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萌发的过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理念:
1. 面向全体学生 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要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2. 倡导探究性学习 倡导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一、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程为冀教版八年级上册中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的知识,是将来学习植物生理知识和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基础。所以,本节内容是本册教材的重中之重。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 举例说明种子的结构。
② 区分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种子。
③ 说出种子各部分结构在种子萌发中的作用。
④ 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2. 技能目标:
① 尝试解剖、观察种子的结构。
② 列表比较单、双子叶植物的区别。培养学生加工信息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① 体验自主探究获得知识的乐趣。
② 认同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在萌发过程中的作用。
(因为种子中具有将来发育成幼苗的基本结构——胚;学生只有了解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在萌发过程中的作用,才能顺利地理解种子是形成下一代植物体的基础。)
2. 难点:种子萌发的过程。
(因为种子萌发的过程,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在课堂上,不能直接观察这个变化的过程,所以学生分析起来较困难。)
学生情况分析及学法指导
学生的基础和理解问题的能力有差异,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独立分析和帮助学生共同分析相结合。总之,本着立足中等,辐射两边,让他们在本节课中都有收获。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一、教学方法: 观察—探究相结合
若要识记种子的结构,必须让学生亲手实验,掌握第一手资料,再通过归纳对比获得知识。这样既符合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又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掌握探究生物体结构的实验方法。
二、教学手段:
多媒体展示,配合种子实物。
教具准备
1. 课前1~2天,浸泡粒大完整的菜豆和玉米种子。
2. 材料用具:培养皿、解剖刀、解剖针、碘液、吸水纸。
3. 玉米种子的模型、CAI课件。
教学程序设计
课程引入:想一想
突破难关:探究竟
大家谈
课程巩固:实际用
1.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2. 教学过程说明:
⑴ 本节课题的引入:由两个问题引到被子植物是靠种子繁殖的,一粒小小的种子怎能长成一株新的植物体?这与种子的结构有关,由此来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⑵ 通过“谈一谈”的形式,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种子,知道不同种子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各不相同。然后提出:不同种子的结构是否也不相同呢?
⑶ 关于“探究竟”中观察菜豆、玉米种子的实验。
① 学生往往因种子小且常见,只对实验操作感兴趣而忽略了对种子结构的细心观察,教师应指出要进行探索研究,必须有正确的方法步骤,不能急于一刀切开无目标的先睹为快。
② 观察菜豆种子的种孔较困难,指导学生用力捏一下泡透的种子,种脐附近有水流出,水流出处即种孔。感觉种皮的坚韧性,理解其功能。观察玉米种子时,种皮和果皮紧紧贴在一起很难分开,所以玉米的种子实际是果实。解剖玉米种子时,正确理解纵切面的含义。
③ 观察种子的胚:
④ 玉米种子中胚乳的观察。在玉米种子的切面滴加碘液,呈蓝色的部分是胚乳,贮存营养物质(淀粉是其中的一种,遇碘变蓝,所以胚乳呈蓝色);呈黄褐色的部分是胚。
⑷ 让学生对照菜豆和玉米种子图,分组讨论:菜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结构的异同点。
⑸ 在认识种子结构的基础上,推测根、茎、叶分别是由种子的哪一部分发育而来的。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种子结构中没有发育成幼苗的某一部分结构有什么作用。
⑹ 种子萌发的过程,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课堂上不能直接观察这个过程,通过多媒体展示,帮助学生分析。需要注意的是首先钻出种皮的结构是胚根,所以“种子发芽”实际是“种子长根了”。种子萌发的结果是胚发育成新植物体。
⑺ 运用种子的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种子在肥沃的土壤和贫瘠的土壤中哪一个先发芽?播种时,应选择什么样的种子?
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采用观察—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效果较好,科学探究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配合老师讲述,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有利于记忆。
二、当然本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课件制作上缺少一些动画效果,学生观察起来不直观,另外在引导学生思考上,还需再下功夫。请领导及老师们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