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三生物仿真卷一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为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50分)
1.狼体内含有a种蛋白质,兔体内含有b种蛋白质,狼捕食了兔之后,狼体内的蛋白质种类最可能是
A.a B. a+b
C.少于a D.多于a
答案:A
解析:兔被狼所捕食以后,其中的蛋白质被消化成相应的氨基酸。
2.科学家在被称为“九北”(东太平洋赤道附近的北纬9度)的漆黑的海底深处的火山口附近发现了“人丁兴旺”的生物村落。这里的细菌能把有毒的废料当“早餐”, 能利用硫化氢、铁、氢和其他一些化学物质来产生葡萄糖,从而维持自己的生命活动。这些细菌代谢的同化作用类型是
A.光能自养型
B.化能自养型
C.光能自养和化能自养的混合型
D.异养型
答案:B
解析:从题干中,可分析出该细菌是利用硫化氢、铁、氢和其他物质在体内发生物质变化过程中释放出的化学能来促进葡糖糖的形成。
3.如果人体在一段时间内不进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并且体重不变,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主要转变成
A.电能 B.热能
C.机械能 D.渗透能
答案:B
解析:体内物质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4.甜菜块根细胞中的液泡中有花青素,能使块根呈现红色,将块根切成小块,放入蒸馏水中,蒸馏水颜色无明显的变化。但用盐酸处理块根后,则使蒸馏水变红。其原因是
A.细胞壁被盐酸破坏
B.花青素不溶于水而溶于盐酸
C.盐酸破坏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D.盐酸破坏了原生质层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D
解析:花青素从细胞中溢出,说明破坏了细胞膜、液泡膜等原生质层结构。
5.将水稻分别培养在成分相同但浓度不同的培养液中,发现在高浓度溶液中的水稻(A),其光合作用较弱,而在低浓度溶液(正常浓度)中的水稻(B)光合作用较强,这主要是因为
A.A吸收的水分较少
B.A吸收的CO2少
C.A细胞内离子浓度高,抑制光合作用
D.A离子吸收少,光合作用弱
答案:A
解析:水分是光合作用的反应物之一,而题干中的外界溶液浓度高低正是影响水稻细胞失水和吸收水分的重要因素。
6.如果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AA的比例占25%,基因型Aa的比例占50%,基因型aa的比例占25%。已知基因型aa的个体失去求偶繁殖能力,则随机交配一代后,子代中基因型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A.1/16 B.1/9 C.1/8 D.1/4
答案:B
解析:aa失去繁殖能力,则原来种群中基因型AA和Aa的比例发生变化,AA为1/3,Aa为2/3,所以随机交配后代中aa所占个体比例=2/3×2/3×1/4=1/9。
7.在图1-1所示的玻璃容器中, 注入一定浓度的NaHCO3溶液并投入少量的新鲜绿叶碎片,密闭后,设法减小液面上方的气体压强,会看到叶片沉入水中。然后再用光照射容器,又会发现叶片重新浮出液面。光照后叶片重新浮出液面的原因是
图1-1
A.叶片吸水膨胀, 密度减小
B.溶液内产生的CO2大量附着在叶面上
C.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所产生的O2附着在叶面上
D.NaHCO3溶液因放出CO2而密度增大
答案:C
解析:叶片利用NaHCO3溶液释放出来的CO2作光合作用的原料,在有光照的情况下进行光合作用,消耗CO2释放氧气而上浮。
8.下列是两类不同植物叶片部分结构的示意图,在CO2浓度较低时,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图1-2
A.乙是C4植物,CO2的移动途径是:CO2→含四碳的有机酸→三碳化合物
B.甲是C3植物,CO2的移动途径是:CO2→三碳化合物→葡萄糖
C.甲是C4 植物,CO2的移动途径是:CO2→含四碳的有机酸→三碳化合物
D.乙是C3植物,CO2的移动途径是:CO2→三碳化合物→四碳化合物
答案:C
解析:花环型结构是C4植物叶片结构的典型特征之一。
9.葡萄糖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将一只实验小鼠放入含有放射性18O2的容器内,18O2进入细胞后,最先出现的具有放射性的化合物是
A.丙酮酸 B.乳酸
C.二氧化碳 D.水
答案:D
解析:O2参与小鼠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10.下列哪一种包装盒中的牛奶可能已经变质
图1-3
答案:C
解析:牛奶变质主要是因为细菌的大量繁殖,进而分解营养物质并伴随产生大量的代谢产物所致,而许多细菌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中会通过物质代谢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11.2003 年10月,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机获得圆满成功,杨利伟成为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位中国“飞人”,杨利伟在太空舱内主要以下列哪一种食物为食
A.以含糖类高的食物为食
B.以含蛋白质类高的食物为食
C.以含脂质高的食物为食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B
解析:太空中,由于环境与地球环境条件极大不同,因此各种调节蛋白和功能蛋白代谢速度会加快。
12.猫在饥饿时对纸片都感兴趣;饱食后,老鼠的叫声也常常不能引起猫的反应,这 说明
A.猫的行为刺激来自身体内部
B.鼠叫不是猫行为的刺激因素
C.饱食后的猫,其神经系统变得迟钝
D.猫的行为是内外刺激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D
解析:动物行为的发生是受体内环境和体外环境共同影响的。
13.盛花期的连续暴雨影响了大田油菜的受粉。防止减产的补救措施是
A.喷施硼肥
B.追施氮肥
C.喷施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
D.以上措施均不可取
答案:D
解析:油菜产量主要是指种子产量,A、B、C均无法得到种子。
14.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往往可以表现为两重性:低浓度时可以促进生长,高浓度时则可以抑制生长。若图1-4代表白杨树主干的上端,其中⑤为顶芽,①②③④分别是四个正常的侧芽,在自然条件下,如果把顶芽去掉,则首先发育的侧芽是
图1-4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解析:生长素总是由形态学上端移向形态学下端,因此形态学下端浓度往往比较高。
15.下列关于过敏原和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过敏原第二次进入机体才能引起过敏反应,抗原第一次进入就引起免疫反应
B.过敏原第一次进入机体就引起过敏反应,抗原第二次进入才能引起免疫反应
C.过敏原和抗原都是第一次进入机体就能引起免疫反应
D.过敏原和抗原都是第二次进入机体才能引起免疫反应
答案:A
解析:过敏原第一次进入体内产生的抗体主要结合于细胞表面,当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引起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引起部分组织器官发生过敏反应。
16.下列各项中,能看作是进入内环境的是
A.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受精 B.牛奶喝进胃中
C.注射胰岛素 D.血液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中
答案:C
解析:内环境主要是指组织液、血浆、淋巴,A、B两项物质进入的不是上述部分,D项物质进入的是细胞内。
17.科学家们最近发现了一种功能类似于胰岛素的真菌化合物,这一发现为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开启了一个全新之门,它有可能使糖尿病患者只通过服药而不必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关于文中“真菌化合物”的推测,肯定错误的是
A.该化合物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功能
B.该化合物应该不是蛋白质
C.该化合物应该是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有机物
D.该化合物应该是蛋白质
答案:D
解析:调节蛋白质和功能蛋白质口服会丧失其相应的功能。
18.图1-5中甲和乙分别为青蛙和海星发育过程中的原肠胚时期的模式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图1-5
A.青蛙原肠胚已经分化成三个胚层
B.海星原肠胚形成过程中动物极细胞周期持续时间比植物极短
C.青蛙原肠胚的发育变化是基因表达的结果
D.海星原肠胚所含的有机物总量比受精卵多
答案:D
解析:在受精卵发育成原肠胚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有机物氧化分解供应能量。
19.我国学者童第周等人从蛛螺内脏中提取DNA,再注入金鱼的受精卵中,结果发现约有1%的小金鱼在嘴后长有一根有尾两栖类的平衡器,这个实验主要证明DNA
A.能控制生物的性状
B.能进行自我复制
C.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D.分子结构相对稳定
答案:A
解析:提取的DNA和有尾两栖类平衡器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对性状的控制。
20.在基因工程中,把选出的目的基因(共1 000个脱氧核苷酸对,其中腺嘌呤脱氧核苷酸460 个),放入DNA扩增仪中扩增4代,那么,在扩增仪中应放入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的个数是
A.540 个 B.8 100 个
C.17 280 个 D.7 560 个
答案:B
解析:目的基因含A为460,故可推知其含T为460、含G为540,而第一代增殖需要C为540,第二代增殖需要C为540×2,第三代增殖需要C为540×4,第四代增殖需要C为540×8,所以共需要C为8 100。
21.20世纪70 年代基因工程技术刚刚兴起的时候,都是以微生物作为实验材料,且必须在“负压”(低于外界的大气压)的实验室里操作。这里“负压”的作用主要是
A.防止具有重组基因的生物进入人体或逃逸到外界,从而对环境造成基因污染
B.提高微生物的基因突变频率
C.加快微生物的繁殖速度
D.避免其他生物对实验材料的污染
答案:A
解析:“负压”可导致实验装置内外形成压力差。
22.多种海鱼一次产卵可高达数万粒至数百万粒以上,但鱼苗死亡率很高,因此发育为成鱼的数量很少。这些鱼的高产卵量的现象是
A.长期遗传和变异的结果
B.一种适应性
C.受非生物因素制约的结果
D.适应的相对性
答案:B
解析:A、C描述的是结果而不是生物现象,D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
23.在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测定中,生存斗争最显著、最激烈的时期是
A.调整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答案:D
解析:种内斗争最激烈最显著的是稳定期,而生存斗争最激烈最显著的时期是无机环境比较恶劣,微生物活体数量急剧减少的衰亡期。
24.当河水被生活污水污染后,污水中的有机物可以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其中蛋白质的分解过程可用下图表示,Ⅰ、Ⅱ、Ⅲ、Ⅳ、Ⅴ均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活污水污染河水后,河水会发臭,主要原因是产生了硝酸盐
B.Ⅰ过程和Ⅱ过程都产生水
C.参与Ⅲ过程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属于消费者
D.参与Ⅳ 、Ⅴ过程的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属于自养需氧型
答案:D
25.在下列生态因素中,哪一种因素与种群数量的相关性最小
A.寄生 B.代谢废物积累
C.捕食 D.严寒的冬天
答案:B
解析:代谢废物的累积不是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50分)
26.(9分)某地区有一片丛林和几家工厂,图1-6中A图形表示该地区一天内丛林水分散失,B 图形表示该地区一天内当地植物对CO2净吸收或释放量,C 图形表示该地区当地附近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情况。请分析图示,并回答有关的问题(S代表面积, 横轴示时 间/h) 。
图1-6
(1)若SB(2)若SB>SA, 则多余水分去向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SB>SA,SⅢ>SⅠ+SⅡ, 则这片丛林当日有机物的变化是_________,这是由于__________。
(4) 图中大气污染物浓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5) 每天清晨,在这片丛林里有许多退休职工早起锻炼,从环境因素考虑,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说明理由。
答案:(1)高 大于 减少 (2)光合作用和其他的代谢活动 (3)净增加 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量大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量 (4)被丛林中植物吸收掉 (5)不适合。因为清晨空气中CO2多,同时大气污染物浓度比较高。
解析:SB表示植物体内净增加的水分, SA表示植物体内净减少的水分,SⅠ+SⅡ表示一天中有机物的净消耗量,SⅢ表示一天中有机物的净积累量。
27.(6分)对某一种蛋白质分析表明:在编码甘氨酸位点上发生的三次突变都是由一个碱基替换引起的,突变起源如图1-7:
图1-7
用化学方法使一种六肽分子降解,其产物中测出三种三肽:甲硫氨酸—组氨酸—色氨酸;精氨酸—缬氨酸—甘氨酸;甘氨酸—甲硫氨酸—组氨酸
氨基酸密码子:a精氨酸:CGU.CGC.CGA.CGG.AGA.AGG
b缬氨酸:GUU.GUC.GUA.GUG
c甘氨酸:GGU.GGC.GGA.GGG
d组氨酸:CAU.CAC
e色氨酸:UGG
f甲硫氨酸:AUG
(1)甘氨酸的密码子可能是____________。
(2)这种六肽的氨基酸顺序为________,编码这个六肽的RNA最多含________种核苷酸。
答案:(1)GGG (2)精氨酸—缬氨酸—甘氨酸—甲硫氨酸—组氨酸—色氨酸 (3)4
解析:甘氨酸缬氨酸,甘氨酸精氨酸,精氨酸甲硫氨酸均为一个碱基替换而成,由此可推出甘氨酸密码子为GGG,氨基酸顺序可由三肽起点和终点对比分析即可得出。
28.(9分)图1-8表示氢随着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转移过程,分析回答:
图1-8
(1)[H]经①→②转移到C6H12O6的过程中还原X,则X指_________。在形成C6H12O6的同时还伴有_________的产生。
(2)[H]经②→①转移到水中,则X代表_________,[H]在_________膜上传递给氧,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3)人体内实现③的转移,发生在腺体_________细胞中;植物细胞实现③的向右转移,是在_________和_________中进行的。
(4) X经④转移过程中,是通过_________作用完成的。
(5)在人体内通过④过程形成的氨基酸约有_________种。
答案:(1)C3化合物 H2O和 C5化合物 (2)丙酮酸 线粒体 (3)肝脏 叶绿体 高尔基体 (4)氨基转换 (5)12
解析:③过程表示葡萄糖和多糖可以互相转变,则表示该多糖为肝糖元,高尔基体可参与细胞壁中的纤维素分子的形成。
29.(3分)根据坐标图象(图1-9),说出此图象能够表示的三种有关生物学相关知识的变化关系(即图中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的时候,在生物学上此图象成立)。
图1-9
(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无氧呼吸强度与氧浓度的关系 (2)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重量与对应时间的变化关系 (3)长期不能进食,以注射葡萄糖维持生命的病人,其原生质中蛋白质含量与时间的关系(即体重与时间的关系)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0.(6分)PCR技术是把某一DNA片段在酶的作用下,合成许许多多相同片段的一种方法,利用它能快速而特异地扩增任何要求的目的基因或DNA分子片段。电泳技术则是在外电场作用下,利用分子携带的净电荷不同,把待测分子的混合物放在一定的介质(如琼脂糖凝胶)中进行分离和分析的实验技术,利用它可分离氨基酸、多肽、蛋白质、核苷酸、核酸等物质和做亲子法学鉴定。图1-10中图(1)~图(4)是电泳装置及相应电泳结果。请回答:
图1-10
(1)电泳技术与叶绿体色素分离采用的纸层析法比较,后者使用的介质是_________。电泳过程中分子的迁移速率除与本身所带净电荷的多少有关外,你认为还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列出2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PCR技术能把某一DNA片段进行扩增,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3)是把含有21个氨基酸的多肽进行水解;得到的氨基酸混合物进行电泳的结果,故可推知该多肽由_________种氨基酸构成的。
(4)图(4)通过提取某小孩和其母亲,以及待测定四位男性的DNA,分别由酶处理后,生成的含有若干DNA片段并已进行扩增得到的混合物,然后进行电泳所得到的一组DNA指纹图谱,请分析:谁是该小孩真正生物学上的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____ ______。
答案:(1)层析液 电泳的电压,被测分子的大小,被测分子的形状,凝胶的种类密度等 (2)碱基互补配对原理 (3)6 (4)F2 C和F2两者的DNA指纹图谱完全相同
解析:图4中处于一个水平位置的为相同的氨基酸,是不同样品中的氨基酸在电泳槽中移动的结果。
31.(7分)2001年,我国科学家在山东莱阳农学院培养出克隆牛“康康”和“双双” ,过程如图1-11所示,请分析回答:
图1-11
(1)a 、b 所指细胞工程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2)“康康”和“双双”之间能否进行器官移植? 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
(3) 实施细胞工程时, 所需的受体细胞大多采用动物卵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康康”和“双双”的培养成功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1)细胞核移植 胚胎移植 (2)能 因为它们的遗传物质几乎相同,差异小,免疫排斥反应弱 (3)卵细胞体积大,容易操作,并能为细胞核基因的表达提供合适的细胞质环境 (4)动物细胞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32.(10分)请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膜的问题:
(1) 磷脂分子参与构成动物细胞的哪些结构?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4个)。
(2)2003年研究细胞水通道和离子通道的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科学家研究细胞膜上的各种蛋白质时,通过测定氨基酸序列及其相应的DNA序列,发现了一种细胞水通道蛋白,并推测细胞渗透吸水、失水过程中,水分子进出细胞需通过此通道。为验证这一假设,科学家得到了如下材料:
a.分离纯化的水通道蛋白;
b.含有水通道蛋白的细胞;
c.去除水通道蛋白的细胞;
d.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内含水溶液的球状体(其膜结构能与加入的蛋白质结合);
e.能够抑制蛋白质活性的含正离子的试剂;
f.蒸馏水。
某生物小组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研究水通道:取一只培养皿,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 放入含有水通道蛋白的细胞,一段时间后用显微镜观察。加入水通道蛋白的细胞吸水胀破。
结论:水分子通过水通道蛋白进入细胞内部。
①此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找出上述实验过程的不合理之处,并加以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选取科学家找到的材料设计另外一个实验,验证科学家提出的假设。
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计将出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细胞膜、核膜、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2) ①验证水分子进出细胞需通过水通道蛋白 ②缺少对照实验;改正:取另一只培养皿,加等量的蒸馏水;将不含有水通道蛋白的细胞放入,在相同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后用显微镜观察。不含有水通道蛋白的细胞,保持原状 ③方法:A. 将分离纯化的水通道蛋白与球状体混合,得到含有水通道蛋白的球状体;B.取甲、乙两只培养皿,加入等量的蒸馏水;C. 将含有水通道蛋白的球状体放入甲培养皿中,将不含有水通道蛋白的球状体放入乙培养皿中;D.在相同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预计将出现的现象: 含水通道蛋白的球状体吸水胀破,不含水通道蛋白的球状体保持原状 结论: 水分子通过水通道蛋白进入球状体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三生物仿真卷七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为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与细胞分裂有关的叙述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A.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是有丝分裂
B.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形成赤道板
C.有丝分裂末期形成的核膜与内质网相连
D.减数分裂形成的细胞不具有全能性
答案:C
解析:真核细胞的三种分裂方式是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赤道板是一空间位置,并不是一真实存在的结构,核膜和内质网是直接联系,精子和卵细胞都有全能性。
2.科学工作者分离得到了某真核生物的基因A,将其解离成两条具有互补关系的单链。其中的一条与基因A的信使RNA进行配对,杂交后可以观察到如图7-1所示的结构,对此结果的合理解释是
图7-1
A.1、3、5、7为DNA/RNA的杂交体,2、4、6为单链DNA部分
B.1、3、5、7为DNA/RNA的杂交体,2、4、6为单链RNA部分
C.1、3、5、7为双链DNA部分,2、4、6为DNA/RNA的杂交体
D.1、3、5、7为单链RNA部分,2、4、6为DNA/RNA的杂交体
答案:A
解析:真核基因编码区含有内含子和外显子,内含子部分经转录后会被剪切掉,故成熟的RNA比单链的DNA链要短。
3.已知突触前膜神经元释放的某种物质,可使突触后膜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会使
A.突触前膜神经元兴奋时间延长
B.突触后膜神经元兴奋时间延长
C.突触前膜神经元抑制时间延长
D.突触后膜神经元抑制时间延长
答案:B
解析:药物阻碍递质的分解因而使突触后膜神经元持续兴奋。
4.某考古学家在西伯利亚泰加林地区的冰中,发现了一种冰冻的已灭绝的巨大动物的肌肉。他想了解该巨型动物的DNA与现今印度大象的DNA的相似性,于是做了如下检测工作,其中正确的操作步骤及顺序是
①降低温度,检测处理后形成的杂合DNA双链区段 ②通过PCR技术扩增巨型动物和大象的DNA ③把巨型动物的DNA导入大象的细胞中 ④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将巨型动物和大象的DNA水浴共热
A.②④③ B.②④③①
C.③④① D.②④①
答案:D
解析:PCR技术实际上是分子水平的DNA克隆,要判断两者DNA的相似性首先要得到大量的DNA,然后将DNA水浴共热,使氢键断裂,双链打开,然后降低温度,利用DNA分子杂交的原理使两单链形成杂合双链DNA。
5.“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荒漠地区生物种类少”“许多鸟类在春季交配繁殖”。在上述生物现象中起主要作用的生态因子依次是
A.光、水、温度 B.温度、水、光
C.温度、温度、水 D.光、水、光
答案:B
解析:苹果树的开花需要一个低温,荒漠地带水是一个主要的限制因素,光影响动物的繁殖。
6.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后,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这是由于
A.细胞将不能吸收氨基酸
B.组织间隙积聚液体
C.不能消化脂肪
D.组织葡萄糖浓度升高
答案:B
解析: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使组织液回流受阻,最后组织液增多出现下肢肿胀。
7.土壤中存在铵态氮和硝态氮两类含氮的无机物,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经常松土能使前者对后者的比例
A.提高 B.下降 C.不变 D.变化无规律
答案:B
解析:硝化细菌是需氧型生物,松土利于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将NH转变为NO。
8.当前“减肥”和“瘦身”成了人们的热门话题,下列关于减肥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肥胖是由于脂肪在体内积累过多,为了减肥,我们要少吃油腻的食物
B.由于糖类较易转变成脂肪,为了减肥,我们要少吃容易吸收的可溶性糖
C.脂肪可以在体内氧化放能,为了减肥,我们要多运动,以增强脂肪的消耗
D.为了轻松减肥,最好每天只吃含维生素丰富、含脂类较少的水果和蔬菜
答案:D
解析:减肥的同时要注意营养均衡,体内的脂肪除了来源于食物中的脂类,还可以由糖类转变而来。
9.果蝇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现将纯种长翅果蝇与残翅果蝇杂交,产生的F1代再自交产生F2代,将F2代中所有残翅果蝇除去,让长翅果蝇自由交配,产生F3代。问F3代中长翅与残翅果蝇的比例是
A.9∶1 B.8∶1 C.5∶1 D.3∶1
答案:B
解析:将F2中残翅果蝇除去,则长翅果蝇中VV占1/3, Vv占2/3,长翅果蝇再自由交配,产生的F3中vv:2/3×2/3×1/4=1/9,则长翅占8/9。
10.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能在死亡小鼠体内出现的细菌类型有
①有毒R型 ②无毒R型 ③有毒S型 ④无毒S型
A.①④ B.②③ C.③ D.①③
答案:B
解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在转化因子的作用下只有一部分由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11.细胞色素C是动植物细胞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由104个氨基酸组成的化合物,在生成 ATP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请分析细胞色素C合成的场所,及其发挥生理作用的场所分 别是
A.线粒体和叶绿体 B.核糖体和细胞核
C.核糖体和线粒体 D.细胞核和高尔基体
答案:C
解析: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线粒体是产生ATP的主要场所。
12.关于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与异养生物有关 ②都将CO2和水合成为有机物 ③都属自养生物的营养方式 ④合成作用所利用的能量相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光合作用是利用光能将CO2和H2O合成有机物,属于光能自养。化能合成作用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释放的化学能将CO2和H2O合成有机物,属于化能自养。
13.图7-2表示运动前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对曲线仔细分析。你认为对曲线BC段的变化解释正确的是
图7-2
A. 乳酸与Na2HCO3反应生成CO2
B. 乳酸与Na2CO3反应生成CO2
C. 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O4
D. 乳酸与Na2HPO4反应生成NaH2PO4
答案:A
解析:血液中的缓冲系统NaHCO3/H2CO3维持血液呈弱碱性。
14.测得某一植物的果实在一段时间内,释放CO2的量比吸收O2的量大,且蛋白质、脂肪含量不变,糖类含量减少。下列有关解释中最合理的是
A.有氧呼吸占优势
B.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相等
C.无氧呼吸占优势
D.既进行无氧呼吸又进行有氧呼吸
答案:D
解析:释放CO2的量比吸收O2的量大,说明既有无氧呼吸又有有氧呼吸,但没有释放CO2的量与吸收O2的量的具体数值,因而谁占优势不能判断。
15.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水的分解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B.将含能量少的CO2转变成富含能量的有机物
C.光合作用的CO2固定需要在暗处进行
D.温度降到零摄氏度,仍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C
解析: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在基粒上完成H2O的光解,暗反应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温度能影响光合作用,但温度降到零摄氏度,仍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16.在实验条件下,测试某种恒温动物离体细胞的呼吸强度(E)受温度(T)变化的影响,预期结果是
图7-3
答案:C
解析:虽然是恒温动物,但是在离体的条件下,因此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呼吸作用强度。
17.下列有关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有氧呼吸过程的第三阶段既有水的生成又有水的分解
B.白天用H218O浇花草,周围空气的水、O2、CO2中会出现18O
C.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水
D.当人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答案:B
解析: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只有水的生成,水的分解发生在第二阶段;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温度,当人饮水不足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18.酵母菌培养基中,常含有一定浓度的葡萄糖,但当葡萄糖浓度过高时,反而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原因是
A.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
B.碳源太丰富
C.改变了酵母菌的pH
D.葡萄糖不是酵母菌的原料
答案:A
解析:微生物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各营养成分的浓度以及比例,但当葡萄糖浓度过高时,会使细胞失水死亡,反而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
19.研究发现,许多植物在遭受低温、干旱和盐碱等非致死性逆境袭击时,细胞内可溶性糖和氨基酸等含量有明显提高。下列有关推断比较合理的是
A.是细胞内氧化酶活性增强的结果,因此与遗传性无关
B.能降低细胞吸胀吸水能力,因而不是对逆境的适应性反应
C.是合成淀粉和蛋白质的酶活性减弱的结果,因此不属于应激性反应
D.能提高细胞渗透吸水能力,因此是对逆境的适应性反应
答案:D
解析:细胞内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含量增加,使细胞液浓度升高,提高细胞渗透吸水能力,又降低冰点,避免低温冻伤、干旱和盐碱等致死。
20.据报道: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们研制了一项化学干扰技术,有望使人体的致病基因“沉默下来”。这项干扰技术很可能是干扰了细胞内的
A.ATP的分解过程
B.某信使RNA的合成过程
C.许多DNA的复制过程
D.蛋白质代谢过程中的转氨基作用
答案:B
解析:使致病基因沉默下来实际上是干扰基因的表达,干扰信使RNA的合成。
21.将要成熟的大豆豆荚加工成的菜肴,俗称“毛豆”。在栽培过程中因某种因素引起花粉发育不良,影响传粉受精,如果要保证产量,可采用的补救方法是
A.喷洒N肥 B.喷洒P肥
C.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 D.以上措施都不行
答案:D
解析:生长素促进果实的发育但不影响花粉发育,而此时要提高大豆的产量应该喷施 B肥。
22.通过显微技术破坏玉米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的高尔基体。培养几天后,再观察该根尖细胞,预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A.细胞停止分裂 B.产生多核细胞或多倍体细胞
C.正常分裂 D.不能形成纺锤体
答案:B
解析:分生区的细胞分裂能力强,高尔基体参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若破坏玉米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的高尔基体,则产生多核细胞或多倍体细胞。
23.生物膜上的蛋白质通常与多糖结合成糖蛋白。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糖蛋白在细胞的识别,以及细胞内外的信号传导中有重要的功能。糖含量最高的结构可能是
A.类囊体膜 B.线粒体膜
C.细胞膜 D.内质网膜
答案:C
解析:糖蛋白参与细胞识别等生理功能,而糖蛋白存在于细胞膜的外侧。
24.驱蚊草(又名蚊净香草)含有香茅醛,能散发出一种特殊的柠檬型香气,从而达到驱蚊且对人体无害的效果。驱蚊草是把天竺葵的原生质体和香茅草的原生质体进行诱导融合培育而成的。下列关于驱蚊草培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驱蚊草的培育属于细胞工程育种,其优点是能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B.驱蚊草的培育过程要用到纤维素酶、果胶酶、PEG等试剂或离心、振动、电刺激等方法
C.驱蚊草的培育过程是植物体细胞杂交,不同于植物组织培养,无愈伤组织和试管苗的形成
D.驱蚊草不能通过天竺葵和香茅草杂交而获得是因为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C
解析:植物体细胞杂交属于细胞工程技术范畴,首先要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除去细胞壁,再用PEG或离心、电刺激等物理方法诱导细胞融合成杂种细胞,最后还要将杂种细胞进行组织培养得到完整的植株,故C不对。
25.图7-4表示生物学中的某些现象。下列解释中,不合理的是
图7-4
A.若该图表示某真菌的生长曲线,则c点是提取该真菌产生抗生素的最佳时间
B.该图可用来表示落叶植物叶片年龄与其叶绿素含量的关系
C.若该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密度的变化特点,则a~b段表示该生物所处的环境为: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明显的敌害等
D.若该图表示某微生物种群的生长曲线,生产上常在c~d段补充营养物质,以提高次级代谢产物的产量
答案:D
解析:微生物的代谢过程中,稳定期是产生次级代谢产物的主要时期,生产上常采用连续培养法延长稳定期,即b~c段,提高次级代谢产物的量。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50分)
26.(4分)干扰素是治疗癌症的重要物质,它必须从人血中提取。每升人血中只能提取0.05 μg;故价格昂贵,某基因公司采用如图7-5所示的方法生产干扰素。请据此图回答:
图7-5
(1)首先从人的细胞中取出干扰素基因作为_________。
(2)将此基因插入细胞质粒的切口处时,用的“剪刀”是_________,若要使它和经过处理的细菌质粒基因结合,必须使用_________将它们缝合。
(3)为了快速、高产、低成本生产该产品,就将此质粒移植到酵母菌体内,因为酵母菌能大量快速繁殖。酵母菌快速大量繁殖的方式是____________。
答案:(1)目的基因 (2)限制性内切酶 DNA连接酶 (3)出芽生殖
解析:基因工程中首先要获得目的基因,用“基因的剪刀”——限制性内切酶使目的基因和质粒露出黏性末端,再用DNA连接酶使它们形成重组质粒,最后将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
27.(8分)图7-6为生命活动中能量转移的有关图解,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7-6
(1)C3植物体内①过程主要发生_________细胞中。过程②为过程①提供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
(2)真核细胞内发生②③过程的部位分别为_________和_________。
(3)甜菜块根在缺氧条件下发生③过程时,还有一部分能量储存在_________中。
(4)在高等植物细胞中④过程产生的储存能量的物质主要是_________,高等动物体内④⑤过程都能发生的器官是_________。
答案:(1)叶肉 ADP 磷酸(ADP+磷酸 水) (2)叶绿体基质 细胞质基质 (3)乳酸 (4)淀粉 肝脏
解析:①过程是将光能转变为活跃的化学能ATP,属于光反应这一阶段,发生在C3植物的叶肉细胞中,过程②为暗反应阶段,需要ATP水解供能,其反应场所是叶绿体基质,产生葡萄糖,再经过④过程产生的多糖主要是淀粉。③过程是葡萄糖的分解过程,属于呼吸作用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甜菜块根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中还有大量的能量。另外肝脏中肝糖元和葡萄糖可以相互转化,④⑤过程都能发生。
28.(6分)有一位生态学家,对5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的组成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表中种1、种2……代表不同的物种;A、B……代表不同的生物群落;表中的数据表示每个物种的种群密度(单位:个体数100/m2)
生物群落
种1
种2
种3
种4
种5
种6
种7
种8
种9
种10
A
0
900
40
0
0
30
20
0
0
0
B
0
220
240
200
210
100
10
20
0
0
C
700
200
50
50
0
0
0
0
0
0
D
560
400
40
0
0
0
0
0
0
0
E
5
5
1
2
3
4
30
50
800
100
请对上述数据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5个生物群落中,当同时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你认为受影响最小的是____________。
(2)在生物群落E中,若物种1是由物种2进化来的,在进化过程中_________成为必要的条件。
(3)根据你对上述调查数据的分析,你认为建立一个人工生态林应注意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生态系统中,种群的增长通常呈“S”型曲线。在培养微生物时,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因为有衰亡期而不呈“S”型,怎样处理才能让微生物的生长曲线也呈“S”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 (2)生殖隔离(或隔离,写地理隔离不给分) (3)不要用单一的树种营造人工林,而应该选择适宜在该地区生长的多个树种混合栽培,营造人工混交林 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4)以一定的速率不断向培养微生物的培养液中加入新的培养液,同样以相同速率不断放出旧的培养液(或采用微生物连续培养法)
解析:这5个生物群落同时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受影响最小的应该是生产者种类最多的群落B。形成新物种的三个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另外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29.(6分)为了提高日光温室的经济效益,需要调控好温室内的光照、温度、气体和湿度,这对作物的生长、产品的品质关系极大。请回答以下生产过程中几个问题:
(1)假如在温室中浇灌H218O,结果在温室内检测到了18O2,请问:18O2是在植物体细胞内的____________上产生。
(2)在温室中如果突然停止CO2的供应,在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内C3化合物和C5化合物的变化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冬季,温室内由于密封容易造成CO2缺乏而光合作用产量下降,生产过程中经常用施加鸡、鸭、猪的粪便等农家肥的方法来增加温室内CO2的含量,这样做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夏季阴雨连绵光照不足时,温室内的温度应如何调整?为什么?
答案:(1)叶绿体 (2)C3化合物减少 C5化合物增多 (3)农家肥中含有很多有机物,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CO2,可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4)白天适当降低温度。白天光照不足时,光合作用较弱,适当降低温度可以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解析: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在叶绿体上的光解,暗反应过程中CO2被C5化合物固定成C3化合物,当CO2浓度降低则C3化合物减少,C5化合物增多。
30.(6分)SGID是一种严重缺乏综合免疫力的疾病。在正常情况下,每10万个新生婴儿中,可能只有一个会遭此厄运。研究者曾对两个双亲均正常的患病女婴进行临床试验,发现此病是由于病人体内缺乏一种脱氨基腺苷酶而引起的。若有一男子因此患上了SGID病,该病人所生的一个正常儿子A和一位其父亲是先天性血友病、母亲正常的SGID病女性B结婚。SGID病的相关基因用A、a表示,血友病的相关基因用B、b表示。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SGID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
A.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
B.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
C.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
D.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
(2)这对夫妻A和B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3)这对夫妻A和B所生子女中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_________,所生男孩中患SGID病的概率是_________。
(4)在科索沃战争中,北约对南斯拉夫进行了狂轰滥炸,大量使用了石墨炸弹、油气炸弹和贫铀炸弹,战后发现,癌症、SGID病和新生儿畸形等多种遗传性疾病是这一地区的多发病。贫铀炸弹使生物发生癌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 (2)AaXBY aaXBXb (3)1/2 1/2 (4)辐射引起基因突变
解析:两个正常的双亲生了一个患病女婴,由此可知SGID病为隐性遗传病,另外患SGID病女性B的母亲和父亲均不患SGID病,可推知SGID为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该夫妻A和B所生子女中只患SGID的概率为1/2×(1/2+1/2×1/2)=3/8,只患血友病的概率为1/2×1/2×1/2=1/8,所以这对夫妻A和B所生子女中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3/8+1/8=1/2,所生男孩中患SGID病的概率是1/2。
31.(6分)“干细胞”就是指那些未分化,有可能分化成不同类型细胞的细胞。胚胎干细胞是全能的,具有分化为几乎全部组织和器官的能力,而成年组织或器官内的干细胞一般认为具有组织特异性,只能分化成特定的细胞或组织。由于干细胞能分化成其他细胞,因此对干细胞的研究就为许多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例如:由于分泌多巴胺的神经细胞死亡而引起的帕金森病,就可采用干细胞体外分化,然后移入体内使其发育成分泌多巴胺的神经细胞的方法进行治疗;再如由于胰岛素分泌异常而引起的糖尿病,也可利用干细胞体外分化出正常胰岛细胞置入体内的方法进行治疗。根据以上材料回答:
(1)造血干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下列哪种细胞相同_________。
A.精子细胞 B.卵细胞
C.次级卵母细胞 D.受精卵细胞
(2)干细胞进行细胞分裂的方式是_________。
A.有丝分裂 B.无丝分裂
C.减数分裂 D.不确定
(3)下列哪个时期的胚胎干细胞全能性最高_________。
A.原肠胚时期 B.囊胚期
C.卵裂期 D.三胚层分化期
(4)如果采用干细胞移植的方法治愈了某血友病女性患者,治愈后结婚生出的儿子最可能是_________。
A.患血友病几率为1/2 B.全部正常
C.全部患血友病 D.不能确定
(5)你知道干细胞还有哪些方面用途吗?(至少举出两例)
答案:(1)D (2)A (3)C (4)C (5)器官移植、基因治疗、新药药理、毒理实验等。
解析:造血干细胞属于有分裂、分化能力的体细胞,其染色体数目和受精卵一样,精子细胞和卵细胞染色体数目会减半,二倍体生物次级卵母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或N。造血干细胞的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卵裂期的细胞分化程度低,全能性较高。干细胞移植的方法治愈了某血友病女性患者但并未改变其基因型,故选C。
32.(6分)下面的资料为某种植物体(注1)进行光合作用的速率记录,请回答下列有关光合作用与生物钟的问题:
测量时间(h)
0
6
12
18
24
30
36
42
48
54
60
66
72
光合速率(注2)
0
2
16
3
0
3
17
3
0
1
15
3
0
注1:该植物体生长于有光暗周期的环境中。
注2:光合作用的速度单位是:μmolCO2/m2·s。
(1)写出两种常用来测量光合作用速率的无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在叶绿体的_________中进行。
(3)若继续测量下去,则下一次光合作用速率的高峰,应在_________出现。
(4)若将该植物体转入连续光照的环境中,发现其光合作用速率高低的周期性消失了,此结果能支持“光合作用速率的高低由生物钟所调控”的假设吗?_________,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O2消耗速率,O2产生速率 (2)基质 (3)第84小时 (4)不能 若由生物钟控制,则在连续光照下,光合作用仍应出现周期性
解析:光合作用中会吸收CO2,放出O2,所以可以采用测CO2消耗速率或O2产生速率来表示光合作用的速率。由表格可以发现规律:两次光合作用速率的高峰之间时间相差24小时,所以下一次光合作用速率的高峰,应在第84小时出现。
33.(8分)以下是探究“酸碱度对酵母菌酒精发酵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的实验。实验用具:烧杯、注射器8支、带有橡皮塞抽去空气的试管4支、干酵母粉、蔗糖、配制好的pH分别为5、6、7、8的缓冲液。实验步骤:①用开水配制10%蔗糖溶液100 mL,冷却到室温(25 ℃)后,加入4克干酵母粉,10 min后……依次完成步骤②③④⑤,观察并记录。
图7-7
实验记录:产生2 mL气体体积量(以针筒推柄上升的mL数为产气量,见图7-7)所需时间如下表:
pH
pH=5
pH=6
pH=7
pH=8
时间(s)
8
7
6
7.5
(1)完成实验步骤: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答问题:
①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等到蔗糖溶液冷却后再加入干酵母粉?
②为什么要用注射器吸收溶液注入试管内?
答案:(1)②取4支试管分别标上A、B、C、D(或1、2、3、4) ③分别用注射器吸取不同pH的缓冲液各2 mL分别注入4支试管内 ④分别用4支注射器吸取含有酵母粉的蔗糖液各2 mL,同时分别注入到上述4支试管内,并开始记时 ⑤观察每支试管上的注射器针筒推柄上升2 mL时,记录所需要的时间 (2)酵母菌酒精发酵酶促反应速率受溶液酸碱度的影响,pH为7时,酶促反应速率快,随pH的减小或增大,酶促反应速率都会减弱。(3)①防止酵母菌死亡和酶遇高温失活(或变性)。②避免空气进入试管,及时使试管内保持无氧状态。
解析:注意一点——该实验是探究“酸碱度对酵母菌酒精发酵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的实验,所以实验中要让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为避免空气进入试管要用注射器吸收溶液注入试管内。实验步骤中要注意对照试管的设置以及单一变量pH的设置。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三生物仿真卷三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为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 50分)
1.蛋白质在细胞中存在的方式通常有两种: 一种是游离状态,另一种是结合状态。被膜固定起来的结合状态的蛋白质不可能是具有生理作用的
A.酶 B.抗体 C.表面抗原 D.激素
答案:D
解析:有的酶附着在膜的表面,如内质网表面的酶;红细胞膜的凝集原就是一种表面抗原性物质,而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是进入血液运输的。
2.两个葡萄糖分子结合形成一分子麦芽糖的分子式是Cl2H22O11,原因是发生了
A.蒸腾作用 B.同化作用 C.水解反应 D.缩合反应
答案:D
解析:该过程与氨基酸的肽键形成过程相似,也失去一分子的水,故也可称为缩合反应。
3.欧罗巴人的遗传物质由几种核苷酸组成
A.8种 B.5种 C.4种 D.2种
答案:C
解析:欧罗巴人的遗传物质是DNA,组成DNA的核苷酸有四种。
4.将栽有刚发芽玉米幼苗的小盆固定于如图3-1所示的以一定速度匀速旋转的转盘上(小盆不透光),并给予左侧光照。一段时间后,玉米的顶芽和根的生长方向分别为(假定观察时小盆也处于如图位置)
图3-1
A.顶芽↖,根↘ B.顶芽↖,根↙
C.顶芽↗,根↘ D.顶芽↗,根↙
解析:D
解析:由于转盘旋转,单侧光不影响生长素的分布,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图示幼苗的根、茎左侧的生长素浓度高,而根、茎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一样,所以茎的左侧生长的相对比右侧快,根的右侧生长的比左侧快。
5.下列激素中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无直接关系的是
A.抗利尿激素 B.肾上腺素
C.雄性激素 D.醛固酮
答案:C
解析:抗利尿激素与水平衡调节有关,肾上腺素与糖平衡的调节和体温调节有关,醛固酮与无机盐的平衡调节有关。
6.可能用于预测鸟类多样性的植被特征是
A.面积大小 B.分层结构
C.是否落叶 D.阔叶与针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这一知识点,因为植被有分层现象,为摄食不同植物的鸟类提供了各自适宜的栖息场所,进而促进鸟类多样性的形成。
7.生物繁殖的本质是基因复制,人类正利用这一点进行基因工程,从而产生了基因污染。基因污染是指在天然的生物物种基因中掺进了人工重组的基因,这些外来基因可随被污染生物的繁殖得到增殖,再随被污染生物的传播而发生扩散。根据以上叙述,下列对基因污染产生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因工程间接导致了基因污染
B.基因工程是通过染色体重组发生基因交换,从而获得生物的新性状
C.基因工程对生物体作强制移植,完全打破了物种原有的屏障,破坏了生物原有的基因
D.人类在发展基因工程作物时,没有充分考虑生物和环境影响的研究
答案:B
解析:基因工程获得新的性状并不是通过染色体重组发生基因交换这一条途径。
8.用含有15N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营养液培养根尖分生区细胞,一段时间后分离获得具有放射性的细胞器。可在这类细胞器内完全进行的生理过程是
A.CO2+H2O→(CH2O)+O2
B.[H]+O2→H2O
C.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D.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答案:B
解析:符合题目要求的细胞器为线粒体和叶绿体,但是根尖分生区细胞中无叶绿体,而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中,只有第二、第三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
9.运用标志重捕法对动物野外调查,下列哪一假设不符合这一方面的调查
A.被标志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
B.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志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C.被标志的动物物种明显地群聚
D.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志物的影响,标志物不脱落
答案:C
解析:标志重捕法要注意随机性,尽量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
10.5-溴尿嘧啶(Bu)是胸腺嘧啶的结构类似物,在含有Bu的培养基上培养大肠杆菌,得到少数突变体大肠杆菌。突变型细菌的碱基数目没变,但 (A+T)/(G+C)的碱基比例略小于原大肠杆菌。这说明Bu诱发突变的机制是
A.断裂DNA链中糖与磷酸基
B.阻止碱基正常配对
C.诱发DNA链发生碱基置换
D.诱发原有碱基位点移动
答案:C
解析:由于Bu的介入,致使GC碱基对会被AT碱基对替代。
11.甲培养基中含有15N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乙培养基中含有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分别用这两种培养基培养正在发育的人体细胞,你认为正在发育的细胞对这两种物质的吸收量
A.甲>乙 B.乙>甲
C.甲=乙 D.无法确定
答案:A
解析:正在发育的人体细胞分裂到一定程度时,会停止分裂,而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即使在细胞分裂停止时也可继续进行。
12.在一个DNA分子中,G与C的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48%,其中一条链(甲链)的碱基中T占28%,C占22%,那么,以甲为模板转录的信使RNA分子中,U占碱基总数的
A.24% B.22% C.28% D.48%
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给定的信息,可以得出甲链中的A占24%、G占26%,故可推出以甲为模板转录的信使RNA分子中,U占碱基总数的24%。
13.图3-2表示某有机物加入某种酶后在0~80 ℃的环境中,有机物的分解总量与温度的关系图,依图判断,在0~80 ℃环境中,酶的活性变化曲线(pH适宜)正确的是
图3-2
图3-3
答案:B
解析:由题中给定的坐标图可得知,40 ℃是该酶的最适宜温度。
14.如图3-4为某种营养物质在血液中含量的变化曲线,对该图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图3-4
A.此营养物质是葡萄糖,因为其在血液中的质量分数为0.1%
B.AB段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消化吸收
C.由于血糖被用于氧化分解等途径而使BC段显著下降
D.CD段逐渐上升并趋于稳定是由于肝糖元和肌糖元的不断分解,并把产生的葡萄糖释放进入血液
答案:D
解析:肌糖元分解不能直接转变为葡萄糖。
15. 水螅的生殖腺是由外胚层的间细胞分化形成的临时性结构,精巢为圆锥形,卵巢为卵圆形。卵在成熟时,卵巢破裂,使卵露出。精巢内的精子游出精巢与卵子受精。受精卵完全卵裂,最终发育成水螅。下列与水螅这种生殖方式相同一项是
A.在不良环境下,炭疽杆菌产生休眠孢子(芽孢),在环境适宜时,芽孢萌发,重新发育成个体
B.将红花月季的芽嫁接到黄花月季枝条上,结果黄花月季的植株上开出红色月季花
C.将土豆(马铃薯)切成带芽的小块,种下去发育成马铃薯植株
D.秋天播下小麦种子,种子发芽后长成麦苗,发育成植株
答案:D
解析:A项不是生殖过程,芽孢只是休眠体;B项为嫁接,属于营养生殖;C项为营养生殖;D项为卵式生殖。
16.图3-5中曲线A为谷氨酸棒状杆菌的生长曲线,那么曲线B纵坐标可能表示
图3-5
A.谷氨酸的产量 B.谷氨酸的产生速率
C.培养基的消耗量 D.培养基的消耗速率
答案:A
解析:谷氨酸的产量在谷氨酸棒状杆菌达到稳定期后,将会最多,而生产速率是开始大而后变小,培养基的消耗量是逐渐增大的,在对数期速率最大。
17.下列各选项与所给模型(图3-6)不相符的是
图3-6
A.若X表示种群数量,则①可能代表出生或迁入
B.若X表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则①可能代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度
C.若X表示胰高血糖素含量,则②可能代表胰岛素
D.若X表示效应B细胞数量,则②可能代表某种病毒
答案:D
解析:进入生物体内的病毒可能诱导产生大量的效应T细胞,也可能诱导产生大量的效应B细胞,但是一般不会导致减少效应B细胞数量。
18.日常生活中,把鲜牛奶制成酸奶后,营养价值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下列叙述的原因,你认为最可能是
A.因为减少了吸收鲜牛奶时能量的消耗
B.因为在鲜牛奶制成酸奶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维生素类物质
C.因为在鲜牛奶中含有较多的钙质,不利于其他物质的吸收
D.因为在将鲜牛奶制成酸奶的过程中,将不易于利用的乳糖转变为了易于利用的乳酸
答案:D
19.人体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甘油的量主要取决于
A.组织液中甘油的浓度 B.细胞膜上载体的数量
C.细胞中ATP的数量 D.细胞的代谢需求
答案:A
解析:人体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甘油的方式为自由扩散。
20.下列在蒸馏水中,不是主要依靠渗透作用而吸收水分的细胞是
A.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 B.洋葱鳞状叶表皮细胞
C.人的成熟红细胞 D.人口腔黏膜细胞
答案:A
解析:植物的根尖分生区细胞主要靠亲水性物质吸胀作用吸收水分,人的红细胞和口腔黏膜细胞具备典型渗透装置的两个条件,故可以发生渗透作用。
21.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能够分辨大肠杆菌的染色体
B.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中色素越少越利于色素分离
C.用猪血取代鸡血很难提取到DNA
D.鉴定DNA的常用试剂是双缩脲试剂
答案:C
解析:大肠杆菌无染色体。
22.对叶绿体进行成分分析时发现某部位的磷酸含量较多,该部位最可能是叶绿体的
A.外膜 B.内膜 C.基粒 D.基质
答案:D
解析:含磷酸多说明该部位ATP水解过程进行的相对比较旺盛,而叶绿体基质是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的主要场所。
23.鸟类性别决定为ZW型,幼鸟的性别很难确定,但是进行商业生产时确定幼鸟的性别却很重要。利用标记基因,通过杂交,能使不同性别的幼鸟产生不同的表现型。标记基因应位于哪条染色体上,才会使杂交后代的雌鸟、雄鸟易于辨认,选出正确的组合
标记基因的位置
杂交类型
A
位于Z染色体上
隐性表现型的雌鸟与显性纯合子雄鸟杂交
B
位于W染色体上
隐性表现型的雌鸟与显性纯合子雄鸟杂交
C
位于Z染色体上
显性表现型的雌鸟与隐性纯合子雄鸟杂交
D
位于1条常染色体上
隐性表现型的雌鸟与显性纯合子雄鸟杂交
答案:C
解析:雌鸟的基因型为ZW,雄鸟的基因型为ZZ。
24.图3-7所示的四个方框依次代表大肠杆菌、黑藻、酵母菌、蓝藻,其中阴影部分可表示它们都具有的某种物质或结构。下列哪项属于这种物质或结构
图3-7
A.线粒体 B.核糖体 C.染色体 D.细胞核
答案:C
解析:黑藻和酵母菌是真核生物,蓝藻和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它们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25.为了保护海洋鱼类资源,以前人们提出了“抓大鱼放小鱼”这一观点,并指导甲地渔民用于实践。可是后来甲地渔民发现在甲地的正常季节中捕到的鱼越来越小。对于上述原因的解释最准确的为
A.自然选择使甲地的鱼发生基因突变而变小了
B.人为因素的选择作用,使甲地鱼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向小的方向改变所致
C.甲地渔民的捕鱼能力降低所致
D.由于鱼的食物减少,甲地的鱼得不到足够的食物而长不大
答案:B
解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50分)
26.(6分)近代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细菌的质粒(环状DNA)独立于核区的DNA能自我复制,且能拼接到DNA 中,还能从一个细胞进入另一个细胞。噬菌体作为病毒,其生活方式是①_________,离开宿主就相当于没有生命的分子。噬菌体的DNA可独立存在于大肠杆菌细胞质中,也可以整合到大肠杆菌的DNA中,并与其一起复制。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发现,噬菌体将其②_________注入到大肠杆菌体内;由大肠杆菌提供完整的酶系统、原料和③_________,以噬菌体DNA为模板合成④_________,并在大肠杆菌的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进一步研究发现,噬菌体没有自身特有的遗传密码。含有的基因常和大肠杆菌的基因相同或相似,而和其他病毒的基因不同,当子代的噬菌体从大肠杆菌释放出后,又可继续侵染其他的大肠杆菌。
(1) 在上文数字标号处填写恰当的生物学名词。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④_________。
(2)有一种观点认为“病毒来自细胞,是细胞分出来的部分”,上文中有哪些材料支持这一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寄生 ②DNA ③ATP ④噬菌体的DNA和它的mRNA (2)噬菌体的DNA与细菌的质粒有相似的功能;噬菌体没有自身特有的遗传密码。含有的基因常和大肠杆菌的基因相同或相似
解析:病毒的生活方式为寄生。
27.(8分)图3-8表示的是生物表现型、基因型与环境条件间的关系及变异的类型与来源。请根据下图分析回答:
图3-8
(1)图中①表示的是____________;②表示的是____________;②与①相比,主要区别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⑤在自然环境中主要是通过细胞的_________两个过程实现的。若③表示一种分子水平的变化,则产生这种变化的“诱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和生物因素。
(3)突变基因遗传给后代的途径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答案:(1)不可遗传的变异 可遗传的变异 生物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是否发生改变 (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3)无性生殖 有性生殖
解析:经过分析可知:⑤为基因重组;基因的遗传是通过性状的遗传来体现,而生物的性状是通过生殖传递给后代的,生殖的方式为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
28.(6分)根据如图3-9所示农田生态系统的模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图3-9
(1)夏收季节,农民常采用焚烧秸秆的方法来肥田,其负面影响是_________。
(2)秸秆可作为有机肥料,若用15N标记秸秆中含氮的有机物,则这些有机物经_________(生态系统的成分)的作用,再经_________的作用形成15NO,最后15NO以_________方式进入细胞,在植物体内经一系列的变化形成植物蛋白。
(3)若该农田生态系统种植的是豆科植物,则参与固氮的微生物的同化作用的方式为_________。
答案:(1)造成大气污染(其他诸如加重温室效应的答案酌情给分) (2)分解者 消费者 主动运输 (3)自养型或者异养型
解析:固氮的微生物包括共生固氮菌和自生固氮菌两种。
29.(8分)人类的脑中有一种抑制性的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它是谷氨酸在一种脱羧酶的作用下转变而来的。有一种病在静止或运动时有舞蹈样动作,称为舞蹈病,这是由于患者体内缺乏脱羧酶所致。如图3-10所示。
图3-10
(1)谷氨酸的R 基是—C3H5O2,则谷氨酸的分子式是_________。
(2)γ-氨基酸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它暂时贮存于_________内,当神经兴奋时,可以迅速通过_________作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相关结构。
(3) 舞蹈病也是一种遗传病,它和人类的数千种遗传病的产生有相似之处,这种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 图例为某家族舞蹈病的遗传系谱图,据图回答:
①这种病属于_________染色体上_________控制的遗传病。
②假如在人群中这种病的比例为万分之一,则Ⅲ1与正常女性婚配,生出一个舞蹈病的女孩的概率为_________。
(5)如果要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合成脱羧酶,就要获取目的基因,你认为最好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答案:(1)C5H9O4N (2)突触小泡 细胞分泌 (3)基因突变(答遗传物质改变也给分,但是答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的不给分) (4)①常 隐性基因 ②0.25% (5)逆转录法或者化学合成法
解析:(4)人群中患病概率为万分之一,即可得知:aa个体占万分之一,则a的基因频率为1/100,表现正常但基因型为Aa个体的概率为(2×99/100×1/100)/(1-1/10 000);Ⅲ1个体的基因型为Aa,所以他与正常女性婚配,生出一个舞蹈病的女孩的概率为1/4×(2×99/100×1/100)/(1-1/10 000)×1/2。
30.(5分)图3-11表示某细菌生长过程中,在X点将该细菌移入与先前营养条件不同的环境后,细胞数、RNA、DNA和蛋白质的相对数量变化情况。据图分析回答:
图3-11
(1)在图中所示X点前,细菌生长处于_________期,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
(2)XY之间相当于细菌生长的_________期,该时期细菌大量合成_________代谢产物。
(3)若C曲线表示DNA的数量变化情况,则细胞数、RNA、蛋白质分别对应图中的_________曲线(填字母)。
答案:(1)对数 细菌的相对数量不断增加 (2)调整 初级 (3)D、A、B
解析:在X点之前,由于细菌数量仍呈等速率直线上升,故为对数期;XY段是进入新环境的调整期,为细胞分裂作各种准备,RNA、蛋白质、DNA等初级代谢产物依次开始增加,继而细胞分裂;Y点后的曲线斜率明显增加,说明新环境更加优越。
31.(4分)某科学家做了如下实验:将白鼠已分裂10次的成纤维细胞核移入已分裂30次的去核成纤维细胞中,得到 “幼核老质”的细胞将会根据幼核的分裂次数,再分裂40次左右。反之,如将已经分裂30次的核取代已分裂10次的核,所得 “老核幼质”的细胞就只能再分裂20次左右。
(1)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幼核老质”细胞与“老核幼质”细胞相比,在显微镜下观察,后者具有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上的科学实验与事实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若实验中发现某“老核幼质”的细胞分裂了50多次后,仍未出现衰老特征,则该细胞内的_________很可能发生了改变。
答案:(1)衰老的原因或者增殖的原因(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2)细胞体积变小,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3)正常体细胞的细胞分裂次数是有一定限度的(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4)遗传物质(或者DNA)
32.(13分)近年来常有音乐、噪音对动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的报道,请你依据所给材料和用具设计一个实验,以探究声音对豌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材料和用具:数量充足的铺有滤纸的培养皿、无菌水、表面消毒的豌豆种子、分贝计(能测声音大小的仪器)、若干台收录机、《蓝色多瑙河》磁带、从磨具车间录制的磁带等。
方法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相应的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方法步骤:①向培养皿中倒入适量的水,将等量的种子分别放入三组培养皿中 ②将第一组置于播放《蓝色多瑙河》乐曲的环境中培养,声音的响度为70分贝;将第二组置于安静的环境中培养,声音的响度为5分贝;将第三组置于播放从磨具车间录制的磁带的噪音环境中培养,声音的响度为70分贝(注:乐音与噪音的响度要一致,其响度大于45而小于85皆可)
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相应的结论:①发芽率差异不显著,豌豆种子萌发不受声音大小的影响 ②第一组与第三组发芽率明显高于第二组的,声音大有助于豌豆种子萌发 ③第一组与第三组发芽率明显低于第二组的,声音大不利于豌豆种子萌发 ④第一组发芽率大于第二组的,第二组的大于第三组的,乐音有利于豌豆种子萌发,噪音不利于豌豆种子萌发 ⑤第三组发芽率大于第二组的,第二组的大于第一组的,噪音有利于豌豆种子萌发,乐音不利于豌豆种子萌发(注:本题答案有多种可能性,学生答出三种就给满分)
解析:从题目看探究种子萌发,首先要满足种子正常萌发的条件,然后再加实验因子,所给材料有培养皿、无菌水、表面消毒的豌豆种子、分贝计(可以测定声音响度,用于条件控制)、音乐磁带、噪声磁带。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三生物仿真卷二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为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生物的化学反应可不在细胞器中进行的是
A.丙酮酸的彻底氧化分解
B.胃蛋白酶的合成
C.信使RNA 的合成
D.CO2的固定
答案:C
解析:转录是在细胞核中完成的。
2.农村家庭里正处于产蛋高峰时期的老母鸡酷爱吃砂子,在没砂子可食时,老母鸡拼命啄食粉刷墙壁的石灰层,这种现象最可能性的原因是
A.饲料肯定是谷物,需要砂子助消化
B.消化能力太强,需要砂子充饥
C.严重缺少某种矿质营养,可从砂土中获取
D.感染了某种奇怪的疾病
答案:C
解析:老母鸡每产一个蛋都要丢失一定量的钙质,在产蛋高峰期,血钙的降低引起神经—体液调节,促进摄取补充行为的产生。
3.用同位素15N标记食物中的蛋白质,然后用这种食物喂养测试的动物。一段时间后分别对受测动物体内的下列物质进行取样检验,其中最不可能发现15N的是
A.唾液 B.血液 C.尿液 D.性激素
答案:D
4.在光照较强的夏季中午,下列植物光合作用效率较高的是
A.大豆 B.小麦 C.大麦 D.甘蔗
答案:D
解析:甘蔗是C4植物。
5.一场大风将玉米吹倒,两天后玉米有部分恢复了直立生长,造成这种现象的外部因素最可能是以下的
A.单侧光 B.重力 C.水分 D.CO2和温度
答案:B
解析:茎的背地性是由于地心引力(重力)而引起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6.为了检测麦种的发芽率,将100粒麦种浸入红墨水中,一段时间后用刀片纵剖开,发现95 粒胚乳和32粒胚被染红,因而断定麦种发芽率太低,不宜作种。对此检测原理最正确的解释是
A.胚和胚乳都具有选择透过性膜,细胞不需要的色素即不会被吸附和吸收
B.胚如果是活细胞,红色素就不会被胚选择吸收
C.没有细胞结构的胚乳主要成分是淀粉,可吸附色素
D.胚乳的活细胞少,对色素不具选择吸收作用
答案:B
解析:胚如果是活细胞,其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7.下列关于细胞质遗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细胞质遗传和细胞核遗传共同控制着生物的遗传
B.控制细胞质遗传的DNA的载体是线粒体和叶绿体
C.后者遗传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
D.它往往体现出母系遗传的特点
答案:C
解析:细胞质遗传后代可以发生性状分离,但无一定的性状分离比。
8.现有动物减数分裂过程中所产生的某一个极体,染色体数为M个,核DNA 分子数为N个,又已知M≠N,则该动物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一个卵原细胞中的DNA分子数分别是
A.M和N B.2M和N
C.2M和4N D.4M和2N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该极体是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第一极体,其细胞中的DNA分子数为染色体数的两倍,即N=2M。
9.由NH4NO3、KNO3、KH2PO4 、MgSO4 和CaCl2等物质和水按一定比例配成的营养液适合于培养
A.芽尖分生区细胞 B.草履虫
C.衣藻 D.乳酸菌
答案:C
解析:题目中给出的营养成分中不含有C元素和有机物,适于培养光能合成类型的自养型生物。
10.哮喘是世界性顽症,最新研究发现哮喘的生化接触点潜伏在淋巴细胞中。图2-1为人的淋巴细胞免疫图解,请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2-1
A.细胞②为B细胞
B.细胞⑤产生的物质为球蛋白
C.细胞⑤为靶细胞
D.阶段Ⅳ、Ⅴ为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
答案:B
解析:根据题目,可分析出①为吞噬细胞,②为T细胞,③为B细胞或者记忆T细胞,④为记忆B细胞,⑤为效应B细胞。
11.保护生物多样性所采取的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的三个层次是指
①基因 ②细胞 ③组织 ④个体 ⑤物种 ⑥生态系统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⑤ D.①⑤⑥
答案:D
解析: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措施。
12.下列生理活动与生物膜无关的是
A.ATP 分子的形成
B.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内
C.抗体与SARS病毒特异性结合
D.原生质体融合成杂合体细胞
答案:C
解析: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的外排释放到突触间隙内,ATP主要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和线粒体内膜上形成,原生质体通过膜的流动性完成融合过程。
13.印度洋海啸发生后,国际救援组织纷纷开往灾区开展对难民的搜救,在海啸重灾区的某海岛上成功救助了人类的同时,他们还拯救了被海啸冲到湖泊里来的两只来自深海区的珍稀海豚。当时威胁海豚生命的最大危险是
A.缺少淡水 B.被人类猎杀
C.缺少饵料 D.湖泊盐分太低
答案:C
解析:海豚体内的水分主要来自猎物鱼类,无需单独饮水,由于湖泊面积相对较小,其内生存的鱼类不多,加上海豚食量很大,所以缺少饵料是威胁海豚生命的最大危险。
14.在全球范围内,减肥似乎成了永不过时的热门话题。不断翻新的减肥方法,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结合人体三大物质代谢过程,你认为肥胖的成因及能够减肥的根本途径是
①吃得多了 ②及时服用减肥药、减肥茶是减肥的根本 ③同化到人体内的有机物量远大于异化作用消耗量 ④同化到人体内的有机物量小于异化作用消耗量 ⑤加强体育锻炼增加有机物的消耗
A.①④ B.③② C.①⑤ D.③④
答案:D
解析:肥胖和能否减肥成功,实际上就取决于同化作用积累量和异化作用消耗量的差值。因此要考虑上述两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15.已知AUG、GUG 为起始密码,UAA、UGA、UAG 为终止密码。假设大豆高茎基因编码区其中一条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为CGGACCACAGTC……AGGAACTTCGAT( 其中 “……” 表示省略了214 个碱基),若以此链为模板转录,最终形成的蛋白质中氨基酸的个数和种类最多是
A.无法记数、无法记数 B.79、20
C.75、20 D.79、79
答案:C
解析:按照碱基配对原则写出信使RNA的碱基排列顺序:GCCUCGUGUCAG…UCCUUGAAGCCUA ,上述含下画线的是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而终止密码子不对应氨基酸。
16.生态环境优良的某海滩一种对虾种群现存量约2 000吨。一般情况下每年该种群最多可增加200吨,为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理论上每年最多可捕捞对虾的量是
A.2 000吨 B.1 200吨
C.100吨 D.200吨
答案:D
解析:为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必须要考虑鱼类的生命周期和捕捞数量间的关系。
17.四个生物群落分别包含若干种群,图2-2中给出了这些种群的密度(每平方米的个体数),当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不易受到影响的群落是
图2-2
A.群落甲 B.群落乙 C.群落丙 D.群落丁
答案:D
解析:群落丁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较多,且其营养结构在四个群落中也相对复杂一些。
18.黄豆种子比花生种子蛋白质的比例高,这与黄豆根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数量等有关。这一事实支持的生物学基本观点是
A.生物物种多样性的观点
B.生物进化的观点
C.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D.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答案:D
19.人体过多摄入动物性油脂,不但会引起肥胖症或心脑血管疾病,而且还会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以下生物学原理解释不符合事实的是
A.淋巴循环因油脂过多“堵车”速率下降
B.肝脏因处理油脂过多消耗了蛋白质
C.白细胞吞噬积累油脂过多,免疫反应迟钝
D.油脂促进了维生素A和D等的吸收
答案:D
解析:细胞内脂类的积累和在细胞膜上附着都会严重影响其识别、效应和反应功能,故A、B、C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
20.一对黑色豚鼠生了两个小豚鼠(一个白,一个黑),若这对黑色豚鼠再生两个小豚鼠,一个是黑色,一个是白色的概率是
A.1/4 B.3/8 C.3/16 D.7/16
答案:B
解析:这只豚鼠再生两只小豚鼠:第一只是黑色,第二只是白色的概率是3/4×1/4;第一只是白色,第二只是黑色的概率是1/4×3/4。所以一只是黑色,一只是白色的概率是3/8。
21.图2-4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自交产生后代的过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 生于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解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于减数分裂过程中,也就是配子形成过程中。
22.下表列出了植物细胞在两个不同的阶段中细胞大小的一些数据。
长度
直径
壁厚度
细胞体积
液泡体积
阶段Ⅰ
26 μm
24 μm
2 μm
12 600 μm3
600 μm3
阶段Ⅱ
36 μm
330 μm
2 μm
336 000 μm3
273 000 μm3
下列各图中,正确反映从阶段Ⅰ到阶段Ⅱ在植物细胞中发生的变化的是
图2-3
A.①和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植物细胞生长过程中,代谢不断增强,吸水量增多,细胞体积不断增大,细胞壁自然也逐渐增大,因此合成细胞壁的纤维素的含量也不断增加,而且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同时有细胞的分裂,所以蛋白质的含量也不断增加。
23.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绿色叶片放到暗处几小时后,然后把此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成功证明了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此实验中
A.没有对照实验
B.不需要对照实验
C.曝光处为对照实验
D.遮光处为对照实验
答案:D
解析:叶片饥饿处理后遮光,则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无淀粉积累。
24.在DNA粗提取实验中,向在溶解DNA的NaCl溶液中,不断加入蒸馏水的目的是
A.有利于溶解DNA B.有利于溶解杂质
C.减少DNA的溶解度 D.减少杂质的溶解度
答案:C
25. 将一个活细胞的细胞膜表面蛋白质用一种红色荧光标记,然后再在细胞膜表面上用漂白剂漂白(以上处理均不影响细胞活性),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果是
A.经过漂白的位置和面积不变
B.经过漂白的面积不变,但位置有移动
C.已经过漂白的位置不变,但面积增大
D.细胞表面的荧光恢复均匀分布
答案:D
解析: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荧光标记的蛋白质分子和被漂白的蛋白质分子都是独立地覆盖或镶嵌在膜上,将随膜脂的流动而被均匀分布。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50分)
26.(5分)利用人工湿地可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其基本原理是:在一定的基质(由土壤、沙石等组成) 上种美人蕉、芦苇等湿地植物,将污水投放到人工建造的类似于沼泽的湿地上。当污水流过人工湿地时,由于系统中的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生物净化作用,使污水得到了净化。图2-4是利用人工湿地去除污水中氮的生物脱氮的原理简图。
图2-4
请分析回答:
(1)A 、B 代表的生理过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2)与植物吸收和运输a物质有密切联系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
(3) 植物吸收a物质用于合成的有机成分是_________和_________等。
(4) 水中逸出的N2又可通过_________作用被植物吸收利用。
答案:(1)硝化作用 主动运输 (2)细胞呼吸和蒸腾作用 (3)蛋白质 核酸 (4)生物固氮
解析:依题意,可得出a为硝酸盐,植物对硝酸盐的吸收和运输与细胞呼吸作用和水分的运输两个过程有着相应的联系;含N元素的化合物为蛋白质和核酸。
27.(9分)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在迅速提高,请回答人体代谢与健康的一组问题:
(1)人在正常的糖代谢水平下,血糖浓度为__________,一次吃糖过多导致血糖浓度持续偏高时,部分葡萄糖以__________形式排出。组织细胞内的糖类以__________形式贮存,主要用于__________。
(2)某同学因早晨七点体格检查而不能进早餐,若血糖测定表明,他的血糖浓度降低甚微。那么维持血糖动态平衡的来源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3)当磷脂合成减少时,会使_________合成受阻,此时人体最容易患脂肪肝。患病后血液中GPT的含量会_________。
(4)(多选)如果血糖含量维持在50~60 mg/dL而得不到补充,人就会惊厥休克,下列解释合理的是_________。
A.脑组织的供能主要来自C6H12O6分解
B.脑组织中糖元极少,需及时从血液中摄取C6H12O6氧化供能
C.脑组织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供给就会发生功能障碍
D.脑组织虽贮有大量糖元、脂肪,但氧气供给不足,不能及时氧化供能
答案:(1)80~120 mg/dL 糖尿 糖元 氧化分解 (2)肝糖元水解 非糖物质转变 (3)脂蛋白 升高 (4)ABC
28.(4分)为了研究细胞分裂中DNA的复制方式,将大肠杆菌分别放在含有同位素 15N 和14N的培养基中培育若干代后,用某种离心方法分离,得到的结果如图2-5所示,其DNA分别分布在轻带和重带上。
图2-5
(1)然后将DNA被 15N 标记的大肠杆菌,移到含14N 培养基中培养繁殖一代。请分析:如果其DNA分布的位置是_________,则DNA的复制方式为全保留复制;如果DNA分布的位置是_________,则是半保留复制。
(2)有人提出:将第一代的DNA用解旋酶处理后再离心,就能直接判断DNA的复制方式,如果轻带和重带各占1/2,则一定为半保留复制。
你认为这位同学的说法是否正确?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轻带或重带上 轻带和重带中间 (2)不正确 如果是全保留复制,则第一代DNA分子中有两种,即全含14N的或全含15N的这两种DNA分子在解旋酶的作用下,也成为两种单链与半保留复制形成的DNA分子解旋后情况下。
29.(7分)在人和动物体内由特殊腺体和细胞分泌的物质,能起到化学信号的作用。请据图2-6分析并回答(图中A代表下丘脑神经细胞,B代表垂体细胞,D代表血管):
图2-6
(1)A分泌的物质作用于B,进而提高机体耗O2率和兴奋性,则A分泌的物质名称是____________。
(2)若A分泌的物质进入血液后,最终调节C细胞对水的重吸收,则A分泌的物质名称是_________,该物质首先与C细胞膜上的_________(化学本质)结合,进而改变膜的通透性。
(3)E作用于B,使B分泌某种物质,并调节对幼仔的照顾行为,则E、B细胞分泌的物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E末端与B细胞之间的结构是指_________;在与B细胞膜相对应的E末端,发生的信号变化是____________。
答案:(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抗利尿激素 糖蛋白 (3)递质 催乳素 突触间隙 电信号→化学信号
解析:水分重吸收的部位是肾小管。
30.(6分)1990 年,人类首次基因疗法获得成功。这例临床患者是个4岁的女孩,因体内不能合成腺苷脱氨酶(ADA),缺乏正常的免疫能力,而导致先天性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治疗首先从患者血液中获得T细胞,在绝对无菌的环境里用逆转录病毒把ADA基因转入T细胞,再在体外大量繁殖扩增。第一次治疗将10亿个这种带正常基因的T细胞输给病孩,以后每隔1~2 个月再输1次,共输了7次,患儿的免疫功能在治疗后显著好转,这个女孩治疗上的成功,标志着人类在治疗遗传性疾病方面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1)体外培养T细胞获得成功,培养液中应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成分。
(2)在T细胞增殖过程中,是否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基因治疗过程中,逆转录病毒的作用相当于基因工程操作工具中的_________,此基因工程中的目的基因是_________,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是_________。
(4)将转基因T细胞多次输回到患者体内后,患者免疫力趋于正常是由于其体内产生了_________。
答案:(1)氨基酸、葡萄糖、无机盐、动物血清、维生素(任填四种) (2)不发生 因为T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 (3)运载体 ADA基因 T细胞 (4)腺苷脱氨酶
解析: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31.(8分)图2-7表示沿一条河流测定的值。P/R代表在河流的特定地点的生物呼吸与生产的比例。请根据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图2-7
(1) 在河流的5~6 km处,P/R比例增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河流的_________段生物以自养为主,河流的_________段产生的有机物对消费者是必需的。
(3) 在河流的6 km以下,水体溶氧量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生物种类多,尤其是消费者和分解者多,生物的呼吸作用强 (2)2~6 km 2~6 km (3)植物减少,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量减少,分解者耗氧量增多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河流的5~6 km这一段生物多样性最高,溶氧量减少说明生物呼吸耗氧量较多。
(2)河流2~6 km溶氧量逐渐增加,说明这一段水生生物的光合作用逐渐增强,故以自养为主;而消费者必须直接或者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因此这一段水生生物制造的有机物是消费者所必需的。
(3)6 km以下,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说明生物死亡增加,这样光合作用减弱的同时,分解者分解作用增强。
32.(11分)近些年来,世界范围内蛙类数量迅速减少,尽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科学家认为一个重要因素是:臭氧层变薄,日光中紫外线增加,使蛙卵发育中基因突变的几率大大增加。请用下面所提供的材料和用具设计一个实验来判定上述观点的正误。
材料用具:
1.蛙受精卵数百粒 2.玻璃水槽三个 3.紫外线发射器 4.水温调节棒 5.清水 6.小型空气泵 7.蝌蚪饲料 8.紫外线遮挡板
实验步骤:
实验的可能结果及其说明的结论:
答案:实验步骤:
(1)在甲、乙、丙三个水槽中注入等量的清水,然后各放入50粒蛙卵,并用空气泵分别向三个水槽充氧。
(2)将三个水槽置于室外有日光照射的地方,使甲槽再受较强的紫外线照射,丙槽用遮挡板盖住使其免受日光照射。用水温调节棒使三个水槽有相同的水温。
(3)连续观察蛙卵的孵化情况,统计每水槽孵化出的蝌蚪数目和畸形蝌蚪数目。
(4)用饲料饲喂蝌蚪,并观察蝌蚪发育情况,统计每个水槽发育出的幼蛙数和畸形蛙总数。
实验的可能结果及其说明的结论:
(1)若三个水槽中蛙卵发育情况无明显差别,说明日光紫外线增加不是蛙类减少的重要因素。
(2)若三个水槽中蛙卵发育情况差距明显,并且是甲最差,丙最好,则说明日光紫外线增加是蛙类减少的重要因素。
(3)若有其他实验结果,则需认真分析实验操作过程是否有失误和重新探讨紫外线对蛙发育的具体影响。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三生物仿真卷五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为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50分)
1.实践证明,双侧肾上腺皮质损伤的动物,不能存活,下列与之有关的原因可能是
A.血液中钠离子浓度猛降,钾离子浓度猛增
B.血液中钠离子浓度猛增,钾离子浓度猛降
C.血液中钠离子和钾离子浓度猛降
D.血液中钠离子和钾离子浓度猛增
答案:A
解析:肾上腺皮质产生一种激素醛固酮,促进排钾保钠,若皮质受损伤,则醛固酮减少,从而使血液中钠离子猛减,钾离子猛增。故选A。
2.一个以骨骼肌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传出神经损伤,其他环节正常,将会发生的现象是
A.既有感觉又能运动
B.失去感觉同时肌肉瘫痪
C.有感觉但肌肉瘫痪
D.失去感觉但可随意运动
答案:C
解析:传出神经受损肌肉就不能运动,但是刺激会被传给感觉神经中枢产生感觉。故 选C。
3.铁细菌在有氧条件下,能将FeSO4氧化为Fe2(SO4)3,并利用这一过程所放出的能量来合成有机物。铁细菌的这一新陈代谢类型属于
A.异养厌氧型 B.自养厌氧型
C.异养需氧型 D.自养需氧型
答案:D
解析:铁细菌能利用物质氧化产生的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同化作用为自养型,同时它又能利用氧气,则异化作用为需氧型。故选D。
4.假若某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a→b→c→d,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a、b、c、d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m1、m2、m3和m4。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四种生物中所含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于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B.在一段时间内,若b种群数量增加,则a种群数量下降,d种群数量增加
C.若m1<5m2,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D.d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一定比c个体所含的有机物质量小
答案:C
解析:在生态系统能量传递过程中,能量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m2÷m1>20%,即m1<5m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会破坏,故选C。
5.能够检验细胞液中是否含有蛋白质的方法最好是
A.研磨组织细胞,检验研磨液中是否存在蛋白质
B.分离细胞研磨液中各种膜成分,分别检验是否存在蛋白质
C.将活细胞制成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
D.分离细胞结构获得液泡,检验液泡内容物是否存在蛋白质
答案:D
解析:细胞液是液泡中的液体,材料应选择液泡。故选D。
6.下列关于生物固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固氮微生物将自然界中的含氮化合物还原成氨的过程
B.固氮微生物将空气中的N2还原成氨的过程
C.将空气中游离的氮转化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
D.生物将大气中的氮及其氮的化合物转化为铵态氮的过程
答案:B
解析:生物固氮是指固氮微生物将大气中的氮还原成氨的过程,其中“氮”不是指“氮的化合物”,而是游离态的氮。将空气中的游离的氮转化为氮的化合物的方法是氮的固定。它包括生物固氮、工业固氮(化工厂)和高能固氮(如闪电等)。最后一个选项多了个化 合物。
7.图5-1所示的曲线能够正确表达的生物学意义是
图5-1
A.质壁分离与复原的细胞,其细胞液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B.吸收矿质离子速度与土壤中氧气浓度的关系
C.乳酸菌发酵时,乳酸生成量与时间的关系
D.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时,二氧化碳生成量与氧气浓度的关系
答案:A
解析:质壁分离时细胞失水细胞液浓度升高,复原时细胞吸水,细胞液浓度下降。
8.下列不属于克隆技术的是
A.将单个的B淋巴细胞培养成细胞系
B.诱导离体的植物组织形成胚状结构,制成人工种子
C.母牛接受移植的胚胎,将其育成试管牛
D.科展会上展出一只背上长有人耳的老鼠
答案:C
解析:克隆技术是利用无性生殖完成的一项技术,包括DNA分子水平克隆、细胞水平克隆、组织个体水平克隆三种。故选C。
9.在玉米中,有色种子必须具备A、B、D三个基因,否则无色。现有一个有色植株同已知基因型的三个植株杂交结果如下:
a.有色植株×aabbDD→50%有色种子
b.有色植株×aabbdd→50%有色种子
c.有色植株×AAbbdd→50%有色种子
则该有色植株的基因型是
A.AABBDD B.AABbDD
C.AaBBDd D.AaBbDD
答案:B
解析:该有色种子大致基因A_B_D_,分别与三个不同的基因型的植株杂交,第一个杂交要满足后代有色种子占1/2,能确定可能是AaBBD_或AABbD_,第二个杂交能确定DD,第三个杂交能确定AABb。故选B。
10.下列关于人体在寒冷时维持体温稳定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寒冷时,酶活性自然增强因而代谢加快,产热增加
B.寒冷时,因产热增加,所以经皮肤所散失的热多于高温环境
C.寒冷时,经皮肤所散失的热是对生命活动无意义的热量
D.寒冷时,代谢增强、产热增加与多种激素分泌增加有关
答案:D
解析:人体在寒冷环境下,由皮肤冷觉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会作用于肾上腺和甲状腺,使代谢增强、产热增加。
11.糖蛋白普遍存在于细胞膜上,如果将细胞培养在含药物X的培养基中,发现细胞无法制造糖蛋白的糖侧链,则此药物可能作用于
A.核糖体 B.内质网
C.高尔基体 D.细胞膜
答案:B
解析:糖蛋白的糖侧链是在内质网上合成的,即糖基化。
12.下列关于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B.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生物性状的改变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答案:C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引起基因频率改变的原因有突变和基因重组,还有遗传漂变、迁移、传染病等。
13.控制细菌抗药性的基因、控制根霉菌主要性状的基因、控制病毒抗原特异性的基因依次在
①核区DNA ②质粒上 ③细胞核染色体上 ④蛋白质壳内核酸上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①④
答案:C
解析:细菌中的质粒含有抗性基因、固氮基因等,根霉菌是真菌,绝大多数性状由细胞核基因控制。
14.在一个贫营养的湖泊中,藻类生长、发育、繁殖的限制因素通常是
A.可利用的阳光量 B.O2的浓度
C.CO2的浓度 D.可利用的氮和磷的量
答案:D
解析:贫营养湖自然缺乏矿质营养。
15.下列关于植物育种和生长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一组是
①诱变育种很可能较快选育出新的优良品种 ②三倍体无子西瓜的种子种下去可继续发育成无子西瓜 ③穗小粒少的小麦种到西藏后会长成穗大粒多的小麦 ④植物在扦插时使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生根 ⑤由于没有土壤,只在完全营养液中生长的幼苗,不能正常生长 ⑥利用杂种优势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③④⑥ D.②③⑤
答案:D
解析:②三倍体西瓜无种子,③引种往往使得开花期改变,对其他性状无影响,⑤可以采用无土栽培技术培养,植物可以正常生长。
16.“非典”和“禽流感”的致病因子都是病毒,下列关于病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不具有细胞结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B.绝大多数病毒营寄生生活,极少数病毒不是寄生的
C.病毒对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D.病毒增殖所需的原料、能量和生物合成的场所均由宿主细胞提供
答案:B
解析:B错是因为所有病毒都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繁殖后代。
17.绿色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合成的ATP通常比同化作用中消耗的ATP多还是少?动物呼吸作用合成的ATP通常比同化作用中消耗的ATP多还是少?
A.少,多 B.多,少 C.都相同 D.都多
答案:A
解析:植物体中同化作用主要指光合作用,它是依靠光能转化为ATP,并用于暗反应产生糖等有机物,呼吸作用则用于矿质元素吸收等同化作用的其他一小部分;动物体同化作用则全部依靠呼吸作用产生的ATP供能,而且呼吸作用还负责其他生命活动。
18.下列各组物质中,都能在血浆中找到的是
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抗体
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
C.胃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
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答案:A
解析:物质在血浆中,则必不在外环境和细胞内液,人体不存在麦芽糖,胃蛋白酶在外环境中,呼吸酶在线粒体内膜即细胞内。
19.你和家人被困在一个遥远的岛上,只有一头奶牛和一大堆用来喂奶牛的麦子,为了获得最大的能量和存活时间,你应当
A.用麦子喂奶牛,然后喝牛奶
B.先吃奶牛,然后吃麦子
C.用麦子喂奶牛,然后吃奶牛
D.先喝牛奶,当奶牛不再产奶时吃掉奶牛,然后吃光麦子
答案:B
解析:关键在于如何获得最大的能量和存活时间。
20.下列生理过程中,不需消耗ATP的是
①暗反应 ②小肠吸收葡萄糖 ③蒸腾作用 ④呼吸运动 ⑤肺泡内气体交换 ⑥有丝分裂 ⑦交换吸附 ⑧主动运输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⑤⑦⑧ D.③⑤⑦
答案:D
解析:①②④⑥⑧消耗能量,③⑤⑦不要消耗能量。
21.图5-2是同一种动物体内有关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5-2
A.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只有②和③
B.动物睾丸中不可能同时出现以上细胞
C.③所示的细胞中不可能有基因重组
D.上述细胞中有8条染色单体的是①②③
答案:C
解析: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①②和③,动物睾丸中进行原始生殖细胞的增殖和配子形成,基因重组发生在②,上述细胞中有8条染色单体的是②③。
22.在一个种群中发现两种突变性状,其中一种性状无论繁殖几代都不变,而另一突变性状繁殖到第三代又有37.5%的性状恢复到原有性状,以上突变分别属于
A.隐性突变和显性突变
B.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
C.人工诱变和染色体变异
D.都是显性突变或者都是隐性突变
答案:A
解析:一种突变性状无论繁殖几代都不变,说明该个体为纯合体,而另一突变性状繁殖到第三代又有37.5%的性状恢复到原有性状,说明为显性杂合体。
23.维持生物圈自身稳态的基础是
A.人类要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B.生物圈的自动调节能力
C.工农业生产造成污染的及时处理
D.生物多样性的存在和发展
答案:D
解析: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稳定性越强。
24.假定基因A是视网膜正常所必需的,基因B是视神经正常所必需的。现有基因型为AaBb的双亲,从理论上分析,他们所生的后代视觉正常的可能性是
A.3/16 B.4/16 C.7/16 D.9/16
答案:D
解析:AaBb的双亲后代色觉正常基因型大致为A_B_,概率为3/4×3/4=9/16。
25.在下列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采用的技术手段相似的一组是
①证明光合作用的过程中,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②利用大肠杆菌生产人类胰岛素 ③单克隆抗体的产生 ④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⑤鉴定乳制品或饮用水中是否含大肠杆菌
A.①④ B.②④ C.④⑤ D.②③
答案:A
解析:①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②基因工程,③细胞工程,④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⑤伊红—美蓝鉴别培养基鉴定法。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50分)
26.(5分)图5-3中的横坐标如果代表氧分压,那么:
图5-3
(1)图中曲线_________表示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变化。
(2)图中曲线_________表示酵母菌有氧呼吸耗糖速度的变化。
(3)图中曲线_________表示根吸收矿质离子速度的变化。
(4)如果横坐标表示温度,图中曲线_________反映根吸收离子速度与土壤温度的关系。
(5)曲线_________反映根吸收水分速度与气温的关系。
答案:(1)A (2)B (3)C (4)D (5)B
解析:(2)中纵坐标为耗糖量,而耗糖速度是先增加后由于酶、反应物的限制而减少,若纵坐标为耗糖速度则图中无曲线可表示。(5)纵坐标也应视为吸收的水量。
27.(6分)图5-4所示是突触结构模式图。请根据图回答:([ ]内写标号)
图5-4
(1)⑦中所包含的化学递质只能由[ ]_________翻译,作用于[ ]_________,使后一个神经元产生_________。⑦是_________,它的形成和分泌与神经元细胞体结构中的_________有关。
(2)在正常氧供应条件下,⑥内外CO2浓度差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② 突触前膜 ① 突触后膜 兴奋或抑制 突触小泡 高尔基体 (2)内大于外
解析:注意递质分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突触小泡实际由高尔基体产生并分泌。
28.(9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做植物水培试验时,所用的培养液全部按照标准配制。在培养过程中选取了4种生长状况相同的植物各一株,予以适宜的光照和温度条件,除此之外未采取其他措施,植株生长状况如下表:
时间
各植株(编号)生长状况
1
2
3
4
第一周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第二周
老叶发黄
幼叶发黄
叶变暗绿
叶缘焦枯
第三周
叶片萎蔫
叶片萎蔫
叶片萎蔫
叶片萎蔫
第四周
叶片死亡
植株死亡
植株死亡
植株死亡
请分析回答:
(1)第二周不同植物出现的矿质元素缺乏症状不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通过对1、2营养液的分析得知,一个缺铁,一个缺镁。缺铁的是_________号植物,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
(2)从第二周开始多数植物出现矿质元素缺乏症,除矿质元素被消耗外,另一原因是培养液中的_________减少,植株根的_________减弱,导致植物对_________的吸收作用 降低。
(3)植物生长到第三周出现了萎蔫现象,除上述原因外,还因为植物的_________作用,使培养液浓度增加,造成植物_________。此时可采取的改善措施是____________。
答案:(1)不同植物对各种矿质元素的需要量不同(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2 铁在植物体内形成稳定化合物,不能再利用,老叶中的铁不能转移到幼叶中去 (2)氧 呼吸作用 矿质元素 (3)蒸腾 失水萎蔫 向培养液中加入水并通入空气
解析:本题考查矿质元素的吸收、运输和利用,注意(3)题改善措施应综合考虑。
29.(4分)将某绿色植物置于密闭玻璃罩内,黑暗处理1 h,罩内CO2含量增加了25 mg;再给以1 h的充足光照,罩内CO2减少了36 mg,共合成葡萄糖45 mg。若呼吸底物和光合产物均为葡萄糖,则光下呼吸作用强度为_________CO2/mg·h-1。上述连续2 h的实验,植物净积累葡萄糖_________mg。
答案:30 7.5
解析:注意本题中光下和黑暗中呼吸作用强度不同。
30.(6分)A、B、C是大家熟悉的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三种化合物;化合物D和单质E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存在下列转化关系:
请回答:
(1)在A、B、C、D中,组成元素相同的两种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分子式)。
(2)A和B转化成C的途径中,首先发生的反应是在____________上完成的,此反应为下一反应阶段提供____________。
(3)人体血液中化合物C的平衡对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应有重要意义,如果人体内_________分泌不足,会使血液中化合物C含量过高。
(4)化合物B在人体内也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当进行人工呼吸时,口对口吹气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请结合B的调节作用予以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6H12O6 C2H5OH (2)叶绿体内囊状结构 ATP和[H](或NADPH) (3)胰岛素 (4)施救者呼出的气体中除了O2以外,也有一定量的CO2,CO2在血液中的浓度升高,可刺激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解析:综合考查光合作用、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相关知识,以及CO2的调节。
31.(6分)图5-5是一个家庭的遗传系谱图(色觉正常为B,肤色正常为A),请回答:
图5-5
(1)1号和2号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2)若11号和12号婚配,后代中患色盲的概率为_________。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为_________。
(3)若11号和12号婚配,生育的子女中有病孩子的概率为_________;只患白化病(不含既色盲又白化的患者)的概率为_________。
答案:(1)AaXBXb AaXBY (2)1/4 1/16 (3)12/36(1/3) 1/12
解析:首先明确色盲为伴性隐性遗传,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再写出各代基因型。11号为1/3AA或2/3AaXBY,12号为1/3AA或2/3AaXBXb。
32.(5分)图5-6表示人体的体温调节过程,请据图分析回答:
图5-6
(1)当寒冷刺激时,人体体温调节的方式有_________调节和_________调节,产热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学生在体育课上剧烈活动时,散热的途径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临床上采用低温麻醉是因为人体温下降(不低于28 ℃)时,脑对缺氧的耐受力增强,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神经 体液 体内物质氧化分解 (2)皮肤血管舒张,汗腺活动增强 (3)体温下降,使酶的活性降低,从而使人体新陈代谢速率降低,脑对氧气的需求量减少,耐受性增强
解析:考查人体体温调节。
33.(3分)螺旋蛆蝇是家畜的毁灭性寄生虫。在实验室里对两组数量相同的螺旋蛆蝇进行不同的处理: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其雄性不育,实验结果如图 5-7所示。请回答:
图5-7
(1)用杀虫剂处理,可使群体中的个体数在短时间内迅速减少,从第二世代后个体数又逐渐回升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在遗传学上叫_________,用这种方法最终能达到消灭螺旋蛆蝇的效果,但需时较长,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杀虫剂对螺旋蛆蝇的抗药性差异进行选择,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并大量繁殖 (2)人工诱变 基因突变频率较低,需要在几代中反复进行,才能使雄性不育的突变个体逐渐增多
34.(6分)某生物学兴趣小组开展“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的课题研究,老师已经为他们准备了生长素类似物的浓溶液和萝卜种子,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请回答:
(1)要测定生长素类似物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你可以采用的测定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等。
(2)做该实验时,如何设置对照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设计一张表格,用于实验时记录数据。
答案:(1)种子发芽率 幼根长度(或其他合理答案) (2)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的实验组以及蒸馏水相互对照
(3)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
种子发芽率
幼根长度
浓度1
浓度2
浓度3
……
蒸馏水(对照)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三生物仿真卷八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为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 50分)
1.流感病毒与S型肺炎双球菌的共同点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它们的抗原性很相似
B.流感病毒的囊膜与S型肺炎双球菌的荚膜都会有多糖
C.患流感和肺炎时都需滴注青霉素是因为青霉素能使它们致死
D.它们都是原核生物,但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S型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答案:B
解析:流感病毒是DNA病毒,而肺炎双球菌是原核生物,有细胞结构,它们的抗原决定簇不同,青霉素可抑制细菌的繁殖但对病毒无效。它们均有囊膜,都含有多糖。
2.生物体内要消耗ATP的生理过程有
A.氧气从外界进入肺泡的过程
B.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
C.质壁分离及复原
D.水由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流动
答案:A
解析:呼吸运动要消耗能量,但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和渗透作用是自由扩散,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是协助扩散,均不消耗能量。
3.下列各种现象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皮肤对各种病原体有屏障作用
B.溶菌酶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
C.有人对花粉过敏身上出现红色丘疹
D.白细胞吞噬病菌
答案:C
解析:A是第一道防线,B、D属于第二道防线,只有C虽然是免疫过强,但属于特异性免疫。
4.人类寄希望于利用干细胞(人体中具有分裂、分化能力的细胞)的分离和体外培养,在体外培育出组织器官,并最终通过组织或器官移植实现对临床疾病的治疗。能否用肌细胞代替干细胞
A.不能,因为肌细胞与干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不同
B.不能,因为肌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没有分裂能力
C.能,因为肌细胞虽然是分化的细胞,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脱分化,实现细胞的全 能性
D.能,因为肌细胞与干细胞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
答案:B
解析:同一生物体内不同种类的细胞所含遗传物质相同,只是不同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动物细胞全能性表达比较困难,用分裂能力强的干细胞在体外培育出组织器官,肌细胞分裂能力弱,不能代替干细胞。
5.下列有关概念间相互关系的图示错误的是
图8-1
答案:D
解析:模仿是后天性行为,向光性是植物的一种应激性,反射是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动物所特有的一种应激性。有一些生产者是原核生物,如硝化细菌以及蓝藻。
6.色盲基因出现的频率为7%。一个正常男性与一个无亲缘关系的正常女性结婚,子代患色盲的可能性是
A.7/400
B.8/400
C.13/400或1/400
D.14/400
答案:D
解析:正常女性XAXa占的比例为XAXa/XAXa+XAXA≈2×0.07,后代患病几率为2×0.07×1/4=14/400。
7.下列生理过程能产生水的是
①合成胰蛋白酶 ②ADP和磷酸合成ATP ③淀粉消化成麦芽糖 ④人体骨骼肌进行无氧呼吸 ⑤绿色植物叶肉细胞进行暗反应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⑤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淀粉消化成麦芽糖需要水参与,人体骨骼肌进行无氧呼吸形成乳酸,没有水生成,暗反应C3的还原生成了水。
8.下列与动物细胞培养有关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培养液通常含有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和动物血清
B.原代培养的细胞一般传至10代左右便出现生长停滞
C.动物细胞培养一般能够传到40~50代,但其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D.动物细胞培养可用于检测有毒物质和获得大量自身健康细胞
答案:C
解析:在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胞株传至40~50代,原代细胞传至10代左右,其遗传物质均未改变。
9.科学家做过如下的试验:①把不含生长素的两小块琼脂放在燕麦胚芽鞘下端(如图 8-2所示);②把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在一段燕麦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把另两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作为接受块放在下端;③把一段燕麦胚芽鞘倒转过来,把形态学上端朝下,做同样试验。三个试验都以单侧光照射。经过一段时间后,接受块①②③④⑤⑥的成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图8-2
A.①含生长素比②多,③含生长素比④多
B.①含生长素比②少,⑤含生长素比⑥多
C.在③④⑤⑥小块中,⑤含生长素最多
D.③④中生长素含量之和比⑤⑥中含生长素多
答案:D
解析:胚芽鞘尖端是感光部位,受单侧光刺激先横向运输,再极性运输导致①>②;而琼脂块中生长素不能,从而③=④,由于生长素极性运输导致⑤⑥中没有生长素。
10.你估计一个湖泊中氧的浓度在什么时间和什么状态的水环境下最高
A.夜间、被污染的湖水
B.夜间、无污染的湖水
C.白天、被污染的湖水
D.白天、无污染的湖水
答案:D
解析:综合分析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生理功能可知。
11.近年来科学家报道大气圈的臭氧层严重受损,造成紫外线增强的现象。紫外线为高能量的光线,在生物体内易激发超氧化物的形成,致使脂质氧化而破坏其功能。据此前提,植物短暂地暴露在高紫外光条件下,其光合作用能力立即显现受抑制主要是因为
A.光合酶受到破坏
B.囊状结构薄膜受到破坏
C.暗反应受抑制
D.DNA受到破坏
答案:B
解析:紫外线破坏脂质功能,即破坏生物膜结构,与光合作用有关的生物膜只有叶绿体中的囊状结构薄膜。
12.某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人工去雄后授以基因型为aabb植株的花粉。则形成的胚乳核和果皮的基因型分别为
A.AaBb、Aabb、AABb
B.AAaBBb、AAabbb、AaBB、Aabb
C.AAaBBb、AAabbb、AABb
D.AAaBBb、AAaBbb、AaBb
答案:C
解析:母本子房壁细胞发育为果皮,因此果皮的基因型为AABb,母本产生的极核有两种基因型AB、Ab,精子的基因型ab,可能形成两种受精极核AaaBBb和Aaabbb,发育为胚乳。
13.精氨酸酶与酪蛋白代谢密切相关。当鼠的饲料中不含酪蛋白时,鼠肝中几乎测不出精氨酸酶,当鼠的饲料中酪蛋白从8%增至70%时,可使鼠肝中精氨酸酶的含量明显增加。下列有关精氨酸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精氨酸酶是组成酶,它的合成只受遗传物质控制
B.精氨酸酶是诱导酶,它的合成不受遗传物质控制
C.精氨酸酶是组成酶,它的合成不受遗传物质控制
D.精氨酸酶是诱导酶,它的合成也受遗传物质控制
答案:D
解析:随着酪蛋白含量的增加,精氨酸酶的含量也增加,说明其为诱导酶,又因为它是蛋白质,在细胞里蛋白质合成受遗传物质控制。
14.8岁的小明因一次意外不幸使得他的下丘脑受到损伤,这样可能会导致他的
①睾丸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②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发生变化 ③体温调节发生变化 ④血糖含量发生变化 ⑤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 ⑥言语活动功能障碍
A.①②④⑤⑥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下丘脑是内分泌腺的枢纽,同时又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但是言语功能区在大脑皮层。
15.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这个学说的科学价值主要是
A.告诉人们所有的生物均由细胞构成
B.证明了生物彼此间存在着亲缘关系
C.说明了动植物细胞是一样的
D.使人们对生物体的认识进入分子水平
答案:B
解析:细胞学说只说明动植物是由细胞构成的,并没说明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16.一位学生将葡萄糖和酵母菌溶液放入一个真空瓶中,并用带有两个孔的塞子封口,酵母—葡萄糖溶液的温度随时间慢慢地升高,指示剂的颜色也开始改变。本实验可用来测定
图8-3
A.酵母菌生长曲线
B.温度及氧分压对酵母菌呼吸作用的影响
C.酵母菌呼吸作用释放热量
D.酵母菌发酵产物的类型
答案:C
解析:实验中有真空瓶和温度计,很明显是用来测出酵母菌无氧呼吸释放的热能多少。其他的用此装置不能证明。
17.以下关于最多或最少的计算错误的是
A.显微镜下观察同等直径的单行排列细胞,如果放大50倍时最多可看到20个完整的细胞,放大100倍时,最多可看到11个细胞
B.控制合成一个由65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的基因中,碱基数最少应是390个
C.120个碱基组成的DNA分子片段,其种类最多可达4120
D.如果草原上生产者所转化的光能占照射到该草原上总光能的1%,那么到达次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最多是0.04%
答案:C
解析:DNA双链呈碱基互补关系,只要确定其中一条单链的碱基顺序即可,120个碱基60个碱基对,4种碱基排列应有460种。
18.将在黑暗中放置过一天的植物某叶片主脉从中切断,给予光照两小时,经检验发现淀粉含量近叶柄部分比远叶柄部分多,原因是
A.近叶柄部分淀粉由其他部分转运而来
B.远叶柄部分缺乏水分供应
C.近叶柄部分呼吸较弱
D.远叶柄部分缺乏CO2的供应
答案:B
解析:黑暗处理后淀粉被消耗,主脉切断后有机物和水、无机盐均不能运输,叶柄处的淀粉只能是光合作用生成,近柄处比远柄处多,是因为远叶柄部分缺乏水分供应。
19.在测定不同生物DNA的有关碱基比值时,下列哪一个比值通常能够区分不同的生物
A.A/T B.C/G
C.(A+T)/(C+G) D.(A+G)/(C+T)
答案:C
解析:在DNA分子中,A/T、C/G、(A+G)/(C+T)的比值在一般生物体内相等,都等于1。
20.血液中O2+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结合这一反应过程判断以下叙述,错误 的是
A.反应速率取决于细胞膜两侧的O2压力差
B.运动时,在肌肉中反应向左进行加快
C.血液中的O2全部与血红蛋白结合进行运输
D.在一定范围内,O2与血红蛋白的结合随O2压力的升高而增加
答案:C
解析:氧气主要在细胞中以氧合血红蛋白的形式运输,而少量的氧是溶解在血浆中被运输的。
21.引起生物可遗传的变异的原因有3种,即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以下几种生物性状的产生,来源于同一种变异类型的是
①青霉素高产的霉菌 ②豌豆的黄色皱粒、绿色圆粒 ③八倍体小黑麦的出现 ④人类的色盲 ⑤侏儒症 ⑥一大片开红花的植物中出现了一株开白花的植株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答案:C
解析:①④⑥是基因突变,②基因重组,③染色体变异,⑤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
22.下列有关硝化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土壤中的硝化细菌对植物的矿质营养的吸收是有利的
B.硝化细菌变异的来源只有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两种来源
C.硝化细菌是一类有细胞壁但没有细胞核的一类生物
D.硝化细菌的代谢类型与小麦相同,但所利用的能量来源是不同的
答案:B
解析: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进行无性生殖,没有染色体,没有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23.在某动物种群中,基因型AA占24%,Aa占72%,aa占4%。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力为AA=Aa>aa,则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下列能正确表示A和a基因频率变化的是
图8-4
答案:D
解析:表现型A_的个体生存实力比aa的个体强,导致aa个体逐渐遭淘汰,因此A的基因频率增强而a的基因频率逐渐减弱。
24.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如果细菌体内的DNA和蛋白质分别含有31P和32S,噬菌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分别含有32P和35S,噬菌体DNA在细菌体内复制了三次,那么从细菌体内释放出的子代噬菌体中含有32P的噬菌体和含有35S的噬菌体分别占子代噬菌体总数的
A.1/4和1 B.3/4和0
C.1/4和0 D.3/4和1
答案:C
解析:噬菌体被标记上后,只有DNA侵入细菌,根据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含32P的噬菌体占1/4,标记的蛋白质并未进入细菌,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不含放射性。
25.在下列物质中,都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红蛋白 ②葡萄糖 ③胰蛋白酶 ④二氧化碳和氧 ⑤呼吸酶系统 ⑥甲状腺激素 ⑦乙酰胆碱 ⑧尿素 ⑨维生素
A.②③④⑥ B.①③⑤
C.①③⑦ D.③⑤⑥⑧⑨
答案:B
解析:人体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淋巴液),并不包括血细胞也就没有血红蛋白。组织液中含有大量的水、二氧化碳、氧、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酶、激素、维生素、尿素等物质。乙酰胆碱是神经末梢的突触所分泌、分布于突触组织液中的一种化学递质。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50分)
26.(7分)图8-5是自然界中氮循环以及有机物在生物体代谢的部分过程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图8-5
(1)根瘤菌能完成图中①的过程,根瘤菌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属于_________。
(2)在人体内,发生在细胞外的过程是_________(用图中序号表示)。
(3)中耕松土有利于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松土还抑制了图中③的过程,原因是____________。
(4)请列举氮元素在植物光合作用中的作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N、P等矿质元素大量进入水体可能会发生以下变化导致富营养化,其变化的顺序是____________(用序号表示)。
①水中含氧量下降 ②需氧微生物迅速繁殖分解尸体 ③水中含氧量增加 ④厌氧微生物迅速繁殖分解尸体产生的有毒气体增加 ⑤浮游藻类等迅速繁殖 ⑥鱼类等水生生物死亡
答案:(1)消费者 (2)④⑥ (3)提高土壤的通气性,增加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促进有氧呼吸,为主动运输提供更多的能量 实现过程③的细菌异化作用的类型是厌氧型 (4)N是ATP的组成成分;N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N是NADPH的组成成分;N是催化光合作用过程中酶的重要组成成分;N是叶绿体膜的结构的组成成分(至少答出两项) (5)⑤③②①④⑥或⑤③②①⑥④
解析: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属于消费者,④⑥过程为消化过程,在细胞外完成。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主动运输,靠呼吸作用提供能量,中耕松土有利于植物体吸收矿质元素。 ③过程为反硝化作用,而反硝化细菌是厌氧型的。第(5)问主要是考查水体的富营养化 现象。
27.(9分)图8-6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示意图,请回答:
图8-6
(1)在结构A上合成物质C的过程中,如果需要色氨酸和丙氨酸,两者来源有所不同,能通过氨基转换作用产生的是_________。
(2)C、D代表由细胞内有关结构合成的物质。其中下列物质中属于D类物质的是_________。
A.呼吸酶 B.线粒体膜的组成蛋白
C.胰岛素 D.血红蛋白
(3)在A结构上发生的是_________过程,其中以mRNA为模板,以_________为运输工具,将合成物质C、D的原料运送到结构A上通过_________(方式)连接起来。
(4)蛋白质在体内不但有生成,还有降解,保持一个平衡的过程,以保证生理活动的顺利进行。200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以色列和美国的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泛素是一个含有76个氨基酸的多肽,可以以共价键与蛋白质结合。被泛素标记的蛋白质在体内多种酶的作用下被降解,这一过程依赖ATP。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控制泛素合成的基因至少有_________个碱基对,转录后的mRNA由核进入细胞质内经过了_________层磷脂分子。
②人体内不需能量的蛋白质降解过程发生在消化道以及细胞内被称为“消化系统”的_________(填一种细胞器)中。发生在消化道中的蛋白质降解过程所需的酶有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丙氨酸 (2)C (3)翻译 转移RNA 脱水缩合 (4)①228 0 ②溶酶体 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肽酶(缺一不得分)
解析:能通过氨基转换作用产生的氨基酸只能是非必需氨基酸,丙氨酸为非必需氨基酸,而色氨酸为必需氨基酸。呼吸酶、线粒体膜的组成蛋白和血红蛋白均为细胞内的蛋白质,图中D为分泌到细胞外的蛋白质,应为选项中的胰岛素。在转录和翻译中,氨基酸个数∶mRNA上的碱基数∶基因中的碱基对数=1∶3∶3,所以控制泛素合成的基因至少有76×3=228个碱基对。转录出的mRNA直接从核孔穿出进入细胞质,所以穿膜层数为0。
28.(5分)选取A、B、C、D四个瓶,A、C瓶装土壤浸出液,B、D装蒸馏水,装置如图8-7所示:
图8-7
(1)在A、B两瓶内各培养一株同样大小健壮的水稻苗,过一段时间,A瓶里幼苗仍然健壮生长,而B瓶内的幼苗瘦弱发黄,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2)在C、D两瓶内各培养一株同样大小健壮的棉苗,过些日子,这两个瓶内的棉苗都枯萎死亡,分析棉苗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3)为使B瓶水稻苗也正常生长,有人向B瓶中加入些硝酸铵、硝酸钾、硫酸镁和适量的磷酸二氢钙等物质,并且向瓶内水中通入空气,不久发现该水稻苗萎蔫,最后死亡,你分析原因何在?
(4)根据以上实验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给植物配制营养液时,培养液的成分中应含有__________,而且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因为缺少矿质元素,植物就不能正常生长。
(2)棉苗的根长期生活在水中,水中含氧气较少,根细胞长期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导致烂根死亡。
(3)原因是加入的矿质元素种类少,试管中的溶液不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完全营养液,还缺某些植物生长必需的矿质元素。
(4)植物生长必需的14种矿质元素各种成分的比例适当,并调节溶液的pH
解析:植物正常生长除了需要水分外还需要矿质元素。B瓶中缺乏矿质元素表现出缺乏症状。C和D中棉苗的根都在缺氧环境下,尽管C中有矿质元素,D中没有,但两者根细胞均会长期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导致烂根死亡。
29.(5分)1986年,F.C.期图乐德和J.赖乐特分别对胡萝卜进行诱导得到胚状体,将胚状体包埋在一个能提供营养的胶质中,便形成了所谓的“人工种子”。
(1)材料中培育的大量胚状体是利用_________技术。
(2)包埋胚状体的胶质相当于自然种子的哪部分结构?_________。
(3)该项技术的成功应用反映了细胞具有_________性。
(4)由人工种子萌发成的植株是否可育?说明理由。
答案:(1)组织培养 (2)提供营养的胚乳(或子叶) (3)全能 (4)若是由体细胞发育来的则是可育的,若是由配子发育来的,则不一定,通常是不育的。
解析:植物组织培养利用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在生活应用中的“人工种子”是运用该技术将胚状体包埋在一个能提供营养的胶质中而形成的,胶质部分相当于种子的胚乳(有胚乳种子)或子叶(无胚乳种子)
30.(9分)某些遗传病具有家族性遗传的特征,非家族成员一般也非携带者。图8-8为20世纪80年代开始采用的“定位克隆法”示意图,通过对家系分析将与某种疾病相关的基因定位在某一染色体的特定部位。(表示氨基酸的三字母符号:Met—甲硫氨酸;Val—缬氨酸;Ser—丝氨酸;Leu—亮氨酸;Gln—谷氨酰胺;Pro—脯氨酸;Cys—半胱氨酸)
图8-8
请据图回答问题:
(1)基因的本质是__________。通过连锁分析定位,该遗传家系的遗传病致病基因最可能在_________染色体上。若此病为隐性遗传病,且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四万分之一,则女性为携带者的几率是_________。
(2)初步确定致病基因的位置后,需要对基因进行克隆即复制,获取有关基因的工具是__________酶,基因克隆的原料是_________,共有_________种。基因克隆必需的酶是_________,另外,基因的克隆还需_________等条件。
(3)DNA测序是对候选基因的_________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发现是基因位点发生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改变。
答案:(1)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常 1/100 (2)限制性内切 脱氧核苷酸 4 DNA聚合酶 合适温度、pH (3)碱基序列 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突变成了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解析:基因的化学本质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其基本组成单位是4种脱氧核苷酸。由题目所给的遗传图谱可知该遗传病肯定不在Y染色体上,若为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则患病男性所生女孩应全为患者,与图示不符,故假设不成立。若为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则患病女性所生男孩应全为患者,与图示不符,故假设不成立。所以该病的致病基因应在常染色体上。若为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四万分之一,则以A、a表示基因,可知aa=1/40 000,a=1/200,A=199/200,则女性携带者为2×1/200×199/200≈1/100。基因工程中用限制性内切酶可以获得目的基因,目的基因的克隆就是DNA的复制。
31.(5分)已知柿子椒果实圆锥形(A)对灯笼形(a)为显性,红色(B)对黄色(b)为显性,辣味(C)对甜味(c)为显性,假定这三对基因自由组合。现有以下4个纯合 亲本:
亲本
果形
果色
果味
甲
灯笼形
红色
辣味
乙
灯笼形
黄色
辣味
丙
圆锥形
红色
甜味
丁
圆锥形
黄色
甜味
上述亲本组合中,F2出现灯笼形、黄色、甜味果实的植株比例最高的是_________,其基因型为_________,这种亲本组合杂交F1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是_________,其F2的全部表现型有_________,灯笼形、黄色、甜味果实的植株在该F2中出现的比例是_________。
答案:乙和丁 aabbCC和AAbbcc AabbCc、圆锥黄色辣味 灯笼黄色甜味、灯笼黄色辣味、圆锥黄色甜味、圆锥黄色辣味 1/16
解析: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图表所给信息可推知各组中F1的基因型,再由F1推知F2中灯笼形、黄色、甜味果实的植株比例。
32.(5分)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3位科学家,这3位科学家发现了调控细胞周期的一系列基因,以及相关的酶和蛋白质。这项工作对肿瘤等领域的研究发生了重大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测定某种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长短时,通常要考虑温度因素,这是为什么?
(2)有人称恶性肿瘤为细胞周期病,其根据是调控细胞周期的基因发生_________,导致细胞周期失控,癌细胞无限增殖。
(3)同种生物不同类型细胞之间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有差异。蛙胚卵裂期动物半球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比植物半球的细胞的时间_________。
(4)治疗恶性肿瘤的途径之一,是用药物控制_________的合成,从而将癌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间期。如用药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则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将阻断在_____期。
答案:(1)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而细胞分裂中的许多过程由酶催化。(2)基因突变 (3)短 (4)DNA 前
解析: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活性不同时,细胞周期持续时间长短也会不同。蛙胚卵裂期动物半球细胞的卵黄含量较少,细胞分裂较快,故细胞周期持续时间比植物半球的细胞的时间短。
33.(5分)在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前期,核膜解体,到末期又重新形成。对新形成的核膜的来源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主张认为是由旧核膜的碎片连接形成,另一种主张认为是由内质网膜重新形成的。现给你提供变形虫、3H-胆碱(磷脂成分)和其他的必需仪器,请设计一实验过程,预测实验结果,并说明支持哪一主张。
步骤:(1)将部分变形虫置于3H-胆碱的介质中培养,使其膜被标记。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结果及结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将已标记的核移入至未标记的去核的变形虫中,在无标记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使其进行细胞分裂 (3)检查新形成的细胞的核膜
预测结果及结论:(1)新细胞核膜具有放射性。支持第一主张 (2)新细胞核膜不具有放射性。支持第二主张
解析:注意实验的对照组设计,该实验中:一组应使其核膜被标记而内质网膜不被标记,另一组则应该使内质网膜被标记而核膜不被标记,这是该实验的关键。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三生物仿真卷六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为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 50分)
1.据测定,胰腺细胞中原颗粒(无活性酶)可达胰腺细胞自身蛋白质总数的40%,由此可推测该细胞中下列哪种物质的数量比一般细胞要多
A.信使RNA B.DNA
C.基因 D.染色体
答案:A
解析:无活性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这里涉及到基因的表达。无活性酶的含量多,在基因表达过程中转录成的RNA也多。
2.下列有关微生物的生长曲线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调整期是合成诱导酶的阶段
B.微生物的初级代谢产物一般是在对数期产生的
C.调整期、对数期和稳定期共同构成了菌种的“S”型生长曲线
D.衰亡期是微生物与无机环境生存斗争最剧烈的阶段
答案:B
解析:初级代谢的产物在不断地合成着,而不是限定在对数期产生。
3.玉米的根冠被切除后,约5天即可再生出完整的新根冠。但在飞行中的宇宙飞船内却不能再生出根冠,其理由最可能是下列各条件中的哪条
A.根冠的形成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有关
B.根冠的形成与光周期有关
C.根冠的形成与昼夜温差有关
D.根冠的形成与重力有关
答案:D
解析:宇宙飞船中的特点是无重力作用,生物新陈代谢出现异常,显然与此有关。
4.下面关于人体稳态的调节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体温的恒定、血糖稳态的调节,都与下丘脑有关
B.正常人因为发高烧,这时其渴觉中枢受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会减少
C.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机体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会增加
D.人体皮肤对水分、无机盐和体温都有调节作用
答案:B
解析:正常人发高烧会使体温升高,酶活性改变,但渴觉中枢受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会减少,与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有关。
5.实验证明,维生素B1在140摄氏度时不至于被分解破坏。有人煮稀饭做馒头时习惯于加过量的碱,长此以往,易患脚气病。这是什么道理?
A.高温会破坏维生素B1
B.碱能破坏维生素B1
C.米面中缺乏维生素B1
D.患者不能吸收利用维生素B1
答案:B
解析:维生素B1在140摄氏度时不至于被分解破坏,因此高温会破坏维生素B1这句话明显不对,从题干不难看出碱能破坏维生素B1。
6.如果让某杂合体连续自交,那么图6-1中能表示自交代数与该纯合体所占比例关系的是
图6-1
答案:D
解析:以Aa为例,自交一代,Aa占1/2,自交二代,Aa占1/2×1/2=1/4,自交N代,Aa占1/2n,纯合体占1-1/2n。
7.现有4瓶失去标签的无色透明液体,分别装有:溶解着DNA分子的NaCl溶液、大肠杆菌超标的自来水、葡萄糖溶液及淀粉酶溶液。下列用于鉴别这4种溶液的方法的叙述,不恰当的是
A.各取4种液体少许,分别倒入4支试管中,再缓慢加入蒸馏水,出现丝状物的为溶解着DNA分子的NaCl溶液
B.各取4种液体少许,分别加入4个含有伊红美蓝的培养基中,把培养基放在适宜条件下一段时间,出现深紫色菌落的培养基中加入的液体是大肠杆菌超标的自来水
C.各取4种液体少许,分别放入4支试管中,加入斐林试剂,并在沸水中加热,出现砖红色沉淀的为葡萄糖溶液
D.各取4种液体少许,分别放入4支试管中,滴入少量碘液,溶液变蓝的为淀粉酶溶液
答案:D
解析:碘液是用来鉴定淀粉的,鉴定淀粉酶应该用双缩脲试剂。
8.图6-2是表示某种细胞器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图6-2
A.该细胞器能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B.该细胞器存在于有氧呼吸型生物细胞中
C.该细胞器内含有DNA和RNA
D.该细胞器能吸收氧,放出二氧化碳
答案:A
解析:呼吸作用中,葡萄糖被分解成丙酮酸是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的,线粒体是含有DNA的细胞器,也含RNA。
9.自2004年5月以来,在安徽阜阳农村出现了170名“大头娃娃”,这些婴儿生长发育迟缓,有的甚至比出生时体重还轻,头大,四肢短小,经诊断为营养不良,元凶即是蛋白质含量极低的奶粉。下列关于人体每天必须吃一定量的蛋白质和婴幼儿每天的蛋白质摄入量远比成年人要多的理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蛋白质和氨基酸不能在人体内大量、长期贮存
B.蛋白质是主要的能源物质,每天都有大量被分解供能,构成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是人自身不能“制造”的,蛋白质不能全部由其他物质转化而来
C.组织蛋白质等自身蛋白质每时每刻都在“降解更新”
D.婴幼儿生长发育快,要产生很多的新细胞,而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
答案:B
解析:蛋白质是组成生物体的结构物质,也可以作能源,但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
10.已打破休眠的种子吸水后,显著的变化是
A.细胞液浓度增加 B.释放出大量热量
C.耗氧量降低 D.蒸腾作用加快
答案:B
解析:已打破休眠的种子吸水后,细胞液浓度会降低,呼吸作用加强,因而耗氧量增加,释放出的热量增加,但因为还没长出叶子,蒸腾作用不会显著变化。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中的所有的DNA都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
B.真核生物细胞中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中的遗传物质都是RNA
C.证实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都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
D.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只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没有证明出来
答案:D
解析: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但还有一部分DNA在细胞质中,原核生物只有DNA没有染色体,病毒中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C选项中应该是单独直接地分别观察蛋白质和DNA。
12.“有健康才有将来”,健康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各种疾病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健康,下列关于各种疾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给低血糖晚期的患者吃一些含糖较多的食物或喝一杯浓糖水就可以恢复正常
B.如果在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就会引起呆小症
C.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和风湿性心脏病都属于免疫缺陷病
D.利用DNA探针检查出肝炎病毒,为肝炎诊断提供了一种快速简便的方法
答案:D
解析:A中,低血糖晚期患者的急救措施是静脉输入葡萄糖。B中,应是幼年缺乏甲状腺激素会引起呆小症。C中,风湿性心脏病不属于免疫缺陷病。故选D。
13.给你一粒黄色玉米,请你从下列方案中选取一个既可判断其基因型又可保持其遗传特性的可能方案
A.观察该黄粒玉米,化验分析其化学成分
B.让其与白色玉米杂交,观察果穗上玉米粒色
C.进行同株异花传粉,观察果穗上玉米粒色
D.让其进行自花传粉,观察果穗上玉米粒色
答案:C
解析:玉米为同株异花,让其进行同株异花传粉,观察果穗上玉米粒色是判断其基因型最简单的方式,同时避免了杂交过程中遗传特性的改变。
14.人体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体内环境下能分裂分化形成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现在科学研究发现,在体外一定条件下培养造血干细胞,它可以分裂分化形成神经细胞。下列有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三种血细胞的分化形成是基因差异性表达的结果
B.只有造血干细胞具有控制神经细胞性状的基因
C.供体与受体的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骨髓移植
D.造血干细胞有细胞周期,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周期
答案:B
解析:细胞分化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过程,分化过程中基因并不发生改变;造血干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所以有细胞周期,而成熟的红细胞没有分裂能力。
15.采用黑—白瓶(不透光—透光瓶)法测定池塘群落各深度日代谢的平均氧浓度变化,结果如下表。则该池塘一昼夜生产氧多少g/m2
深度
瓶中O2的变化(g/m2)
白瓶(透光)
黑瓶(不透光)
1 m
3
-1
2 m
2
-1
3 m
0
-1
4 m
-1
-1
水底
-3
-3
A.3 B.5 C.7 D.8
答案:D
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1 m、2 m、3 m、4 m水底产生的O2量依次为4、3、1、0、0,所以一昼夜生产O2量为4+3+1+0+0=8。
16.用秋水仙素处理普通西瓜(二倍体)的幼苗,不可能出现的状况是
A.全株细胞的染色体数目都加倍
B.成熟后产生的卵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
C.诱发DNA中个别碱基发生改变
D.长大后可以正常地开花结果
答案:A
解析: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得到多倍体,根尖细胞中依然是两个染色体组。
17.下列有关遗传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型为Dd的豌豆进行减数分裂时,会产生雌、雄两种配子,其数量比约为1∶1
B.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C.将基因型为Aabb的玉米植株的花粉授到基因型为aaBb的玉米植株上,所结子粒的胚乳基因型为AaaBBb、Aaabbb、aaaBBb、aaabbb
D.染色体中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的数量、种类和序列,三者中有一个发生改变,就会引起染色体变异
答案:C
解析:基因重组只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基因型为Dd的豌豆产生的雌雄配子数目没有特定的比值,在D项中若只发生一个碱基种类的变化则是基因突变。
18.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精子细胞、愈伤组织细胞、根尖分生区细胞都有细胞周期,但化学成分却都在不断 更新
B.乳酸菌、酵母菌内都含核糖体和DNA,在无氧条件下其细胞内的物质氧化过程完全相同
C.抑制膜上载体的活性或影响线粒体功能的毒素都会阻碍根细胞吸收矿质离子,也会抑制神经细胞的兴奋传导过程
D.光合作用的细胞都含叶绿体,含叶绿体的细胞时刻都在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的暗反应
答案:C
解析:只有能连续分裂的细胞具有细胞周期,精子细胞不能再分裂;乳酸菌是原核生物,无氧呼吸产生乳酸,酵母菌是真核生物,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C4植物的叶肉细胞含叶绿体但不能进行CO2的还原。
19.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间有2个氢键,胞嘧啶与鸟嘌呤之间有3个氢键。现有四种DNA样品,根据样品中碱基的百分含量判断最有可能来自嗜热菌(生活在高温环境中)的是
A.含胸腺嘧啶32%的样品
B.含腺嘌呤17%的样品
C.含腺嘌呤30%的样品
D.含胞嘧啶15%的样品
答案:B
解析:生活在高温环境中样品的DNA应该稳定性较高,含胞嘧啶、鸟嘌呤较多。
20.细胞质遗传的特点是无论正交或反交,F1总表现为母本性状,以下的解释中正确 的是
A.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
B.受精卵是在母本内发育的
C.细胞质遗传是一种无性生殖
D.具有细胞质遗传特点的都是纯合体
答案:A
解析:细胞质遗传指的是有性生殖过程中F1总表现为母本性状,表示的是质基因的遗传特点。
21.基因治疗是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从变异角度分析这属于
A.基因突变
B.染色体结构变异
C.基因重组
D.染色体数目变异
答案:C
解析:这个属于细胞工程中利用基因重组原理对细胞进行定向改造,B、D均属于染色体变异。
22.下面有关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细胞器的作用,不正确的是
A.在间期的核糖体上合成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
B.在间期,线粒体为蛋白质的合成提供能量
C.在前期,两组中心粒之间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D.在末期,高尔基体为细胞壁形成合成多糖
答案:C
解析:在间期需要复制DNA,合成RNA,因此要在核糖体上合成相应的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线粒体为蛋白质的合成提供能量;高等的植物细胞没有中心体,而是由两极发出纺锤丝。
23.关于被子植物双受精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两个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两个极核受精
B.双受精作用都是在胚囊内完成
C.被子植物形成一粒种子,至少需要两个精子
D.两个精子参与受精后,都形成幼体的一部分
答案:D
解析:两个精子受精后,一个形成受精卵发育成胚,即幼体;还有一个形成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
24.在动物发生免疫反应过程中,特定的抗原可引起动物产生特异性的抗体。生物膜中可作为抗原的是
A.蛋白质 B.糖类
C.脂类 D.磷脂
答案:A
解析:抗原必须满足异物性、大分子性、特异性。
25.依图6-3有关工具酶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图6-3
A.切断a处的酶为限制性内切酶
B.连接a处的酶为DNA连接酶
C.切断b处的酶为解旋酶
D.连接b处的酶为RNA聚合酶
答案:D
解析:连接b处的应该是氢键。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50分)
26.(4分)某医院病理室为确诊一患者的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切取了一小块肿瘤组织进行培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之前,肿瘤组织必须先用_________等处理成单个细胞。
(2)若开始培养时取一滴培养液观察有100个肿瘤细胞,经24 h培养后,取一滴稀释100倍后,再取一滴(设三次的“一滴”等量)观察,发现有64个肿瘤细胞,此肿瘤的细胞周期约为_________h。
(3)与正常细胞相比,在显微镜下可见明显增多的细胞器是(两项)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胰蛋白酶 (2)4 (3)线粒体 核糖体(其他答案正确也给分)
解析:胰蛋白酶在细胞工程中的作用是使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每经过一次细胞周期数目增加一倍,则64×100/100=26,所以T=24/6=4。
27.(4分)向正在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悬浊液中分别加入A、B、C、D四种抑制剂。加入A后,O2不能被消耗,加入B后,细胞质中丙酮酸增加;加入C后,线粒体中ADP增加;加入D后,丙酮酸减少。
这四种抑制剂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抑制葡萄糖分解;_________抑制丙酮酸分解;_________抑制氢氧化成水;_________抑制ATP生成。
答案:D B A C
解析: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在线粒体中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在第三阶段氧气被氢氧化形成水,同时,这三个阶段均有ADP和Pi反应形成ATP。
28.(8分)新鲜叶类蔬菜常残留有水溶性有机农药。人们一般认为:把蔬菜浸入清水中一段时间,即可大大减少蔬菜的农药残留量。对此,某研究机构做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取同一新鲜蔬菜样本各1 000 g,用不同方法处理,结果如下:
处理方法
未作处理
仅用纯净水冲洗1 min后
浸入纯水30 min后
1 000 g蔬菜农药残留量
0.196 mg
0.086 mg
0.123 mg
实验(二):取同一新鲜蔬菜若干浸入一定量纯水中,每隔一段时间,取出一小片菜叶,测定其细胞液浓度,所得数据可绘出如图6-4曲线:
据上述实验结果分析回答:
图6-4
(1)对实验(一)结果的解释是:用纯净水冲洗1 min后,蔬菜农药残留量比未作处理少了一半以上,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浸入纯水30 min后,蔬菜农药残留量反倒比仅用纯水冲洗1 min的蔬菜农药残留量多,这说明__________。
(2)从对实验(二)曲线的分析中可知,从A→B点,植物细胞液浓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而从B→C点,细胞液浓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上述分析,可以说明,植物细胞吸收水分和可溶性有机农药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农业上常采用根外追肥(即向植物叶片喷洒有机肥料和微量元素)的方法,补充植物所需的养分。根据有关原理,根外追肥选择在____________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效果最好,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农药溶于水而被冲走 农药被蔬菜吸收 (2)细胞吸收水分速率大于吸收农药的速率。细胞吸收农药的速率大于吸收水分的速率。(3)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4)阴天或傍晚 农药保持溶解状态,便于细胞吸收
解析:注意该有机农药为水溶性的,且细胞对农药的吸收和水分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正如课本上讲到的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水分的吸收一样。
29.(4分)在玉米的植株细胞内存在吲哚乙酸氧化酶,假设控制该酶的基因A1所决定的部分氨基酸序列如下:
基因A1:精氨酸 苯丙氨酸 亮氨酸 苏氨酸 脯氨酸
经诱变的两种突变基因A2与A3所决定的部分氨基酸的序列如下:
基因A2:精氨酸 亮氨酸 亮氨酸 苏氨酸 脯氨酸
基因A3:精氨酸 苯丙氨酸 异亮氨酸 天冬氨酸 丝氨酸
试分析:
基因A2发生突变最可能是DNA上1个碱基对的_________。
基因A3发生突变最可能是DNA上1个碱基对的_________。
答案:替换(或改变) 缺失(或增添)
解析:基因突变中碱基对的替换一般只造成一个氨基酸的种类发生改变,而碱基对的缺失或增添往往使突变点后面的氨基酸种类和顺序都可能发生改变。
30.(5分)水的污染,一类是自然因素造成的,如某些地区的地下水溶解地层中的矿物,使水体中盐分、微量元素含量偏高,生物腐烂产生有毒物质影响水质;另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如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的排放,农药、化肥的流失等也会影响水质。
(1)水中N、P元素含量过高,开始可能引起_________大量繁殖,不久便大量死亡,最终导致水生动植物的大量死亡,使水质恶化。在这种环境条件下,水中动植物尸体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能产生硫化氢、氨等气体,它们主要来自生物体内的哪类有机物?__________。
(2)这些微生物大多数属于哪一代谢类型?_________。
答案:(1)浮游植物(藻类) 蛋白质 (2)厌氧异养型
解析:考查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水体变臭与微生物作用分解产生的硫化氢、氨等气体有关,主要来自于蛋白质的分解。
31.(10分)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在“神舟”四号飞船为一对“新人”——黄花烟草原生质体和革新一号烟草原生质体举办了特殊的“婚礼”。将两个“新人”放入融合器中,当充满液体的融合器加上直流电场,两个原本相互游离的细胞一下子贴到一起,开始了“窃窃私语”。紧接着,在瞬间高压脉冲的作用下,细胞膜被击出了一个小孔,透过这微小的空间,两股细胞质展开了“心灵沟通”。渐渐地,细胞核也扭摆着“亲热”起来,20 min后,它们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个新生命就这样诞生了。地面实验结果显示:用于融合的两个“新人”,一个开的是粉花(标记为“一号”),一个开的是黄花(标记为“二号”),融合后的细胞再生植株开的是黄花,但形状却和一号相同(称“一号形状”,另一个称“二号形状”)。这种“太空烟草”比普通烟草个子矮,株秆粗,烟叶多,是我国太空育种试验的一项重大成果。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细胞的密度不同,因此在地面上进行细胞融合非常困难。从理论上讲,在太空中细胞更容易融合,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
(2)在显微镜下观察,“新人”的细胞膜融合在一起,使细胞呈圆球状,这是因为膜具有_________特性。“细胞婚礼”中用到的诱导融合技术是____________。
(3)两种烟草原生质体融合时,_________类型是要被淘汰的。____________类型是我们需要的,这样的细胞经组织培养后,再生的植株属_________倍体。
(4)植物体细胞融合技术与传统的有性杂交相比,其优点是_________。
(5)“太空烟草”能稳定遗传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重力作用很弱 (2)一定的流动 电刺激诱导融合 (3)自身融合 黄花烟草——某新一号烟草 多(或四) (4)克服了远源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5)如果“太空烟草”为纯合体,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都能稳定遗传;如果为杂合体,无性繁殖能稳定遗传,有性繁殖会出现性状分离。培养过程中也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
解析:细胞融合的原理是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在诱导细胞融合时,可以用物理法(电刺激、振荡等)和化学法(PEG)作诱导剂,动物细胞还可以用灭活的病毒作诱导剂。其优点是能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
32.(5分)炭疽病是一种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疾病。症状之一是皮肤等组织发生黑炭状坏死。炭疽芽孢杆菌是通过产生外毒素来增强微血管通透性,导致出血和组织肿胀,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迅速和显著的抑制作用,从而使人发生呼吸衰竭和心脏衰竭而死亡。日本邪教组织奥姆真理教想利用炭疽病发动细菌战争,但他们的阴谋未能得逞,是因为这些邪教徒手中的炭疽菌丢失了一个质粒。炭疽病的诊断方法之一为:从病区采样,在5%的血液琼脂平板培养基上室温培养,然后镜检出有芽孢的病菌。炭疽病的预防可采用预防接种的办法,但需持续、频繁注射菌苗才能具有长期的保护作用。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炭疽芽孢杆菌的同化作用类型为_________。若在培养基中添加青霉素,病菌的生长情况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芽孢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炭疽芽孢杆菌外毒素的产生是受_________基因控制的。人和动物感染病菌后,可通过产生_________,获得抵抗再感染的免疫力。
答案:(1)异养 受抑制 对恶劣环境有很强抵抗力的休眠体 (2)质粒DNA上的 抗体(或记忆细胞)
解析:细菌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生长会受到抑制,而真菌和酵母菌则不会,芽孢是细菌对抗不良环境的一种休眠体。细菌中的大型环状DNA控制着主要性状,但质粒上有抗生素的生成基因、固氮基因等。
33.(10分)在植物绿色叶片中含有较多的叶绿素。人们已经知道,叶绿素的形成需要较高的温度,需要必需矿质元素。是否一定需要光照呢?某校生物学习小组的同学准备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请你选择实验室里提供的材料,帮助他们设计出最佳的实验方法步骤,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并分别得出相应的结论。
(1)实验目的:探究光的有无对叶绿素的形成的影响。
(2)材料用品:生物实验室里的常用器材和药品,数量充足的表面消过毒的发芽率为90%以上的某植物种子等。
(3)实验步骤:
①取两个大培养皿,铺上适量的卫生纸(或滤纸),倒入适量的清水,将等量的某植物种子分别放入两个培养皿中。编号为甲、乙。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相应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②将甲组放在有光照的环境中,乙组放在黑暗环境中。在培养过程中,使两组所处的温度、水分、空气状况适宜且相同 ③数天后(长出幼叶时),观察比较甲乙两组植物种子萌发长出幼苗的颜色情况
(4)①若甲组植物的幼苗正常(绿色),乙组植物的幼苗异常(黄白色),则说明光是叶绿素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 ②若甲组和乙组植物的幼苗都正常(绿色或两组叶色相似),则说明叶绿素的形成不受光的影响 ③若甲组植物的幼苗异常(黄白色),乙组植物的幼苗正常(绿色),则说明光抑制叶绿素的形成。
解析:探究性实验要对结果和结论进行讨论,另外注意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三生物仿真卷四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为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 50分)
1.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哈特韦尔与英国科学家纳斯,以表彰他们在控制细胞循环的研究中作出的创造性发现。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条件是
A.膜的选择透过性
B.线粒体供能
C.核内有遗传物
D.细胞保持完整性
答案:D
解析:细胞要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必须是完整细胞才行,缺少细胞质或细胞核都不能存活。
2.19世纪,世界上很多著名的科学家试图通过研碎胰腺的方法来获得其中的胰岛素,但都没有获得成功,后来有科学家通过结扎胰管让胰腺退化,然后单独研碎胰岛的方法成功获得了其中的胰岛素。下列关于失败原因的分析中,最可能的是
A.当时研磨技术比较落后,研磨不充分
B.研磨时选取的胰腺部分正好不含有胰岛
C.研磨过程中,胰腺中的消化酶把胰岛素分解了
D.胰岛素和胰腺内的其他物质紧密结合,不容易分离
答案:C
解析:胰岛素的化学成分为蛋白质,如果把整个胰腺研碎,胰液中的胰蛋白酶会把蛋白质分解,只有单独研磨胰岛部分才能得到胰岛素。
3.人工脂类双分子层两侧存在钾离子浓度差,但钾离子不能通过。若在双分子层两侧插入正负电极,在人工膜中加入少量缬氨霉素,钾离子即可由低浓度一侧到达高浓度一侧。缬氨霉素的作用是
A.作为钾离子的载体
B.破坏人工膜
C.提供能量
D.提供载体和能量
答案:A
解析:钾离子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出细胞膜,人工膜上没有其相应的载体和能量,只有浓度差,钾离子不能进入,当加了缬氨霉素和正负电极后,缬氨霉素作载体,正负电极提供能量,则可以吸收钾离子。
4.据美国《农业研究》杂志报道,科学家发现半胱氨酸能增强艾滋病感染者的免疫力,对控制艾滋病毒有奇效,下列关于氨基酸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某些氨基酸可通过微生物发酵而获得
B.各种氨基酸在所有微生物体内都能合成
C.两分子氨基酸脱水缩合能形成二肽
D.氨基酸是微生物的初级代谢产物
答案:B
解析:谷氨酸可通过黄色短杆菌生产,微生物可以自身合成非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要通过分解作用获得。
5.某学生在玻璃温室里进行植物栽培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对温室内的CO2相对含量作24小时自动监控测定,测得的结果如图4-1所示。据此分析判断:与此同时,氧气相对含量将是图4-2中的
图4-1
图4-2
答案:D
解析:夜晚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排出CO2,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CO2释放氧气且释放速度先增加后减少,18点后只进行呼吸作用,变化趋势如图D。
6.深秋季节,位于路灯旁边的树木,比远离路灯的同种树木的叶片
A.先变黄并提前脱落 B.晚变黄并推迟脱落
C.同时变黄同时脱落 D.先变黄但推迟脱落
答案:B
解析:植物落叶是受日照时间长短决定的,短日照会导致植物落叶,路灯的灯光相当于延长了日照时间。
7.脂肪储存较少的健康人,禁食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尿频的现象,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脂肪氧化供能时,产生了大量的水需要排出
B.蛋白质氧化供能时,产生了大量的水需要排出
C.脂肪转变成糖类时,产生了大量的水需要排出
D.蛋白质转变成糖类时,通过脱氨基作用产生了大量尿素需要排出
答案:D
解析:此时人体内血糖低,通过脂肪、蛋白质供能。蛋白质通过脱氨基作用产生的含氮部分在肝脏中转化成尿素,尿素对人体有毒,需要及时排出。
8.人的一种凝血因子的基因,含有186 000个碱基对,有26个外显子,25个内含子,能编码2 552个氨基酸,这个基因中外显子的碱基对在整个基因碱基对中所占的比例为
A.4% B.51.76% C.1.3% D.25.76%
答案:A
解析:2 552×3÷186 000=0.04。
9.下列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对于较重的糖尿病患者,除了控制饮食外,还需按照医生的要求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②对于高烧不退的病人,在对症下药治疗的同时,还可以采用加盖棉被,增加排汗量来辅助降低体温 ③当人体摄取食盐较多时,肾可通过尿排出多余的钠,摄取食盐少时,尿中几乎不含NaCl,因此人体的钠的排出量几乎等于摄入量 ④如果支配某一肢体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肢体对针刺没有感觉但能运动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A
解析:②中加盖棉被热量散不出去,④应是有感觉无法运动,其余正确。
10.下表表示三种不同植物水分丢失的比率不同的一个原因是不同植物
植 物
每天丢失的水量(升)
仙人掌
0.02
马铃薯
1.00
苹 果
19.00
A.有不同数量的气孔
B.根吸水方式不同
C.根细胞液浓度不同
D.含亲水性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答案:A
解析:植物水分丢失的主要途径是蒸腾作用,而蒸腾作用又与气孔的多少有关。
11.图4-3渗透作用装置图,其中半透膜为膀胱膜,图1、3装置溶液A、B、a、b浓度分别用MA、MB、Ma、Mb表示,图2、4分别表示一段时间后,图1、3液面上升的高度为h1、h2。如果A、B、a、b均为蔗糖溶液,且MA>MB、Ma=Mb>MA,则达到平衡后
图4-3
A.h1>h2 Ma>Mb B.h1>h2 MaC.h1Mb D.h1Mb
答案:D
解析:a和A的浓度差要比b和B的浓度差小,所以h112.两只杂合黑豚鼠交配,后代出现白豚鼠的原因最可能是什么?杂合黑豚鼠一胎生出4只豚鼠,则出现3黑1白的可能性为
A.受精作用时,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27/64
B.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的分离;27/64
C.受精作用时,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27/256
D.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的分离;27/256
答案:B
解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必定符合分离定律,根据“无中生有”判断黑色为显性,白色为隐性,设为B和b,Bb的亲本产生3黑1白的几率是3/4×3/4×3/4×1/4×4=27/64。
13.一个成熟的卵细胞内染色体的来源是
A.全部来自父方
B.全部来自母方
C.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D.来自父方、母方的染色体是随机的
答案:D
解析:卵原细胞中各含有父方和母方一套染色体组,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上下排在赤道板上,来自父方的染色体排在上面的几率为1/2,来自母方的染色体也是1/2,因此一个成熟卵细胞的染色体既有来自母方的染色体,也有来自父方的染色体,且是随机的。
14.下列关于细胞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细胞的细胞壁都可以通过纤维素酶把它分解掉
B.同时具有中心体和叶绿体的细胞一般是低等植物细胞
C.蓝藻在生物进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因为它具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D.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核
答案:B
解析:原核生物的细胞壁的成分为蛋白质和多糖;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细胞核是双层膜结构,但不是细胞器。
15.在维持人体体温恒定的调节中正确的是
①肾上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之间存在协同作用 ②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之间存在拮抗作用 ③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之间存在协同作用 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起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C
解析:人体体温恒定的调节中,当外界环境寒冷时,下丘脑和大脑皮层控制产生肾上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共同增强代谢,提高产热量,低抗外界寒冷,这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起作用,其他激素并没有参与进来。
16.在光照最强的夏季中午,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反而略有下降,此时叶肉细胞内C3、C5化合物和ATP的含量变化情况依次是
A.升、降、升 B.降、升、降
C.降、升、升 D.升、降、降
答案:C
解析:在光照最强的夏季中午,温度很高引起气孔关闭,CO2不能进入,影响暗反应,C3来源减少,C5去路减少,导致C3含量下降,C5上升。C3还原减少,消耗的ATP减少,光反应在继续,使得ATP积累,含量上升。
17.图4-4代表某种细菌中的一系列酶促反应过程,其中1~6代表不同的氨基酸,V~Z代表不同的酶。所有的氨基酸对于该细菌的生存都是必需的。野生型的该种细菌只需外界提供的氨基酸1,而该种细菌的突变型必须在培养基中同时加入氨基酸1、2和5时才能生存。请问在突变型细菌中哪种酶已经不能合成
图4-4
A.V、W B.W、Z C.V、Z D.V、W、Z
答案:C
解析:所有的氨基酸对于该细菌的生存都是必需的,突变型必须在培养基中同时加入氨基酸1、2和5时才能生存,据①图分析,只有V和Z两种酶缺少。
18.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基因污染应运而生,关于基因污染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转基因作物可通过花粉扩散到它的近亲作物上,从而污染生物基因库
B.杂草、害虫从它的近亲获得抗性基因,可能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基因污染是一种不可以增殖的污染
D.基因污染难以清除
答案:C
解析:基因污染可以随着转基因生物的增殖而增殖。一旦泄露,很难清除。
19.某夫妇所生的2个孩子的基因型分别为AA和aa,则该对夫妇再生出2个这两种基因型的孩子的几率是
A.1/2 B.1/4 C.1/8 D.1
答案:C
解析:这对夫妇的基因型均为Aa,产生AA和aa的概率为1/4×1/4×2=1/8。
20.在空气中含氧充足的环境里,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乳酸菌发酵
B.人体内局部组织进行无氧呼吸
C.蛔虫进行有氧呼吸
D.酵母菌产生大量酒精和二氧化碳
答案:B
解析:空气中氧气充足,若人剧烈运动,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其他情况不可能发生。
21.图4-5中能正确表示动物肌细胞内ATP产生量与O2供应量之间关系的曲线,以及能正确表示动物肌细胞线粒体内ATP产生量与O2供应量之间关系的曲线依次是
图4-5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③
答案:B
解析:肌细胞内当O2为零时也会产生ATP,且随着氧气量的增加,有氧呼吸增强,ATP也随之增加,由于酶的数量有限,ATP达到最大但不会下降;肌细胞线粒体内,当O2为零时不会产生ATP。
22.森林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稳步发展的同时,如何合理开发利用,使积累的有机物最大效率地为人类服务,可以根据叶面积指数加以分析判断。叶面积指数是指地表单位面积上植物叶片的面积数量。图4-6表示某森林的叶面积指数与森林最大总光合量之间的关系,则该森林最佳开采时期的叶面积指数为
图4-6
A.2 B.4 C.6 D.8
答案:B
解析:叶面积指数为4时,森林的净初级生产量最大,此时是最佳开采时间。
23.下列有关“一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光合作用一定要在叶绿体中 ②有氧呼吸一定在线粒体中 ③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一定是原核生物 ④酶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一定是37 ℃ ⑤生长素对植物生长一定有促进作用 ⑥两个种群间的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不同种群的个体之间一定不能进行交配
A.全部正确 B.①③④⑥
C.①②③⑤ D.全都不对
答案:D
解析:蓝藻也进行光合作用,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一定是病毒,各种酶有最适温度但不一定相同,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具有两重性,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不同种群的个体之间一定不能进行交配。
24.图4-7所示油菜种子在成熟和萌发过程中糖和脂肪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 的是
图4-7
A.油菜种子内储存能量的物质主要是脂肪和可溶性糖
B.种子萌发过程中,脂肪转变成可溶性糖全部被利用
C.种子萌发过程中,可溶性糖转变成脂肪被利用
D.种子成熟过程中,可溶性糖转变成脂肪储存起来
答案:D
解析:根据A、B图中曲线分析油菜种子内储存能量的物质主要是脂肪;种子萌发过程中,脂肪转变成可溶性糖不是全部被利用。
25.关于氮循环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氮气经固氮后才能被植物吸收
B.氮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形式传递
C.在缺氮时,土壤中的一些细菌可将硝酸盐最终转化为氮气
D.硝化细菌能把NH3氧化为植物生命活动需要的部分能量
答案:D
解析:硝化细菌能把NH3氧化为自身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50分)
26.(4分)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各种新的物理、化学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使得生物膜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从理论上阐明细胞的生命活动规律,而且在工农业和医学实践中也有重要用途。
下表是细胞膜的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请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化学成分
磷脂
蛋白质
糖类
质量分数(%)
55~57
约40
2~5
(1)下列细胞中,哪一细胞是研究人细胞膜的化学组成的最好实验材料_________。
A.神经细胞 B.肌肉细胞
C.成熟的红细胞 D.卵细胞
(2)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种类很多。A型血的人的红细胞膜上有一种蛋白质是受显性基因IA控制合成,O型血的红细胞膜上无表现血型的蛋白质,此性状受隐性基因i控制。且IA、i为一对等位基因。现有一对夫妇,一为A型血,另一为O型血,则他们的子女的血型为_________。
(3)心脏瓣膜细胞膜上有一种糖被因与酿脓链球菌的表面抗原结构相似,当人多次感染了此细菌后,所患疾病属于_________。
答案:(1)C (2)A型、O型 (3)自身免疫疾病
解析:人的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及细胞器,便于提取。(2)夫妇基因型为:A型血基因型为IAIA或IAi,O型血基因型为ii,其子女后代可能为A型、O型。
27.(7分)将某一绿色植物置于密闭的玻璃容器中。如果不给予光照,则二氧化碳的含量每小时增加20 mg;如果给予充足的光照,则容器内二氧化碳的含量每小时减少46 mg,根据测定,在上述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每小时能产生葡萄糖45 mg。(如有小数,保留 一位)
(1)光照条件下,每小时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_________mg的二氧化碳,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了_________mg二氧化碳。说明光对该植物呼吸作用_________(填“有影响”或“无影响”)。
(2)在有光的条件下,该植物每小时能积累葡萄糖_________mg。
(3)在一昼夜中,将该装置先在充足光照条件下放置20 h,再在黑暗条件下放置4 h,该植物内葡萄糖净积累_________mg,该装置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是_________mg,氧气含量的变化是_________mg。
答案:(1)46 20 无影响 (2)31.4 (3)365 840 610.9
解析:本题关键是核实光照与黑暗条件下呼吸作用强度是否一致。
28.(7分)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两株大小一样、发育相同的健壮苗,分别在加土的雨水(土壤浸出液)A和雨水B中培养,经过一段时间后,A、B中的两株植物长势和重量差别很大,结果如下表。请回答:
植株
培养液
植株的重量
增加量(g)
实验前
实验后
A
加土的雨水
92
376
284
B
雨水
91
147
56
(1)A与B的差别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矿质元素主要是以_________状态被根吸收,这与根的________作用是密切相关的。
(3)若土壤淹水,根毛细胞则进行_________呼吸,除了不能提供充足_________和H+、HCO外,还会产生_________,对根细胞有毒害作用。
答案:(1)植物生活必需一定的矿质元素 (2)离子 呼吸 (3)无氧 能量 酒精
解析:土壤中含有矿质元素。
29.(12分)果蝇是常用的遗传学研究的试验材料,据资料显示,果蝇约有104对基因,现有黑腹果蝇的野生种群,约有107个个体,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已知果蝇白眼(b)为隐性基因,在该种群中每2 500只果蝇中才有一只白眼果蝇,那么白眼b基因的基因频率是_________。
(2)假定残翅(v)的基因突变率为10-5,由于在正常环境条件下,残翅果蝇难以生存,结果长翅(V)类型个体逐渐增多,V基因频率也随之升高,经过许多代后,长翅类型成为该种群中的常见类型。与其他突变类型相比,残翅个体数要少得多,由此可见,在生物进化过程中,_________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果蝇翅形、眼色分别由A和a、B和b两对基因共同控制,现有一只完全纯合的残翅红眼雄果蝇(甲)分别与两只雌性果蝇(乙、丙)交配,结果如下:
①果蝇的残翅属于_________遗传;果蝇的红眼属于_________遗传。
②甲果蝇产生配子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
③乙和丙果蝇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
④用棋盘法写出组合①杂交的遗传图解:
答案:(1)0.22 (2)自然选择 (3)①常染色体隐性 伴X染色体显性 ②aXB、aY ③aaXbXb、AaXBXB
④ P aaXBY × aaXbXb
(残翅红眼) ↓ (残翅白眼)
配子
aY
aXB
aXb
aaXbY
AaXBXb
F 残翅白眼♂∶残翅红眼♀=1∶1
解析:(1)根据遗传平衡公式bb=q2=1/2 500,则b=1/50。(3)根据交配②可知长翅为隐性残翅为显性,红色显性白色隐性,且①后代表明其表现型与性别有关来判断。
30.(5分)在用葡萄糖和乳糖作为碳源的培养基上培养大肠杆菌,开始时,大肠杆菌只能利用葡萄糖而不能利用乳糖,只有当葡萄糖被消耗完毕后,大肠杆菌才开始利用乳糖。
(1)大肠杆菌分解葡萄糖的酶属于_________酶,其合成受_________控制。
(2)大肠杆菌分解乳糖的酶属于_________酶,其合成受_________控制。
(3)据此分析,将大肠杆菌从只用乳糖作为碳源的培养基上转移到只用葡萄糖作碳源的培养基上,其细胞内分解乳糖的酶的合成将会_________。
答案:(1)组成 遗传物质 (2)诱导 遗传和诱导物 (3)停止
解析:考查微生物酶合成的调节。
31.(8分)图4-8是自然界中的氮以蛋白质的形式在生物体内转化的部分过程示意图。请回答:
图4-8
(1)自然界中将NH3转化成NO的生物叫_________,该种生物的同化作用方式主要通过_________作用来完成。
(2)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NO是通过_________完成的。吸收的NO与植物体内的_________有机物合成为植物蛋白质。
(3)图中⑤过程是_________,⑥过程是_________。
(4)细胞中⑦的合成场所是_________,不含氮部分彻底氧化的场所是_________。
答案:(1)硝化细菌 化能合成 (2)主动运输糖类 (3)脱氨基作用 氨基转换作用 (4)核糖体 线粒体
解析:(2)吸收的NO合成为植物蛋白质必须与糖类有机物通过转氨基作用获得。
32.(7分)已知青蛙体色的变化与环境的明暗有关,如将普通的深色青蛙放在明亮处,肤色变浅,再放到暗处,肤色又变深。若明亮处,向青蛙注射一种垂体分泌的某种激素,体色将逐渐变深,但不久后又慢慢恢复浅色。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请设计一个实验,以验证青蛙接受光刺激的部位是眼睛而不是身躯部分。
步骤:①把一只青蛙的眼睛用黑纱蒙住,放在光亮及黑暗处一段时间。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切除垂体,把此青蛙放在暗处,蛙体将保持_________。
(3)青蛙的体色随环境明暗而变化,这是一种对环境的_________。
通过上述实验证明蛙的体色变化是受_________调节的。
答案:(1)②把另一只青蛙的身躯用黑纱蒙住放在亮处及黑暗处一段时间 现象:步骤①现象均为暗淡;步骤②的现象为在亮处肤色变浅,在暗处变深 (2)浅色 (3)适应性 神经和体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