂氧化生气砖红色沉淀
(2)血液呈红色,若直接用斐林试剂检测葡萄糖,则产生的现象与血液颜色相近。而尿液的颜色不会干扰显色反应
(3)步骤:①取加有柠檬酸钠的鸡血5ml,用离心器离心,获得上清液。②取2ml上清液,加入新制的斐林试剂,在沸水中加热。现象:有砖红色沉淀出现。
(4)出现砖红色沉淀较多——说明尿样中含葡萄糖多 出现砖红色沉淀较少——说明尿样中含葡萄糖少 没有砖红色沉淀——说明尿样中无葡萄糖
31.(1)选择 不定向 前
(2)① 实验(一)将果蝇个体作为进化的单位来研究不能发现个体变异不定向的特点
② 实验(二)用DDT直接处理果蝇,虽然看到的是群体变异但容易误认为DDT对
果蝇的抗性起“诱导”作用。而看不出“诱导”掩盖下的选择作用。
32.(1)甲乙细菌间发生了基因重组 甲细菌+乙细菌DNA→新菌落
(2)甲细菌代谢产生了乙细菌繁殖需要的乙物质,乙细菌代谢产生了甲细菌繁殖需要的甲物质
(3)步骤2:乙细菌+基本培养基+甲物质→无菌落
步骤3:乙细菌+培养过甲细菌的培养基→乙菌落
结论:甲细菌代谢产生了乙物质
33.(1)光照的强弱、温度的高低、CO2浓度的高低(或矿质元素的多少、水的数量)(2)假设: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在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随着光照的增强,光合作用增强,合成的有机物增多,幼苗的质量增加。
实验过程:
a:取三只相同的花盆,标记为甲乙丙。在花盘里放入来自于同一处的土壤,植入相同的幼苗;b:在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在一定的强度范围内,用弱光照、适当遮荫(相当于全光照的1/25)、全光照(晴天不遮荫)分别处理植物相同的时间;c:第30天后称量幼苗的质量。 (其他环境条件只要做相应的改变即可)
(3)实验结果:幼苗质量的大小:弱光照〈适当遮荫〈全光照。
原因: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在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随着光照的增强,光反应增强,产生较多的NADPH、ATP,促进暗反应的C3的还原,合成的有机物增多,幼苗的质量增加。
34、(Ⅰ)① BbXAXa BbXAY ② B或b
(Ⅱ)(1)具体课题名称:
××市(县)××遗传病的调查研究(最好选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    
(2)主要意义:
学会调查和统计人类遗传病的方法;为人口教育提供素材;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深对遗传学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为当地遗传咨询提供数据资料;
(3)假设:(必须与具体的课题相统一 )
××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可能是……;或××遗传病的发病率(基因频率等)的变化可能与生育观念有关;……
(4)调查研究方法:
小组合作完成问卷调查、个别访谈、资料查询等。
35、(1).两种细胞中均存在珠蛋白基因和胰岛素基因
成红细胞中有表达珠蛋白的mRNA,而没有表达胰岛素的mRNA;胰岛素细胞反之。
(2).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3).A—U,G—C
(4).不在。因为探针是用DNA片段做的,而遗传密码存在于mRNA上。
36.(1)缺少(生长素和赤霉素单独作用的)对照实验
(2)第一步:再取生长状况相同的豌豆幼苗,从豌豆幼苗的同一部位切取等长的茎段若干
段,平均分成两组;
第二步:C组:培养液加一定浓度的生长素
D组:培养液加一定浓度的赤霉素 在相同条件下培养
第三步:测量并计算茎切段伸长的平均值。
实验结果的预测、说明:
C组的茎切段比B组的茎切段短,比A组的茎切段长;
D组的茎切段比B组的茎切段短,比A组的茎切段长
说明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茎的伸长,两种激素的协同作用,使其对植物茎伸长的促进作用增强。
37.(1)实验的方法步骤:
一、选择高血压病人若干,平均分成两组,两组人群的血压值、性别、各年龄段人数大体相等;
二、实验组每天接受一个剂量的药物X,对照组不接受。
三、每天测定两组病人的血压值,记录数值。
四、经过一段时间后,取每组测得数据的平均值。
(2)对照组的平均血压 研究中受测试人数 研究时间的长短
38、
步骤1 吸取等量的猪肝提取液上清液,分别加入两试管,置于水浴锅内
步骤2 点燃一支香烟,用自制抽烟器收集香烟烟雾,另一支自制抽烟器抽取等量空气
步骤4
(1)另取A、B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毫升的过氧化氢溶液。放入37度水浴锅内保温
(2)用一支吸管吸取注入香烟烟雾的猪肝提取液1毫升,加入A试管,同时用另一支吸管吸取注入空气的猪肝提取液1毫升,加入B试管,摇匀,并重新放回水浴锅内
(3)将带余烬的卫生香分别放入A、B两支试管内液面的上方,观察现象
预测结果:A试管内的卫生香无法复燃;B试管内的卫生香复燃;A、B试管内的卫生香均复燃
39.(1)土壤微生物对淀粉有分解作用。
 (3)b.编号为A和B; 在两上烧杯中加入等量的淀粉糊;在A烧杯中加入适量的土壤浸出液;B烧杯中中入等量的蒸馏水。
c.将试管编号A1、A2、B1、B2;在A1B1试管中加入碘液;在A2B2中加入裴林试剂,并放在沸水中一段时间;观察试管的颜色变化。
(4)如果出现以下现象说明假设成立,反之不成立。
试管 A1 A2 B1 B2
开始颜色 深蓝色 亮蓝色 深蓝色 亮蓝色
结果颜色 蓝色褪去 砖红色 蓝紫色 黑色
40、
1)用实验一得到的表示方法,将实验二相应的培养时间的酵母鲜重和葡萄糖消耗列入如下列表格中。
取样 培养时间 酵母鲜重(g/l) 葡萄糖消耗(%)
1 2 (2.5/6)/0.15 5
2 12 (15/6)/0.15 35
3 24 (30/6)/0.15 67
4 32 (40/6)/0.15 90
5 40 (50/6)/0.15 95
2)作出实验的pH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略)
41. 用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证明有还原糖; 如不出现砖红色沉淀,则无还原糖。
(2)该酶能分解3号试管中的二糖为单糖,但不能分解1、2号试管中的二糖,说明酶具有专一性。。
(3)第一步:将糖C溶液各2m1注入到A、B、C三只试管中,并均加入指示剂;
第二步:向A试管中加入2ml酸,向B试管中加入2m1水,向C试管中加入2ml碱;
第三步:向三只试管中均加入2ml的酶x溶液:
第四步:将三只试管置于37℃水浴中加热15分钟:
观察指标:检测各试管中指示剂变色的时间长短:
42.可以有几种不同方案,只要符合科学道理就给分。下面提供了三种方案供参考。
方案1.①对三种未知溶液贴标签→②取三个载玻片制临时装片并作标记→③分别滴三种溶液→④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⑤鉴定出蔗糖(不发生质壁分离复原)→⑥配制斐林试剂并检验另两瓶溶液→⑦鉴别出葡萄糖(有砖红色沉淀)和⑧硝酸钾(没有砖红色沉淀)。⑨对葡萄糖和硝酸钾溶液使已经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再发生复原现象的解释,⑩对蔗糖溶液只能引起质壁分离而不发生复原现象的解释。⑾对斐林试剂能鉴定葡萄糖溶液的解释。
方案2:①对三种未知溶液贴标签→②取两个载玻片制临时装片并作标记→③分别滴其中任意两种溶液→④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⑤鉴定出是蔗糖(不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还是另两种溶液(质壁分离复原)→⑥配制斐林试剂对能引起质壁分离复原的溶液鉴定→⑦若出现砖红色沉淀该溶液为葡萄糖,⑧若未出现砖红色沉淀该溶液为硝酸钾。⑨对葡萄糖和硝酸钾溶液使已经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再发生复原现象的解释,⑩对蔗糖溶液只能引起质壁分离而不发生复原现象的解释。⑾对斐林试剂能鉴定葡萄糖溶液的解释。
方案3:①对三种未知溶液贴标签→②配制斐林试剂对三种溶液鉴定→③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溶液为葡萄糖,另两个或是硝酸钾,或是蔗糖→④取一个或两个载玻片制临时装片→⑤滴另两种中的任意一溶液或两种溶液→⑥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⑦鉴定出是蔗糖(不发生质壁分离复原),⑧还是硝酸钾溶液(质壁分离复原)⑨对葡萄糖和硝酸钾溶液使已经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再发生复原现象的解释,⑩对蔗糖溶液只能引起质壁分离而不发生复原现象的解释。⑾对斐林试剂能鉴定葡萄糖溶液的解释。
43.(1)①在30℃条件下将其培养成成蛙 ②分别从其体内选取有分裂能力的细胞进行处理;
④a 被观察到的蛙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XY≈1:1
b 被观察到的蛙的性染色体组成都是XY。
(2)生物性状表现不仅受基因控制而且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44、 (4)可能是一部分金鱼的受精卵未成功导入单尾鳍基因.
也可能是导入到受精卵中的单尾鳍基因未成功地表达
(5)②实验操作方案:
甲: 以单尾鳍金鱼为父本,双尾鳍金鱼为母本,进行杂交;
乙: 以单尾鳍金鱼为母本,双尾鳍金鱼为父本,进行杂交;
观察比较甲、乙两组杂交子代金鱼的性状表现
⑧预测结果并简要分析:如果甲、乙两组的子代金鱼都只表现出母本的性状,说明
控制尾鳍性状的基因位于细胞质中;
如果甲、乙两组的子代金鱼都呈现出孟德尔式的性状分离,则可说明控制尾鳍的基因位于细胞核中。
45. 等量的培养液;加入药物X,不加将等数量的肿瘤细胞置于两份培养液中;放在培养
箱中在相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肿瘤细胞的数目。
可能的结果与相应的结论:
①如果A和B中的肿瘤细胞数目差不多,说明新颖药物对肿瘤没有疗效
②如果A中的肿瘤细胞数目比B多,说明药物对肿瘤没有疗效,可能有促进增殖的作用;
③如果A中的肿瘤细胞数目比B少,说明药物对肿瘤有一定的疗效;
单克隆抗体
46(1)验证控制耳垂性状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还是在常染色体上
(2)课题名称: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3)标题:人类耳垂的遗传调查表
子代类型 数量 父母 家庭数 子 女
有耳垂 无耳垂 有耳垂 无耳垂
无耳垂X 无耳垂
无耳垂X 有耳垂
有耳垂X 无耳垂
有耳垂X 有耳垂
(4)所调查的家庭数太少,使得统计的结果可靠性不强。
47、(1)第一步中应取生长状况一致健康的雄兔;第一步中向每只兔子注射的放射性溶液应该等量
(2)避免个体差异、偶然因素,通过求平均值提高实验准确性。
(3)乙
(4)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在血液中的变化见图。
(5)增加、增加
48.(1)①种子吸水萌发,呼吸作用加强;装置(一)中种子萌发产生的CO2进入装置(二),光合作用强度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②当二氧化碳浓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二氧化碳含量的提高而增强
(2)①73.3( ②28.3 多8.3 ③30.7
49.⑴
①取4只等大的广口瓶,分别编号为1、2、3、4.
②.向1号加入等量河水,等大小黑藻1株,等大小鱼1条,光照,室温,作对照;
③向2号加入等量凉开水,等大小黑藻1株,等大小鱼1条,光照,室温;
④向3号等量河水,等大小黑藻1株,等大小鱼1条,黑暗,室温;
⑤向4号等量河水,等大小鱼1条,光照,室温.(2分)
⑵(4分)
小生态瓶标号 1(对照) 2 3 4
缺少成分 分解者 光 生产者
存活时间
⑶(3分)缺生产者、缺光照,小鱼存活时间短、很快死亡.缺分解者(河水中有腐生)细菌存活时间较长,对照组存活时间最长
⑷(3分)生产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光)是消费者生存所必需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
(1) (2) (3) (4)
去雄
传粉
B、矮茎(或高茎)的花
A、高茎(或矮茎)的花
种 子













































































































(g/l)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4
8
12
16
20
24
28
32
36
40
660nm
图一 酵母培养自始自终的葡萄糖消耗和酵母生长的时间曲线
时间(h)






























60
50
40
30
20
10
0
0
2
4
6
8
10
660nm



图二 在酵母培养中光吸收和酵母干重的关系曲线
M
叶圆片(干重z克)
下午4时移走的叶
圆片(干重y克)
上午10时移走的叶
圆片(干重x克)
环剥后的叶柄
0
b

c

a

1
29
2006届高三第二轮专题复习 实验专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