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件 (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件 (共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22 21:1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原始农业
1、兴起:
距今1万年左右
2、表现:
(1)农业结构:
南稻北粟
(2)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3、影响:
迁徙生活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3、特点:
1、表现:
(1)生产工具:
(2)生产技术:
耒耜,石锄;青铜器
(3)农作物:
排水,除草,施肥
2、影响:
定居生活
(二)商周农业(奴隶社会)
“五谷”
(4)耕作方式:
石器锄耕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一)原始农业
原始农业出现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海南岛黎族人火耕之后进行播种的情景
青铜耜起土农具
青铜农具
战国时代的铁制农具
五谷:










1、表现:
(1)生产工具的革新:
A.春秋战国:
C.隋唐:
铁犁牛耕
B.西汉: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封建社会)
耦犁,犁壁 耧车
曲辕犁(江东地区)
出现——
改进——
完善——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铁犁铧冠
(1951年于河南辉县出土)
汉代的犁和犁壁
这种牛耕方式俗称“二牛抬杠”,也即文献中所说的“耦犁”。
耧车:西汉发明的播种工具,是近代条播机的雏形
种子箱
排种管
开沟器
机架牵引
输种管





唐朝的曲辕犁


1、表现:
(1)生产工具的革新:
(2)耕作技术的进步:
A.方法: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封建社会)
a.垄作法(春秋战国)
b.代田法(西汉)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垄作法--在高于地面的土埨上栽种作物的耕作方式
代田法
将土地开成一条条沟和垄,因为第一年种在沟里,第二年在垄上开沟,垄和沟轮换耕种﹐所以称代田法。


1、表现:
(1)生产工具的革新:
耕耙技术(魏晋)
B.技术:
(2)耕作技术的进步:
A.方法: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封建社会)
a.垄作法(春秋战国)
b.代田法(西汉)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表现:
(1)生产工具的革新:
耕耙技术(魏晋)
B.技术:
(2)耕作技术的进步:
A.方法:
C.制度:
a.垄作法(春秋战国)
一年一熟/两熟/三熟
b.代田法(西汉)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封建社会)


1、表现:
(1)生产工具的革新:
(3)水利灌溉的兴修:
a.都江堰
B.灌溉工具:
(2)耕作方法的改进:
A.水利工程:
b.白渠
(防洪灌溉)
(关中地区)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封建社会)
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
这是一幅航拍照片, “鱼嘴” 使岷江水从两边分流,右边的外江用于分洪,左边的内江用于灌溉。


白渠

漕渠

翻车
翻车,又叫龙骨水车,用木制成,可用脚踏或手摇。它既能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灌溉,也可以排涝。
筒车
亦称“水转筒车”。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
高转筒车
风力水车
风力水车是利用风车带动水车提水的一种工具。
风力水车的动力装置是风帆,有风就转且可经常工作。


1、条件:
(1)铁犁牛耕的推广封建
(2)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春秋战国--)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封建社会)
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主导地位)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3、地位:
2 概念
小农经济的概念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生产单位
生产领域

生产目的



5、影响:积极、消极(书本)p7
?分散性
(春秋战国--)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封建社会)
?封闭性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4、弱点:
?落后性
?脆弱性
探究: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之间的关系

1、自然经济:相对商品经济,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
——产生于原始社会,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
2、小农经济:家庭经营,自给自足,规模狭小。属于自然经济。
3、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刀耕火种”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是
A.石器 B.铜器 C.铁器 D.骨器

2.右图中的农具最早出现在
A.春秋战国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

3.下列属于不属于灌溉工具的是
A.翻车 B.筒车 C.耧车 D.风力水车

4.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耜耕 C.石器助耕 D.铁犁牛耕
A
A
C
D
5.《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段话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春秋时采用铁器和牛耕技术
B.私田主人的土地私有权得到承认
C.私田数量急剧增加
D.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6.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C. 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D.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

7.《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牺为畎(quan )亩之勤。”这反映了  
A.牛耕出现 B.牛耕推广 C.铁农具的使用 D.周王室的日益衰微
D
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