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种子的结构》说课

文档属性

名称 《观察种子的结构》说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12-22 14:45: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观察种子的结构》说课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 第2节 种子植物·第1课时
目录
1
2
3
4
5
教材分析
目标分析
教法分析
过程分析
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
教材分析
(统称)
(知识类比)
种子植物的分类和种子的萌发
种子植物
绿色植物
(知识铺垫)
藻类苔藓蕨类植物
种子的结构”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章第二节种子植物中的重要内容;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1.运用观察、解剖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及功能
2.描述菜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各结构的功能及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难点
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知道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功能及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认识到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初步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
通过观察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操作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法分析
学情分析
1.对于七年级的学生,生物知识的思维能力还有待加强,新知识的接受方式需要创新
2.学生的好奇心强,喜欢表现,可以适应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主动获得知识,形成活跃的学习氛围。
教法分析
教法分析
通过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的讨论和讲解实践中自己构建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教法分析
学法指导
1.自主学习法
2.实验探究法
3.讨论分析法
4.归纳总结法
5.联系生活实际类比法
过程分析
综合提升
知识梳理
基础演练
组内大讨论
自学
导入+明确目标
互学
班内大展示
—— 导入+明确目标
过程分析
过程分析
1.阅读教材79-81页。初步认识实验操作步骤及种子各结构的名称,完成导学案中的填图题。
—— 自学
图1
过程分析
—— 自学
2.观看教学视频:观察种子的结构。
归纳:观察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实验: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方法步骤:
①取一粒浸软的玉米种子, 观察它的外形。
②用解剖刀将玉米种子纵向切开,用放大镜观察其结构特点。
③在其中一个剖面上滴一滴碘液,再用放大镜观察。
实验:观察菜豆种子的结构
方法步骤:
①取一粒浸软的菜豆种子,观察它的外形。
②剥去种皮,分开合拢的两片子叶。
③用放大镜观察胚根、胚轴、胚芽的形状和位置。
注意:
①观察的方法
②玉米种子纵切的方法
③小心,解剖刀很锋利!
图2
过程分析
—— 互学
1.操作实验,并对照书本81页的图,找出相应的结构。
2.同桌合作用牙签指出各结构,相互纠正改错。
图3
过程分析
——
互学
图4
过程分析
—— 组内大讨论
图5
图6
过程分析
—— 组内大讨论
1、根据导学案填图题,总结归纳出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在结构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观察种子萌发过程的图片,大胆猜想,交流各结构可能的功能。
3、组内尝试表述所学知识。进行质疑,成果生成板书。
创新点:知识点的生成方式与及时巩固
过程分析
—— 组内大讨论
观察图片,通过小组讨论,种子的哪一部分将来能发育成新的植物体?胚根、胚轴、胚芽各发育成了新植株的什么结构?子叶或胚乳在种子萌发中的作用是什么?
大胆猜想!!
图7
图8
过程分析
—— 组内大讨论
图9
图10
图11
过程分析
—— 班内大展示
1.讲解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
2.讲解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依据这些特点能判断出种子的分类。(创新点)
过程分析
—— 班内大展示、讲解
图12
过程分析
—— 基础演练
1.下列关于菜豆种子的结构正确的是(   )
 A.菜豆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和胚芽、胚轴、胚根
 B.菜豆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和胚
 C.菜豆种子中,将来发育成新植株的是胚芽
 D.菜豆种子有胚乳
2.将浸泡过的玉米种子纵向剖开,在断面上滴一滴碘液,这时会看到(  )
 A、胚变成蓝色 B、胚乳变成蓝色
 C、子叶变成蓝色 D、种皮变成蓝色
3.我们平时吃的豆油,主要从大豆种子的哪部分榨取(   )
 A、胚轴   B、胚芽   C、胚乳  D、子叶
过程分析
—— 综合提升
生活中还有许多常见的种子,比如说蚕豆、花生和芸豆,想一想这些种子是和玉米种子一类还是和菜豆种子一类?你是依据什么来分类的。
过程分析
—— 综合提升
1.观察更多种子 组织学生观察课前收集到的种子和之前的菜豆、玉米种子进行类比,小组合作对其进行分类为双子叶植物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种子。

2.种子类别辨析 分类中,小组成员如果有分歧或者拿不准,就鼓励学生进行解剖、观察,这个活动中就有种子小、没有浸泡、不易解剖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是要强调学生注意安全,二是要指导学生合理用刀片、正确使用放大镜、滴碘液给胚乳等。

3.学生自主创新 实验中有学生大胆尝试滴碘液给子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子叶变蓝的颜色较浅且较慢,认识到子叶中的营养物质主要是蛋白质而不是淀粉。
过程分析
—— 知识梳理
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
  我在设计“观察探究种子的结构”这一环节时,先要求学生阅读课本所提供的方法要求,并强调解剖的注意事项,同时又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由外至内,有目的、有方法地去观察、解剖。在学生互动时,课件显示大豆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示意图,给学生适时提示。我在指导学生操作时,有的学生提出了新的问题“滴加碘液后子叶不变蓝、这与它的成分有没有关系呢?”我激励学生回去进一步探究大豆种子的成分。这不仅是他们的一次探究活动,也是第二节课“种子的成分”涉及的内容,所以说,从这一节课学生所表现出对生物学的兴趣上和掌握的“双基”情况来看,还是比较可喜的。
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
  但从整个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比如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有待加强;在有浓厚的课堂活跃性的同时,还应注意课堂的时效性,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序。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在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学会科学探究基本方法的同时,还应注重探究过程的指导和探究技能的训练。要根据教学内容尽量为学生提供“做”,在“做”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谢谢您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