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回顾
三国鼎立
短暂统一
前秦
曾统一北方
?
南北对峙
第19课 北魏政治 和 北方民族大交融
“民族交融”:
指各民族共同生活、互相学习、共同发展、逐渐融合的过程,包括经济、文化、风俗等互相影响,并趋向一致。
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频繁接触和交往,再经过互相通婚而形成血缘混合,民族间的差异逐渐消失。
明确学习目标:
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基本史实,理解其历史意义
自主学习1:P86-87 淝水之战(2分钟)
_淝水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目的
成语
结果
前秦失败原因
影响 对前秦、对北方?
对东晋、对南方?
前秦统一北方
苻坚
东晋
草木皆兵
80万
寿阳
8万
383
前秦VS东晋
前秦欲灭东晋,统一全国
东晋以少胜多
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淝水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目的
成语
结果
前秦
失败原因
影响
拥有80万兵力的前秦却败于只有8万兵力
的东晋,你认为导致前秦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①民族矛盾严重,军心离散。
②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③ 长途跋涉,战线太长。
①将相团结一致,坚决抵抗,士气高昂。
②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③以逸代劳
从前秦看:
从东晋看:
前秦:前秦很快灭亡,北方又陷入分裂混战
东晋:解除北方威胁,赢得稳定局势,经济发展
淝水之战 时间 383 交战双方 前秦VS东晋
目的 前秦欲灭东晋,统一全国
成语 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结果 东晋以少胜多
前秦
失败原因 ① 民族矛盾严重,军心离散
②苻坚骄傲轻敌
③ 军队长途跋涉,战线太长
影响 对前秦、对北方?
对东晋、对南方?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
梳理历史脉络:
三国鼎立
短暂统一
前秦
曾统一北方
南北朝对峙
南北对峙
第19课 北魏政治 和 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魏版图
北魏孝文帝
胡床、椅子、方凳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方民族大交融
自主学习(5分钟)
1、北魏政权是哪一个民族建立的?何时统一北方?
2、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汉化改革?其措施有哪些?这场改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有哪些(生产方式、政治制度、文化交流、民族心理)?你如何评价民族大交融这一历史现象?
公元386年,鲜卑人拓跋珪建立北魏。
公元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的发展
北魏落后的文化和统治方式
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改革迫在眉睫
魏晋以来民族交融大大加强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
439年,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
孝文帝
改革
重大改革:
魏晋以来民族交融大大加强;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鲜卑习俗治理国家困难重重。
巩固统治
北魏的发展
背景
根本目的
汉化措施
意义
孝文帝,名拓跋宏(元宏),北魏第六位皇帝,庙号高祖
5岁即位,冯太后(汉族)辅政。
在冯太后的辅佐下,进行了改革,史称"孝文帝改革"。
平城
洛阳
1.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改革——
朕贵为天子,何必一定要住在中原!迁都,就是要让你们的后代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熏陶,开阔自己的眼界!
(孝文帝)“诏禁士民胡服”
——《资治通鉴》
措施①: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2.汉化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
材料一
材料二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2.汉化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②:朝廷官员必说汉语
材料三 孝文帝下令改鲜卑的复姓为近似的单音汉姓,共改变了118个复姓。
2.汉化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③:
改鲜卑姓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材料四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2.汉化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④:让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材料五
孝文帝为利用儒家学说加强思想统治,极力尊崇孔子,提倡儒学。他在京城设立孔庙,亲自到曲阜祭孔;又下令广立学校,招收生徒,传授儒学。
措施⑤:尊崇孔子,提倡儒学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
439年,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
巩固统治
①语言:官员必须使用汉语
②服饰: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③姓氏:改鲜卑姓为汉姓
④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⑤文化:尊崇孔子,提倡儒学
1.迁都洛阳
2.汉化措施:
魏晋以来民族交融大大加强;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鲜卑习俗治理国家困难重重。
北魏的发展
重大改革
:
孝文帝改革 背景
根本目的
汉化措施
意义
意义①: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材料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
北魏时期的洛阳是一座繁华的都城,城内有很大市场,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这里。
他们中有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在洛阳城定居下来,从事着商品买卖。从他们身上,基本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有利于……
促进了……
意义②:促进了北方经济文化繁荣,增强了国力
材料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北方百姓殷富,年登俗乐”(《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孝文帝改革后,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繁荣,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
439年,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
巩固统治
1.迁都洛阳
2.汉化措施:
① 促进了民族交融
②促进了北方经济文化繁荣,增强了国力
魏晋以来民族交融大大加强;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鲜卑习俗治理国家困难重重。
北魏的发展
重大改革:
孝文帝改革 背景
根本目的
汉化措施
意义
民族
大交往
孝文帝
汉化改革
民族
大交融
互为因果关系
第19课 北魏政治 和 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北魏版图
北魏孝文帝
胡床、椅子、方凳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方民族大交融
魏晋以来,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是
时代的主流
从事农业,并定居
学习畜牧业经验,接受少数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
少数民族政权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多使用汉语
喜爱少数民族的乐器歌舞
民族 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汉族:
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
汉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交融表现 生产生活
政治制度
文化交流
民族心理
民族交融的
历史意义
穿裤摺服的南朝汉人乐队
魏晋时期受汉族欢迎的胡床、椅子
民族交融表现:
汉族接受了少数民族服饰、用具等
“胡人汉食”
“汉人胡食”
“胡人汉服”
“汉人胡服”
少数民族:从事农业,并定居
汉族:学习畜牧业经验,接受少数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
少数民族政权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少数民族:多使用汉语
汉族:喜爱少数民族的乐器歌舞
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1、 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精神文化
2、为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
北方民族
大交融
表现 生产生活
政治制度
文化交流
民族心理
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民族
大交往
孝文帝
汉化改革: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与汉婚
民族
大交融
鲜卑族这个古老民族,早就已经不存在了。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及其文化和语言很快消亡,所以他是千古罪人。
你是否同意上述观点?为什么?
答:不同意!
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又进一步促进民族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所以孝文帝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
历史启示:
改革是强国之路!
改革应顺应时代潮流。
北魏
东汉以来的政权更迭
东汉
魏
蜀
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宋
齐
梁
陈
南朝
北朝
像考试一样完成!不交头接耳,不翻查课本,请严格要求自己!
不懂的题目可以做标记,等待评讲。
基础:BBDCD ACADA
能力:ACC
中考:ADC
内容 《百练百胜》 第19课 单选
要求
“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族通婚。”
材料中反映的是下列哪一改革的主要内容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忽必烈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 “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景象。对出现这一景象影响最大的历史事件是
A.昭君出塞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文成公主入藏 D.册封达赖、班禅
“农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这反映了
A.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发展
B.畜牧业居于生产主导地位
C.鲜卑族与汉族习俗相同
D.潍坊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
以下对“民族交融”一词,解释最恰当的是
A. 各民族的迁徙、杂居和互相通婚
B. 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
C. 各民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D. 各民族联合起来反抗残暴统治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历史上的改革家们津津乐道、勇于效法的事件!它们均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B. 符合当时整个统治阶级的利益
C. 得到了整个统治阶级的支持
D. 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