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说出种子萌发所必需的外界条件
2、 能力目标:
(1)依据探究实验原则,尝试设计探究实验
(2)运用一定的生物器材,组内同学协作完成实验
3、 情感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认同探究过程需要与人交流、合作。
(2)关注农业生产、关心农业问题。
教学重点:依据探究原则,设计探究影响种子萌发外界条件的实验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中对对照和单一变量的具体操作
导言
探究活动课的突出特点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在探究活动中扮演的是一个帮助者、关注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作为引导者,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探究方法和正确的思维方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以更好地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从中懂得了如何去学习、获得知识和信息。
因此加强引导,抓好探究活动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大问题。引导就是引路,是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提示学习方法。具体又如何操作呢?
探究过程
“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第三个探究实验,本实验具有材料、器具易得或易于替代、易于操作以及所要探究的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又有多样化等特点,既有一定的代表性,又有一定的难度,故本文以“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例研究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1.引导课前预习
探究活动中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任何一环节要深入下去,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必然要占用大量的时间,这就面临着教学内容多与教学时间短的矛盾,而让学生课前预习,无疑就把一部分内容延伸到了课外,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例如由于要得到《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一探究活动的结果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本人提前几节课事先布置学生预习,启发学生思考:所需要的材料器具有哪些?你准备用什么种子?能否用其它的种子代替?罐头瓶可用什么来代替?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课本提供的方案,对四个瓶子的处理方式有什么不同?等等。预习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间相互学习,共同合作的精神,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2.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作出合理的假设
英国大文学家肖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所以教师要重视并加强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与讨论。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从而达到集思广益,开拓思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产生。
在预习的基础上,利用一节课时间引导学生把发现的问题及作出的假设等在班上互相交流。有的学生提出“假设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有的学生提出还要有土壤、阳光、肥料。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是否一定要有土壤、阳光、肥料这三个条件?”有的学生就结合所吃到、看到的豆芽的萌发过程不需要土壤,从而排除了土壤这一条件。教师给予肯定,对于“阳光和肥料”这两个条件,可以结合实际引导学生从“农民伯伯们在播种水稻种子之前对种子的处理方式”进行考虑。学生根据平时所观察到的,经过一番思考、讨论后作出了如下回答:在播种水稻种子之前,先把种子完全浸没在水中,约过一天的时间才把它捞上来,放在一个缸里并用稻草覆盖起来,过一、两天种子就长出了雪白的根和芽了,其间既没有用到土壤、肥料、也没有阳光,所以种子萌发不一定要有土壤、肥料和阳光这些条件。教师给予肯定评价后,引导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设置实验进一步去探究、验证。
通过一番交流,再结合课本所提供的资料,学生就很容易知道:种子在温暖、潮湿、疏松的土壤中容易发芽。由此得出;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性经验和知识出发积极开动脑筋,既突破了假设这一难点,同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3.引导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是探究活动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其中涉及材料、器具的选择、使用,对照实验的设计,变量又是如何控制的等等,何况本实验所要探究的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又有多种,因此教师要加强引导。让学生先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所设计的方案往往缺乏科学性。此时,教师可先作一定的提示,要通过实验探究取证“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①具备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时,种子能萌发;②缺乏充足的水分时,种子不萌发;③缺乏充足的空气时,种子不萌发;④缺乏适宜的温度时,种子不萌发。然后鼓励学生若有疑难问题,要大胆提问,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最后再对自己设计的方案作出适当的修改。
如在老师的提示、引导与鼓励下,学生提出了以下两个关键性的问题:1、根据课本的参考方案,为什么其中一个瓶子里的种子要完全浸没在水中?2、如何设置具有充足的空气与否这一组对照实验?等等。此时,教师从日常生活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结合“潜水员进入水中为什么要戴上供氧装置?”这一实际问题进行考虑,学生根据自己所见所闻一下子就回答道:“因为这样才能呼吸!”教师又进一步引导道:“为什么?” 在进一步思考讨论后,学生回答道:“因为水中空气比较少。”教师给予肯定后,引导学生回到所提问题上来:“种子完全浸没在水中时空气不足,所以设置3号瓶的目的是什么?”经思考,学生回答道:“为了控制充足的空气这一变量。”
经过教师这样的引导,以上两个问题都迎刃而解了。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所准备的材料器具,结合课本提供的参考方案,自主修改或重新设计实验方案。
材料器具:绿豆(大豆)种子40粒,有盖罐头瓶4个,小勺1个,卫生纸8张,标签4张,胶水、清水。
处理方式:(学生回答:同课本第91页的)。此时,为使操作步骤条理化便于对比、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对4个瓶子的处理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相同的操作是取4个洁净的罐头瓶,分别贴上写有1、2、3、4的标签,并向每个瓶中放入2张餐巾纸,并在餐巾纸上均匀地放上10粒种子;不同的操作整理成表格的形式,如下表。
表1 对四个瓶子的处理方式表
1号瓶
2号瓶
3号瓶
4号瓶
拧紧瓶盖不洒水
倒入少量的清水,使餐巾纸湿润,然后拧紧瓶盖。
倒入较多的清水,使种子淹没在水中,然后拧紧瓶盖。
倒入少量的清水,使餐巾纸湿润,然后拧紧瓶盖。
置于室温环境中。
置于室温环境中。
置于室温环境中。
放在低温或高温处(如冰箱内)。
只有明白了实验原理,学生才能够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器具,较好地设计出实验方案。由于本实验所要探究的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有多种,为让学生弄清对照实验、变量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并完成表2。
表2 对照实验组及变量示意表
序号(用瓶号表示)
对照实验组
1与2
2与3
2与4
所控制的变量
水分
空气
适宜的温度
4.引导探究,加强预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对比
这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去实践。许多事情如果我们的学生不去实践一下,亲身的体验一回,是不会体会到科学探究的真谛、科学探究的乐趣的。所以教师要注重并引导学生亲自去实践探究。而学生探究实验的内容,一般是先不知实验结果的,但可以先对实验结果进行适当的预期,再按照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操作,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可让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观察的主动性,学会边观察,边思考的学习方法。例如学生只有亲自去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才能体验为什么要拧紧瓶盖、水要放多少、及其中的变量是如何控制的等细节,从而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通过引导,让学生根据实验方案中的处理方式,将预期结果和实验结果(预留空白)列成表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根据实验方案各小组自主开展实验进行探究。几天后,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将实验结果填入表3。
表3? 预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照表
?
1号瓶
2号瓶
3号瓶
4号瓶
预期结果
实验结果
学生的思路清晰了,方向明确了,探究起来就能得心应手,也才能更有针对性、更认真细致地去观察实验现象,并作好观察记录。通过课外自主探究过程,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
5.明理解惑,引导交流讨论、归纳总结
探究活动成功与否,不仅满足于是否得出的实验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确产生这种结论的原因,所以实验后的讨论尤为重要。实验结果出来后,组织学生对实验结果及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进行交流讨论,若实验效果与预期效果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例如2号瓶里的个别种子在实验结束时仍然不萌发、 3号瓶里的种子却萌发等。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等进行讨论、分析,寻找原因。
总结的目的是在学生探索后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进一步强化知识技能的学习,可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所讨论的要点及需要掌握的方法、重要环节、概念、原理等,不完善的地方再由教师补充。经过这样一个思考、实践、探索总结的过程,学生对实验的原理、方法的掌握更加牢固,理解更为深刻。这也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进展情况及所取得成绩的信息反馈,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对探究中获得知识的肯定与鼓励。
在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发展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作为引导者应以开放式的态度,让学生多想、多问、多实践、多聆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体会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表达出内心的感受,并且以平等的态度去思考学生的想法,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更不是越俎代庖。这是让学生跨出参与完整探究活动的第一步,只要坚持不懈地做好引导工作,把学生引向深入,那么,相信我们农村学生的探究学习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