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敕
勒
川
阴
山
下
天
似
穹
庐
笼
盖
四
野
天
苍
苍
野
茫
茫
风
吹
草
低
见
牛
羊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原是鲜卑语,后译成汉语,广为流传。你知道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了哪个朝代吗?你想了解鲜卑族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改革吗?
----《敕勒歌》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史实。
2.掌握改革带来的影响及历史意义。
3.解读民族交融的重要性。
北方
南方
魏
蜀
吴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北魏
宋齐梁陈
东汉
隋朝
魏晋南北朝(220—589)
南 朝
东魏北齐西魏北周
北 朝
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政权。前秦王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382年统一了黄河流域。
①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②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383年
前秦──东晋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背景:
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到大海,南抵汉水、
西至龟兹,北达漠北,前秦统一黄河流域
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从前秦方面看,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氐族贵族的控制,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军队能够打胜仗。此外,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民族矛盾严重,军心离散。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将相意见一致,坚决抵抗、士气高昂。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人心的向背、战术的得当等等。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前秦灭亡后的南北形势
东晋
南方:
北方:
陷入混乱
宋
齐
梁
陈
南朝
前秦失败的启示
①谋动后定功业定;
②民族和谐天下安
③团结与否定输赢。
4世纪后期
439年
平城(今山西大同)
鲜卑族
2、北魏统一北方:
拓拔珪
拓跋焘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未央的原型就是北魏的冯太后
北魏冯太后(公元442-490年)
冯太后曾在北魏献文帝、孝文帝时期两度“临朝听政”,成为北魏朝廷的实际统治者。她主政时已开始了以汉化为中心的社会改革,孝文帝的改革实际上是在她的主持下展开的,孝文帝改革的伟大历史功绩有一半应该归属于这位了不起的巾帼人物。
孝文帝
(467-499年)原名拓拔宏,后改为元宏,北魏献文帝
之子,冯太后之孙。冯太后死后,继续推行改革。
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
冯太后(公元442-490年)
“千古第一后”,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周思源为什么对她评价这么高?北魏冯太后在孝文帝改革中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
听政20年间,主持了前期改革,为孝文帝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培养孝文帝,使他具有浓厚的汉文化,为他推行全面和彻底汉化奠定了基础。
①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②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
孝文帝(467-499年),原名拓跋宏,后改元宏。他四岁即位,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是北魏第一个系统接受汉文化儒学教育的皇帝。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意,览之便讲……诗歌铭颂,任兴而作……
——《魏书·高祖纪下》
北魏孝文帝改革
1、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1)迁都原因:
①政治:
②经济:
③军事:
④地理:
(2)迁都过程:
以“南伐”为借口,494年由平城迁到洛阳。
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1.平城位置偏北,不便控制北方地区,也不利于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
2.气候干旱,粮食产量有限;
3.保守势力大,不利改革;
平城
《悲平城》
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洛阳
地理位置优越,农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且为数朝之都(东周、东汉、曹魏、西晋曾定都于此),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迁都洛阳还便于举兵南下,实现孝文帝南北统一的愿望。
平城
洛阳
迁都洛阳
(4)影响:
加强了与汉族的往来,为进一步汉化奠定基础。
(3)目的:
推进汉化政策,加强
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北魏的公主要出嫁,整个洛阳吹吹打打,大家都在路边观看公主风光出嫁。此时两位官员垂头丧气站在路边。
元丞相:“刘太守,你怎么不高兴啊?”
刘太守:“别提了,我因为在朝廷上说鲜卑语,没说汉语,被罚三个月俸禄。元丞相,你看起来也很郁闷啊。”
元丞相:“唉,我夫人没有穿汉服,被皇上知道了,我被罚了半年俸禄啊!”
刘太守:“皇上的改革,我们一定要坚定地落实啊!”
历史情景剧
推行汉化措施
第一问:公主最有可能嫁给哪个民族的人?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孝文帝选择中原汉族贵族女子为妃,并分别为五个弟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第二问:刘太守、元丞相原来姓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姓氏的变化?
改鲜卑姓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第三问:刘太守为什么被罚三个月俸禄?
第四问:元丞相为什么也被罚俸禄?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北魏文官俑
你能将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措施浓缩一下吗?看谁缩减得最好?(要求用三个字来概括,中间一个字用“汉”字)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结汉亲
语言: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服饰: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姓氏:改鲜卑姓为汉姓
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简要概括
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改鲜卑姓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采用两汉、曹魏的官制、法律等。
语言:
服饰:
姓氏:
婚姻:
政治:
2、推行汉化政策:
概括:
北魏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①迁都洛阳
②推行汉化政策;
图说历史
北魏的洛阳,城内有大市、小市、四通市,总称“洛阳三市”。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全城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
组图一:
扬场
农耕
组图二:
组图三:
两名汉族士大夫正在食用烧烤食品
魏碑
北魏迁都以后,洛阳再度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在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他们一改往日不尊老,不养老的陋习,老人得到了子女的照顾。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仔细观察三组图片并阅读材料,思考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①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②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③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实质:少数民族的汉化过程
④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启示:
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推动社会的发展。
②杰出的历史人物能推动历史的进步。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相互交融的过程,包括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经济生活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生产生活
内迁人民学习汉族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思想文化
汉语的使用;西北民族的乐器受汉族人民欢迎。
民族心理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政治制度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表现
北方少数民族《狩猎图》
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
生产生活
边境汉人《二牛抬杠图》
边境汉人《放牧图》
相互学习和交融
生产生活
政治制度
沿用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最终被先进民族的先进文化所征服。
——马克思
民族心理
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 ,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有什么影响?
淝水之战
孝文帝改革
汉化措施
促进民
族交融
迁都洛阳
前秦衰败
北魏统一
本课小结
(交往中的冲突)
(交流中的融合)
(交融中的发展)
1.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其中建立前秦政权的是( )
A.羌族?? B. 匈奴
C.氐族?? D.羯族
2.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 )
A.东晋——前秦
B.西晋——东晋
C.前秦——西晋
D.前秦——北魏
3.一位西域商人到北魏都城洛阳后,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A.宫殿巍峨屋宇华丽
B.佛教寺院数以千计
C.市场汇集四方商人
D.满街都是说鲜卑语的汉族人
4.许多的成语故事都有它的历史渊源。下列与淝水之战这一历史事件有渊源关系的成语典故是( )
①破釜沉舟 ②四面楚歌 ③草木皆兵 ④ 风声鹤唳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A.实现黄河流域的统一 B.为统一全国作好准备 C.促进民族融合 D.抑制佛教发展
6.移风易俗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下列措施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
①采用汉姓 ②穿汉服 ③学习少数民族语言 ④同汉人通婚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材料 对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不乏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文缛节,丢掉的恰恰是拓拔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
你同意上述见解吗?谈谈你的看法。
答(1)同意。在孝文帝统治期间,他通过改革,学
习汉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用汉人的文化改造了鲜
卑族,这些措施使鲜卑族丢弃了本民族的特色,导
致了鲜卑族军事力量的衰退和统治力量的削弱,加
速了北魏的衰亡。
(2)不同意。迁都洛阳后,鲜卑族在孝文帝改革的
推动下,其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 的恢复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 大融合,为隋唐时期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 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对孝文帝改革应充分肯定,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