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21 20:4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嗔怪(diān) 蜷伏(quán) 怂恿(sǒng) 叮嘱(zhǔ)
B.瞵视(lín) 丰腴(yú) 倏忽(shū) 哺乳 (bǔ)
C.斑斓(lán) 感喟(wèi) 蓦然(mù) 褴褛 (lán)
D.怪诞(dàn) 干瘪(biē ) 羞怯(qiè) 禁锢 (gù)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红绫 收敛 温训 大相径廷
B.府冲 迷罔 余晖 神彩奕奕
C.白昼 胸襟 伫立 春寒料峭
D.战栗 顾盼 篷松 畏罪前逃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上课铃一响,老师叫同学们齐读,同学们便人声鼎沸地读起书来 B.在农村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老人的生活孤苦伶仃。 C. .国庆佳节,普天同庆,人们都沉浸在幸福的气氛中。
D.日本妄想将中国的钓鱼岛据为己有,中国人民是可忍,孰不可忍 6.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猫》这篇课文记叙“我”家里先后喂养的两只猫的特点和遭遇,写出了有赖于人的爱抚而生存的小生命的不同命运,表现出对弱者的同情与关怀。 B.《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长篇小说集,是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神奇怪异的故事。
C.《狼》的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明代杰出的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聊斋志异》。 D.《动物笑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康拉德·劳伦兹,透过课文?风趣的语言,我们可以感受到科学工作者专注忘我的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 5.古诗文默写。(6分)。
(1) ,铁马冰河入梦来。
(2) ,却话巴山夜雨时。
(3)《秋词(其一)》中写“秋”的诗句一改以往“悲秋”的诗句是 , _________。[来源:学|科|网Z|X|X|K]
(4)复投之, 。骨已尽矣, 。
6.语言综合运用。(8分)
材料一:现在,在青少年当中,很多人没看过龙舟,没听过唢呐,不认识艾草,菖蒲,对清明节的祭奠也不以为然;然而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过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
这些西方节日,因其特殊的文化底蕴和异域风情,加之一些媒体和机构的极力推介,越来越受到中国一些爱时髦的年轻人的追捧;许多商家也借机造势,营造气氛,吸引消费者。洋节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让许多民族节日相形见绌。 专家指出,②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每个民族都有其传承的节日,这是民族凝聚力。这些洋节,基本上都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是宗教信仰的一部分。如果一个民族的群体热衷于另一个民族的节日,这说明文化入侵已是极其严重了。 材料二:新华社北京1月25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文件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要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1)材料一中①处有一处标点使用错误,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②处有一处语病,应 改为?______________(2分) (2)材料一反映出一种什么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3)为推动国家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工程”,请你结合材料内容,拟写一条宣传标语。(2分)
二.阅读理解。(48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7、8两题(4分)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7.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2分)
8.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 (2 分)
(二)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13分)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①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②中空。嘐嘐聱聱③,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若有告余者曰:“……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④: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苏轼《黠鼠赋》
??【注】①拊(fǔ):拍。②橐(tuó):袋子。③嘐嘐(jiāo)聱(áo)聱:象声词,形容鼠咬物的声音。④虿(chài):蝎子一类的毒虫。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 ①其一犬坐于前??? 犬:????②橐坚而不可穴也??? 穴:???
? ③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见:??????
10.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吾闻有生,莫智于人 不能无变色于蜂虿
B. 久之,目似瞑 堕此虫之计中
C.以刀劈狼首 以形求脱也
D.不死而死 不一于汝,而二于物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 1)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2)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运用比喻和讽刺的手法,把深刻的主题寓于生动的形象之中,是[甲]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B.[甲]文是以狼为主来叙事的,并以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因此,在这个故事中,居户是主要人物,狼是次要“人物”。
C.[甲]文中人战胜狼的主要原因是:屠户能认清狼的本性,并识破狼的狡诈,善抓时机,行动果敢。
D.[乙]文中因人精力不专,解怠疏忽,反受外物左右,截对方的欺骗手段蒙蔽,所以陷入对方圈套。
13.两文均“叙事”而“达意”,但体裁和表现侧重点不同,试作简要说明。(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小题。(14分)
阳台上的小麻雀
阳台上曾经养过一只小麻雀,现在已是鸟去笼空,但我仍常常怀着一种很复杂的心情想起它。
那只小麻雀是邻居在修房子时捉到,送给儿子的。母亲怕它飞走,把它的翅膀给剪短了。灰灰的小麻雀,实在算不上漂亮,但它那婉转清亮的叫声,两颗转动灵活的宛如黑珍珠的小眼睛,着实让我喜欢。我特地给它买了一个小小的鸟笼,买了小米,在阳台上为它安了家。每天早晨,揉着惺忪的双眼,我总要到阳台上去问候一下这个小家伙。那一段时间,平淡的日子也好像因了这清脆的叫声有了生机。我把小麻雀当成了朋友,照顾得也格外周到小心。
可是,慢慢地,撒落在阳台上的小米和混合着粪便的沙子却越来越多,我不得不天天打扫清洗阳台。与正经同时,麻雀的叫声似乎少了很多,也暗淡了许多。麻雀慢慢地被冷落起来,只有记起来,才去为它添点水,加点食。
终于,有一天,在我打扫干净阳台之后,我打量了一下那只躲在角落里的毫无色彩的小麻雀,对老公说:“把小麻雀放了吧。”老公以为我是可怜它,就说:“放了吧,它在鸟笼里也怪孤独的。”于是打开鸟笼,老公抓住它,把手从阳台伸了出去,奇怪的是,它并没有振翅高飞,反而直接从三楼掉向地面的花园去了。我立刻明白过来,给它剪短的翅膀还没长好,它还不会飞。果然,摔到地面的小麻雀努力了几次,都没有飞起。一刹那,我的心里灌满自责和歉疚,是我抛弃了它!我匆匆地下楼,一路小跑赶到小花园,想重新带它回家。但小麻雀似乎伤了心,跟我赌气似的,好几次差点就捉到了,但却都溜走了。最后竟钻到灌木丛中,任我怎么呼唤,怎么寻找,再也不出来了。见我在小花园里团团乱转,老公在楼上喊:“上来吧,它不会饿死的。”我怅然地往回走,心里希望它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方天空。
这以后,我经常站在窗前向楼下花园里张望,希望能看到那只小麻雀。有一天,领儿子在楼下散步。儿子走着走着,惊叫起来:“妈妈,小麻雀!”我急走几步,是一只已死去的小麻雀。也是灰灰的羽毛,我的心里一紧,莫非……小儿子蹲在麻雀前,仰起小脸问:“妈妈,小麻雀怎么了?”我没有回答,抱起儿子快步走开了。
以后的日子,常常想起那只生死未卜的小麻雀,心情格外沉重,那种感觉,好像是朋友投奔到我家,而我却自私地只能接纳他带来的益处,不能容纳他的缺点,最后竟将他轰出家门!
14.这是一篇以人与动物关系为题材的散文,文章以 为叙事线索,表达了作者对与自己曾经相处过的那只生死未卜的小麻雀的 之情。(4分)
15.对放掉阳台上的小麻雀,“我”与老公的想法有何不同?(4分)
16.试找出文章首尾呼应的语句,用“ ”画出来。(2分)
17.想起那只生死未卜的小麻雀,“我”的心情格外沉重。这是为什么呢?(4分)
(四)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17分)
薄荷 有一年,小姨从城里回来,给我们带了一包糖。小姨说,是薄荷糖呢。小姨的眼里竟然还闪着光。我一听“薄荷”二字,本来像阳光般在花枝上跳来跳去的欢欣,呼啦啦落了一地。薄荷有什么可稀罕的呢? 乡下孩子虽没见过世面,但对植物有一种天然的熟识感,且这薄荷在乡下实在太普遍,甚至到了令人漠视的程度。去学校的路上,有一段马路,马路两边有深深的沟,一丛丛的,都是浓青青的薄荷,落满了尘。每天来来回回好几趟,几乎不会多看薄荷一眼。 薄荷的味道也不怎么样,家里西屋药房的柜子上放着一瓶薄荷做的药片,父亲曾给我吃过,凉凉的底色里竞藏着辣。我悄悄把那薄荷片吐了,之后再路过那满沟的薄荷,开始有几分厌烦。
对薄荷的感情,现在想来,和对故乡的感情竞有几分相似。那时候,人是小小的,心却大得很,轻狂得不行,热热切切地要去外面的世界。眼前的简单素朴,泥土和植物,太熟悉以至于腻烦。
后来到底出去见识了,从小城到大城,又到了天子脚下,看起来热热闹闹的喧器世界,很多时候却不由自主会想起曾经令人腻烦的宁静乡土,还有光阴里一丛丛宠辱?不惊的薄荷。
到超市买东西,看到标签上的薄荷二字会无端升腾起莫名的亲切感。生活日用品,不知道什么时候都换成了薄荷味的。出门时手包里会塞上一小包薄荷味的口香糖,并不为吃,只为能常常看包装上那片绿绿的薄荷叶。 有一回,在居住附近的集市上碰到卖花人,这卖花人特别,竟只卖一种植物,是薄荷!天太热,他把一盆盆青郁郁的薄荷小心放在刚下过雨的浅水沟里。水沟虽不太千净,可那薄荷却越发的青茂。我站在一旁看得痴,那一盆盆薄荷,在记忆里绵延开来,延展为一条明亮的乡路,通往那无忧无虑简单清寂的乡村岁月。
卖花人笑着告诉我,薄荷-点不娇贵,好养得很。
从乡村出来的我当然知道薄荷的脾性,薄荷是乡下人的植物,与泥土打交道的人多半是没有矫情的习惯的。
我坚定地买了两盆薄荷抱回家,养在客厅亮亮的窗台上。而此时,这明亮的窗台俨然已是薄荷环绕的一个清新简素的世界,没有姹紫嫣红,只有一片令人心清心宁的青碧。
之前,家里的窗台,上已养着好几盆薄荷了,还有几瓶剪下枝养在清水里的。可是,当出门碰到薄荷,总有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温暖,会不由自主地驻足问候。不忍心擦肩而过,错过这缘分,便要带回去一些养着。
家里那人笑我,你呀,这是要在窗台上养出一片故乡嘛。
我一愣,还真是如此,光阴流转,往时光深处,心却小了,不再渴慕外面广阔的热闹天地,只想清清静静、简简单单、素素朴朴地过日子,像从前的故乡。也像字句简单的一首诗,像木心的《从前慢》。
和一位朋友聊天,他说最想念幼时家中的院落,母亲在院子里种菜种花, 那才叫生活,真美。这位朋友是生意人,走南闯北,见过大风大浪大繁华。当他说起这世间的美味莫过于他母亲做的清炒苦瓜时,那眼里也闪烁着一种光, 和小姨当年说薄荷时的神色一样。朋友说苦瓜是自家院落里种的,一点都不苦。
才明白,当年小姨眼中的光,是一种何等的意味。
如今,我也早已爱上了那薄荷味,那清新,那凉,那寂,甚至那辣。周末,摘几片薄荷叶,清洗干净,泡一杯薄荷茶,坐在窗边,翻几页书,发一会儿呆,看几朵云。只想把生活变慢,把日子过得像故乡的薄荷一样。
18.阅读全文,请筛选出薄荷的特点。(3分)
19.用简洁朴素的语言解释下列句子。(2分)
我一听“薄荷”二字,本来像阳光般在花技上跳来跳去的欢欣,呼啦落了一地。
20.第一段中“薄荷有什么可稀罕的呢?”意思是作者 。原因是 。
21.依据文章内容,理解倒数第二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才明白,当年小姨眼中的光,是一种何等的意味。
22.结合全文内容,作者对薄荷情感变化的词语依次是漠视、_____、 、 。(3分)
23.请简要分析倒数第三段的作用。(4分)
24.读完全文,你觉得作者向往的生活方式是什么?你是否认同,为什么? (3 分)
三.写作表达(50分)
25.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作。
(1)请以“那份不一样的真情”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字迹工整,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2)我们总是在羡慕别人,而对自己所拥有的却常常视而不见:坚强、快乐、自信、勇敢、 爱心,澄激的蓝天、温暖的眼神……只要用心去感受,你会恍然发现,原来,我拥有的也很多! 请以“原来,我也有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请先把文题补充完整后再作文;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来源:学&科&网Z&X&X&K]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 B 2. C 3.A 4.D
5. (1)夜阑卧听风吹雨 (2) 何当共剪西窗烛
(3)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4)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6. 答案:(1)①艾草、莒蒲?②这是民族凝聚力的维系(表现)。 (2)现象:传统民俗文化在不断丧失,越来越多的人
崇尚西方文化。
(答“洋节受追捧,传统节日受冷落”也可) 原因:①媒体对传统节日文化宣传不够,
②青年人审美价值的多元,③西方文化的影响。 (意对即可) (3)示例一:过传统节日,承中华美德 示例二:保卫民族节日,弘扬传统文化 示例三:守卫精神家园,增强民族自信(意近即可)
二阅读理解(48分)
(一)7.暴露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8.借“一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
(二)9.(1)像狗似的。(2)咬洞。(3)被。
10.C[解析]C项中两个“以”都是介词,“用”的意思.A项中两个“于”分别是“介词,比”“介词,在”;B项中两个“之”分别是“语气词,补足音节,无实义”“助词,
的”;D项中两个“而”分别是“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并列,又”。
11.(1)オ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2)因此没有咬东西却装作咬东西,用声音来招引人;没有死却装死,用装死的样子求得逃脱。
12.B[解析][甲]文中,狼是主要“人物”,屠户是次要人物
13. 答案:甲中文为小说(或寓言),重在突出故事氷之奇,因此以记叙为主,作者观点十分简要,故事寓含的道理由读者从中意会,乙文为小品(或賦)重在“悟理”,以“黠鼠”逃脱为基础和凭借,着重推演故事的因果关系,进而得出启示,揭示道理。评分:每个方面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三)答案:14.小麻雀 怀念和愧疚
15.我是因为麻雀“撒落在阳台上的小米和混合着粪便的沙子却越来越多”,不得不天天打扫清洗阳台;老公是觉得麻雀“在鸟笼里也怪孤独的”。
16.“但我仍常常怀着一种很复杂的心情想起它。”
“常常想起那只生死未卜的小麻雀,心情格外沉重。”
这两处前后呼应,相互照应。
17.自己自私地只能接纳麻雀带来的益处,却不能容纳它的缺点,最后竟将它轰出家门,以至生死未卜,为此深感惭愧。
(四)18.宠辱不惊;清新,清静;好养,不娇贵。 19.我一听“薄荷”二字,本来欢欣(欢喜、兴奋、高兴)的心情一下子失落到极点。 20.不稀罕薄荷。薄荷太普遍,味道不怎么样,我对它太熟悉。 21.对薄荷的喜欢,对家乡的依恋热爱。 22.厌烦(腻烦)、亲切、热爱(喜爱,答“爱上”不得分) 23.帮助作者理解了小姨眼中光的意味,丰富了薄荷意象的内涵,升华了作者依恋故乡、向往清静简单素朴生活的主题。 24.清清静静、简简单单、素素朴朴过日子的方式。 认同。慢节奏生活可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享受生活,提高生活品质。(每点1分,共2分) 不认同。快节奏生活能节约时间,提高办事效率,更好地适应社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三.作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