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金属材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用途。
2、初步建立“混合”能改变物质性质的化学概念,知道在一种金属中熔合进一种或多种金属(或非金属),能得到适合人类不同需要的合金。
能力目标
1、逐步养成实验、观察、思维的习惯并学会其方法,能用金属或合金的性质分析解释有关现象和问题。
2、学会对比、比较的科学方法,正确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体会动手实验获得知识的愉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让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金属制品的用途,由用途了解金属的性质,在了解更多的性质之后,由给学生介绍通过加热的方法在金属中熔入其它的金属(或非金属)制成合金,能改善金属材料的性能,从而开放金属更广泛的用途。这样安排,使得教材内容遵循了“在应用中学习,在学习中应用”的逻辑关系。教材设计了活动天地、在线测试和实验探究灯环节,重点放在探讨对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关系的理解上,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上。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实验探究、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1912年,英国斯科特探险队的船只在去南极的途中,天气十分寒冷,可是用于取暖的煤油却漏光了,以致探险队员全部冻死在南极冰原。原来装煤油的铁桶是用锡焊接的,而锡却莫名其妙的化为了灰尘。1867年冬天,俄国披德堡海军仓库的大批锡砖,一夜之间不翼而飞,留下了泥土一样的灰色粉末。
提出问题:听了上面两个小故事,你能猜出产生事故的原因吗?
学生猜想:可能是因为金属锡在较低温度下容易挥发或者是因为金属锡在较低温度下像水一样流入地下不见了。
多媒体展示:原来是因为白锡怕冷,在温度低于-18摄氏度时,体积就会骤然膨胀,原子间间隙加大。如果温度下降到-33摄氏度,这种变化就像传染病一样迅速蔓延。这种现象人们称为“锡变”,使整块的锡很快变成粉末。上述问题的出现,就是因为气候寒冷造成的。
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碰到过类似因为不恰当使用金属而导致的尴尬事吗?
学生交流与小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在了解金属物理性质的基础上合理应用金属。例如:不能用铜丝来做保险丝,不要买劣质的起子做工具,不要买容易脆断的金属眼镜架等等。
二:探究新知
活动天地:举出一些常见或常用的金属制品,想一想各是用什么金属制成的?分别应用了金属的哪些性质?你认为金属有哪些共性?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交流,各组派代表回答上述问题。
多媒体展示: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提出新问题:不同的金属的性质是完全相同?阅读课本第61页第一段,同时完成“在线测试”的内容。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讨论,完成在线测试。
扩展联系:关于金属物理性质应用的同步练习题。
知识共享:在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金属材料?你能说出它们的用途吗?反过来,通过它们的用途,你能推测出它的相关物理性质吗?有兴趣的同学,请你走上讲台,为我们做一次精彩的演说!
学生交流与小结:金属的物理性质决定它的相关用途,而由用途可以大致推测出它的物理性质。即: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
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的金属制品是纯金属制成的吗?究竟什么是合金?为什么要生产合金?
学生活动:阅读、回答、总结,得出合金的定义。
提出问题:纯金属与合金的性质是否相同?
实验探究:合金材料与纯金属材料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小组协商选择你认为有价值的合金材料与纯金属材料,自己确定研究方案,从光泽、颜色、硬度、熔点灯多角度进行比较。
议一议:你知道合金材料有哪些优良的物理性能?
教师点拨:金属在熔合了其他金属或非金属后,不仅组成发生变化,其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引起性质的改变。
学生活动:自主学习课本“多识一点”
多媒体展示:展示多种新型合金材料
3、归纳整合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到了哪些关于金属材料的知识?有什么新的体验?还有哪些疑惑不解的地方?请同学们说说
4、盘点收获
知识构建:对照目标回顾,归纳所学,形成结构性知识。
5、布置作业:略
6、板书设计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1、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都具有特殊的金属光泽,都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和延展性。
2、金属的用途:物质的用途由性质决定
2、合金
1、常见的合金:青铜、黄铜、硬铝、不锈钢等。
2、合金的性质
实验探究:金属与合金性质的比较
实验结论:合金的性质与金属存在较大差异。
原因:组成变化、内部结构改变导致性质变化
3、合金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