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7张PPT。北宋政治风云 七年级下册《北宋的政治》VS唐朝武将宋代文臣“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太祖誓碑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成君主
限制武功向文治 他开创的朝代
成了文官的天堂读书人的天下他开创了文人治国的先河 960年东京(开封)宋太祖赵匡胤陈桥驿兵变杯酒释兵权黄袍加身北宋的局部统一方针: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结果:
统一了南方和中原地区987年作者简介中 央 集 权
分 化 事 权文 治 专 权 权看图表,说说五代十国政权的特点。五代十国存在的时间图表结论: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太祖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认为五代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方镇太重稍夺其权,制其钱
谷,收其精兵加强中央集权普曰:“……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北宋的中央集权,
最重要的是兵权 杯酒释兵权↑采取
三步走战略
的第一步 三步走策略:
1、夺权
2、制钱谷
3、收精兵材料: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曰禁军。
—— 《宋史兵志》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措施:1、收精兵(收兵权)3)禁军分 内外 驻屯,将领定期换防。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杯酒释兵权2)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在中央设
枢密院掌调兵权。2、夺其权(收回行政权)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分化事权措施: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增设多职(政事堂、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利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
——元《文献通考》材料:削弱宰相权利
皇帝总揽大权(二府)二府三司制度2、夺其权(收回行政权)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措施:地方上
(1)任用 文官 担任地方长官,三年一换。
(2)设 通判 ,牵制知州(P30“材料研读”) 《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
职权:地方一切行政和司法事务,知周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
作用: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督。3、制钱谷(收回财政权)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措施:地方上,设 转运使 ,收缴地方财税归 中央 。皇 帝(权力分散,受制约) 宰相
(百官之首,权力过大) 节度使
(行政权、财权、兵权集一身)宋太祖强化集权前后的对比示意图前:后:皇 帝(权力集中)削弱相权
强化皇权宰相中央:枢密院三司使政事堂地方:节度使知州通判转运使文官担任
轮岗轮换小组合作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2、控制军队调动,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
但是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削弱宰相的权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分割宰相的民政、军政和财政大权加强了皇权
但造成了机构臃肿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
2、设置通判分割知州权力
3、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造成了机构臃肿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除武将消专权的积弊宋太祖担心的问题解决了吗?(正因为强干弱枝)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化。小组合作2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北宋文官出行图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治专权宋代的预设阵图作战法? 拓展提升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北宋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采取了一系列削夺武将兵权、抑制武将地位的措施,武将们不仅平日不受重视,而且带兵打仗都处处受到牵制,感觉到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发出这样的感叹。社会上,人们看到武将不仅地位降低,而且打仗也是败多胜少,因此不再以从军为荣。注意:“武”不是武备,不是军队,而是武将。
宋朝对军队是十分重视的,军费开支占财政开支的七八成,军队最多时达到120多万。北宋的科举文举:
宋太祖时进士科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到太宗时的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又赐进士180多人,总录500多人。真宗时继续增加,如在1000年录取进士409人,诸科更高达1129人。科举取士的名额大幅度增加。
武举:
每3年一次,每次最多30人。后来逐渐增额,以至于3取1。1110年规定限额,每次考试只能取10人。材料:宋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选,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其中有科举出身的6人。有正副枢密使35人,其中文官21人。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百分之九十。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欧阳修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天圣八年进士。以翰林学士修《新唐书》。
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兵权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文臣统兵行政权《励学篇》
——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神童诗》
——汪洙
……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1、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2、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3、造就了宋代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科举制的影响:“华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进,
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朝之后
再无宋朝输入标题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
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小国的进攻;
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
经济富裕,却用于购买和平;
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鉴古知今
关于宋朝GDP的统计:
一是香港科技大学的刘光临先生,据他的统计与推算,宋朝的人均国民收入位于历代最高峰,为7.5两白银,远远高于晚明2.88两,要到十九世纪的晚清,才追上宋代的水平。
二是英国的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他认为:“在960~1280年间,尽管中国人口增加了80%,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由4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增加了1/3;以后一直到1820年都保持着此水平。欧洲在960~1280年间,人口增加了70%,人均国内总值则从400美元增至500美元,只增加了1/4。”也就是说,宋代的经济与生活水平,不但在纵向上优于其他时代,而且在横向上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
读材料,说说宋朝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宋朝在历史上是一个军事上积贫积弱的朝代,说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启发:国家在实施大政方针时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1)状况:宋朝经济发展较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2)原因: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3)原则:①政策的倾向一定不能走极端;②要综合、全盘考虑战略问题;③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合理地实施各种政策,现阶段的改革开放就是成功的范例;④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现代民族国家林立、帝国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的时代,适度的强军政策是绝对需要的。课堂小结北宋政治有何特点?巩固练习:
请对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作出正误判断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文臣主持国家的军事大权。
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
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1.(2016·岳阳)“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
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 )
A.刘备 B.元昊
C.忽必烈 D.赵匡胤
2.《宋史·太祖本纪》记载:“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这段史料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
A.澶渊之盟 B.郾城之战
C.靖难之役 D.陈桥驿兵变
DD3.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
①将兵权收归中央 ②派文官任知州 ③设节度使
④派转运使把地方财政大部分收缴中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宋代在各州郡设置通判,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宋朝统治者的这种做法( )
A.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军事基础
B.加强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
C.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
CD5.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致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 )
A.重农抑商 B.重文轻武
C.和亲会盟 D.闭关锁国
B6.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 )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D壹贰叁请结合本课为赵匡胤设计一张名片 请你为班级人才选拔上提出建议
学以致用你认为在当今社会怎样才能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