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2 热能变、变、变 湘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2 热能变、变、变 湘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2-21 10:10: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热能变、变、变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1.能从能量的角度重新思考已经学习过的相关内容(流动的空气)并提出问题,能运用已有知识做出假设性解释。
2.能根据器材设计实验探究热能和机械能之间相互转化的问题。
3.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结合科技史资料,能总结出关于能量转化的科学结论。
4.能运用探究后的科学结论判断生活中的热能变化情况,并能说出是怎样变化的。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探究热能变化的秘密,感受能量世界的奇妙。
2.了解科学家发现热能奥秘的大致历程,知道科学总是在不断被拓展或超越,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三)科学知识:
1.知道摩擦可以生热。
2.认识到不同形式的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热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难点:通过热能变化探究实验的自主设计及成功操作来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关于尤利乌斯·洛塔尔·迈尔、焦耳、赫伦探究热能奥秘的历史资料(文字、图片、影像等);纸风车在燃烧的蜡烛上方转动的演示实验装置。
2.准备好学生分组实验的材料:一端闭合另一端带有胶塞的钢管、绳子、水等。
学生准备: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提问: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吗?
2.演示(燃烧的蜡烛产生的热能使纸风车运动起来),并向学生指出:站在能量的角度,你能从这个变化现象中提出什么问题呢?
3.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归纳学生的问题。
4.过渡:让我们从研究橡皮筋的“热情”开始吧!
(二)活动:橡皮筋的“热情”
1.布置任务:把橡皮筋先碰一下自己的额头,快速来回拉几十次橡皮筋,再将它碰一下自己的额头。描述橡皮筋前后两次碰额头的感觉,说一说橡皮筋的“热情”是从哪里来的?
要求:每个小组分好工,拉动橡皮筋和感受温度变化的不能是同一个人,以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2.学生实验、汇报交流。
3.教师补充一些摩擦生热(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实例(如:磨刀时,刀子发热了;冬天为了取暖,可以使劲摩擦两只手;从高处坐滑梯滑下来时,臀部会有灼热感等等)。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能量的转化。
(三)活动:“冲动”的橡皮塞
1.提出问题:热能是否能够转化为机械能?
2.做出假设并说出依据。
3.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想办法使钢管变热并且让封住钢管口的橡皮塞冲出来。
4.实验探究,获取事实,实验情况交流。
5.提供科技史资料(书中两个指南车信箱的资料),再次获取事实。
6.得出结论:不同形式的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7.判断应用:说说教材的图中哪些地方有热能,它是怎样产生和消耗的?
【教学反思】
教学不是“教教材”而应是“用教材教”,教材为教学活动服务,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它。经教者课前实践,本节课教材编者所安排的“用绳来回连续拉扯装水密封的钢管,使水沸腾,冲走橡皮塞”的实验器材难准备,耗时长,相对小学生来说,困难重重,几乎无成功机率。因此,教者安排“酒精灯加热塞有插有长玻璃管的橡皮塞的装水试管”和“点燃的蜡烛产生热空气使风车转动”的实验来取代,让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器材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践。这样一变,“玻璃管内水柱快速运动”、“风车转动”的实验现象明显了,课堂效率高了,学生主体性更强了。
学以致用,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所遇到的现象,研究的问题从学生中产生,又回到生活中来解决问题。同时为下节课研究电能与其他能量的相互转换埋下伏笔。
凸显科技史是本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之一,学生能通过这一环节了解科学家研究的艰辛历程,受到科学精神、意志的陶冶。同时复习巩固了四年级所学习的查找资料的方法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