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2)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3.二氧化碳的用途。
能力训练点:1.通过对CO2物理性质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2.通过对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灯火实验等的介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能灵活应用CO2性质的有关知识。
德育渗透点:1.通过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了不行,没有也不行的事实,以及CO2不支持燃烧的实验,培养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
2.通过对温室效应,广西桂林地区溶洞的奇特景观的简介,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和保护环境意识,激发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问题以求甚解的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CO2与水、石灰水的反应;
2.难点:CO2的检验方法及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3.疑点:当CO2在空气中的含量超过1%时,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可是为什么CO2无毒?
4.解决方法:
(1)借助于实验和实验提纲,在学生逐步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中,对CO2的化学性质的学习会自然而然的完成。
(2)适时、适当地选取生活中学生熟知的事实,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事物的现象,并透过现象去发现事物变化的实质,加深对CO2化学性质的理解应用。
【教具准备】
1.教师的实验设备:
1集气瓶CO2气体(用于检验CO2);1矿泉水瓶(充满CO2);2个模拟地窖(一瓶空气,一瓶CO2);铁架台;纸袋。
2.学生分组实验;(共10组,每组包括)
5瓶CO2气体、白醋、Na2CO3溶液、石蕊试液、木条、红磷、蜡烛,镁条、石灰水、水;小试管6支、中试管1支、带胶塞的导管、吸管、酒精灯、药匙、镊子、砂纸、试管头、小烧杯、火柴。
【整体感知】
本节课堂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也较多,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问题,探究CO2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请问1×104 L空气中含多少CO2?为什么几亿年来空气中CO2的含量(即体积分数0.03%)一直没有太大的增减?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教师提问】如果空气中没有了CO2,会不会对自然界造成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讨论问题、回答。
【教师活动】放投影、碳循环图解,并总结。
【讲解】如果没有CO2,生命活动将停止,因此CO2很重要,而且它也是我们很熟悉的 气体,所以我们有必要学习CO2的性质,了解CO2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CO2的化学性质。
【板书】课题3 二氧化碳
【学生活动】观察CO2
【教师活动】演示向矿泉水瓶(充满CO2)中倒入近半瓶水。
【学生活动】叙述现象,并解释原因。
【教师提问】在实验室内,大家可以设计怎样的实验方案来比较一下CO2与空气密度的大小?
【学生讨论、回答】
【讲解】我选用一种类似于天平的简易装置,做实验,大家观察。
【学生活动】观察、体会CO2能像水一样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中。
【板书】
1.无色无味的气体;
2、能溶于水;
3.密度比空气大
【教师活动】课件出示“温室效应”、“干冰”。
【学生活动】描述所知道的温室效应:干冰的知识。
【板书】
4.干冰——固态CO2 易升华
【教师提问】大家能不能从微观、宏观两个方面叙述一下CO2的组成。
【讲解】了解物质的组成,有助于大家掌握化学性质。
【板书】化学性质
【教师活动】
(1)安排学生实验
(2)打出现象
在空气中点燃
放入装有CO2的集气瓶
木条
燃烧,有火焰
熄灭
红磷
燃烧,黄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白烟
熄灭
蜡烛
燃烧,黄白色火焰,稍有黑烟
熄灭
镁条
燃烧,耀眼白光,有白烟 燃烧,发白光,有大量白烟,
集气瓶壁上有黑点
【学生活动】
(1)分组实验;
(2)叙述实验现象,并总结结论。
【教师活动】
(1)总结实验现象;
(2)得出结论。
【板书】l.CO2不燃烧,一般情况下也不支持燃烧。
【教师活动】
(1)介绍装置;
(2)提问如果将CO2倒入这一装置中,大家假设会出现什么现象?
(3)
实 验
反 应 现 象
原 因
阶梯实验
蜡烛熄灭了,下层阶梯上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1.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CO2的密度比空气大
【学生活动】
讨论问题、回答;
(2)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讲述】
(1)“屠狗洞”的故事;
(2)提出问题:故事的原因,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板书】2.CO2不能供给呼吸
【教师活动】提问:
(1)CO2是否有毒?
(2)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或深井、深洞的底部时,应采取怎样的措施?
【学生活动】
(1)回答;
(2)演示模拟菜窖。
【教师活动】
(1)介绍紫色石蕊试液;
(2)安排实验。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
1.①白醋 ②水 ③Na2CO3溶液分别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2.向紫色石蕊试液中吹CO2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