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和污水处理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污水和污水处理》是在了解了一天中的生活用水及人类淡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后,进一步了解污水的来源及处理方法,培养学生节水、护水的思想。教材中的内容主要为三个部分:观察比较自来水和生活污水、污染源的讨论、污水的处理。
教材第一部分是认识污水的简易处理方式;第二部分为了解造成水污染的原因;第三部分为认识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过程。第一、三部分联系紧密,因此在考虑时将了解造成水污染原因的环节提前,作为课堂导入后直接提出的问题,进而了解简易处理、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方式,渗透珍惜水资源的思想。
2.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有近四年的科学学习经历,已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基本学会了利用合适的材料开展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除了关注课堂所学知识,也逐步开始关注与所学知识相关的社会问题。“水污染”、“五水共治”等热点词语为学生所熟悉,保护环境也是学生的共识。本课为学生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提供了可能。
基于上述分析,本课围绕“清水如何变成污水、污水如何变成清水”两大问题,设计了“生活导入——探讨感悟——实践体验——内化提升”的四大环节。
二、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造成的。
2﹒知道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用。
过程与方法
经历污水简易净化实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充分认识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增加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
难点:做污水净化实验,理解污水净化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有关水污染的图片和资料。
学生准备简易的过滤装置(可乐瓶和细沙制作)、生活污水一杯、自来水一杯
五、教学过程
生活导入——探讨感悟——实践体验——内化提升
课前学习提示:
1﹒准备一瓶生活中用过的水。
2﹒思考:生活中,什么物质会造成水的污染?每人在便利贴上至少写出四种污染物。
(一)生活导入,聚焦问题
1.认识生活污水
同学们,课前老师请你们装一瓶生活中用过的水,你们装来了吗?是哪种生活用水?
同学们桌上放了一杯自来水,请同学们在空烧杯中倒上半杯生活用水,然后比较生活用水和自来水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从颜色、气味、透明度和沉淀物等方面说。
小结:这两瓶水在颜色、气味、透明度等方面都不同,我们说自来水被污染了。
2﹒聚焦问题
(1)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人类的哪些行为会使自来水变成污水?
(2)交流,教师归纳:生活中,人们的很多行为都会造成水污染,能造成水污染的物质也很多。
(二)探讨感悟,认识水污染
1﹒在上课前,同学们都写了好几种会造成水污染的物质,现在请你们小组里把所写的物质放在一起,去掉重复的,然后归归类,贴在气泡图上。
一个小组在黑板分类。
2﹒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气泡图。
3﹒交流:根据黑板上的分类,交流水污染的气泡图,其他小组补充。
4﹒小结: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竟然有这么多的污染源。这些污染物会溶解在水中,并通过水体流向远方。
据统计,嘉兴市每天大约产生150万吨生活污水,如果将这些污水装在纯净水瓶,可装300000万瓶。如果这些污染源产生的污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海,又会产怎样的情况呢?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组图片。
(教师出示水污染图片)
提问: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有什么感受?
问题:对啊!污水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中,会严重影响水环境的质量。使用受到污染的水,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危害,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三)实践体验,认识污水处理
1﹒出示学习任务单:
(1)尝试简易污水处理(教师出示建议过滤装置),对课前收集的污水进行简易处理,并画出结构图(图文结合)。
(2)思考:简易处理后的水和原来的污水相比,有什么变化?这能达到饮用水的标准吗?
(3)查看书上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过程示意图,找出污水处理步骤、处理方法及处理物质。
2﹒出示记录单,指导记录。
3﹒学生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学习成果,教师小结
我们通过沉淀、过滤等简易处理方法,能够对污水进行一定的处理。如果要真正将水处理成对环境没有危害的水,甚至可以饮用的水,还需要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一系列复杂的处理。
4.日处理污水5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建设费用约为10亿,年运行费用在数千万甚至上亿元。污水处理成本极高。
(四)内化提升,培养环保意识
1.谈话:把清水变成污水很简单,而把污水变成清水却很复杂。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做才能减少对水污染呢?
2.小结:了解污水,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下我们家乡的水污染实际情况,下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