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2-21 10:1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年级 教科版 下册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教学设计
【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5E”教学模式是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会(BSCS)开发出的一种适合探究教学的模式,这一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运用调查和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强调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知识的建构。5E教学模式共分5步,分别是吸引(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迁移(Elaboration)和评价(Evaluation)。
这一节课是典型的运用5E教学模式开展的科学探究课。通过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5E教学探究过程(吸引→探究→解释→迁移→评价),了解科学学习的一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的问题和活动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合理设计问题、有技巧地提出问题,并结合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解释迁移,教师把教学评价贯穿于整节课之中,师生、生生间的交流评价层次丰富。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
该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6课。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总结化学变化的一些现象。通过归纳四种化学变化可能伴随的现象,帮助学生整理所学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从课题名《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可知,该课侧重关注各种化学变化所伴随之现象,帮助学生从现象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然后通过寻找证据,判断是否产生了新物质,最后确定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本课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通过实验,观察到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现象是浸人溶液的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这就是从硫酸铜溶液中被置换出来的单质铜,浅蓝色的溶液颜色会逐渐变浅。教科书提出,让学生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假设。怎样寻找证据?我们要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到的现象,并把它转化为证据。第二部分:初步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这部分内容,属于对前面几节课的初步归纳,特别是对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初步认识。教科书选用了四种最常见的现象: 1.改变颜色:用淀粉与碘酒的反应、铁生锈的现象来说明。2.发光发热:用蜡烛燃烧的现象来说明。3.产生气体:用小苏打和白醋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来说明。4.产生沉淀物:用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来说明。
【学情分析】
小学阶段,对物质化学反应的认识,一般都停留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上,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机理。而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对化学变化的现象已经有所了解,对化学变化的本质一产生新的物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我们要求的是,学生能够从种种变化的现象出发,推断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然后寻找各种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当学生看到硫酸铜溶液慢慢改变颜色的时候,肯定在思考其中的原因,当学生观察到铁钉上有红色的物质附着在上面的时候,他们肯定会考虑得更多。溶液的颜色为什么变浅了?红色物质是什么?这个变化是化学变化吗?这是学生很容易产生的问题……学生对化学变化的判断,往往先从现象上去发现,进而探求其中原因。此外,学生看了这些现象之后,会迁移到观察其他物质的变化,从而判断其他的一些变化,如果有相同的现象,可以初步判断此类的变化类型,当然要确定是否是化学变化,仍然要寻找证据,确定产生了新物质,才能下正确的结论。
从单元学习来看,该课是对前面化学变化所伴随现象的一个阶段总结,作为六年级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科学素养、探究能力也在与日俱增,因此对与前课类似思维的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变化实验,可给予学生更为自主的探究方式与空间,如让学生更多地参与验证方式的设计等。
【设计特色简述】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学生通过学习,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所提高。为更有效地达成本课教学目标,做了以下处理:
1. 教学策略的选择
采用让学生更为自主的探究策略。从整个单元学习来看,该课是对前面化学变化所伴随现象的一个阶段总结,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科学素养、探究能力已经与日俱增,因此对与前课类似思维的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变化实验,可给予学生更为自主的探究方式与空间,如让学生更多地参与验证方式的设计等。而教科书第二部分:初步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则可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研究方法及思维方式,更为自主地归纳现象,更为自主地投入到从现象到证据,体会证据支持结果这样的科学过程中去。
2.教学材料的选择
实验过程精致化。用更小的容器和更长的铁钉,使铁钉可以直接、稳当地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省却为了避免实验人员触碰到硫酸铜溶液而使用的镊子,使实验操作更简洁(当然仍可继续使用镊子辅助观察)。一方面降低实验难度、提高实验安全性,更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另一方面,使学生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观察中,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这一领域——提升教学效率。
3.教学环节的选择
突出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的育成。本来鉴于六年级已有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前面几课相关变化的铺垫,该课的硫酸铜溶液与铁反应实验,可以朝着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发展,原设想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证据分析整合为一个探究活动。但细致思考,本课应更强调让学生体会:发现现象——初步推测——证据分析——得出有新物质产生——证实属于化学变化,这样一个科学思维过程。因此把观察现象和证据分析安排为先后的两个环节,加深对这个思维过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道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2.明白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3.自主协作,运用“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
4.学会从现象中找证据,分析、判断其是否属于化学变化,懂得迁移。
5.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6.感受我国辉煌的科学探究史,激发对科学实验的强烈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白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知道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学会从现象中找证据,分析、判断其是否属于化学变化。
教学难点:知道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学会从现象中找证据,分析、判断其是否属于化学变化。
【教学准备】
课件、硫酸铜溶液、铁钉、烧杯、镊子、培养皿、观察记录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E:
吸引
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哪两大类?请举例介绍一下这两种变化的特点,它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2、同学们真棒,我国古代人民也很棒。据《淮南万毕术》记载,早在西汉时期,人们就发现铁和某种含铜化合物的溶液混合,会伴随产生一些有趣的现象。
1.回顾前面所学相关知识。学生能结合已学物质变化的例子,发表对两种物质变化类型特点的看法。
2.了解我国古人对硫酸铜溶液与铁反应的探索。
1.勾起学生前概念,通过反馈,让老师了解其对本课开展前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调整现场教学尺度。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介绍与本课实验密切相关的典故,让学生感受到我国辉煌的科学探究史,引起对接下来硫酸铜与铁反应实验的强烈兴趣和探究欲望。
本环节的目的是引出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创设的情境要把学生将要学习的科学内容与其原有的经验有联系,与相关生活知识、典故有联系,能够引发学生主动去研究。
2E:
探究
1.今天我把这种溶液带来了,它叫硫酸铜溶液,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那铁钉外貌又有什么特点呢?
2.如果我们把铁钉放到硫酸铜溶液中,你猜测会有什么现象呢?
3.呆会我会提供这些材料给大家,如何操作这个实验,可以更有效的对比出是否有你们所说的这些现象呢?
4.引导学生交流,制定合理的实验方案。
5、订正实验要求和规范
6、引导学生汇报发现
1.观察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状态、特点,并汇报。
2.尝试对硫酸铜溶液和铁钉反应的现象进行猜测。
3.交流看法,自主设计对比实验,规范实验流程。
4.小组协作开展实验,观察对比,填写记录。
5.汇报实验现象。
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前硫酸铜溶液及铁钉各自的特点,为下面的对比实验打下基础。
2.通过比对学生对实验现象的猜想,明确接下来实验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有利于提升探究的有效性
3.引导学生利用一定的材料,为实现探究目的进行探讨,自主设计对比实验。有利提升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实践能力,观察能力,收集实验数据、现象。为下一环节教学积累素材。
本环节是主体,在这里学生能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和技巧。
在教师提供研究资源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大量的感性经验。并能使用自主设计对比实验、小组合作学习等研究方法,通过对硫酸铜溶液和铁两种物质实验前后现象的对比分享,引起学生进一步的思考。
3E:
解释
1.根据发现,你觉得硫酸铜溶液与铁的反应属于什么变化?你们用什么证据来说明你的观点?
2.引导生生互动,从现象中找证据,解释该反应是化学变化。
3.小结:综合大家对现象的分析,证据的整理,我们可以由此推断硫酸铜溶液与铁的反应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
4.回顾前面学习的几个物质变化所伴随的现象,尝试运用今天的思路,从现象中找证据,分析它们是否具有化学变化所特有的新物质产生。
5.引导学生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各种现象,用证据推理其变化类型。
1.学生讨论,充分发言。
2、通过科学解释,得出该反应为化学变化。
3.小组讨论,归纳分析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论证分析是否有新物质产生,判断所属变化类型。
1. 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从现象中找证据,用证据来解释现象,发现本质(有新物质产生,是化学变化)是科学探究中一个很关键的思维过程。
2.归纳四种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运用之前探究硫酸铜溶液和铁反应的思维方式,去科学解释其现象与证据的关系,发现它们各自都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起到一个归纳、综述的作用。
本环节中,学生对自己的经验、感性认识等直观化认知开始向抽象化、理论化转变,使其成为一种可交流的形式。
通过交流、讨论,再进一步的观察、论证之后,与其他成员提出的解释想比较,检验自己提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思考在推理的过程中是否有缺漏,从而进一步修正自己的解释。
4E:
迁移
同学们的分析很有见解,下面我们来看几个现象,请尝试判断它的变化类型,并用证据加以说明。
(1)蜡烛燃烧;
(2)小苏打与白醋产生气体与开水产生的气体比较;
(3)黄颜料加蓝颜料变成绿颜料;
运用今天所学知识及思维方式,从现象中找证据,发现本质,推断其变化类型。
选择三个有结构例子(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学生通过观察、质疑和推理新物质的变化,建构并深化了新获得的研究方法及思维方式。
本环节是学生用新获得的研究方法、思维方式来解释周围事物或新情境中的问题。实质上是提高学生对该思路的理解和技巧的掌握。
5E:
评价
1.引导学生谈收获,让学生懂得要判断是否属于化学变化,必须从它伴随的现象入手,用证据去分析它是否有新物质产生,这样一个科学过程。
2.最后建议大家课后寻找、发现生活中的化学变化,尝试做一份调查报告。
1.回忆并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尝试评价同学间观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课后思考延伸。
1.让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学习反思,有助于学生能理清自己在这个探究活动中的思路、方法和操作技能。
2.让学生用今天学习的视角去观察生活,发现原来化学变化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尝试通过制作调查报告,巩固科学思维及研究方法。
本环节是教师对学生和学生对自己用正式和非正式的方法评价对新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能力。不仅要求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而且要求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现象 证据 有新物质产生
【学生记录单设计】
观察记录一
硫酸铜溶液
铁 钉
混合前
混合后
我的推测:
观察记录二
物质变化
主要现象
新物质产生
(有、无)
变化类型
(物理、化学)
1硫酸铜溶液和铁

2蜡烛燃烧

3淀粉和碘酒

4小苏打和白醋

5铁生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