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食品的制作》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发酵食品的制作》是第三章《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中的第一节内容。本章教学内容是依据《生物学课程标准》中第九个一级主题“生物技术”部分中的“1.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来编写的。发酵食品的制作是生物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具体应用的一个方面。发酵食品的制作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至今应用非常普遍,日常生活中的发酵食品也很多,以哪种为典型代表学习好呢?这就需要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既常吃、又好制作的发酵食品来研究。我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选择了馒头,酸奶制作周期较长,所以把课本选择的制作酸奶安排到课外做。
二、学生分析
1.馒头是北方人的主食之一,是学生天天都能够看到吃到的食物,对于八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当中也有很大一部分会制作馒头,“如何更快更好地蒸馒头”学生对这个话题既熟悉又感兴趣,因此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教师安排的学习活动中来。
2.对于探究的过程,在七年级学习伊始已经涉及到,探究的步骤学生也是非常熟悉的;如何设计对照试验,控制变量学生也掌握住了要点。
三、设计理念:
发酵食品的种类很多,制作的方法、过程也各不相同,但原理是一样的,即“利用微生物的特性,通过一定的操作过程生产相应的产品”。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发酵食品,我选择了馒头这一常吃常见的食品,蒸馒头需要比较长的时间,馒头制作过程简单,主要包括和面、发面、蒸制三个环节,其中发面这一环节与本节内容关系最为密切,最能体现酵母菌的作用,因此把发面这一环节作为本节课的立脚点和出发点。在这一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我提出了“在发酵的过程中,加入新材料能否缩短发酵的时间?”这一问题。通过让学生设计并完成实验来达到教学目标。
四、设计依据:
本实验是《生物学》冀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个探究实验。我之所以选取这个实验作为本次探究实验课的评比,是基于以下几点:
1. “发酵技术利用了微生物的特性,通过一定的操作过程生产相应的产品”。这是《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列出的重要概念之一。通过这个实验,能够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这一点,有利于这一重要概念的形成。
2馒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而且制作馒头的材料简单易得,制作过程简单,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这一实验,从生活中的生物技术着手,丰富学生对生物技术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生物技术的作用。
3.通过对本实验进行适当拓展,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此,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五、实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的发酵食品及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2.掌握探究的一般步骤。
3.进一步培养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制作馒头的过程中,使用新方法、添加新材料,从而缩短发酵时间。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验,直观的体会到生物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六、实验内容设计:
1.实验材料:大号培养皿30个、面粉1千克、发酵粉100克、食盐500克、蔗糖500克、天平6个、砝码6盒、药匙12个、水盆6个、温度计6支、凉水、热水若干、量筒6支。
2.实验内容:
通过设计对照实验,在传统蒸馒头的基础上,再添加蔗糖和食盐两种原料,尝试缩短发酵时间,这也是本实验的创新之处。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馒头是我们北方人的主食之一,在做馒头的过程中,面粉的发酵效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如何缩短发酵时间?今天我们就做一个尝试,在面粉发酵的环节中,我们加入食盐或蔗糖,看是否会缩短发酵时间。
学生听讲
开门见山的引入,体现了新课标中运用生物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思想。同时也提出了问题,做出了假设,自然而然地引领学生进入科学探究的情境中来。
教学新课
一、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师:我们要探究的是加入蔗糖和食盐后是否会缩短面粉的发酵时间,根据已有的经验你要做出假设,再据假设设计对照实验。那么你的假设是?
加入的面粉和酵母粉的数量我们知道,那么加入多少食盐和蔗糖呢?
师:对了,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已经准备好的实验器材设计对照实验验证一下这个问题吧。
生:加入食盐(蔗糖)会缩短面粉的发酵时间。
生:不知道。(10克、20克、七嘴八舌)
教师稍作引导,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二、交流实验方案
请各组代表汇报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并且说明实验的的变量。
各组代表学生发言。(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见下表。)
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取长补短。
三、完善实验方案
教师指出学生设计中的不足,给予指导。加入食盐或蔗糖的数量不能超过面粉的三分之一。
(学生设计完善好的实验方案见下表。)
在面粉中加入食盐和蔗糖这本身就是创新,所以没有具体的规定,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主意识,进行探索。
四、完成实验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1.选取、称量实验材料。
2.和面。
3.面和好后,提醒学生放在向阳处。
4.记录加入不同材料的面粉发酵时间。
学生根据实验设计完成实验。
1.选取、称量实验材料。
2.和面。
3. 面和好后,把面团放在向阳处。
4. 记录加入不同材料的面粉发酵时间。
学生动手动脑,带着问题和强烈的求知欲去实验。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五、得出最终的实验结果。
师:同学们实验结束了,我们交流一下实验的结果吧。
学生代表汇报实验结果。
一组:
二组
三组
四组
五组
六组
用事实说话,学生实事求是的说出最终的实验结果。
六、小结
提升。
师:通过实验,你的问题有答案了吗?加入新的材料会缩短面粉的发酵时间吗?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过多的盐分、糖分在面粉中的渗透压力,毁灭了酵母菌的生命,使酵母菌不能生长繁殖,最终导致面团不会发酵。
生:有答案。
生:有的会缩短有的不会。
生:在面粉发酵的过程中,适量的食盐和蔗糖能起到缩短发酵时间的作用,也能改善发酵食品的口味,但数量过多会适得其反,不仅不会缩短发酵的时间,反而会使面团不能发酵。
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顺势引导,积极指点,答疑解惑。
七、作业
教师布置作业:放假回家利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为家人蒸一次馒头。
学以致用。使学生明白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学生设计和完善后的实验方案:
一组
材料
组别
面粉
(普通)
酵母粉
蔗糖
食盐
温水
35°c
放置环境
结果
(记录发酵时间)
1
100g
1g
无
无
适量
向阳处
2
100g
1g
无
1g
适量
向阳处
3
100g
1g
1g
无
适量
向阳处
二组
材料
组别
面粉
(普通)
酵母粉
蔗糖
食盐
温水
35°c
放置环境
结果
(记录发酵时间)
1
100g
1g
无
无
适量
向阳处
2
100g
1g
无
2g
适量
向阳处
3
100g
1g
2g
无
适量
向阳处
三组
材料
组别
面粉
(普通)
酵母粉
蔗糖
食盐
温水
35°c
放置环境
结果
(记录发酵时间)
1
100g
1g
无
无
适量
向阳处
2
100g
1g
无
10g
适量
向阳处
3
100g
1g
10g
无
适量
向阳处
四组
材料
组别
面粉
(普通)
酵母粉
蔗糖
食盐
冷水
放置环境
结果
(记录发酵时间)
1
100g
1g
无
无
适量
向阳处
2
100g
1g
无
20g
适量
向阳处
3
100g
1g
20g
无
适量
向阳处
五组
材料
组别
面粉
(普通)
酵母粉
蔗糖
食盐
开水
放置环境
结果
(记录发酵时间)
1
100g
1g
无
无
适量
向阳处
2
100g
1g
无
25g
适量
向阳处
3
100g
1g
25g
无
适量
向阳处
六组
材料
组别
面粉
(普通)
酵母粉
蔗糖
食盐
温水
35°c
放置环境
结果
(记录发酵时间)
1
100g
1g
无
无
适量
向阳处
2
100g
1g
无
30g
适量
向阳处
3
100g
1g
30g
无
适量
向阳处
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
实验结束了,孩子们意犹未尽.问道:“老师,那100g面粉最少放多少食盐就不会发酵呢?”“最少放多少蔗糖就不会发酵呢?”……听着孩子们的提问,看着他们一张张兴奋的小脸。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因为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获得了一手的资料,虽然这些数据并不难得,“百度”一下应有尽有,但是过程比结果更有意义。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能够收获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学会了更进一步的思考,使课堂得到延伸,创造出>45分钟的课堂效果,这不正是我们做教师的追求吗?
我们学校虽然是一所市直中学,但是地处偏远农村,大多数孩子初中毕业之后进入职教学校,将来会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我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但是本堂课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语言较为平淡,不够柔和。
总之,我的这堂实验课只是对探究性实验教学应用新材料的一点尝试,敬请各位领导、老师不吝赐教,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