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对水分的吸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这一节是在学习了根尖的结构以后,进一步学习根对水分的吸收,由于这一节内容涉及一些理化知识(如:溶液、溶液浓度等),而初二的学生不具备这些知识,因此这一节只要求讲述生理现象,不要求深入讲述原理,只要把演示实验做好就能形象地说明问题。
2、教材地位:
尽管这一节内容讲得很浅显,但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弄清水分进入植物体的来龙去脉,为以后学习叶、茎等器官的水分输导打下基础;同时也为高中进一步学习渗透作用做好铺垫。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现象;
B、理解根毛吸水和失水的道理;
C、了解合理灌溉。
(2)能力目标:
A、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B、通过对合理灌溉的讲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思想目标:
通过学习根对水分吸收的过程,向学生渗透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4、教学重点:理解根毛吸水和失水的道理。
5、教学难点: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现象
二、教法设计
1、直观教学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而且这些理化知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知识是本节课的关键。在这节课中充分运用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努力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推理法
本节课的知识主线为:萝卜条吸水(或失水)→细胞吸水(或失水)→根毛吸水(或失水)。这是一个逻辑推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它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学法指导
1、讨论分析法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尽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多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找到问题的答案。因此在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后,让学生们讨论(或辩论),这样不但往往可以解决问题,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理论联系实际
任何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来,最后也要回到实践中去。因此在上课时应注意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这样可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如果教师经常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有重要作用。比如在做完演示实验以后,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来举出生活实际中的有关例子(学生若举不出来可提示:家中腌的酸菜是软的还是硬的)。在讲完根毛吸水的道理后,问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什么情况下会使根毛吸不到水?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联系实际,设疑引入
师:我们种庄稼,养花草都离不开浇水,如果不给花草经常浇水,不给庄稼定期灌溉,它们就会枯萎,甚至死亡,这说明水对植物的生活非常重要。植物需要的水分是通过根来吸收的,那么根是怎样从外界吸收水分的呢?
(2)联系已知,讲授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植物从外界吸收水分主要依靠根的哪一部位?
生:成熟区的根毛。
师:根毛是怎样形成的?
生:由成熟区表皮细胞的外壁向外突出形成的。
师:根毛是一种特殊的细胞,要了解根毛细胞是怎样吸收水分的,首先要知道植物细胞是怎样吸收水分?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观察昨天准备的实验(每组同学切两个体积相等的萝卜条分别放在盛有清水和浓盐水的烧杯中)分别捏一下两根萝卜条,感觉有何不同?
生:放在清水中的萝卜条变软了,放在浓盐水中的萝卜条变硬了。
师:这会是巧合吗?再来看一组两天前准备的实验。请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介绍一下实验准备过程。
生:取两块马铃薯,用打孔器从顶端向下各打一个深2-3厘米的洞,把洞内的碎块清除干净。向两个洞内分别注入清水和盐水。
师:请一位同学分别捏一下两块马铃薯,感觉有何不同?
生:放清水的马铃薯变硬了,放浓盐水的马铃薯变软了。
师:马铃薯、萝卜条出现了一样的现象,这是怎么回事?
师:马铃薯洞内清水液面下降,那缺少的一部分,上哪儿去了?
生:清水中缺少的水分被马铃薯吸收了。相反,马铃薯失去了水分跑到浓盐水中去了。
师:马铃薯吸收了水分,就变的硬挺了。相反,马铃薯失去了水分,所以变软了。而放在清水中的萝卜条变硬了,说明萝卜条吸收了水分。放在浓盐水中的萝卜条变软了,说明萝卜条失去了水分。由此我们知道:马铃薯、萝卜条可以吸收水分,也可以失去水分。而组成马铃薯和萝卜条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生:细胞。
师:也就是说,植物细胞既可以吸收水分,也可以失去水分。要透彻地了解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我们首先要弄清"溶液""浓度"的含义。例如:昨天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一杯浓盐水,这杯浓盐水就是一种溶液,是盐的水溶液。而浓度是指水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同样多的两杯水中放的盐多,则浓度大,而放的盐少则浓度小。马铃薯、萝卜条是在什么情况下吸收水分?
(提示:植物细胞特有结构是液泡,液泡中充满细胞液,而细胞液中除了丰富的水分,还溶解了多种物质,因此细胞液和盐水一样,也是有一定浓度的溶液,思考这一题时,你们可以从细胞液浓度和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关系着手。对于刚才的两个实验,哪是细胞液浓度,哪是细胞周围溶液浓度?
生:对萝卜条来说,萝卜细胞中的是细胞液浓度,而烧杯中的清水和盐水都是周围溶液浓度。对马铃薯来说,马铃薯细胞中的是细胞液浓度,而马铃薯洞内的是周围溶液浓度。)
师:很好。那么刚才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生:当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当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
师: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细胞液的浓度。
师:当一个细胞处于浓盐水中和清水中会出现不一样的现象,放在浓盐水中的细胞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什么原因?
生:由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就失水。于是液泡缩小,细胞质与细胞壁分离。
师:放在清水中的细胞呢?
生:由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放在清水中的细胞就吸水,于是液泡胀大,细胞质与细胞壁紧贴在一起。
师:现在有一疑问,腌黄瓜时,只放盐,不放水。几天以后,就会看到腌菜缸里出现了许多水,原来硬挺的黄瓜也萎焉了。这是什么原因?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在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认为腌时人们不断踩压,把水踩出来了)
生:因为腌菜缸内盐溶液的浓度大于黄瓜细胞液的浓度,从而使黄瓜细胞失水。
师:那么刚才有同学在下面说是用脚踩出来,这是不是原因呢?
生:不是,我们在腌菜时,用脚踩压是为了让菜与盐充分接触,同时破坏部分细胞壁,有利于青菜细胞中的水分进出。
师:日常生活中,菜农卖菜时,不时往青菜上洒水,其目的是什么呢?
生:补充水分,让青菜保持新鲜。
师:现在要了解根毛吸水的原理就相对容易了。根毛与土壤接触,土壤中的水分总会有一些无机盐,这样的水分就是一种溶液,这种溶液就叫土壤溶液。根依靠根毛从土壤溶液中吸收水分。那么,为什么成熟区是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呢?这与根毛的结构特点有关。首先,根毛的细胞壁薄,细胞质少,这样的结构有什么好处?
生:有利于水分进出细胞。
师:很好。其次,根毛细胞里的液泡很大,液泡中的细胞液的浓度与外界的浓度形成了差别。这些特点,有利于根毛吸收水分。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根毛细胞吸水呢?
生:根毛的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溶液的浓度。
师:对。一般情况下,根毛细胞液的浓度总是大于土壤溶液的浓度。于是土壤里的水分就通过根毛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渗入到液泡里。根毛吸收了水分,水分又是怎样输送到植物体内部的呢?
(请学生看课本插图)
生:根毛细胞液中的水分,可以浸到根毛及根表皮细胞以内的各层细胞,最后进入导管,再由导管输送到茎和其他器官。
师:为什么水分能进入根表皮以内的细胞呢?
生:由于根毛吸收了水分,细胞液浓度降低,表皮以内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根毛细胞液浓度,表皮以内细胞吸水,以此类推,逐步渗入。
师:水分输送到植物体内部还有其他途径吗?
生:根毛细胞液的水分,可以浸到根毛及根表皮细胞的细胞壁,在相邻细胞的细胞壁和细胞间隙中运输。
师:在盐碱地里栽种植物为什么不容易成活?盐碱地的特点含有大量盐碱。
生:盐碱地里土壤溶液的浓度明显地大于细胞液的浓度,这时根毛会因失水而死亡。
师:植物生活不能没有水分,当土壤缺少水分时,人们就要进行灌溉,否则就会影响正常地生长。那么,是不是各种植物一生中所需要的水量都相同呢?
生:不同。
师:有的植物耐旱,有的植物不耐旱。所以说不同的植物在一生中对于水的需求量是不同的。例如水稻在一生中需要的水量大约是小麦的8-10倍,而水稻的一生中,在播种出苗期的需水量是最高的,在抽穗开花期的平均需水量是最低的。这说明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的需求量是不同的。因此,我们要根据植物的不同种类,不同的生长时期,以及土壤的含水情况,进行合理灌溉,保证植物对水分的需要。
(3)课堂小结:(略)
(4)巩固练习:(略)
1、植物细胞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吸水? ( )
A、周围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 B、细胞液浓度大于周围溶液浓度
C、周围溶液浓度等于细胞液浓度 D、任何情况都可以
2、做凉拌黄瓜时,为什么盘子里会留下很多水分? ( )
A、盐水的浓度大于黄瓜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失水。
B、盐水的浓度小于黄瓜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失水。
C、盐水的浓度大于黄瓜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吸水。
D、黄瓜细胞通到盐变成了水。
3、发蔫的青菜放在清水中一段时间后会变得硬挺起来,这是为什么?
(答:清水的浓度小于青菜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吸水。)
4、家里腌好的酸菜是软的还是硬的?为什么?
(答:软的,因为泡酸菜用的盐水的浓度大于青菜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失水而变软。)
5、在什么情况下植物的根毛不但不能从土壤中吸水,反而会失水?
(答:当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植物根毛细胞液浓度时。)
6、有的人在种庄稼时,一心想让自己的庄稼长得快,便一次施很多的肥料,这可取吗?为什么?
(答:不可取,因为大量施肥会导致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根毛细胞液浓度,从而使植物不但吸不到水,反而会失水。)
7、在一些地方,存在盐碱地(土壤中含有较多的盐碱),而这些盐碱地上一般的作物长不好,这是为什么?
(答:因为盐碱地中土壤溶液的浓度太高,几乎接近细胞液的浓度,一般的作物都很难从土壤溶液中吸收水分,所以长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