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临高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第Ⅰ卷(共76分)
一、本大题共38小题,每小题2分,共7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cultura和colere,本义为“耕作”“栽培”“养育”等,在印欧语系kwel字根,则有翻动土地、运转与耕作之意。据此判断,中国文化源头应始于( )
A.开始耕作的新石器时代 B.中华第一个兴建国家的夏朝
C.进入青铜时代后的商朝 D.封邦建国体制确立后的西周
2.关于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的顺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商朝→夏朝→西周 B.夏朝→商朝→西周
C.商朝→西周→夏朝 D.西周→商朝→夏朝
3.据《礼记·礼运》记载,在“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大同”社会之后,社会进入“小康”之世,其基本特点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大人世及以为礼”。这表明“小康”之世( )
A.阶级矛盾变尖锐 B.是历史倒退的体现
C.开始出现分封制 D.具有浓厚血缘色彩
4.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 )
身份
使用乐器
乐舞的规模
天子
宫悬: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
64人
诸侯
轩悬: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
48人
卿、大夫
判悬:悬挂的乐器两面排列
32人
士
特悬:悬挂的乐器一面排列
16人
A.贵族生活腐化 B.血缘色彩浓厚 C.音乐发展迅速 D.社会等级森严
5.陕西出土的一件青铜器上铸有“武王伐纣”的铭文。由此可以判断,它最有可能铸造于下列哪一时期( )
A.黄帝时期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6.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东周的前期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东周的前期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始于( )
A.秦灭六国 B.周平王东迁 C.齐桓公成为霸主 D.三家分晋
7.在西周的金文纪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春秋战国时,“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但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华夏”中的其他国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8.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经济原因是( )
A.战争频繁 B.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 D.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9.某同学以“仁”“君子”“礼”等高频率出现的关键词搜索古代典籍,他能检索出的著作是( )
A.《道德经》 B.《论语》 C.《墨子》 D.《韩非子》
10.春秋战国时,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成就。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原因的是其在战国七雄中( )
A.文人学子比六国优越 B.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
C.置身于诸侯纷争之外 D.制度的变革卓有成效
11.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指(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12.美国史学家认为:中国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而代之以统一的文字。这种统一文字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黏合剂。统一文字出现于( )
A.商朝 B.西周 C.秦朝 D.西汉
13.小张的历史笔记中记录以下关键词:城门立木取信、建立县制、奖励军功等。他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
A.齐桓公首霸 B.商鞅变法 C.郡县制确立 D.百家争鸣
14.据史书记载,汉武帝以后,名为诸侯王,实际辖地不过数县,等于列侯,其支脉疏远之人,更如一般富室了。“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
A.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B.诸侯王的利益得到保障
C.平定了诸侯王的叛乱 D.“推恩令”的贯彻实施
15.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实施这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A.强化君权神授思想 B.繁荣思想文化 C.扩大地方权力 D.强化大一统
16.汉武帝元封六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这一时期刺史主要负责( )
A.文化教育 B.行兵打仗 C.监察事务 D.收取赋税
17.新疆地广物丰,风光秀美,民风奇特,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在此设置了( )
A.北庭都护府 B.伊犁将军 C.西域都护府 D.宣政院
18.如果要了解中国战国至西汉之间医学的发展状况,应该查阅的奠基之作是(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19.下列四个朝代,按时间顺序先后排列,正确的次序应是( )
A.曹魏、北魏、东魏、西晋 B.曹魏、西晋、北魏、东魏
C.东魏、西晋、曹魏、北魏 D.西晋、曹魏、北魏、东魏
20.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政令己出,与皇室势均力敌。当时百姓有言“王与马,共天下”。材料主要说明东晋时期门阀政治( )
A.加强皇权政治 B.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
C.巩固中央集权 D.是特殊条件下对皇权的分散
21.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称“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而土为“黄中之色,万物之元”,故改拓跋氏为元氏。这表明孝文帝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是( )
A.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 B.加强拓跋氏对中原的统治
C.制造鲜卑与汉族的矛盾 D.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
22.下表为不同人物对科举制的贡献。据此可知,科举制在这个过程中( )
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A.扩大了官吏来源 B.得到了不断完善 C.提升了人才素质 D.解决了考试弊端
23.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交通形式只能通过水路运输
C.已经实现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24.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地节度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25.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这反映出唐朝( )
A.只收取海外贸易税收 B.对外政治经济的联系加强
C.文化影响力优势明显 D.统治者“天朝上国”心态严重
26.据《南齐书》记载:在凭“世资”取官的九品中正制下,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甚至成为公卿一类的高官。这说明九品中正制( )
A.不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合理流动 B.为平民入仕开辟了一条便捷途径
C.为新生政权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 D.使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
27.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后来唐朝进一步改革并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核心,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行政权 B.削弱三省权限
C.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 D.加强皇权
28.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为其提供物质条件的是( )
A.甲骨文 B.造纸术 C.圆周率 D.印刷术
29.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 )
A.艺术创作风格不同 B.北魏时期社会状况
C.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D.唐朝国家统一强大
30.如果想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作物和果树栽培方法,最好查阅( )
A.《九章算术》 B.《尚书》 C.《水经注》 D.《齐民要术》
31.唐代赋役制度中,具有减轻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性质的是( )
①庸 ②调 ③徭役 ④两税法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④
32.《全唐诗》中收录了许多和尚、道士、尼姑、宫人、歌妓以及无名氏的作品。唐代的小说、其他通俗文学作品也大量引用五言、七言诗歌作唱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唐代( )
A.具有重诗的社会风气 B.对等级制度执行不力
C.文学创作被贵族垄断 D.官府垄断教育被打破
33.日本学者认为,与依靠强权将诸民族夷为平地的“罗马和平”不同,唐王朝在处理诸民族关系上则较为灵活、开放和包容,而且还承认他们的“自立”。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
A.“天可汗”的由来 B.羁縻府州的施行
C.均田制度的推广 D.遣唐使船的往来
34.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转变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转变发生在( )
A.西周时期 B.北魏时期 C.西汉时期 D.唐朝中期
35.唐代僧一行预言过两次日食(发生于公元724、725年),当其没有被观察到时,他不是去检查修正所依据的大衍历,而是去颂扬唐玄宗的德行感动了上天。这一故事说明( )
A.伦理中心主义影响了科学家判断 B.佛教思想在唐代占据着主导地位
C.天文观测技术落后导致迷信泛滥 D.君主专制阻碍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36.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是( )
A.诸葛亮 B.贾思勰 C.祖冲之 D.郦道元
37.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有一件来自中国的画卷临摹品,它的原作创作于东晋,体现了“以形写神”的特色。该画卷最有可能临摹了( )
A.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B.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C.刘子翚的《昭君出塞图》 D.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
38.“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段话反映了( )
A.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 B.郡国并行威胁中央集权
C.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D.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第Ⅱ卷(共24分)
二、本大题共2道题,第39题10分,第40题14分,共24分。
39.(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载武帝好《公羊》,昭帝传《孝经》《论语》《尚书》,明帝通《春秋》《尚书》。东汉不少皇帝还亲自讲经,参与诸儒的学术论辩。“议礼、制度、考文,皆以经义为本”,这成为武帝以后汉代政治中较有特色的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儒学不断汲取其他学说的成份以充实和完善自己,为特别注重精神生活的知识阶层提供了一种安身立命之道,加之汉代通经致仕政策的刺激,于是“专事经学,其风甚笃”。儒学特别注重德治,讲求调适人伦,纯化风俗,其义理易为“匹夫匹妇”所认知和认同,故而狱吏走卒、农夫牧人、幼童白首纷纷诵读儒经,研习章句。当时流传这样的话:“遗子黄金满籯 (竹笼),不如一经。”
——摘编自据孔毅《汉晋之际儒学信仰的危机与演化》
材料二 东汉末年至两晋,儒学信仰日渐失效。据《汉书》载:“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同时,五经博士解释经文,谶纬附会,各家弟子只能严守家法。而且身处乱世,人的生命有如草芥,所谓“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而从教;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随着东汉王朝的分崩离析,一些儒者开始逾越儒家礼度和经学家法,杂采老、庄之说,魏晋玄学兴起。其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
——摘编自胡绍军《魏晋玄学研究三十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之际儒学成为主流文化思想的标志以及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晋之际儒学信仰危机出现的原因。 (4分)
40.(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材料二 “丝绸之路”……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2》
材料三 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
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3》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哪个朝代?(2分)
(2)比较材料二、三,指出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8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丝绸之路绵延不衰的原因。(4分)
历史试题
答案
1-5:ABDDD 6-10:BBDBD 11-15:BCBDD 16-20:CCABD
21-25:ABDCB 26-30:ACBCD 31-35:DABDA 36-38:CAD
39.答案:(1)标志: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设立太学。(2分)原因: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汉武帝对新儒学的推崇;儒家思想适应巩固“大一统”国家的需要(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任答两点得4分)
(2)原因:儒学的繁琐化、神秘化、封闭化导致自身活力丧失和影响力下降;社会动荡侵蚀了儒学信仰的政治、物质基础;佛道思想对知识阶层和普通民众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任答两点得4分)
40.答案:(1)西汉(2分)
(2)变化:①从地域(范围)上看,汉朝丝路从中国出发,主要通向中亚;唐朝丝路覆盖了西亚、南亚乃至非洲东海岸。②从内容上看,汉代以商业贸易为主;唐代从商业贸易扩展到文化、民俗、政治、军事、手工业工艺等领域。③从对象上看,汉代以西域和中亚地区国家为主;唐朝扩大到南亚、西亚等国。(任答两点得4分)
影响:稳定了唐朝西北边疆形势;壮大了唐军实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推动了唐朝手工业工艺的创新与发展;引领了周边国家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中华文化圈。(任答两点得4分)
(3)原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国家重视发展对外(丝路)贸易;古代中华文明的先进性与开放包容特性对周边国家地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中外商人对丝路贸易的推动;海陆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任答两点得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