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它(民族)是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是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
——(美)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
民族的本质,无非是以从差异中提炼出来的类来构建“本质”,令一个人群自我认同,并将自己与别的人群区分开来。
——陈斌:《民族自决的贫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淝水之战
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政权。前秦王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382年统一了黄河流域。
时间
作战双方
交战原因
兵力对比
结果
影响
东晋大败前秦
383年
前秦─东晋
前秦企图
灭亡东晋
统一全国
87万多对8万
以少胜多
前秦政权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割据状态。
汉族
鲜卑
羯族
匈奴
柔然
羌族
氐族
武力征服
离心力
没有恰当处理好各民族间的矛盾是前秦失败的根本原因
淝水之战前秦失败原因?
鲜卑族是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其族源属东胡部落,兴起于大兴安岭山脉。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先世是商代东胡族的一支。秦汉时从大兴安岭一带南迁至西刺木伦河流域。曾归附东汉。匈奴西迁後尽有其故地,留在漠北的匈奴10多万户均并入鲜卑,势力逐渐强盛。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像
北魏孝文帝改革
鲜卑族建立北魏,统一北方 ,因内迁较晚,保持鲜卑习俗,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第6个皇帝拓拔宏,是怎么做的 ?
汉魏以来,鲜卑拓拔部逐渐南迁,过着游牧生活。公元315年鲜卑拓拔部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386年,拓拔部的首领拓拔珪乘机复国,改国号魏,后来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历史上称为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北魏统一北方
改革的背景
民族矛盾激化
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鲜卑拓跋贵族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北魏统一北方后,与汉族的经济与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虽然各民族在一起生活,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甚至在与南朝交战时,以其他族士兵为肉篱,其残暴统治终于激化。
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1.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2.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3.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中原比较先进;
4.北魏政权日趋剧烈的社会矛盾;
5.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学习先进汉文化的坚定态度。
必要性
可能性
奠定基础
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小结:局部统一、民族融合、
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统治危机
迁都原因
平城 洛阳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偏僻,水旱易发,交通不便 地处中原,交通便利,
经济 产粮有限,不足承载发展需要 农业发达;
政治 保守势力强大 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
军事 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 利于控制中原
历史 北魏定都近100年 众多汉族王朝先后建都
迁都洛阳
——推动改革的深化
直接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根本目的: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2)目的
(3)迁都方法
“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此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孝文帝
借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
迁都洛阳
——推动改革的深化
(4)迁都意义
对洛阳发展:
成为政经中心;城市规划影响大。
对改革进行:
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对民族关系:
有利于民族文化的融合,
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1)内容
易胡服、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
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和个体的
封建化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
(2)作用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用汉语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口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改汉姓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穿汉服
1、孝文帝从小受汉文化熏陶;
2、孝文帝吸取苻坚弄武而败的教训,为稳定北魏政权要适应占主流的汉族文化;
3、汉族文化比游牧文化更先进,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 是顺应时势。
孝文帝是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为什么要进行汉化改革?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
(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
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4)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出什么启示
(1)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 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
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
(3) 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不断碰撞、融合,
逐步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了中华文明;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相互学习、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民族交融是历史的趋势,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穿裤褶(zhě)服的南朝乐队
汉族妇女蒸馍烙饼图
抚琴击鼓乐俑
饮食
歌舞
服饰
穿丝绸衣服的少数民族贵族
汉人胡食图(吃羊肉串)
敦煌飞天乐舞壁画
分析指出,以下图片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民族交融?
北魏车马出行图
采桑图
北朝乐府《木兰诗》
生产
出行
文学
北魏骑马俑
汉人牧马图
北朝民歌《敕勒歌》
分析指出,以下图片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民族交融?
当时(北魏)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所谓有教无类是也。
——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
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民族交融
思考:上述交融是单向性还是交互性的过程?
这一民族大交融,固然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历程,但是……中华文明比之以前更加兴盛起来。中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隋唐封建国家,就是在这种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著名史学家、原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王仲荦(luò)先生
学史的收获:以史为鉴看交融
胡床
2民族交融的表现
经济、习俗方面
内迁人民学习汉族农业技艺、从事农产;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政治方面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文化方面
汉语的使用;西北乐器受欢迎。
民族心理方面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十六国以来,黄河流域的各民族共同生活、相互杂居,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趋于一致,民族融合已成为趋势。
民族交融的影响: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迁都洛阳
民族大交融
和平
淝水之战
战争
前秦衰亡
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
汉化措施
框架建构
X
√
1、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王莽改制 D、北魏孝文帝改革
2、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3、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下列对于民族融合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民族界限逐渐缩小
B.各民族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逐渐趋同
C.在各民族交往的过程中逐渐融合
D.少数民族都变成汉族
D
知识检测
B
D
B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
——习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