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国卷Ⅰ理综生物部分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2006年全国卷Ⅰ理综生物部分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08-03-02 22:1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06年全国卷Ⅰ理综生物部分
试题分析及2007年备考建议
江岸区中学教研室(430014) 向德平
一、全国卷Ⅰ理综生物部分试题分析
2006年全国卷Ⅰ理综生物部分试题从整体上看,延续了05年的出题思路,继续保持了注重考查基本知识、考查基本能力、考查生物学科主干核心知识内容的原则。各个知识块的考查分布是比较均衡的,侧重考查了细胞代谢,调节、生态、遗传等几个大块知识,试题总体上重视基础,突出了能力和科学素养的考查,充分体现了教育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现就具体试题分析如下:
(一)2006年理综生物试卷结构特点
1.题型与题量
生物试卷的题型分为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大类。5题选择题共30分,2题非选择题,分别为22分、20分共42分,生物总分与去年相同,为72分。
2.知识点分布
题序
知识内容
题型
赋分
1
神经调节
选择题
6分
2
细胞免疫
选择题
6分
3
动物细胞培养
选择题
6分
4
生态学
选择题
6分
5
基因与基因工程
选择题
6分
30
光合、呼吸作用
实验分析
22分
31
遗传学(基因分离规律)
简答题
20分

3.难度与区分度?
生物5道选择题,难度比较适中,与05年相比,难度上有略有下降,考查知识点的方式顺序上惊人相似,比如05年选择题第2题与06年第2题,以及05年第四题和06年第4题分别都是图形题,这同时也充分说明高考重视信息转换能力和应用思考能力的考查,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5道选择题中有3道题来源于选修教材,其余2道是高二的知识,说明侧重考查高三新材料以及与高二知识的融合和综合应用方面。
从分值上看,非选择题30题在整个试卷中分值最高是22分,31题分值20分也非常高,这两道大题都是考查高中生物学科最核心的内容:新陈代谢与遗传,共同特点都是强调实验,其中30题完全是实验的设计和分析评价,能够把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体现出来,它给了学生一个机会,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表达实验目的,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很高,同时还要爱限有于已给的第一步骤和第二步骤,本题难点的关键所在是变量的寻找,对照原则的准确运用,另外还要把物理知识应用进去,比如中片的上浮与下沉问题。第31题,尽管学科内综合程度方面并不是很突出,但它已经改变了以往遗传题做题的思路,它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原理来把握遗传规律,而不是用遗传规律来推测亲子代的数量之比等问题,当然只要学生把思路理清了,还是可以就得高分的,难度比第30题要小一点,关键问题是有些学生可以不适应这种遗传题出题方式,学生的反馈的信息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习惯于用具体的比例来说明问题,这样导致考虑问题不够全面而扣分。30题、31题与05年相比,30题明显难于去年,31题可能比去年稍易一易。
(二)试题(生物部分)特点
1、立足基础 突出主干 紧扣教材
  从试题考查的内容可以看出,题目不偏、不怪。考查的多是学科的主干知识、核心知识、重点知识,如在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方面,重点考查了动物细胞工程(选择题第3题)和细胞分化(选择题第5题);在生物的新陈代谢方面,重点考查了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等内容(非选择题第30题);在生命活动的调节方面,重点考查了动物激素产生部位以及课本中多次出现的重要的神经中枢(选择题第1题)和特异性免疫(选择题第2题);在遗传、变异方面,重点考查了基因的结构、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基因工程(选择题第5题)以及基因的分离定律、伴性遗传、细胞质遗传,从基因水平分析遗传学问题(非选择题第31题);在生物与环境方面,重点考查了生态因素和种群数量的变化(选择题第4题)等等。这对于引导中学生物教学立足教材、立足基础,构建学科知识结构,避免陷入题海训练,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2. 体现衔接 注重综合 扩大考查 
 (1)第一题中的大脑皮层、脊髓、垂体等都是初中教材中要求了解的概念,体现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2)、试题大多从某一问题入手,多角度设问,要求考生综合运用相关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跨度也比较大。如第30题,以补充实验设计为出发点,涉及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原料、产物、条件等多方面的知识。第31题把基因的分离定律、伴性遗传、细胞质遗传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许多选择题也都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第1题综合了下丘脑功能的相关知识,第3题综合了动物细胞工程的知识,第4题综合了生态因素和种群数量的增长等相关内容,第5题综合了基因的结构、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以及基因工程有关知识。试题在知识内容上扩大考查的知识面,更有助于对考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考查。?
 3、强化实验 考察能力 开放灵活
  ⑴、对理解能力的考查
  试题中第31题以一个自然果蝇种群中选出的一部分未交配过的灰色和黄色两种体色的果蝇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即考查学生对分离定律、遗传方式的运用能力,突出推理能力的考查,试题开放性、灵活性和新颖性强。
(2)、对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察
  实验和探究能力的考查是试卷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安排在非选择题第30题中。试题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为切入点,一方面需要考生能够清楚二者之间的区别和相互关系,另一方面要求考生能根据这些关系作出分析和推理,完成实验步骤的设计,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和对预测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试题通过知识有效地承载了对理解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实验能力的考查。同时 第4题、第31题也涉及到实验相关内容。
(3)、语言表达能力的考察
  信息的获取、转换与表达也是高考的能力要求之一。试题在全面考查考纲所规定能力的基础上,依旧加强对生物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例如,第30题的补充实验设计及预期结果分析和第31题的(4)小题的推断,文字叙述量都大而多。在分值上,每个小题5分至6分。同去年高考一样,这使得许多考生感觉试题切入容易,深入难,得高分不易。这些问题的出现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考生的浮躁、紧张、粗心和习惯不好,归根结底还是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提升的问题。
4、关注现实 联系实际,紧扣生活
  试题注重从现实问题入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生物学问题。今年理科综合试卷与去年理科综合试卷的一个相同点是很少有单纯就知识问知识的题目,多数试题都引入了一些实际情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选择题的第4题,要求学生运用生态学知识分析三种蝌蚪数量的变化;非选择题的第31题,利用所学的遗传学知识,推理和判断果蝇的遗传方式。另外,试题在关注现实问题的同时,也十分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例如选择题的第2题,涉及免疫问题;选择题的第3题,涉及动物细胞培养;选择题的第5题涉及培育转基因羊。试题没有刻意追求生物科学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关注的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生物科技。?
总得来说,今年生物试题区分度比较大,能够拉开学生的分数差距,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的需要,非选择题偏难,一方面是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很高,另一方面对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因此,成绩一般的学生很难得高分。
(三)理综试题(生物部分)分析
1.在人的神经系统中,有些神经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合成和分泌激素,这类细胞是
A.大脑皮层 ? B.垂体 ? C.下丘脑 ? D.脊髓
解析:
该题从考试大纲理解能力的要求“⑴能阐述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入手。在高中教材中讲到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同时又是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学生平时只要能够归纳出下丘脑具有传导、分泌、感受、调节的功能,就可以做对此题。此题以下丘脑的特殊性为命题点,主要考查学生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枢纽问题,将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需要学生在综合应用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本题不失为考查学生基本能力的一道很好的题目,选C。
2.一般情况下,有抗原免疫机体,血清中抗体浓度会发生相应变化。如果第二次免疫与第一次免疫所用的抗原相同且剂量相等,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血清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
解析:此题从考试大纲理解能力的要求“⑵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识图能力)之“⑴会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入手,考查免疫的相关知识,考查第二次免疫反应与首次免疫反应的不同特点,第二次免疫反应不但比初次反应快,也比初次反应强,能在抗原侵入,尚未为患之前将它们消灭。A、C的区别不在于是否降到零,而是上升的时间和最大值。选A。
3.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中的人效应T细胞能产生单克隆抗体
B.培养中的人B细胞能够无限地增殖
C.人的成熟红细胞经过培养能形成细胞株
D.用胰蛋白酶处理肝组织可获得单个肝细胞
解析:本题从理解能力的要求“⑴能阐述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⑴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入手,以生物技术的发展成就之一单克隆抗体为命题点,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突出了一些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理解,如:什么是单克隆抗体、癌细胞的特征,人的红细胞的特点,动物细胞培养中的常用试剂-----胰蛋白晦的作用等。A项错在效应T细胞,效应B细胞才能产生抗体,因此应为效应B细胞;B项B细胞为高度分化的细胞,已失去了继续分裂的能力;C项人的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不能继续分裂。D项用胰蛋白酶可分解动物细胞间的蛋白质类间质,形成单个细胞。选D。
4.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
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
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
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解析:本题从理解能力的要求“⑵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和获取信息的能力“⑴会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入手,以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为命题点,同时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做题技巧。既需要学生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并且需综合应用,又需要学生读懂柱形图,因为实验结果(数据)是以图的形式呈现的,同时也是一道实验分析题,因为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是无法从实验结果中得出的,在池塘生态系统中也是不可能的,所以A是错误的,学生只要看清是选错误的,是很容易做出的。或由题意可知,三种蝌蚪有共同的食物和生活空间,所以种间关系应是竟争,某一种生物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增长曲线不可能为J型。随水螈数量的增多,锄足蟾蝌蚪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可推知水螈更爱捕食它。选 A。
5.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人凝血因子基因导入山羊受精卵,培育出了转基因羊。但是,人凝血因子只存在于该转基因羊的乳汁中。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细胞中凝血因子基因编码区的碱基对数目,等于凝血因子氨基酸数目的3倍
B.可用显微注射技术将含有人凝血因子基因的重组DNA分子导入羊的受精卵
C.在该转基因羊中,人凝血因子基因存在于乳腺细胞,而不存在于其他细胞中
D.人凝血因子基因开始转录后,DNA连接酶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
解析:本题从考试大纲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和理解能力“⑴能阐述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⑵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入手。以生物工程之核心基因工程为命题点,综合考查相关知识。但不需要综合应用解决问题,是一种拼盘式的综合,但每一个拼盘比较灵活,主要涉及的知识有:①、真核生物的基因结构,基因表达过程中的一些数量关系(A选项)。②、基因工程的技术手段及操作步骤(B选项)。③、细胞的全能性,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分化、细胞分裂(C选项)。④、DNA转录的四个条件,DNA连接酶,RNA聚合酶的区别等(D选项)。 A项没有考虑基因的具体结构包括非编码区和编码区,编码区包括外显子和内含子;C项将目的基因导入到了受精卵中,由受精卵分裂、分化成的所有的体细胞中都应含有该目的基因。D促进合成信使RNA的应是RNA聚合酶,而不应是DNA连接酶。选B。
30.为了验证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请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在给出的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实验步骤的设计和预测实验结果,并对你的预测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材料与用具:烟草幼苗、试管两支、蒸馏水、NaHCO3稀溶液(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真空泵、暗培养箱、日光灯(实验过程中光照和温度等条件适宜,空气中O2和CO2在水中的溶解量及无氧呼吸忽略不计)。
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
(1)剪取两小块相同的烟草叶片,分别放放盛有等量蒸馏水和NaHCO3稀溶液的两支试管中,此时,叶片均浮在液面上。
(2)用真空泵抽去两支试管内液体中和叶肉细胞间隙中的气体后,敞开试管口,可观察到叶片均下沉到试管底部。
(3)
·
·
·
分析预测的结果:
解析: 本题从考试大纲实验与探究能力要求“⑵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⑶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处理和解释数据、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等”入手,以主干知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为命题点,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验目的是验证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两个方面,由题目给出的碳酸氢钠稀溶液可以分析出,它可以产生二氧化碳也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根据给出的实验步骤“一组加入碳酸氢钠稀溶液,另一组加入等量的蒸馏水”可知,本题验证有无气体的产生,根本上说讨论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消耗不大可行,所以应探讨氧气的产生和消耗情况,本实验应先验证光合作用是否产生氧气,条件应进行光照。利用碳酸氢钠稀溶液提供的二氧化碳来进行光合作用,有气体的产生,预测的结果为放NaHCO3试管(A试管)中产生的气体可使叶片上升。没有二氧化碳供应的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无气体产生,所以仍沉在水底。然后将两只试管放在暗箱中预测结果:为A试管中的叶片下沉,因为叶片呼吸作用消耗O2,产生的CO2溶于水,所以叶片会逐渐下沉,B试管中的叶片仍沉于水底,因为叶片无O2,无法进行呼吸作用,B试管在此实验中作对照作用,排除其它因素的作用。
许多同学没有读清题意,此题难点在于同时验证两个方面的内容。
[答案]
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
⑶ 将这两支试管放在日光灯下,照光一段时间。结果: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上浮,蒸馏水的叶片仍在试管底部。
⑷ 再将这两支试管放在暗培养箱中一段时间,结果: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下沉,蒸馏水的叶片仍在试管底部。
分析预测的结果:
⑴ 光照下,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的O2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O2,叶肉细胞间隙中的O2增加,叶片上浮。而蒸馏水中缺乏CO2和O2,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叶肉细胞间隙缺乏气体,因此叶片位于试管底部。
⑵ 黑暗中,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叶肉细胞间隙中的O2,放出CO2溶于NaHCO3稀溶液中,叶肉细胞间隙缺乏气体,叶片下沉。蒸馏水中缺乏O2,叶片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叶肉细胞间隙仍缺乏气体,因此叶片仍位于试管底部。
31.从一个自然果绳种群中选出一部分未交配过的灰色和黄色两种体色的果蝇,这两种体色的果蝇数量相等,每种体色的果蝇雌雄各半。已知灰色和黄色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所有果蝇均能正常生活,性状的分离符合遗传的基本定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___________传递给所代。
(2)确定某性状由细胞核基因决定,还是由细胞质基因决定,可采用的杂交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3)如果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该自然果蝇种群中控制体色的基因型有___种; 如果控制体色的基因们于X染色体上,则种群中控制体色的基因型有____种。
(4)现用两个杂交组合:灰色雌蝇×黄色雄蝇、黄色雌蝇×灰色雄蝇,只做一代试验,每个杂交组合选用多对果蝇。推测两个杂交组合的子一代可能出现的性状,并以此为依据,对哪一种体色为显性性状,以及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这两个问题,做出相应的推断。(要求:只写出子一代的性状表现和相应推断的结论)
解析: 本题从考试大纲综合运用能力的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生物学问题”和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要求“⑶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处理和解释数据、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等”入手,以主干知识遗传和变异之遗传定律的分离定律和伴性遗传为命题点,综合考查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题属于中档题。
本题前面3小题较基础,主要考查学生的遗传学基本原理和有关基础知识,比较厚道,一般学生都能得分,但也有区分度,对一些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同学可能会失分。第(4)小题与去年的有角牛、无角牛的有关遗传杂交实验有相似之处,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获得何者为显性,只要统计2组或1组杂交后代中,灰色和黄色的比例,比例高的为显性,比例低的为隐性,实验用的果蝇由于是从一个自然果蝇种群中选取出的,所以不会全是纯合体,一定有杂合体存在,所以杂交后代中不可能只有一种性状,如果随机,Aa? 2Aa??2aa样本够大,那么后代中两种性状的比例大约为3:1,多者为显性。要判断是否为伴性遗传,只要用一个典型的杂交试验就可以判断。
在二组试验中,如有一组试验的后代中出现雄果蝇的性状与母本相同,雄果蝇的性状与父本相同,则可判断为伴性遗传,如后代中两种性状雌雄比例相近,则为常染色体遗传,题目要求只要写出后代的性状表现和相应推断的结论即可,推导过程、遗传学图式都不作要求,只需在草稿纸上完成,大大降低了文字表达的数量,答题时只要用“在子代中如出现------则为------”格式就可以了。
此题并不难,主要是分清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遗传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子代的遗传的特点;同时应当注意显性性状、隐性性状遗传的基本规律。
[答案]⑴基因;⑵正交和反交;⑶3 5 ;⑷①如果两个杂交组合的子一代中都是黄色个体多于灰色个体,并且体色的遗传与性别无关,则黄色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②如果两个杂交组合的子一代中都是灰色个体多于黄色个体,并且体色的遗传与性别无关,则灰色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③如果在杂交组合灰色雌蝇×黄色雄蝇中,子一代中的雄性全部表现灰色,雌性全部表现黄色,在杂交组合黄色雌蝇×灰色雄蝇中,子一代中黄色个体多于灰色个体,则黄色为显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④如果在杂交组合黄色雌蝇×灰色雄蝇中,子一代中的雄性全部表现黄色,雌性全部表现灰色;在杂交组合灰色雌蝇×黄色雄蝇中,子一代中的灰色个体多于黄色个体,则灰色为显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四)答题(30、31题)分析
第30题分析:
1、学生得分情况 均分:6。14分,方差:4。61
分数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比例℅
18.2
0.73
4.42
5.98
2.54
4.07
7.5
2.18
3.95
3.28
2.99
2.94
分数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比例℅
0.63
2.41
0.65
0.34
3.26
0.15
0.51
0.27
0.37
0.09
0.14
2、答题存在问题
(1)、对照不明确:该实验遵循单因素变量原则。本实验涉及二个对照:一是两支试管之间的对照;二是同一试管前后二步(光和暗)对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忽视了这一原则,出现了下列几种常见的错误:
A.对照不全或缺乏对照
B.只取一个试管(先光后暗,先暗后光)
C.只有第三步(光照),无第四步(暗),或者只暗处理,无光处理。
(2).指代不明确:没有试管标示(A、B),而用一支.另一支表示
(3)、审题有误:很多学生抛开题目中的第一步、第二步,另外取2支试管,从头开始设计。不明确注释的真正含义。随意添加实验条件(器材、用具):如,通O2、CO2、HCl、使用pH值试纸、卫生香、小白鼠等。如果仔细分析,提供的器材中只有暗培养箱、日光灯没有用到,很容易想到光处理和暗处理。
(4).实验器材功能模糊:不知道暗培养箱的功能。
(5)、观察指标不明确:由题意可知观察的指标是:“叶片的沉浮 ”,很多学生自设观察指标,如:称叶片重量、测气体的体积 、把气体通入石灰水、液面的上升和下降。
(6)、实验结果回答不全或漏掉:实验结果应该是回答两个试管的实验结果,很多学生漏掉了其中一支试管的结果,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7)、混淆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在验证性实验中,实验结果应是肯定的或否定的,学生常用“如果……就……”来表达实验结果。混淆了“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的结果表达方式。混淆了实验目的(实验课题)和实验结果的区别。
(8)、多数学生漏掉了其中一支试管(H2O)的结果分析。
(9)、在结果分析上缺乏推理的逻辑性、思维的连贯性、文字表达的科学性和简洁性。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看似简单的题目,学生得分率很低。
第31题分析(均分:6.7分)
1、学生得分情况 1、2、3、(8分)均分:4。79分 方差:2。48
分数(分)
0
2
4
6
8
比例(℅)
8.33
18.28
20.95
30.65
21.78
31题:4、(12分)均分:1。91分 方差:2。85
分数(分)
0
3
6
9
12
比例(℅)
63.19
15.23
18.28
1.21
2.09
2、答题存在问题
(1)、灵活应变能力较差,逻辑推理能力欠佳
①、平时复习训练时,学生做过很多类似的题,特别是遗传系谱图题,我们通常是先假设某基因位于某染色体上或某基因为显性,然后根据后代的表现型再来推导某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等等,而这道高考题则需要正面推导,反过来回答题目提出的问题,即由现象或者说是结果“个体的表现型”得出结论“体色的显隐性和基因在何种染色体上”。但是从学生答卷情况来看很多学生缺乏这种应变能力,还是按照平时的训练习惯来回答,这样就不符合题目的要求,不能得分。
②、很多学生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时:①只用了两个组合中的一个,②没有表明黄色个体多于灰色个体(或灰色个体多于黄色个体),而是用某一比例 (2/1,3/1,1/1)来表示。③没有表明体色的遗传与性别无关。
③、很多学生判断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时:只用了两个组合中的一个
(2)、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题目明确要求只写出子一代的性状表现和相应推断的结论,但很多学生只利用图解写出了推导过程,反而没有写出子一代的性状表现和相应推断的结论,这就违背了题目的要求,该题只能得零分。
学生在答题时一是语言逻辑性条理性较差,既没有分层次也没有分自然段,而是把各种情况都写在一起。二是语言罗嗦不得要领,阅卷老师从中找不到得分点。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该题学生得分很低。
(五)、生物试题中有待商榷的几个问题
1.第4题,“……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等……”中的“等量”不好理解,是仅仅指数量相等,还是理解为个体大小、发育“年龄”、数量都相等?每池中三种蝌蚪数量分别相等,各池蝌蚪总数当然也相等,从句意上看,前后重复,不够简练。
2.30题中,“呼吸作用”在新版教材中已被“细胞呼吸”替换,在该题中仍然沿用原来的提法是乎有些不妥。
3.30题、31题、文字表达太多,30题长达300多个字,31题文字达310多个字,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美的完成答卷不太容易。另外第30题的答卷纸的设置没有把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与分析预测实验结果分开,给考生答题带来了人为的障碍,易造成漏题。
二.2007年高考生物备考建议
1.学好用好“两纲”、“一本”、“一题”
“两纲”是指《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简称教学大纲)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简称考试大纲),“一本”是指《生物》课本,“一题”是指历年的“高考生物试题”。
《教学大纲》是教学的依据,它规范了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和学习过程,《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它规范了教学结果和测试要求。完整理解、执行“两纲”,把学习的每一个具体行为纳入教学大纲规定的“全过程”中,才有可能获得最大限度的主动权。“课本”是按照教学大纲编写的,是经过专家学者认真筛选的典型的、优秀的例子,是知识和训练的严格有序的例子,不认真研究课本,搞题海战术,无休止地开辟“第二战场”,舍本逐末,最不足取。必要的模拟、练习,不可少,但要适当,最好的模拟题就是高考试题。研究它,用好它(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挖掘思想性,能够举一反三)应该成为备考的重要组成部分。
2.重视基础知识,突出重点内容
高考试题年年都在创新,年年都在变化,而解题所依据的基础知识却是相对稳定的。教学与复习中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对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理论进行再加工,使其成为系统化、序列化、结构化的知识,才能在遇到问题时迅速进行提取、分解、迁移、转换、重组,从而解决问题。
抓基础要重视教材,尤其是要重视概念、原理、规律、理论的形成过程和以及生物学原理是如何用于相应的生物技术领域之中的,理解教材中典型例子的作用,对教材中的习题不仅要会做,还要领悟解决问题时的生物学思想方法。为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要适当做一些课外练习题,但要注意目的性和针对性,不能盲目去做。
抓基础要有重点,对知识内容进行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要注意重点内容的重点复习。重点内容是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也是高考的核心内容,如细胞代谢、减数分裂、遗传的分子基础、两大遗传规律与作物育种、染色体变异与作物育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稳态与调节、免疫、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等内容,要重在对这些内容准确透侧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3.加强基本实验技能和探究性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生物高考有关实验的内容越来越多,考查的内容呈多样化,有基本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也有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还有根据研究目的进行开放性实验设计及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分析等各种题型,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多数考生的答题和标准答案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特别表现在对实验基本操作的表述上。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探究性实验设计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强调,在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是要加强实验操作训练,另一方面告诉学生,解答实验题时,应注意将自己置身于“在做实验”的过程,然后再根据这个过程回答有关问题,这样能大大提高解答实验题的准确性。
4.强化生物学专业术语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生物高考考生在答卷中由于生物学专业术语中出现错别字或答案的语言表达不明确而失分的为数不少。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和练习、测试的讲评中要注意强调生物学专业术语、符号的准确运用,要求答案的语言表达明确不产生歧义,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5、注意处理必修和选修的关系
  必修教材内容多、知识体系较全,是高考的核心内容,尤其是新陈代谢和遗传变异这两个部分在高考中一直占了很高的比例,同时这两个章节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和其他章节的联系较密切,是学科内综合最好的结合点。但要注意,选修教材不仅属于考试内容,而且占据了生物高考总分的20%—30%。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在非选择题中,也有一定的分数。
因此,考生在夯实必修基本知识的同时,对选修内容应高度重视,尤其要重视与必修有直接联系的内容。如,动植物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简介、生物固氮、C3植物和C4植物的概念及叶片结构的特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血糖的调节、细胞质遗传、免疫等。
6、处理好宏观和微观的关系,建构合理知识网络 
宏观复习,是指复习时对每个生物专题知识,要在头脑中快速“扫描”。例如,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包括植物的水分代谢、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和细胞作用四个彼此紧密联系的生理过程组成。
 
 
同时既要回忆各生理过程的基本内容,又要分析各生理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各生理过程之间有的具有直接联系,如,光合作用为细胞呼吸提供了O2和有机物;同时细胞呼吸为光合作用提供了CO2和ATP(用于光合产物的运输)。有的具有间接联系,如矿质代谢为光合作用提供N、P、Mg等矿质元素,但如果植物长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会影响到矿质元素的吸收。
宏观复习犹如人的骨架,微观复习犹如人的血肉,两者缺一不可。二者结合起来复习,不仅能使考生始终比较清晰地、整体地把握生物知识,而且还能避免因复习速度快、容量大而产生的生物知识头绪乱、琐碎的现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理解、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思维能力的提高。
7、联系实际,关注生活,融入热点
《考纲》要求考生“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生物学问题”,即热点问题。如“神州六号”飞船、克隆、人类基因组计划、生物芯片开发、酶工程、基因工程、生物技术带来的“生命伦理”概念、人体营养与保健等;如南水北调、污水处理、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问题、酸雨、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赤潮、空气质量报告的分析等;如绿色食品、白色污染、苏丹红、清洁能源、生态农业等;如艾滋病、烟草与吸毒、“非典”、禽流感、幽门螺杆菌等等。对于此类问题的复习,考生每年都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去做大量的热点试题。我认为考生应该关注这些热点问题,但最重要的还是基础知识。事实上,高考命题者在命制题目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把热点问题知识作为素材,考查的还是对学科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如选择题第2和5小题。
因此,对于基础知识相对较差的学生来说,其复习的重点应该放在对已学知识的查漏补缺上,将热点问题穿插在复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热点问题必须结合有关具体实例和相关基础知识来理解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理解热点问题和提高思维能力。
8、精讲精练,加强反思 变被动为主动
  在复习阶段,考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挑选质量比较高的试题(最好是历年的高考试题)有选择性的做,期望通过大量练习把高考的考题做到是不现实的。考生要围绕《考纲》能力要求,选择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的试题进行训练。针对性主要体现在主干重点内容、图表曲线内容、实验实践内容和综合探究内容上;另外,针对自己的薄弱知识点也要选择相应试题多做多练。灵活性主要体现在试题背景知识的新颖性、题目编制的灵活性、考查内容多角度等上。总之,习题要精选,以覆盖主干知识点和练活思维为主。
  同时,做完一道试题后,很有必要做如下反思(反思,可将学生的客体地位转变为主体地位):命题者的意图是什么?考查了哪些概念、知识点和能力?本题是否有其他解法?能否举一反三、多题一解?尤其要对做错的试题进行反思:错在哪里?为何会出现这种错误?如果是知识掌握不牢,就要及时完善知识体系;如果是审题失误,就要有意识的训练自己的审题能力,养成仔细认真的解题习惯;如果是答题不规范,就要有意识的在答题语言组织上认真推敲,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度和言之有序。
可见,练习和反思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反思的练习具有盲目性,没有练习的反思具有空洞性。二者结合起来复习,考生的解题习惯、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将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总之,从今年考试题中可以看出,对能力的要求在逐年加强,所以今后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能力。关键是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实验设计和文字表达能力。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在教学中必须转变观念,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不要包办代替;书要学生读、题要学生审、实验要学生动手、现象要学生观察、结果要学生分析,教师仅仅起组织、引导作用。只有放手让学生去做,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能力。以达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006.8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