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5.1金属的性质和利用
年级: 九年级 学科: 化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能说出常见金属与氧气、盐酸以及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现象,会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⑵ 能根据置换反应特点判断什么样的反应是置换反应;
⑶ 能应用金属的化学性质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和方法:
⑴ 通过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和讨论交流,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⑵ 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认识判断常见金属活泼性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 利用生活中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观看和自己动手实验,激发起探究欲望;
⑵ 通过学生实验、对问题的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⑶ 通过图片、资料展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认识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手段:讲授启发、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
教学内容
步骤与内容
备注
【情景创设】
以南京博物馆文物视频引入,金器保存完好,铁器残破不堪。
【过渡】这种现象的发生和金属的化学性质密切相关,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的金属的化学性质。前面我们学过了金属能与什么物质反应呢?
温习回顾:
【图片展示】
请同学说说镁、铁燃烧时的现象?
【追问】还有哪些常见金属能与氧气反应?
【活动与探究一】
[实验一]取一段铜片,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铜表面的颜色变化。
请同学描述实验现象。
【思考】黑色物质是什么呢?你的推测依据是什么?
尝试写出反应方程式。
[实验二]取一段铝片,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金属的变化,并试着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请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你能解释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吗?
[展示]装有水的气球。用类比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铝外面致密的氧化膜。
【设问】熔化的铝外面有一层氧化膜包裹着,那么它有怎样的性质?
【视频播放】铝加热后的变化。
【设问】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呢?
【归纳】金属与氧气反应的规律
【过渡】铝制品一般比较耐用,但使用不当时又不是那么耐用。
【图片展示】常盛酸菜鱼的铝盆漏了
【活动与探究二】
同时将长宽厚薄相同的铝、锌、铁、铜末端浸入同浓度等体积的稀盐酸中,仔细观察现象,并完成对应表格。实验结束后将金属提起,试管放回试管架。
【指导学生实验】
请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设问]为什么一开始铝和盐酸反应较慢,一段时间后,反应就变剧烈了呢?
【追问】反应中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如何设计实验证明?
还生成什么物质?
【归纳】金属与酸的反应规律
【分析】上述3个反应的方程式,从物质类别角度找出共同点。
【过渡】钢板划线
【活动与探究三】
铁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设问】红色物质是什么?如何检验?还生成了什么?反应类型是?
写出铁和硫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资料】湿法炼铜(德育渗透)
【小游戏】对号入座
【交流分析】用化学方法鉴别出“金”戒指的真假。
【盘点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5.1金属的性质和利用
一、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2Cu + O2 点燃 2CuO
4Al + 3O2 点燃 2Al2O3
二、金属+酸→氢气+金属化合物
2Al + 6HCl 3H2↑+ 2AlCl3
Fe + 2HCl H2↑+ FeCl2
三、铁+硫酸铜→铜+硫酸亚铁
Fe + CuSO4 Cu + FeSO4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