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重在感受中国山水画情景交融的意境,从山水画的文化背景,山水画的笔墨、章法、意境、设色,山水画的风格流派、代表画家等方面予以介绍。让学生在欣赏、比较、分析的过程中,了解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感受和体会中国山水画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
学生分析:
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很强,乐于发言,喜欢合作,不同年龄的学生注意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也不同。可以凭借经验和观察来灵活把握。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对名家名作的欣赏,了解山水画的历史演变、风格流派,初步了解山水画常见的表现技法。
2.情感目标:通过山水画作品赏析,领略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体会与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独特审美价值,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3.技能目标:通过赏析,感受历代画家如何将自然造化与个人心性相结合,借山水之景抒自己之情。理解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学习多角度欣赏山水画作品,并能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通过赏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山水画不是摹仿、再现或是复制自然,它有着博大的文化内涵。
2.教学难点:理解画家在山水画中对意境的营造。
三、教学准备:
1.教师:教材,教学课件,以直观、生动的画面和视频展示教学内容。
2.学生:教材,网络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 面对自然,人类总是显得很渺小,大自然无限包容的性情,不禁令人赞叹,山间默默盛开的鲜花,岩石间顽强生长的树木还有峡谷里日夜奔流的小溪,这些景物都会给我们一种莫名的感动,使我们很想把它画下来,然而,在一张小小的纸上描绘这些景物还是很困难的,那么,中国古代的画家们是如何表现这些景物的呢?
(课件展示)
2. 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新课,同学们打开书,内容有些多,请同学们花一分钟的时间看一看。
3. 板书揭示课题: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
二.讲授新知,启发思维
(一)初步了解山水画
(课件展示)
1. 山水画顾名思义,就是就是以山水为主要描绘对象的绘画形式,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是中国人情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和咫尺千里的视觉意识,集中体现了中国画的意趣与格调。那么中国画是如何发展和演变的呢?
(二)了解山水画的萌芽
课件展示东晋时期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1. 组织学生欣赏东晋时期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说一说这幅作品是人物画还是山水画以及判定的标准。体会“人大于山,水不容泛”,
的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山水画真正意义上独立。
课件展示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随着时间的流逝,山水画也在不断的演变和发展。组织欣赏展子虔的《游春图》
示例作品:《游春图》
1. 基本信息:隋代,展子虔。绢本设色,43×80.5厘米,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子虔历经北齐,北周和隋三个朝代,擅长人物,山水。描绘景物细致入微,写山石有咫尺千里之感,但是传世的作品很少,所以此画显得尤为的珍贵。
2. 画面内容:《游春图》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幅山水画卷,作品生动地描绘了许多士人纵情游乐于山水中的情景,一片明媚的春光。
3. 表现技法:《游春图》中的人物和山水已经有了恰当的比例,远近透视处理得十分妥帖,具有 “咫尺千里”的艺术效果,用石青石绿点染山石,给人一种春光明媚的感觉,这是早期的青绿山水,也是山水画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
4. 板书:青绿山水
(四)了解唐代山水画的特点
课件展示唐代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
1. 组织学生欣赏唐代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与《游春图》,将两幅作品作比较,总结唐代山水画有哪些进步和发展。
2. 师生小结:唐代的山水画继承了隋代的山水画的特点,只是在比隋代的作品描绘的更加的细致,内容更加的丰富了。
(五)了解北宋时期的山水画的发展
播放《溪山行旅图》的视频文件,让学生们感受北方山水的雄伟与壮观。
示例作品:《溪山行旅图》
1. 基本信息:北宋,范宽,绢本,206.3厘米×103.3厘米,青绿山水。
2. 画面内容:表现了北方山水雄壮的自然风光,通过视频资料了解《溪山行旅图》不为人知的传奇经历,理解“得山之骨,与山传神”的实际意义。
3. 表现技法:通过视频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皴”,以及《溪山行旅图》中的山石表现技巧。
4. 绘画特色:把北方山水的雄伟壮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六)了解南宋时期的山水画的发展
课件展示唐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雨后》这首古诗,感受南方山水的特点,播放视频和课件。
示例作品一:《踏歌图》
1. 基本信息:绢本,水墨,谈设色,192.5×11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 画面内容:《踏歌图》突破了北宋以来的全景式构图,对景色进行大胆剪裁,追求单纯与精炼。
3. 表现技法:将《踏歌图》与《溪山行旅图》作对比,从地理气候,构图,意境,设色等方面感受南北方山水的不同之处,体会留白给人们带入的耐人寻味的性灵空间。就如白居易所言:此处无声胜有声。
4. 绘画特色:《踏歌图》用简括的线条,清秀的色彩,巧妙地把山环水抱的复杂景物画得远近分明,远山奇峭,近石方硬,树木多姿,云雾掩映中显出辽远的空间和光的感觉,具有清旷秀劲的特殊风格。
示例作品二:《山径春行》
1. 基本信息:南宋,马远 绢本设色,27.4厘米×43.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 画面内容:表现古人踏青赏花的悠闲一幕。了解中国画中“计白当黑”的绘画技法,体会中国画中诗情画意的意境之美。
3. 绘画特色:马远在构图上大胆取舍,以山一角、水一涯的局部特写,突出大量空白的深远景观,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和浓郁的诗意,人称“马一角”。
示例作品三:《临流赋琴图》
1. 基本信息:南宋,夏圭,纸本设色,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2. 画面内容:表现的是溪旁古树下一士人扶琴吟诵的情景,和马远的《山径春行》作比较,找出相似的比方。
3. 绘画特色:构图常取半边,景物大都聚集于一侧,其他大面积空白,人称“夏半边”。
4. 板书:水墨山水
(七)了解元代山水画的发展
江南的云雾不仅是画家们表现的对象,这种水墨所产生的美感让文人们也感动起来了,欣赏米友仁的《云山墨戏图》 。
示例作品一:《云山墨戏图》
1. 基本信息:南宋,米友仁,纸本,墨笔,21.4厘米×195.8厘米。
2. 画面内容:此画表现的是沿江景色。近处岸边一条细径曲曲弯弯,间有板桥相连,远处峰峦起伏,云烟密布,溪流缓缓,林木森郁,屋舍隐现。
3. 绘画技法:采用“米家山水”的画法。先用淡墨染就,再用大小各异的横向墨点反复在山头、山脊等部位点染。
4. 绘画特色:用“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达到写意、墨戏的极致,世称“米点”。
5. 板书:文人画
示例作品二:《鹊华秋色图》
播放视频和课件
1. 基本信息:南宋,米友仁,纸本,墨笔,21.4厘米×195.8厘米。
2. 画面内容:此画表现的是沿江景色。近处岸边一条细径曲曲弯弯,间有板桥相连,远处峰峦起伏,云烟密布,溪流缓缓,林木森郁,屋舍隐现。
3. 绘画技法:采用“米家山水”的画法。先用淡墨染就,再用大小各异的横向墨点反复在山头、山脊等部位点染。
4. 绘画特色:用“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达到写意、墨戏的极致,世称“米点”。
示例作品三:《富春山居图》
播放视频和课件
1. 基本信息:元代,黄公望,纸本,33 厘米×636.9厘米。
2. 画面内容:此卷为画卷前段《富春山居图》,一小部分叫作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大部分叫作《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此卷表现富春江绵延百里的自然风光。林木深秀、峰峦起伏、江流沃土、云烟袅袅的富春江两岸的初秋景色。
3. 绘画技法:这幅山水画长卷的布局由平面向纵深展宽,极富有空间感。既集先贤之长,更有个性创造。
4. 绘画特色:景随人迁,人随景移,有步步观景之效。整幅画面简洁明快,虚实相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
5.《富春山居图》的贡献:凡是有画的地方,皆有子久的影响。
(八)师生归纳与小结:
1. 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哪些山水作品。
2. 我们学习了一个山石的表现技法是什么?都有哪些?
3. 按照时间段总结和梳理中国山水画的印象。
4. 小结中国山水画的概念。
5. 了解中国山水画独特的装帧形式还有哪些?
(九)作业:
1.课后收集,查阅有关明代以后的山水画资料。
2.总结每个阶段画家的绘画特色。
3.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更加系统的了解山水画的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