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20 20:44: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解放区土地改革
时间:1947年夏
地点: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
内容: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的《中国土地法大纲》。
影响:各解放区贯彻全国土地会议的精神,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

【名词解释】《中国土地法大纲》
其内容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其目的是满足农民获得土地的要求,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中共农村土地政策的变化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土地革命
没收地主土地,耕者有其田,
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打倒地主
拉拢地主
消灭地主
近代中国的土地改革
中国土地改革,亦称土地制度的改革或土地革命。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废除封建半封建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革命运动。
1927~1937年,中共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联合地主阶级共同抗日,在土地政策方面作了让步,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改为地主减租减息政策,借以减轻农民所受的封建剥削,提高他们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实行农民交租交息,借以照顾地主的利益,团结对敌。
解放战争战争开始以后,1947年7~9月,中共中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进程:人民解放战争经历了哪些阶段?
战略防御 战略反攻 战略决战 渡江战役 解放南京

粉碎全面重点进攻
敌强我弱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敌人兵力不足

三大战役的胜利
基本歼灭敌人主力

国民党统治被推翻




敌我兵力变化示意图
430
万人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1946年6月
1947年6月
195
万人
373
万人

130
万人
1947年夏,战略进攻时机成熟



























从战略进攻到战略决战
战略进攻
时间:1947年6月
表现: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12万人,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战略决战
表现:辽沈、淮海、平津
影响: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
(1)为什么刘邓大军选择大别山作为战略反攻的突破口?
(2)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开始?(从敌我双方的战略及战场的变化进行分析)
中原地区,国民党力量薄弱;
占领大别山可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 ;
大别山地区战略位置很重要;
大别山原属于中原解放区,群众基础好
战略:由敌人进攻,我方防御变成我方战略进攻
战场:由解放区转入国统区







武汉
南京
战略反攻
“东可威胁京畿,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
敌我力量对比表 1948年7月
部队 总兵力 机动兵力 装备 后方
人民解放军 280万 优于敌军 大为改善 ?
国民党军队 365万 不足 略占优势 ?
1937年 可买两头牛
1945年 可买两个鸡蛋
1946年 可买1/6肥皂
1947年 可买一只煤球
1948年 可买1/500两大米
国民党统治区发行的面值一百万元的纸币
法币100元购买力变化


辽沈战役
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东北野战军发动声势浩大的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东北全境解放。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取得对国民党军队的优势。



淮海战役
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发起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淮海战役中,南线国民党军队的精锐主力已被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被称为“小推车推出来的战役”。



平津战役
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三兵团联合发动平津战役。平津战役,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战役 时间 参战军队和指挥者 作战
地区 成果或意义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29日-1949年1月31日共64天
东北解放军
华北解放军
林彪、罗荣桓
聂荣臻
平津地区
张家口、
天津、
北平
歼敌52万,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
政 治:
经 济:
军 事:
社 会:
建立民主政权
实行土地改革
毛泽东等人高超的指挥艺术
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长江北岸,等候命令渡江作战——
1949年北平和谈情景

渡江战役
经过: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战线上,分三路发起渡江战役,迅速突破长江防线。
结果: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战略进攻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战略决战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走向胜利

渡江战役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原因
①国民党因其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丧失了在中国大陆的统治权。
②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故能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意义
①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②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

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

解放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平津战役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渡江战役

南京解放
1949.4.23
国民党政权垮台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揭开战略进攻序幕
课堂小结
1.采用和平方式解放的大城市是( )
A.天津 B.沈阳
C.北平 D.徐州
2.三大战役按开始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
①平津战役
②辽沈战役
③淮海战役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C
D
课堂检测
3.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是( )
A.北平解放 B.沈阳解放 C.上海解放 D.南京解放
4.淮海战役期间,中原、冀鲁豫等解放区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征集担架20万副,大小车88万辆,挑子30万副,牲畜76万头,总共筹运粮食达96000万斤。在战役的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后方支前民工的比例大大超过了战役初期l:3的概算。这段材料最能说明解放战争的胜利是由于( )
A.国民党军队作战时物资匮乏
B.共产党军队深得民心,人民大力支持
C.国民党军队作战不够勇敢,妥协投降
D.共产党军事战术指挥得当
D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