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四章第一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列举燃烧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认识燃烧的条件;
②知道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并能以此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燃烧条件的探究,学会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
②通过联想灭火情境,体验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认识燃烧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感受化学的魅力,同时树立消防意识以防患于未然,辩证地看待燃烧;
②通过“灭”的书写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重点和
难点
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
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仪器和
药品
药品:95%酒精、蒸馏水、棉花球、玻璃棒、小蜡烛、小木条、小煤块;
仪器: 玻璃杯 玻璃棒 坩埚钳 火柴 酒精灯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创设意图
播放视频
同学们,课的开始让我们看一个简短的视频,感受火在人类发展中起的巨大作用。这是商丘时的燧人氏,传说是他给人类带来了火种,使“钻木取火”抹上了一层神话色彩;在北京奥运会上,祥云火炬向世界展示了祖国的日新月异,五彩的烟火留下一个个精彩的瞬间。篝火晚会上,燃烧给我们带来了乐趣,一日三餐都源于火的功劳;在一些高科技的领域,比如我国刚刚发射的神舟九号,都能找到火的身影。
观看
通过视频导入新课,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火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愿望。
提问
看完了视频,大家能不能再举一些利用燃烧的例子呢?
讨论(提出种种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实验室用酒精灯加热;家里停电,用蜡烛照明;做菜时点燃煤气;冬天用火炕取暖;燃煤发电……
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获得知识,并作为新知识的起点。
导入
今天我们就从化学的角度来学习有关燃烧的知识,第四单元课题一“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板书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提问
你们认为这些现象是燃烧,那么燃烧应具备什么特征呢?
讨论:发光、发热
提供学生自由的思维空间,产生认知冲突,促进对已有概念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师生互动
有的同学说发光的现象都是燃烧,还有的同学说放热的现象都是燃烧,那么,是不是发光放热的现象就一定都是燃烧呢?
讨论:电灯发光发热,但不是燃烧。
有同学说电灯的发光发热不是燃烧,你能解释为什么不是吗?
回答:这是一个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那么怎样进一步完善燃烧这个定义呢?
回答:发光、放热、有新物质生成。
很好,通常我们认为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幻灯
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过渡
提问
知道了什么叫燃烧,大家能不能根据你们的经验想一想,物质要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
讨论(提出种种猜想):
物质可燃;
要有氧气;
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提出假设。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根据不同的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初步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提高学生的互助合作意识及动手能力。
通过汇报,培养学生表达、交流和倾听的愿望与能力。通过交流共享知识。
应用变量控制的方法设计对比实验。
注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
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改进实验,培养创新意识。
板书
燃烧条件
概括
同学们的观点大致包括三类:有的同学认为要有可以燃烧的物质,有同学认为要有氧气,还有同学认为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幻灯
猜想1:要有可燃的物质;
猜想2:要有氧气;
猜想3: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探究实验
接下来请大家根据所提供的物品,自由组合成小组,任选你们感兴趣的一种猜想,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和学生交流,并适当引导。)
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就每种猜想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在与老师的交流中改进原有的实验方案),开展实验探究活动。
幻灯
提供的物品:
95%酒精、蒸馏水、棉花球、玻璃棒、小蜡烛、小木条、小煤块;
组织交流
下面请同学汇报刚才的实验设计和结果。这组同学,刚才你们讨论的是“燃烧要有可以燃烧的物质”这个猜想,说一下你们的实验方案。
汇报:用玻璃棒分别蘸取95%酒精、蒸馏水,置于酒精灯火焰上,观察两种物质是否可以燃烧。(或用坩埚钳分别夹取棉花球和玻璃棒放在酒精灯火焰上,观察两种物质是否可以燃烧)
蒸馏水始终无法点燃,95%酒精一点就燃;(或玻璃棒没有燃烧而棉花球一点就燃。)
水不可燃,酒精可燃。(或棉花球可以燃烧,玻璃棒不可燃。)
也就是说燃烧需要可燃物。
这一组同学讨论的是“燃烧需要氧气”这个猜想,请说一下你们的实验方案。
汇报:分别点燃两只大小相同的蜡烛,竖直放在平整的桌面上,将其中一支蜡烛用透明的玻璃杯罩住(尽量使玻璃杯口与桌面间不留空隙)
用玻璃杯罩住的蜡烛一会儿就熄灭了,没用玻璃杯罩住的蜡烛继续燃烧。
这说明燃烧需要有氧气。
这组同学,你们讨论的是“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说一下你们的实验方案。
汇报:用坩埚钳分别夹取小木条和小煤块放到酒精灯火焰上,观察、比较使小木条和小煤块燃烧所需的时间。
小煤块加热很长时间才能燃烧,而小木条一加热就燃烧。
也就是说物质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而且不同的物质所需达到的最低温度也不一样,这就是可燃物的着火点。煤的着火点是高,木条的着火点是低。
概括
根据刚才的讨论,大家已经得出了燃烧的条件,那么可燃物、氧气、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是缺一不可还是只要达到其中的一到两个就可以了呢?
回答: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通过问题促进深度思维。
“火三角”形象生动,联系数学中三角形的稳定性,帮助学生理解燃烧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对,这三个条件就像三条边形成稳定的三角形一样,三者缺一不可,我们称之为“火三角”。
听讲,观看,思考
记录
幻灯
讲解
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已经知道了燃烧的条件,你能解释为何古人能够钻木取火吗?
思考,回答:摩擦生热,使温度达到木材的着火点。
体现“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从身边的火灾事例(即学生的经验)出发,引出灭火方法的重要性。
让学生辩证地认识燃烧,激发他们对灭火方法的求知欲。
板书
火的利用
记录
过渡
但如果使用不当,会有什么影响呢?
回答:发生火灾
幻灯
左边这幅是济南奥体中心发生的一起火灾,右边这幅是上海商学院宿舍楼发生的一起火灾。
听讲,观看,思考
讲解
这就是火的使用不当带来的危害。
板书
火的危害
记录
提问
你们能不能举一些生活中灭火的例子呢?
讨论(举出多个例子):
做菜时油锅起火,盖上盖子;
实验桌上洒出的酒精着火,用细沙或湿抹布盖灭;
煤气管着火,关闭阀门;
楼房着火,喷水。
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
创设情境,提出开放性问题,在交流中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拓展
除此之外,如果森林着火,通常有哪些办法?
讨论(提出多种方法):
喷水;
用飞机喷撒干冰;
在火的外围砍去一些树木。
幻灯
提问
砍去一些树木其实就是所谓的开辟隔离带,想一想,以上这些灭火方法分别利用了什么原理呢?
回答:
喷水和喷撒干冰就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油锅起火盖上盖子就是隔绝氧气;
开辟隔离带就是隔离可燃物。
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科学认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板书
灭火原理
幻灯
灭火的原理:
1.隔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
3.降温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组织交流
我们已经知道,燃烧时可燃物、氧气、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那么灭火时降温、隔绝氧气、隔离可燃物三种方法是否要同时使用呢?
回答:只要任意一种
通过对比,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燃烧条件与灭火方法的理解。
幻灯
概括
只要破坏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就可以阻止燃烧,灭火了。
记录
总结
拓展
通过这节课我们讨论了火的利与弊,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回答:隔绝空气
通过对“灭”字的分析,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其实,古人早就对火的利用和控制有了深刻的认识,这在文字上就有所体现。如这个“灭”字,“火”上加了一横,大家能不能说出其中的化学原理呢?(这一横就像盖子,隔绝了空气。)
还有一些与燃烧和灭火有关的成语,比如“抱薪救火”、“釜底抽薪”,大家在课后思考一下,能不能再找出一些类似的文字或者成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