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上化学 3.1分子和原子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上化学 3.1分子和原子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12-21 18:02: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1.实验证明
物质由__分子__、__原子__等微观粒子构成。
2.微观粒子(如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__小__。
(2)分子间有__间隔__,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气态物质分子间间隔__最大__。
(3)分子总是在__不断运动__着。
类型一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例1 下列各组物质中,都由分子构成的一组是(  )
A.金和水银
B.水和氨气
C.铜和氧气
D.二氧化碳和铁
[解析] B 金和水银都由原子构成;水和氨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铜由原子构成,氧气由分子构成;二氧化碳由分子构成,铁由原子构成。
[方法点拨] 由于所学知识的限制,目前我们只需记住一些常见的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氨气、氧气等;金属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还有以后我们要学习的金刚石、石墨等也是由原子构成的。
类型二 微观粒子(如分子)的性质
例2 河北中考图3-1-1中所示的实验不能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解释的是(  )
图3-1-1
[解析] C 闻到气味、气体混合、品红溶解均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方法点拨] 解题的关键是要将粒子的基本性质与宏观现象对应起来。当物质发生体积或状态变化时,主要是与粒子之间的间隔发生变化有关;一些扩散现象(如闻到气味、混合、溶解、挥发等)与粒子不停地运动有关。
类型三 分子运动的实验探究
例3 如图3-1-2所示,在烧杯甲中装入蒸馏水,滴入2滴酚酞溶液,得到无色溶液。在烧杯乙中装入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甲、乙罩在一起。几分钟后,发现甲中的溶液变成红色。对上述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图3-1-2
①甲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与乙无关
②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挥发出肉眼看不见的粒子与甲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
③乙中的浓氨水中有肉眼看不见的粒子逸出,有些粒子进入了甲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并使溶液变红
④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 D 此实验说明乙中的浓氨水中的氨分子挥发进入了甲中的溶液,使酚酞溶液变红。
[方法点拨] 实验采用了对比的方法。用浓氨水来验证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原理是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能较快地运动到含有无色酚酞溶液的烧杯中,使之变成红色
知识点?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1.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
A.水      B.二氧化碳
C.铁 D.氧气
[解析] C 金属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知识点? 微观粒子(如分子)的性质
2.将塑料袋密封良好的方便面从平原带到高原时,塑料袋鼓起,是因为袋内的气体分子(  )
A.质量增大 B.个数增多
C.间隔增大 D.体积增大
[解析] C 将塑料袋密封良好的方便面从平原带到高原时,塑料袋鼓起,是因为塑料袋外的气体压强减小,导致塑料袋内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3.以下事实不能用微观粒子运动的观点来解释的是(  )
A.走过花圃闻到花香
B.湿衣服经过晾晒变干
C.香水、汽油密闭保存
D.6000 L氧气在加压下可装入容积为40 L的钢瓶中
[答案] D
4. 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宏观现象。
(1)秋天走在大街上闻到桂花的香味。
(2)气体比较容易被压缩,液体比较难以被压缩。
(3)碘受热升华、遇冷凝华。
[答案] (1)桂花的香味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运动到人的鼻子,被感知。
(2)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大,容易被压缩,液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小,难以被压缩。
(3)碘受热变成气体,这个过程中碘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遇冷变成固体,碘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知识点? 分子运动的实验探究
5.某兴趣小组设计以下实验,探究分子运动的有关情况。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展示兴趣小组的研究成果,兴趣小组的一位同学给全班同学表演了一个魔术节目,道具如图3-1-3所示。
图3-1-3
①该节目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棉花团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色变成________色,大烧杯中出现了一株美丽的“铁树”。
②请你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对此现象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酚酞溶液不变色 酚酞溶液变红 酚酞溶液遇蒸馏水不变色,遇浓氨水变成红色
(2)①白 红 ②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氨分子(或浓氨水易挥发)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的认识错误的是(  )
A.物质由粒子构成
B.构成物质的粒子在不断运动
C.粒子之间有间隔
D.构成气态物质的粒子间间隔最小
[答案] D
               
2.酒精擦在手背上感觉十分凉爽,这是因为(  )
A.酒精分子很小,由汗毛孔进入体内
B.酒精分子吸收了体内的水分
C.酒精分子在皮肤表面发生了化学变化
D.酒精由液态变成气态需吸收热量
[解析] D 分子在不断运动,酒精分子挥发到空气中,带走了皮肤上的一些热量,所以感觉到凉爽。
3.吸烟有害健康,非吸烟者往往会因吸烟者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这是因为(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的体积很小 D.分子的质量很小
[答案] A
4.固体碘受热升华。下列关于此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碘分子质量变大
B.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碘分子体积变小
D.碘分子运动速率不变
[解析] B 碘受热升华,由固体变为气体,由于该过程是物质状态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所以碘分子的质量与大小都不变,由于温度升高,碘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5.已知分子的质量越小,分子运动速率越快,且氯化氢分子的质量大于氨分子的质量。如图3-1-4在玻璃管两端的棉花上分别滴上浓氨水和浓盐酸,已知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氨气和氯化氢两种气体接触后会产生大量白烟,则白烟较多较浓的点是(  )
图3-1-4
A.A点 B.B点
C.C点 D.无法确定
[答案] C
二、填空题
6.小红同学进行如图3-1-5所示实验,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图3-1-5
将含有酚酞的蒸馏水分别盛于A、B两只小烧杯中,另取一只小烧杯C,加入约5 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罩住A、C两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
(1)一段时间后烧杯A中的溶液表面变红,猜想: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不少于两种物质)。
(2)烧杯B中____________________(填现象),这说明________不会使酚酞溶液变红。
(3)浓氨水从烧杯C中扩散到大烧杯内。从微观角度看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明同学也做了这个实验,结果发现烧杯B中的酚酞也有少许变红,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
A. 没有及时盖上大烧杯,导致烧杯C中的浓氨水扩散到烧杯B中
B. 氨分子穿过大烧杯,进到烧杯B中
C. 可能是空气使得酚酞变红
D. 这个实验不能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5)小明同学接着实验发现,烧杯B中的红色逐渐消失,从微观上看,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空气 氨气 (2)没有明显现象 空气 (3)氨分子在不断运动 (4)A (5)分子的运动是永不停息的
1.来宾中考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品红在水中扩散”的现象,正确的是(  )
A.分子由原子构成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体积很小
[解析] C 品红在水中扩散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着的。
2.湘潭中考水族馆中,表演者常常携带氧气瓶在水中与鱼“共舞”。氧气能被压缩在氧气瓶中说明(  )
A.氧分子的大小发生改变
B.压缩后的氧分子运动得更快
C.氧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D.氧分子之间有间隔
[解析] D 气体能被压缩,从宏观上看是体积变小了,从微观上看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