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学习目标】
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3、认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4、形成对中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及意义的系统认识。
【知识梳理】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内容:
(1)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重要讲话作为指导思想。
(2)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3)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重大问题和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平反冤假错案。
2、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拨乱反正有效地调动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3、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
(1)内容:审议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意义:科学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历史,统一了全党思想,为开展改革开放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4、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1)内容: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族政治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
二、改革开放进程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3、对外开放:
(1)历程:
1980年: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吸引和利用外资。
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中共十四大召开做了思想理论准备。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深层地进入经济全球化进程,
(2)特点: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
(3)成就: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提出:
20 世纪80 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实践:
1984年12月和1987年4月,中国政府先后同英国和葡萄牙政府分别签署中英、中葡联合声明。
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20 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推动大陆同台湾同胞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
1992年11月,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香港举行会晤,形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
1993年4月,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反对“台湾独立”、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
2015 年11 月7 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1949 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思维扩展】
? P171 思考点: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在农村和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对外开放,建立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到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 P172 学思之窗 一些列协议的签署和实施,对深化内地和香港、澳门的交流合作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有利于促进内地和香港、澳门等经贸联系,有利于加强内地和香港、澳门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交流。
● 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特点
(1)内容
①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③逐步探索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特点
①由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广、推动。②由个别地区先行试点到全国逐步推广。
③由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④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 近代中国的"开放"与现代中国的对外开放的区别
(1)背景不同:近代史上的中国是被列强的"坚船利炮"打败后的被迫开放,现代中国的开放是在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前提下主动实行的
(2)内容不同:近代史上的"开放"是以列强的武装侵路为手段的,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现代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3)影响不同:近代史上的"开放"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 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虽然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出现但是中国却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倾|筑地,现代中国的开放能够大大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理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4)性质不同:近代史上的"开放"是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现代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融人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做出的重大决策。
● 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及共同特点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1)经营方式的改变: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不是所有制的变革。
(2)行政机构改变: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3)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4)改革统购统销体制:允许农产品进人市场,自由买卖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1)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
(2)所有制形式: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
(4)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1992年以后)
3、相同点:改革高度集中的经营管理体制.扩大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1)管理体制方面,国家实行宏观调控、间接管理的体制。
(2)所有制方面,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综合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①从原因上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实 践发展的客观要求。
A.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0世纪50年代所建立起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国家对整个经济活动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其弊端越来越明显、日益制约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B.改革实践的必然选择。40 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要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根本上破除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C.理论探索的科学结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②从特点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机融合。具体表现为:
A.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指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等经营形式)共同发展。
B.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C.宏观调控上:国家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优势。
③从实践意义上看:这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 认识“一国两制”对祖国统一的影响
(1)“一国两制”理论经受了各种考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香港和澳门在“一国两制”指导下,顺利实现回归,迈出了统一进程中的重要一步,也为完全统一奠定了基础。
(3)港澳的回归,对台湾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对台湾人民有很大的启示和积极影响,有助于增加对“一国两制”的认识、理解和支持,增强他们以此次方针实现完全统一的信心,减少其疑虑和抵触,有利于统一阻力的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