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期末复习-重难点集训
专题2.1-2.2 大气层+气温
重难点1:大气的存在及作用
定 义: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就叫大气层,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臭氧、水蒸气以及悬浮在其中的固体杂质等组成,主要集中在地表以上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
作 用:(1)保护地球;(2)保温作用;(3)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4)大气中的水蒸气是形成云的重要条件;(5)为飞机的飞行、鸟类的飞翔等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重难点2:大气的分层和温度变化
温 度: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变化;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趋势;在0~12千米、55~85千米之间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在12~55千米之间,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分层依据: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大气分层: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把大气层分为五层,即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外层,各层的温度随高度上升的变化分别是下降、升高、下降、升高、升高。
重难点3:对流层(常考点)
(1)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为0.6 ℃/100米。
(2)平流层是臭氧集中层,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使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
(3)暖层里的气温高达1000 ℃以上。
(4)外层空气稀薄,在1000千米以上高度,大气密度已变得非常小,到距地表5000千米处接近真空。
对流层
对流层的厚度:对流层在两极地区的厚度约为8千米,到赤道则增大到17~18千米。
对流层的特点:最显著的是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对流运动规律: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
重难点4:天气与气候
定 义:(1)天气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2)气候指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如:炎热的夏季、终年高温、四季如春等。
(3)天气与气候的主要区别时间的长短。短时间内的大气综合状况为天气;较长时间的天气
特征为气候。
拓 展:天气状况的描述主要从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等方面进行。
重难点5:气温变化与测量(百叶箱)
定 义:气温是描述天气的基本要素,能告诉人们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测量气温的工具是温度计。
拓 展:(1)一天中的气温午后2点最高,日出前后最低;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约为22 ℃。
(2)百叶箱一般安置在距地面约1.5米高的地方,并将百叶朝北开(北半球);百叶箱内的气温比箱外低,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较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大气的存在及作用
1.下列关于大气层的叙述错误的是(C)
A. 大气分层的主要依据是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B. 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C.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平流层
D. 地球上如果没有大气,火山喷发现象依然存在
2.在大气成分中既有保温作用,又是植物光合作用重要原料的是(C)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臭氧
3.下列有关大气层的叙述,正确的是(B)
A.臭氧不吸收太阳辐射
B.水汽和尘埃是成云致雨的必备条件
C.对流层上暖下冷,有利于空气对流
D.中间层由于上冷下暖,因而对流强烈,雨雪等天气变化复杂
4.下列关于大气作用的说法,不合理的是(D)
A.阻碍太阳的热辐射
B.阻碍夜间地球热量散失
C.抵挡来自天体的侵袭
D.不断提供氧气,满足生物生命所需
5.如果大气平流层的臭氧层被破坏,下列最有可能发生的是(C)
A. 太阳辐射增强,热带范围扩大
B. 地面失去保护层,全球气温变暖
C. 紫外线大量进入地表,伤害人类和其他生物
D. 大气高度电离,危及人类生存
6.如果没有大气层,则下列现象中可能在地球上发生的是(A)
①地球上到处是陨石坑 ②地球上没有水 ③天空背景变成黑色 ④生命都从地球上消失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大气的分层和温度变化
1.下列各组大气层的垂直分层中,总体而言,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上升的一组是(B)
A. 对流层、暖层 B. 平流层、暖层
C. 平流层、中间层 D. 对流层、中间层
2.一架飞机从杭州起飞后,始终保持在万米高度向北飞行,则飞机(D)
A.始终在平流层
B.先在平流层后在对流层
C.始终在对流层
D.先在对流层后在平流层
3.在12千米的高空飞行的飞机,从我国中部某地上空向北极飞行,若飞机的高度始终保持不变,则该飞机飞行的大气层是(C)
A. 一直飞行在对流层内
B. 一直飞行在平流层内
C. 从对流层飞至平流层内
D. 从平流层飞至对流层内
4.平流层顶部温度较底部高的原因是(D)
A.云层反射
B.水汽、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C.空气散射
D.臭氧吸收紫外线
5.火山喷发会影响到航空运输业,这主要是因为火山灰能够进入到大气层中的(A)
A.对流层和平流层 B.平流层和中间层
C.中间层和暖层 D.暖层和对流层
6.“神舟五号”返回时下降到100千米左右,与大气产生剧烈摩擦,外表变成一团火球,周围产生等离子体,形成电磁障碍,又称“黑障”,此时返回舱与地面通信中断。当返回舱距离地球约40千米时,“黑障”消失。“神舟五号”形成“黑障”时和“黑障”消失时分别位于(D)
A. 暖层和对流层 B. 暖层和臭氧层
C. 对流层和暖层 D. 暖层和平流层
7.关于大气层的气温变化特点,下列各图中表示不正确的是(C)
8.读气温的垂直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①②③三层中,①为中间层;②为平流层;③为对流层。
(2)用图中序号填空:天气现象发生在③,臭氧主要集中在②,空气垂直运动强烈的是③,有利于高空飞行的是②。
(3)③层的厚度不均,一般来说,赤道地区最厚,两极地区最薄,其原因是赤道地区温度高,对流强烈,到达的高度就高。
(4)③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说明了C。
A. 空气越稀薄,保温作用越差
B. 该层顶部是臭氧层
C. 地面是该层的主要直接热源
D. 该层热量直接来自于太阳辐射
【解析】 ②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为平流层;③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为对流层。天气现象发生在对流层,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对流层由于下热上冷,空气垂直运动强烈。平流层上热下冷,对流不明显,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常考点)
1.在炎热的夏天,安装空调时,为了通过对流较快地达到降低温度的目的,空调最好安装在(D)
A. 靠近地面的墙上 B. 房间的中间 C. 任何地方都可以 D. 靠近天花板的墙上
2.对流层的主要特点(C)
A.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B.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C.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D.适于高空飞行
3.大气垂直分层中,云、雨、雪和雷电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D)
A.高层大气 B.电离层 C.平流层 D.对流层
4.对流层高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这是因为(B)
A.近地面:高纬度气压高,低纬度气压低
B.近地面:高纬度气温低,低纬度气温高
C.水汽含量:低纬度多,高纬度少
D.高空气温:低纬度低,高纬度高
5.有关对流层特点的叙述有:①有强烈的对流运动;②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③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④对流层中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⑤对流层占据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其中正确的是(C)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6.在大气的对流层中,若暖空气覆盖在较冷的空气上面,就会形成逆温现象,从而导致大气污染物不能扩散,进而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这种现象在山谷或盆地地形,且无风时较易发生。下列图像中可描述此现象的是(B)
7.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因辐射而失去热量,近地面大气层冷却较快,较高大气层冷却较慢,气温从地面开始向上递增,称为辐射逆温。图中a表示辐射逆温形成前的气温垂直分布,一般出现在午后;b表示辐射逆温形成后,一般出现在黎明以前。则c出现的时间最可能是(A)
A.上午 B.正午 C.傍晚 D.凌晨
8.如图为竖直放置的“口”字形管子,管内装有酒精,若是使管中的酒精发生对流且沿顺时针方向流动,最好将冰块放在(B)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9.下列大气对流图中正确的是(B)
10.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受对流运动的影响,热的地方的空气向上(填“向上”或“向下”,下同)垂直运动,冷的地方的空气向下垂直运动。
(2)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各线段的气流运动方向。
解:
(3)大气各层中,对对流运动形成有利的气温垂直分布状态是上冷下暖。由此可知,若想较快地冷却一盒牛奶,应将冰块放在牛奶的上方(填“上方”“下方”“左方”或“右方”)。
天气与气候
1.“早穿棉袄午披纱”反映的是( D )
A.一天中的最高气温 B.一天中的最低气温
C.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很小 D.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很大
2.下列有关天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
A.天气仅指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
B.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近地面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
C.目前,天气的预报水平低于地震预报水平
D.天气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及其变化特征
3.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下列现象或行为跟气温变化无关的是( C )
A.随着气温的升高,狗的呼吸频率明显加快
B.冬天到来的时候,蛇要进行冬眠,一直到春暖花开的时候才出来活动
C.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气温约为22℃,因此许多人喜欢在夜间工作
D.蜗牛在夏天高温的时候会选择夏眠
4.气温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面说法中与气温的影响无关的是(A)
A.南方的河流多于北方
B.热带沙漠地区常常将窗子开得很小
C.柑橘生长于亚热带
D.我国新疆的吐鲁番有“早穿皮袄午穿纱”的现象
5. 下列有关天气和气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C )
A.天气即气候,它由许多要素组成,其中主要是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
B.一天中的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正午12时左右
C.人体最感舒适的温度约为22℃
D.绍兴的许多树木都是四季常青的,因此判断出植物的生长与温度没有关系
6.在以下词语中:①阴转多云;②冬暖夏凉;③鹅毛大雪;④秋高气爽;⑤和风细雨;⑥长夏无冬;⑦冬雨夏干;⑧雷电交加。描述天气的有( C )
A.只有①③④⑤⑧ B.②③④⑧ C.只有①③⑤⑧ D.①③④⑤⑦⑧
7.下列关于天气、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D)
A.今天阴转多云,明天多云,描述的是气候
B.今天最高气温24 ℃,最低气温18.4 ℃,描述的是气候
C.夏季温暖潮湿多雨,描述的是天气
D.季风更替明显,无霜期长,描述的是气候
8. 某电视台在9月13日播送的天气预报如下。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阴晴变化
风
人体舒适程度
35℃
26℃
午后有 雷阵雨
东南风3~4级
多数人感觉不适
根据表中有关数据分析回答。
(1)9月13日这天的35℃的气温通常出现在左右,26℃的气温通常出现在。
上表中这些数据综合表示9月13日的状况。
【答案】 (1) 午后2时 日出前后 (2)天气
9. 海南岛的夏日里,每当烈日当空,地面温度就会急剧上升,人们普遍感到酷热难耐。傍晚前后,常会有一场不小的阵雨,下雨时及雨停后的一段时间,人们觉得空气湿热,过一阵后,特别是一阵风过后,大地和空气便清凉了,人们也感到凉爽了。
(1)下列能反映上述现象的概念是。
A.天气 B.气候 C.气温 D.降雨
(2)文中叙述的大气现象是。(说出两个即可)
【答案】(1) A (2) 风、晴、降雨
气温变化与测量(百叶箱)
1. 一天内最高气温不是在太阳辐射最强的正午12:00,而是在午后的14:00左右,其主要原因是( D )
A.12时大气还在放热
B.此时大气热量的收入大于支出
C.此时大气热量的收入小于支出
D.地面热量传给大气有一个过程,此时热量收入等于支出
2.大气受热的过程是(A)
A.地面受热后再把热量传给大气
B.太阳首先把大气晒热
C.太阳先晒热大气上层,然后传给下层
D.主要来自地热能
3.按照下列要求,完成活动。
活动材料:百叶箱1个、温度计1支、数据记录等工具1套。
(1)实践过程:①按照测定气温要求,将温度计(填仪器)放到百叶箱内(该仪器离地面1.5米);②气温观测时间: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③记录观测结果。根据上图可知,当天最高气温16 ℃;日平均气温为4次观测结果的平均值,则当日的平均气温为10.25 ℃。
(2)已知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假如上图的最高气温TA和最低气温TB是同一时间A、B两地测得的数据,那么A、B两地的相对高度为2000米。
4. 下表为某气象站一天中测得的以下几个时间段的气温,据此回答问题。
时间
0时
2时
4时
6时
8时
10时
温度/℃
12.2
10.4
9.4
11.1
12.0
17.6
时间
12时
14时
16时
18时
20时
22时
温度/℃
18.5
22.4
20.5
18.1
14.4
13.9
(1)当地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时,最低气温值出现在时。一天中的最大温差为℃。
(2)若上表中的最高温度TA和最低温度TB是同一时间在A、B两地测得的气温,那么A、B两地的相对高度约是米。
【答案】 14 4 13 (2) 2167
5.夏天烈日曝晒过的汽车,车内温度可达50 ℃以上。针对这一情况,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汽车遮阳帘,汽车遮阳帘是否真的有遮阳效果?研究人员选取了普通型、加厚型和折叠反射型三款汽车遮阳帘进行了以下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选取三辆小轿车,并排朝南停放在阳光充足的空旷地方。
②将三款汽车遮阳帘分别安装在汽车的前挡风玻璃后,关上车门,并编号。
③一段时间后,用灵敏温度计分别测量车内的温度。
(1)该实验选取的三辆小轿车应该保持型号、颜色相同。
(2)该实验所用的探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不足之处是没有设置不装遮阳帘的对照组。
(3)进行该实验的最佳时间是B。(填字母)
A.早晨 B.中午 C.傍晚
(4)15分钟后研究人员发现三个温度计示数如下表所示:
遮阳帘
普通型
加厚型
折叠反射型
温度/℃
45
40
30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折叠反射型遮阳帘的遮阳效果最好。
6.为了验证天气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的必要性,小明分别把两支温度计放在箱内和箱外观测。得到数据如下表:
时间
10:00
10:10
10:20
10:30
10:40
10:50
箱内温度/ ℃
21.2
21.4
21.6
21.8
22.0
22.3
箱外温度/ ℃
21.3
21.7
21.6
22.0
22.4
22.8
(1)求出两支温度计6次观测的平均温度值:箱内温度为21.7℃,箱外温度为22.0℃。
(2)箱外的平均气温要比箱内高,这是由于百叶箱内能避免阳光直接照射,箱体又涂成白色,能较好地反射太阳光,箱外则直接受太阳光的照射,温度较高。
(3)百叶箱内外哪个气温变化较大?百叶箱外。
7. 按照下列要求,完成活动。
活动材料:百叶箱1个、温度计1支、数据记录等工具1套。
(1)实践过程:
①按照测定气温要求,将(填仪器)放到百叶箱内(该仪器离地面1.5米);
②气温观测时间:北京时间2时、时、14时、20时;
③记录观测结果。根据上图可知,当天最高气温为℃;日平均气温为4次观测结果的平均值,则某日的平均气温为℃。
(2)已知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假如上图的最高气温TA和最低气温TB是同一时间A、B两地测得的数据,那么A、B两地的相对高度为米。
(3)根据所学知识,谈一谈为什么气象观测中要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
【答案】(1) 温度计 8 16 10.5 (2) 2000
(3) ①百叶箱离地面1.5米,避免地面温度的影响
②放在开阔地方,保证空气流通
③放在百叶箱里避免太阳直射,又可防止风吹雨淋,使测量值尽量测得空气的真实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