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共7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共7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24 08:28: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71张PPT。第九课 两宋的政治与军事 从10世纪唐代后期到宋帝国早期,中国所发生的转变标志着中华帝国出现了历史上最具决定性的断裂,北方士族靠着谱牒的政治优势而形成的“旧世界”,在延续了几百年后最终在880-960年的混乱和内战中消失了;随着士族衰亡,他们那套治国之道也渐被忘却和遗落。......中国历史上很少有朝代像宋朝那样愿意去塑造和改革整个社会,有些历史学家甚至把宋代称作开启现代性曙光的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壹贰叁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肆南宋的偏安【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与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安史之乱平定后,星罗棋布的藩镇顺口溜:
南唐吴越吴
南平前后蜀
还有南北汉
再加闽和楚1.北宋的建立与统一宋太祖赵匡胤(1)建立: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2)统一: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陈桥驿兵变: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死,即位的恭帝柴宗训年仅七岁。赵匡胤此时任殿前都点检(禁卫军的最高长官)、更兼宋州归德军节度使。
公元960年春,镇州(今河北正定)和定州(今河北定县)报称北汉和辽国的军队联合南下,攻打后周,声势很大,请求派兵援助。后周符太后和宰相范质、王溥等执政大臣不辨真假,慌忙派赵匡胤率兵北上御敌。赵匡胤在其弟赵光义,以及赵普、石守信等策划下秘密行事。2月3日,军队行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时,发动兵变,授意士兵为他黄袍加身,反叛后周,改拥赵匡胤为皇帝。而后,赵率兵回师开封,没有烧杀抢掠,「太祖陈桥之变,与众誓约不得惊动都人;入城之日,市不改肆」。初三赵匡胤陈桥兵变还京。
此次兵变最后导致了后周帝国的灭亡和宋帝国的建立,某程度上亦标志着五代十国时代开始迈入新时代。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背景:
(1)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专制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历史故事“杯酒释兵权” 961年,宋太祖邀石守信等高级将领宴饮。众人酒意正浓,太祖对他们说:“我依靠你们的力量才当上皇帝,可是当皇帝后却整夜不能安眠。”石守信等忙问原因。宋太祖回答说:“假如有一天你们的部下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那时也由不得你们。”石守信等惊惶下跪,问该怎么办。太祖乘机劝他们解去兵权,“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石守信等领会了他的用意,次日都称病辞去兵权。宋朝从此改变了“长枪大剑”的重武轻文局面。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材料一 (宋太祖曾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从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
材料二 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多以赋入自赡,名曰留使……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
材料三 禁军聚之京师……皆一以当百。诸镇皆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由我太祖能强干弱枝、制治于未乱故也。
——司马光《涑水记闻》①行政(削实权):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②财政(制钱谷):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军政(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2.措施
(1)地方
①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②设诸路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分别拱卫京师和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州郡属中央
地方设通判
文臣做知州
谁敢再造反
钱谷转运忙
消除地方患通判:官名。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2)分散机构权力◎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①中央: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二府三司宋代中央政治制度:“二府三司制 ”相权进一步削弱材料一 枢密院原为唐代枢密使,权力不大;但中唐以后,随着宦官掌军,枢密使职权因而大增,后来还出现了专属的办事机构——枢密院。宋代保留枢密院,将其职权限制于军事管理,与中书门下合成“二府”。而“三司”本为出现于唐中叶以后的临时使职,后来逐渐形成体系。宋初,“三司”即为“度支”“盐铁”“户部”,成为管理国家财政的机构,。“二府”与“三司”互不统属,各自直接向君主负责。
材料二 台谏的言论对宰相的权位有直接的影响,这种情况在宋仁宗时最为明显。宋哲宗时苏辙曾说:“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余年……当时所用宰相二、三十人,其进退皆取天下公议,未尝辄出私意,公议所发常自台谏。”据统计,仁宗朝其实有宰相二十三名,因台谏弹奏而罢相者有十三人,可见台谏言论对宰相去留的重要。【思考】推行“二府三司”、设置“台谏”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目的:削弱宰相权力,强化君主权力。即分散中央机构权力。(2)分散机构权力②地方:
设立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州一级增设通判 ,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目的:削弱地方权力,强化中央集权。即分散地方机构权力。四监司(3)抑制武将权力——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②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特点:
(1)吸取藩镇割据的教训,从集中兵权入手,全面分割地方节度使的权力。
(2)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3)地方派文臣做知州。
(4)守内虚外,强干弱枝;将地方精锐部队调到中央组建禁军。3.影响(结合P59史料阅读)
(1)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
(2)制度束缚过死,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保守疲沓的政治风气。二、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1.边疆压力(1)北宋与辽◎宋辽交战形势图图辽太宗: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与中原王朝冲突加剧。
宋太祖:执政晚期,双方友好,互通使节。
宋太宗: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宋真宗: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维持已
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
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
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是为
“澶渊之盟”。1.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齿论。
2.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3.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4.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2)北宋与西夏◎北宋、辽、西夏对峙图(1111年) 北宋又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是为“庆历和议”,内容包括: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讨论】你觉得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双方最终达成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1)冗兵:北宋虽在边疆战事中频吃败仗,但却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募兵制)。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一半以上。
(2)冗官: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积贫积弱“三 冗 二 积”原因根源①为削弱官员权力,实行一职多官制;②扩大科举取士人数和恩荫赏赐①政府将受灾流民编入军队②扩大禁军数量,实行更戍法③为对付辽、西夏在边境屯兵①军队官员激增②大兴土木③每年向辽、西夏交纳“岁币”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北宋中期“三冗”现象形成背景及后果后果①军队战斗力低下(积弱); ②军费负担沉重 官吏因循苟且、相互推诿,导致办事效率低下、吏治腐败。 财政危机(积贫) 【北宋的募兵政策】
(1)目的:通过广泛募兵而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不收为兵,则恐为盗”“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
(2)实际情况: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军费恶性膨胀,成为财政支出的大宗。“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募兵场景构想图北宋时期农民负担的加重土地兼并严重(政府纵容兼并)
苛捐杂税阶级矛盾尖锐
农民反抗不断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于是宋朝统治者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农业政策
  宋代有人说:“历代以来的一切苛捐杂税,本朝都有”。富国强兵王安石不凡的抱负(变法目的):北宋中期,由于“三冗”严重,导致北宋积贫积弱,加之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严重,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①“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②宋神宗的支持。
③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改革精神。 巩固统治1.背景(1)“三冗二积”的社会局面致使北宋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2)“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朝廷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3)王安石少有大志,意志坚定,具有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王安石范仲淹【庆历新政】
改 革 者:范仲淹
支 持 者:宋仁宗
改革目的:整顿官僚机构
改革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2.主要内容——富国强兵(目的)1、青苗法:
把以往为备荒而设的常平仓、广惠仓的钱谷作为本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加息,随夏秋两税纳官。2、农田水利法:
奖励各地开垦荒田兴修水利,由受益人户按户等高下出资兴修。如果工程浩大,受利农户财力不足。
同时对修水利有成绩的官吏,按功绩大小给予升官奖励。凡能提出有益于水利建设的人,不论社会地位高低,均按功利大小酬奖。3、募役法(免役法):
免役法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雇员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分摊。原来不用负担差役的女户、寺观、地主、官僚,也要缴纳半数的役钱。4、市易法:
由政府出资金一百万贯,在开封设“市易务”,在平价时收购商贩滞销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的时候再卖出去。同时向商贩发放贷款,以财产作抵押,五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用以达到“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所以抑兼并也。”5、方田均税法:
此法分“方田”与“均税”两个部分。“方田”就是每年九月由县令负责丈量土地,按肥瘠定为五等,登记在帐籍中。“均税”就是以“方田”的结果为依据均定税数。这个法令是针对豪强隐漏田税、为增加政府的田赋收入而发布的。6、均输法:
要求发运使必须清楚东南六路的生产情况和北宋宫廷的需求情况,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必须在路程较近的生产地采购,节省货款和转运费。另外,还赋予发运使一定的权力,使他们能够斟酌某时某地的具体情况适当地采取一些权宜措施。假如你是个有大量土地的大地主或是从事经商的大商人……
王安石变法的哪些内容与你的利益有直接关系?
为什么?青苗法、农田水利法、 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 限制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剥削,同时需要交纳比以往更多的税收。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农业生产时间,调动农民积极性。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和农田水利法。假如你是个农民,变法哪些措施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为什么? 材料一:不法书吏乘机作手脚,贪官污吏又层层盘剥。变法规定的二分利息,结果涨至35倍,农民宁愿避开官府,“哀求于富家大族,增息而取之”。官吏又采取一刀切的贷钱措施,下指标,硬摊派,实行权力寻租,以至农民谈贷色变。 从材料来看,青苗法在大规模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怎样的问题?官吏乘机硬摊派,提高利息,青苗法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危害百姓的现象。 材料二:宋朝官僚只在道德的立场上争辩。例如青苗法即未曾如现代之标准以法定的方式主持。所有申请贷款、调查申请者之情形、提供借款之保证、到期不能还款之处置,及没收其担保之财产等,全无着落。县令只将款项整数交给农民而责成他们集体负责,按时连本带利的归还,丝毫没有顾虑到村民的意愿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与责任。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认为青苗法不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执行依靠道德,没有切实可行的法律条款;没有考虑到人民的意愿。3.评价(1)进步性
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③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2)局限性
①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二)强兵之法编定保甲,闲时训练,维持治安,战时从军百姓养马,可减赋税,马死赔偿以“将”为军队编制单位,设正将一名,专管训练监督兵器制造,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改变了更戍法中兵将脱节的局面,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减少政府军费开支节约了政府开支,降低马匹死亡率提高了武器数量和质量1、保甲法:
乡村住户,每五家组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有两丁以上的农户,选一人来当保丁,保丁平时耕种,闲时要接受军事训练,战时便征召入伍。以住户中最富有者担任保长、大保长、都保长。用以防止农民的反抗,并节省军费。2、保马法:
神宗时,宋朝战马只有十五万余匹,政府鼓励西北边疆人民代养官马。凡是愿意养马的,由政府供给马匹,或政府出钱让人民购买,每户一匹,富户两匹。马有生病死亡的,就得负责赔偿。3、将兵法:
在北方各路陆续分设100多将,每将置正副将各1人,选派有武艺又有战斗经验的军官担任,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凡实行将兵法的地方,州县不得干预军政。4、设军器监:
政府下令设置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 假如你是王安石变法时期正在部队服役的士兵。变法的哪些措施能够改变国家积弱的局面?为什么?将兵法、保马法、置军器监等。----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有利于改善积弱局面。 ①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消除了财政赤字,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
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
③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引发党争,北宋逐渐走向衰亡。(3)变法的影响【课堂探究】王安石变法缘何失败?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1)失败原因:
①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
②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立场动摇,其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且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危害百姓利益。
③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真正给农民以最大利益,因而不可能获得农民的支持,更不能很好的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
(2)启示:
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革除社会弊端,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兴盛的重要手段。
②改革必然会遭到守旧势力的阻挠,要充分认识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要体现百姓利益,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要注意用人。遭到大官僚贵族和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启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对各阶层利益统筹兼顾。变法中执行不善,加重了人民负担。启示:改革者要注意改革的策略性,关注人民利益。两位太后也跑来起哄。神宗后迫于压力罢免了王安石。宋神宗的动摇启示:改革者要有坚定的改革决心、大无畏的改革精神。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启示 材料: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五年 三月行市易法。五月行保马法。八月行方田均税法。六年六月置军器监。八月行免行法。七年九月行将兵法。推行变法操之过急。启示:要注意改革的渐进性,切勿急于求成。1、执行不善,反加重人民负担。
2、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3、宋神宗后期动摇及其去世,使变法失去支持。
4、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5、推行新法操之过急。
6、根本原因:变法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领导改革,无法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生产关系,只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小结:变法失败的原因(1)它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所以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2)变法是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3、变法的不足(局限性)(1)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2、变法的进步意义(进步性)评价王安石变法1、变法性质封建地主阶级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的一次改革。三、南宋的偏安1.南宋的建立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即为宋高宗。宋徽宗赵佶◎徽钦二帝五国城关押地(复原) 靖康二年(1127)四月初一,金军押解被俘虏的徽、钦二帝及宗室、嫔妃、大臣、工匠、伎女等3000余人撤离汴京,返回北方,同时掠走金帛珍宝、法驾仪仗、天文仪器、图书乐器等,史称“靖康之变”。
——赵毅、赵轶峰
《中国古代史》(下册)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宋高宗即帝位后退保南方,是为南宋。《宋史·岳飞传》:“金将军韩常欲以五万众内附。飞大喜,语其下曰:‘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2.宋金之战(1)岳飞抗金
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秦桧夫妇像岳 飞◎岳飞《满江红》今人书法作品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书愤五首·其一
作者: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宋史·岳飞传》:“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2.宋金之战(2)偏安局面的形成
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宋金三大和议对比[知识拓展]:宋代民族之间的“战”与“和”(1)宋代时期民族政权并存,各民族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这是两宋民族关系的显著特点。
(2)民族之间的“战”:战争是暂时的,但对于交战双方都是一种灾难,伤害了民族感情,加剧了民族仇恨,中断了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
(3)民族之间的“和”:和平是长期的,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宋夏议和、宋辽议和、宋金议和,实现了双方长期的和平,实际上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的加强,最重要的是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课堂总结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北宋的建立与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加强地方控制: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分散机构权力抑制武将权力——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中央:二府三司、三衙、台谏
地方:四监司、通判特点及影响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边防压力财政危机——三冗二积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背景
主要内容(富国强兵)
评价、败因、启示南宋的建立宋金之战岳飞抗金
偏安局面的形成(三大和议)1.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材料中仅仅禁止官员在酒店吃喝,未体现遏制官吏横征暴敛,A项可排除。
封建社会不可能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B项可排除。
题干材料只是规定“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C项与题干无关,可排除。
答案:D2.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北宋制定了“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对这些措施所带来的影响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引起武将不满,成为内部动乱因素 B.影响行政效率,助长保守疲沓之风 C.提高文官地位,造成宰相专权乱政 D.强化专制集权,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解析:B 材料中的措施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要求分析判断其带来的消极影响。3.南宋初期的一首诗歌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主要反映了(  )
A.南宋都城杭州的繁华
B.西湖景色的秀丽迷人
C.统治者的腐败和苟且偷安
D.人民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解析:C 分析这首诗歌“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含义,考查的是南宋偏安的实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