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4.10.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2-10 19:3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教案
3奥斯维辛集中营档案
1939年9月,德军占领波兰。1940年4月,开始建造奥斯维辛集中营主营,内设哨所看台、绞形架、毒气杀人室和焚尸炉。约有4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在此经受严刑拷打,惨遭杀戳。
1945年1月27日,苏军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当时里面只剩下7000名活着的囚徒,包括200多名儿童。
1947年7月,波兰政府把奥斯维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念馆。为了使这罪恶的行径不再重演,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奥斯维辛,60年前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杀人工厂”,今天它还在默默滴着血泪。男人、女人、老人、儿童,没人能逃脱魔爪,就算幸存下来的,也终日守着痛苦梦魇,无法自拔。绞刑架、毒气杀人室和焚尸炉,还有死难者的声声哀鸣和仓库里的遗物,还在诉说着集中营的惨绝人寰。
  今天,让我们跟着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沉重的步伐悄悄走进奥斯维辛,用我们善感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碰触的历史。
4图--集中营正门
5奥斯维辛死难者纪念地
6毒气室
7毒气室中等死的囚犯
8鞋子堆
9集中营堆积如山的尸骨
10焚尸炉
11牢房
12纳粹警察射杀犹太妇女
13长廊上的照片
14自主学习,内容探究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看看作者去了哪些地方,他在这些地方看见了什么?
布热金卡的大门:阳光明媚、白杨婆娑、儿童追逐
奥斯维新的毒气室:恐怖,终生难忘
毒气室与焚尸炉:表情茫然
头发、鞋子、牢房:停止脚步,浑身发抖
灰砖建筑物,不孕实验地:锁门的,否则羞红脸
长廊墙上照片:死囚:表情木然 ;姑娘:温和微笑
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感到窒息
15 ①读了课文和了解背景资料后,请问大家对奥斯维辛有什么印象?
提示:
  可怕、惨绝人寰、是阴暗、恐怖的人间地狱。
16②作者没有直接写集中营是如何残害“囚犯”的,你是怎样体会到它的可怕呢?
提示:
  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纳粹刑罚的残酷,它的可怕是通过作者和参观者的感受表现出来的。
17③如何理解:“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chú )菊花在怒放”这句话?
提示:
  可以理解为作者的一种讽刺,任纳粹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或许是一种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可见对生命的残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18④在文中找出参观者表情变化的句子,讨论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19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和表情的变化
1、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2、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3、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4、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5、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
6、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
7、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8、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20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
人的感情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与人格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令人发指。
21
⑤文章开头写奥斯维辛集中营所在地“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结尾又这样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的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在内容上,以集中营周围明快的景物、欢乐的小孩反衬集中营当年的暗无天日、惨绝人寰。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遇难者的怀念:假如他们能活到今天,就能享受现在的一切。现在却物是人亡,悲上加悲;在结构上,使文章更加完整,同时也照应了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新闻,乃是愤激之言。首尾写平静的景物,暗示着作者内心汹涌澎湃。
22文章最后一段再次照应首段,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
主题===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怒控诉,对受害者的哀悼,对历史的反思,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23
⑥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这位记者还要去报道?
24
1.“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
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2.为什么又要写
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感情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25 ⑦《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报道与我们在报纸上看到的一般报道有什么不同之处?
一般报道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时效性 最新发生的事件 时效性不强
报道 内容 客观事件 个人感受
情感 倾向 客观 个人情感浓厚
26⑧在参观过程中,记者的眼光是落在什么上面的?试从文章中找出参观的主体是谁?记者在参观时,他的注意力是放在什么上面的?
明确:
作者并未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残酷的遗迹,而是将眼光转移到了其它参观者身上,参观游览的主体实际上是其它游客,记者正是通过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来感染读者的。
27
28 1944年,穷途末路的德国纳粹开始加紧屠杀集中营的囚犯。一次,一个小女孩在被推进坑中,即将被活埋的时候,抬起头对拿着铁锹的纳粹士兵说:“叔叔,请把我埋的浅一点好吗?这样我妈妈就容易找到我了。” … …
29 二战已离我们越来越遥远,时间也将冲淡人们的记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
冤魂还在徘徊,帝国主义的魔爪还在延伸,新的战争也将继续发生,我们作为
中学生,应该如何面对呢?
30牢记历史血泪
31军国主义魂灵的复苏
32学好本领,保家卫国
33捍卫国家主权
34广岛原子弹爆炸的残核、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旧迹、伊拉克上空弥漫的硝烟,无不在向世人诉说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为了以史为鉴,维护和平,让我们永远牢记这些事实。
35课文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在奥斯维辛,纳粹的暴行使四百万人的生命被残酷的剥夺去。这个悲剧属于整个人类的,我们应该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这样的罪恶。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在今天,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这段历史,还要以史为鉴,树立远大理想,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维护世界和平,携手全世界人民走向美好的明天。
36课堂演练
 ①为下面这段新闻拟一个标题,概括其主要内容,要求语言简洁、明白。(不超过15个字)
今日扬州网消息 昨日,由中国商业史学会、扬州大学和东台市人民政府以及个园、汪氏小苑、扬州八怪纪念馆联合举办的“全国盐文化研讨会”在我市举行。原商业部部长、中国商业史学会名誉会长胡平,省盐业局局长晏仲华出席研讨会,来自北京、天津、四川、山西、江苏等地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据悉,全国盐文化研讨会是我市近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盐文化研讨活动。与会专家围绕盐业对文化的影响、两淮盐商的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筹建中国盐文化博物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与交流。扬州盐文化在中国盐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讨论。专家们在发言中提出“继承、融合、创新、超越”理论,并一致肯定扬州的盐运经济对明清封建经济的发展的重要贡献,并认为扬州应在充分继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注意盐文化与其它文化的融合,使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效连接,把扬州文化发扬光大。
答案:①百名专家聚首扬州畅谈盐文化 
37
②为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20字)
2005年8月22日是一代伟人邓小平诞辰101周年纪念日,21日起,“小平南巡座舰”将停靠长沙湘江杜甫江阁3个月,供长沙市民参观。
  “小平南巡座舰”属037型猎潜艇,称宁明号,舰长59米、宽7.8米、吃水3米,是上世纪80年代国内装备最先进、武器最精良的战舰之一。1984年1月24日,小平同志乘坐宁明号军舰从深圳前往珠海视察,宁明号由此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关键一幕的见证。今年1月11日,南海舰队将已退役的宁明号捐送给湖南湘潭,并改名为“小平南巡座舰”。今年5月12日,海口市政府与湘潭市政府为军舰举行隆重的启航仪式, “小平南巡座舰”赴湘正式启航。6月15日,在历经13个省、市、特别行政区,航行2800海里后,该舰顺利入湘,靠港岳阳。21日下午6时, “小平南巡座舰”抵达长沙市杜甫江阁码头,22日正式与长沙市民见面。
答案:②邓小平南巡座舰停靠长沙与公众见面
38写一写——写出所思所感所悟。
假设某电视台要播出“奥斯威辛系列”栏目,请你为此栏目写一段150字左右的解说词。
39示范
当汉谟拉比法典不再发光;当贪婪与邪恶在心中酝酿;当高大的城墙灰飞烟灭;当战争的枪声在瞬间打响。此刻,绝望便笼罩在心头,文明便不再闪光,人类的道德便开始沦丧。于是,有多少无辜的生灵在硝烟滚滚中飘然逝去?有多少鲜活的生命在血雨腥风里饮恨而亡?有多少光辉的成就在互相厮杀中毁于一旦?60年过去了,二战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有关二战的反思却并没有停止,也不应该停止。让我们唱着“让世间找不到黑暗,幸福像花儿开放”的歌儿,再去看看令人恐怖,令人窒息,令人沉痛的“奥斯威辛”吧。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