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I-2.2 根对水分的吸收 (1课时)
学习内容特征分析:教学课第二章 根的吸收作用/第二节 根对水分的吸收( 八 年级)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根尖的结构的基础上,探究根对水分的吸收 的,根为什么能吸失水,从微观层面上看是细胞为什么能吸失水,这部分内 容与高中生物的细胞渗透,质壁分离联系紧密,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为今 后学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根吸水、失水的原因和过程。
教学难点: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
课型:半探究式新授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些初步的生物学知识,但对植物学内容的了 解仅限于形态结构的层面,本册教材设计到了植物生理知识,难度明显加大 了,如何让学生分析琢磨透这个“理儿”至关重要,如何让大多数学生,参 与到琢磨透这个“理儿”的过程中来是关键。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 说出根吸水的主要器官和部位
② 得出根吸失水的原因并在常生活中应用
( 描述根吸水的过程
④ 了解滴灌是目前最节水的灌溉技术
(2) 技能目标日:
① 尝试探究根是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
② 运用简单的材料和用具,分析细胞吸失水的原理
(3) 情感目标:
① 体验科学探究成功的乐趣
② 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设计思路:
围绕重点与难点,通过身边事引入题课并找出探究的问题,学生参与讨论设计实验,学生发言,认同设计实验的科学性,让学生观察教师前做的演示实验,得出根是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然后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根尖的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功能知识,归纳出根适于吸水的结构特点。通过萝卜的吸水、失水实验,得出细胞吸失水的原理,教师出示根吸水过程示意图挂图,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根是如何吸收水分的,分析烧苗的原因,与生产、生活相联系。
课前准备:① 根吸水过程示意图挂图 ② 质量相同的萝卜条4条 ③分别装有 等体积0.5%和30%的盐水的烧杯2个 ④ 天平2个 ⑤ 根和茎叶哪个吸水更多的演示装置及足量的吸水纸 ⑥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I. [身边事]引入探究
炎炎烈日下,农田里的秧苗由于缺水而萎蔫,但浇水后时间不长就变得郁郁葱葱,恢复了往日的生机。菜市场上萎蔫的蔬菜被喷水后,茎叶就会变得光亮鲜嫩,引人驻足购买。植物为什么能吸收水分?植物的哪些器官能吸水?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什么?引出探究的问题—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还是茎叶?
II.[探究竟一]: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还是茎叶?
让学生根据上述“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还是茎叶?”的问题设计一个实验,学生讨论并引导发言(注意看书p20),认同实验的科学性
演示课前教师做的实验:一昼夜前取两只盛有清水的烧杯,分别将等质量大小也相当的禾苗放入其中,一组根浸入水中,一组叶浸入水中。让学生观察两组植株的生长状态。然后用吸水纸吸干植株表面的水,再分别用天平称其质量。要求学生说出现象:根浸入水中的一组禾苗增重更多,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 两组禾苗都比原来更重了,说明了什么?(植物的根和茎叶都能吸水)原来一样重的禾苗不一样重了,更重的说明了什么?(吸水更多)你知道根和茎叶是哪个吸水更多了吧?(根是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
观察图3-2-5,复习根尖的结构知识,归纳总结:根适于吸水的结构特点,((根毛扩大了根的吸收面积(根毛细胞壁薄、质少、液泡大,适于吸水(中央形成了导管,适于运走水分)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尤其是成熟区的吸水能力最强。这也能通过实验来验证,观察多媒体课件
III.知识运用一:浇水必须浇“透”的道理何在?(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根尖的成熟区通常在土壤的较深处。不浇透只湿土壤的表层,根是吸不到多少水的。)
IV.[探究竟二]: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演示)
出示课前1.5小时切取的质量相同的萝卜条2组,分别放入了盛有等体积的0.5%和30%的食盐溶液的A、B两烧杯中,向学生介绍课前的操作方法及意义,取出这两组浸水的萝卜条,用吸水纸吸干表面的水,分别放在甲、乙两个天平的左托盘中,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实验现象(甲天平的左边下沉,乙天平的左边上升,)
引导分析得出结论(甲天平左边下沉说明A比原来更 重 ,浸在浓度 较小 的盐水中的萝卜吸收了水分;乙天平左边上升说明B比原来更 轻 了,浸在浓度 较大 的盐水中的萝卜失去了水分。由此可知,细胞周围的溶液浓度较小时细胞才能吸水,而细胞周围的溶液浓度较大时细胞不但不能吸水,反而会失去水分)
讲解:造成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周围溶液浓度的临界点是多少呢?这个临界点就是细胞内的液体的浓度(即细胞液的浓度),也就是说当周围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才能吸水;周围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会失去水分。.
指导读图3-2-8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模式图(需要复习一下植物细胞的结构)分析那个细胞周围浓度大,
V.知识运用二:
[当堂练]:第4题 取两个大小相近的马铃薯,各从顶端向下挖一个大小一样的洞.在甲的洞内装入浓盐水;在乙的洞内装入等量白清水.过一段时间后,观察两马铃薯洞内白水位变化,结果将会是:
甲马铃薯的洞内水位变化是 (升高或降低),原因是
乙马铃薯的洞内水位变化是 (升高或降低),原因是
若用手捏两个马铃薯,会感到甲马铃薯变 ,乙马铃薯变 .
马铃薯的甲细胞属于下图中的 图.
VI.根吸水的道理及过程:
1.讲解:根毛细胞之所以能够吸水,是因为周围土壤溶液的浓度大于根毛细胞液浓度,因此一次施肥不能过多,否则肥料中白无机盐溶解后,就会使土壤溶液浓度大大增加,甚至会大于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这样根不但不能吸水反而会失水,使植物萎蔫甚至死亡,造成”烧苗”.
2.学生阅读P22最后一段,教师出示根吸水过程示意挂图,指导学生识图.
3.练习:当堂练第2、3、5题
VII.合理灌溉
1.学生阅读P23课文最后一段,了解灌溉要根据不同植物或同种植物的不同生长时期需水量不同,控制浇水量。
2.节水灌溉:学生看书P25[开眼界],了解节水灌溉,知道最节水的灌溉方式是滴灌。
[作业]:1.作业本本节内容
2.练习册本节内容
[课堂小结]:本节课首先通过探究知道了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并归纳根适于吸水的结构特点;然后通过实验探究了细胞吸水的条件,帮助理解根吸水的道理和过程,最后用根吸水知识指导生产生活中的灌溉和施肥实践,并用来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教学反思: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及学生有效的参与,比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2.有些实验所需的周期比较长,不能在课上有限的时间内完整的展现,这就使实验有了间断性,演示时教师的解释是弥补这个缺陷所必需的了。
3.萝卜细胞吸失水的定性实验,较之课本的定量实验效果要好,另外萝卜要找个儿大些的,要能在其上面打出30立方厘米的洞,倒入的液体量为15毫升为好。
4.穿插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归纳总结,有利于节省时间,以弥补时间紧张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