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12-22 14:28: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教材依据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第二节。
指导思想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
设计理念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
教材分析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的内容。气温是气候的两大要素之一。这一节教材主要讲述气温的变化和分布两方面的内容。是本册教材的重要章节。
学情教情分析
学生刚学习了“天气和气候”,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异同,加之平时的生活体验,对“气温”还是有些基础,只是不那么确定。因此从日常生活的吃穿入手,引入新课比较容易,再结合宝鸡一日内气温变化、四季变化,挖掘生活体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探究、归纳、理解,学习新知识,培养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l.会测量气温,并会计算气温的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
2.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3.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方法与途径: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气温年变化。
2、通过比较的方式理解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情感与评价
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老师发现最近几天为我们同学穿着厚厚的、暖和的衣服,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学生回答】:这几天气温低了,天冷了。
【教师】那么,早晨与中午的气温一样吗?暑假与寒假,你穿的衣服一样吗?夏季,你愿意去哪里避暑?这几天,同学们最爱吃什么?
(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答案不是固定的,只要合理,都应当鼓励与引导,还能调动课堂气氛)
【教师】刚才大家的交流不难发现,气温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现在天气逐渐转凉了,变冷了,我很想知道什么时候气温降到很低了,就可能会下雪了,你们想不想知道呀?所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有关知识。
教学新课:
一、气温的变化
【教师】1、什么是气温?
2、气温是怎样测量出来的?同学们自学课文,完成问题。并交流从资料中学到的新知识。
【学生活动(看书、合作交流、回答)】
【获取新知识分享】:气温的测量工具,测量的方法,单位,测量时间。(自主学习,交流分享)
大屏幕投影:
3、观察温度计的数值,并计算日平均气温。
学生观察、读出数值,并计算出结果。
归纳日平均气温计算公式,并推导出月平均气温计算公式、年平均气温计算公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计算、推理能力)
【教师】同学们的数学思维值得肯定,那么在平日里大家有没有注意气温的变化,有规律吗?一天之中,一周,一个月,一年?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回答。
4、气温的变化
大屏幕投影:(明察秋毫)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比较,然后经过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结论】:
(1).图的纵坐标都是表示气温,横坐标都是表示时间。(教师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分析出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时刻,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日变化,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月份,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年变化情况)
(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数值约为31℃,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大概4时左右,数值约为24℃。通过计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就是日较差,约为6.5℃;
(3).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约为28.6℃,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约为-5.5℃。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年较差,34.1℃。
(4).图中的曲线形状都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当学生得出这个结论时,可趁势引导他们得出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这是判读气温曲线图的要领之一)
(学生在经过这样的自己分析读图,讨论整理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重点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
5、绘制气温曲线图。
【教师】下面,我就想来考考大家,看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了,我们自己动手来绘制一幅气温曲线图。(根据书上表3.1中的气温数据,按有关提示的步骤,画一幅气温曲线图)
大屏幕投影:? 比一比,看谁绘制的又快又好)
【学生动手绘制,绘制好后进行比赛,在投影仪上一一展示,学生打分】(学生兴致很高,通过比赛,评出最好的绘图)。
【教师】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方法,大家得分情况就说明了这点。希望大家向绘制的好的同学学习。当然大家都别忘了给图命名!
6、气温曲线图的判读
【教师】根据绘制的气温曲线图,能获取什么信息?得出什么结论?
【读图能力训练。学生讨论,分析,交流,归纳,】
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最值出现的时间。
判断出南北半球。
判断图中所示地方是温带、热带或寒带。
【教师】 夏季,同学们最喜欢的运动是什么?
【学生】游泳
【教师】炎热的夏天午后,当你进入游泳池时,你的脚踩在地上和进入水里有区别吗?是什么样的结果?晚上你才从水里出来,这时,你的脚踩在地上和在水里的感觉一样吗?又是什么情况?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回答。
简析原因,由于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有差异。陆地吸热快,散热也快;海洋吸热慢,散热也慢。
7、归纳气温的变化规律。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年中,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海洋8月气温最高,2月气温最低。南半球相反。
大屏幕投影:生活链接
在新疆地区人们常常是“早穿皮袄午穿纱”,这反映了?
A 气温很高 B 气温很低
C 气温日较差很大 D 日平均气温高
【学生】练习
大屏幕投影:发现新问题 (讨论时间)
沿海和内地地区的气温日较差哪个大?海洋和陆地的气温年较差哪个大?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陆地。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
【学生交流分享】
作业布置:
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一、气温的变化
1、气温
2、气温的观测
3、平均气温(日、月、年)
4、气温的变化
气温的日变化
气温的年变化
5、气温曲线图的绘制与阅读
教学反思:
本节课导入从生活入手,轻松进入,课堂多次提及学生的亲身体验,不仅激发学生好奇心,而且还符合课标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设计理念新,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如“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分享”,“学生评价学生”;设计思路清晰明了,问题设计,由易到难,环环相扣,逐步提高;重点突出,利用生活体验、图表资料突破难点,帮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培养了学生计算、分析、推理、归纳能力;教学方法多样,启发式教学,自主学习,绘图练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