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江南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开学语文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江南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开学语文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22 11:52: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江南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开学语文试卷
一、积累(20分)
1.(3分)阅读下面横线上里的文字,完成各题。
田野里到处可以看到蒲公英、野蔷薇、雏菊花等,在花 _____(cóng)里尽是些忙忙碌碌的蜜蜂。它们带上花蜜和花粉后,就兴高采烈地回去了。它们一回到自己的城市里,就会立即改变飞行方式,它们很低地盘旋着,好像对这么多外观 _____(kù)似的地穴产了迟疑,不知道哪个才是自己真正的家。
那是六月初,北京披上了春天的绿装,无数的杨柳和巍峨的松柏把紫禁城变成了一个迷人的奇境;在许多清幽的花园里,人们很难相信在金 _____(bì)辉煌的宫殿的大屋顶外边,还有一个劳苦的、饥饿的、革命的和受到外国侵略的中国。在这里,饱食终日的外国人,可以在自己的小小的世外桃园里过着喝威士忌酒、打马球和网球,无忧无虑地完全不觉得这个伟大城市的无声的绝缘的城墙外面的人间脉搏。
(1)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①花   (cóng)
②   (kù)似
③金   (bì)辉煌
(2)划线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兴高采烈【B】好像【C】巍峨【D】世外桃园
2.(8分)古诗文名著填空和理解。
(1)   ,寒光照铁衣。(乐府民歌《木兰诗》)
(2)念天地之悠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3)   ,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4)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5)斯是陋室,   。(刘禹锡《陋室铭》)
3.(3分)下列诗句所表达情感与思乡无关的一项是 (  )
A.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C.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D.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
4.(3分)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宋代作品:《孙权劝学》、《卖油翁》、《爱莲说》。
B.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海底两万里》、《哈利?波特》。
C.时辰计时:一天12个时辰,子时是23时至1时,也叫三更。
D.表示“百姓”:白丁、苍生、黎民。
5.(3分)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
B.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只是)
C.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适宜)
D.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父母)
二、阅读(35分)(一)名著阅读(6分)
6.(3分)表格中的句子是对不同名著的评论,请分别为下面的名著选择正确的一项
名著 《红星照耀中国》    《寂静的春天》    《昆虫记》   
评论 A.如果没有这本书,环境运动会被延误很长时间,或者现在还没有开始。B.它在全世界有亿万读者,它是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书。C.哲学者一般的思,美术家一般的看,文学家一般的感受与抒写
7.(3分)同学们读了《红星照耀中国》《长征》,感受到坚定的信仰是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仿照示例,再另写一句话。
示例:当国名党举起屠刀屠杀共产党的时候,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是信仰的力量让他们前仆后继。
8.(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女儿的猫
崔立
11岁的女儿喜欢猫。
暑假的时候,女儿抱回来一只小花猫,一双又黑又亮的大眼睛,身上柔软的毛,无比可爱。女儿期盼地说,爸爸,我能养这只猫吗?是我同学家里的,他们家的猫生了几只小猫……好几秒,周强的脸绷不住笑了,说,那你能答应我照顾好它,并且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吗?女儿如释重负地拍着手,大声说,爸爸,你放心,我保证完成任务!女儿调皮地朝周强敬了个礼。
猫陪伴了两个月。女儿要上学了,周强说,家里没人照顾猫,我看,要送人了……女儿嘟囔着嘴,像马上要哭出来,小猫似乎也感受到了离别的伤感气氛,呜呜地。突然,女儿想到了什么,说,我能把猫送奶奶那儿吗?周强愣了愣,说,那也行啊!
母亲一个人在乡下。周强好几次叫母亲到城市里和他们一起住,母亲都不愿意,说,这乡下,我住习惯了呢!
周强他们上午9点出的门,到老家11点多。热辣辣的天,母亲刚从外面进来,周强叫了声,妈。女儿也甜甜地叫了声,奶奶。母亲回着话,说,你们怎么回来了?还没吃饭吧?你们等等,我赶紧去弄点菜……院子里有自家种的青椒、番茄、黄瓜等等,母亲一阵倒腾,忙了个不亦乐乎。
青椒肉丝、番茄炒蛋、凉拌黄瓜,几个菜很快端上了桌。女儿吃了一筷青椒肉丝,说,奶奶,好吃。女儿又吃了番茄炒蛋、凉拌黄瓜,不禁点着头,说,奶奶,这菜可比爸爸烧得好吃多了。周强笑了,母亲也笑了。吃过饭,周强和母亲说了,想把猫放在她那里养。母亲说,没问题啊,我这里就是地方大,猫拉屎撒尿上蹿下跳上房揭瓦都行得通的。母亲是故意逗女儿的。女儿听着直乐,说,奶奶,你可真幽默。
猫放在了乡下。一到周末,女儿就缠着周强去看猫。周强拗不过女儿,只好陪着去了乡下。小半年,乡下跑了10多趟。每次回去,女儿陪着猫玩,妈妈忙里忙外地,周强想要搭把手,都被阻拦了,说,你上班累,回来就休息休息!周强能感受到,妈妈发自内心的喜悦。以往,周强每年回去,春节、五一、十一,不过三四次。
那天,从乡下回到家,周强洗了澡出来,听到女儿打电话的声音:“你说,我这个办法好不好,我感觉奶奶都年轻很多了呢……”这个鬼灵精!周强有几分欣慰,又有几分惭愧。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情节。
(2)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突然,女儿想到了什么,说,我能把猫猫送奶奶那儿吗?(真的“突然”吗?)
②周强拗不过女儿,只好陪着去了乡下。(“只好”一词写出了周强当时什么心理?)
(3)文中插叙母亲宁愿一个人住在乡下一恶补愿意再城里生活的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小说结尾写到“周强有几分欣慰,又有几分惭愧”,如何理解周强的“欣慰”和“惭愧”?
9.(11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巴库时间7月6日10点43分,北京时间14点43分,当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执行主席、阿塞拜疆文化部长阿布尔法斯。加拉耶夫的木槌重重落下,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产申遗成功,整个过程用了14分钟。至此,良渚古城遗址成为我国第37项世界文化遗产,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5项,与意大利并列全球第一。

【材料二】
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所在,它以规模宏大的城址、功能负责的外围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等一系列相关遗址,以及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等出土物,揭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早期国家,展现出长江流域对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多元一体”特征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良渚古城遗址在空间形制上展现出的向心式三重结构﹣﹣宫殿区、内城、外城,成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进行谁会等级“秩序”建设、凸显权力中心象征的典型手法,揭示出长江流域早期国家的城市文明所创造的“藏礼于器”方面展现出世界同期罕见的科技水平,展现了5000年前中华文明、乃至东亚地区史前稻作文明发展的极高成就,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堪称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

【材料三】
按照“世遗”标准,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和管理要做的更多。依据《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多级联动编织《良渚古城遗址管理规划》等13个系列规划,形成上下一体、左右衔接、多规合一、切实可行的规划管理体系。
早在2017年,余杭区成立了良渚遗址遗产监测管理中心。2018年,该中心的监测与预警系统投入使用,今年1月正式开始数据采集。这一套系统投入1800万,利用遥感卫星影像、无人机、地面专业前端设备和人工app巡查,从宏观到微观,对遗产地进行天、空、地全方位监测。按专家的说法,目前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甚至达到“碾压级”。
遗址外围水利系统由已知11条坝体构成,控制范围达100平方公理,距今已有5000余年,具有防洪、运输和灌溉等综合功能。外围水利系统将努力从“省保”升级为“国保”,这两块将统筹起来,通过规划来促进整个区域协调发展。
(1)给材料一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良渚古城遗址被誉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请从材料中找到相关的“实证”。
(3)概括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和管理做法,每点不超过6个字。
(4)现在杭州已经拥有了呼吸、大运河、良渚等3处世界遗产,作为一名杭州学生,我们要主动当好文化遗产的“薪火传人”,对此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写一条。
三、古诗文阅读。
10.(11分)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九方皋相马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弥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曰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③。”使人往取之,牡而骊④.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⑤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秦穆公谓伯乐曰   
②形容筋骨   
③三月而反   
④喟然太息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臣 有 所 与 共 担 纆 薪 菜 者 曰 九 方 皋 此 其 于 马 非 臣 之 下 也。
(3)用现代汉语书写下面的句子的意思。
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4)九方皋相马有什么“天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11.(5分)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咏风
(虞世南)
还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
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咏风
(李峤)
剪落三秋叶,催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1)这两首咏风诗均用侧面描写,句句写风而不见“风”字,虞世南的《咏风》通过“舞”“   ”“枝”、“   ”在风吹动下各种动态的描写,使人看见、听到、闻到,生动形象。
(2)李峤的《风》中“剪”“催”二字用的极妙,请任选其一加以分析。(从修辞角度)
三、写作(45分)
12.(5分)在空格处分别补写出倡议的理由和具体的内容。理由写一句话,内容写两点。
倡议书
各位同学:
杭州垃圾革命可谓如火如荼,目前全市日均垃圾量12000余吨,按此计算,三年时间可把西湖填满。为了响应杭州市政府提出的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_____,特将向同学们提出以下倡议:
(1)   ;
(2)   ;
(3)珍惜他人的劳动,为大家创造舒适整洁的学习生活环境。
杭州江南实验学校学生会
2019年9月1日
13.(4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一个老师和一个学生在田间小道上散步,突然看到地上有双鞋,估计是附件一个农夫的。学生对老师说:“我们把鞋藏起来,躲到树丛后面,看看他找不到鞋子的感受怎么样?”
老师摇摇头;“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你可以通过帮助他给自己带来更多快乐。你在每只鞋子里放上一枚硬币,然后躲起来观察他的反应。”学生照做了,随后他们躲进了旁边的树丛。
没多久,一个农夫来到这里,把鞋往脚上套去。突然,他脱下鞋弯下腰,从里面摸出了一枚硬币,脸上一下子充满了惊讶和欣喜。他又继续去摸另一只鞋,又发现了一枚硬币。这时,老师和学生看见他激动地仰望蓝天,大声地表达着自己的感激真情,话语中谈到了生病无助的妻子、没有东西吃的孩子…
学生被这个场景深深感动了,他的眼中充满了泪花。这时教授问:“你是不是觉得这比恶作剧更有趣呢?”
学生说:“我感觉到了以前从不曾懂得的一句话﹣﹣给予比接受更快乐!”
请以“给予比接受更快乐”为题,写一篇600至800字的文章。可以续写自己的经历和见闻;可以发挥想象,创作故事:也可以对这个话题发表见解。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得抄袭、套作,不出现真实校名和师生姓名。



2019-2020学年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江南实验学校八年级(上)开学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20分)
1.(3分)阅读下面横线上里的文字,完成各题。
田野里到处可以看到蒲公英、野蔷薇、雏菊花等,在花 _____(cóng)里尽是些忙忙碌碌的蜜蜂。它们带上花蜜和花粉后,就兴高采烈地回去了。它们一回到自己的城市里,就会立即改变飞行方式,它们很低地盘旋着,好像对这么多外观 _____(kù)似的地穴产了迟疑,不知道哪个才是自己真正的家。
那是六月初,北京披上了春天的绿装,无数的杨柳和巍峨的松柏把紫禁城变成了一个迷人的奇境;在许多清幽的花园里,人们很难相信在金 _____(bì)辉煌的宫殿的大屋顶外边,还有一个劳苦的、饥饿的、革命的和受到外国侵略的中国。在这里,饱食终日的外国人,可以在自己的小小的世外桃园里过着喝威士忌酒、打马球和网球,无忧无虑地完全不觉得这个伟大城市的无声的绝缘的城墙外面的人间脉搏。
(1)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①花 丛 (cóng)
② 酷 (kù)似
③金 碧 (bì)辉煌
(2)划线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D 
【A】兴高采烈【B】好像【C】巍峨【D】世外桃园
【分析】(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读准、写对常见汉字是学习语文的一项基本功,要加强日常的识记和积累。“花丛”,huā cóng.“酷似”,kù sì.“金碧辉煌”,jīn bì huī huáng.可据此回答。
(2)本题考查对字形的掌握。写对常见汉字是学习语文的一项基本功,要加强日常的识记和积累。D选项中“世外桃园”应为“世外桃源”。
【解答】答案:
(1)①丛 ②酷 ③碧
(2)D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能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2.(8分)古诗文名著填空和理解。
(1) 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乐府民歌《木兰诗》)
(2)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3)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4)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5)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刘禹锡《陋室铭》)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解答】答案:
(1)朔气传金柝(注意“柝”的写法);
(2)独怆然而涕下(注意“怆”的写法);
(3)草树知春不久归;
(4)濯清涟而不妖(注意“濯”的写法);
(5)惟吾德馨(注意“馨”的写法);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3.(3分)下列诗句所表达情感与思乡无关的一项是 (  )
A.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C.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D.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内外古诗文的理解能力。
【解答】ABD.正确;
C.有误,诗句表现出来的是春天的勃勃生机,和思乡无关。
故选:C。
【点评】鉴赏诗歌,要注意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内容进行鉴赏,不可仅仅理解字面意思。
4.(3分)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宋代作品:《孙权劝学》、《卖油翁》、《爱莲说》。
B.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海底两万里》、《哈利?波特》。
C.时辰计时:一天12个时辰,子时是23时至1时,也叫三更。
D.表示“百姓”:白丁、苍生、黎民。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丰富的民族,例如节气歌、传统节日、经典文学、中华礼仪等都是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
【解答】ACD.正确。
B.有误,《哈利?波特》是魔幻文学作品,而非科幻小说。
故选:B。
【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5.(3分)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
B.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只是)
C.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适宜)
D.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父母)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虚词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好积累,对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分类做好整理。
【解答】ABD.正确;
C.有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中“宜”为应该、应当之意;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二、阅读(35分)(一)名著阅读(6分)
6.(3分)表格中的句子是对不同名著的评论,请分别为下面的名著选择正确的一项
名著 《红星照耀中国》 B  《寂静的春天》 A  《昆虫记》 A 
评论 A.如果没有这本书,环境运动会被延误很长时间,或者现在还没有开始。B.它在全世界有亿万读者,它是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书。C.哲学者一般的思,美术家一般的看,文学家一般的感受与抒写
【分析】本题是对文学名著基本内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非常简单。
【解答】《红星照耀中国》忠实地记录了中国红色区域。《寂静的春天》是关于环境保护的书。《昆虫记》写的是有关昆虫的知识,却有着深厚的哲理和优美的文字。
答案:
B A C
【点评】这是最基本的名著知识的考查,只要了解名著基本内容,就能正确作答。
7.(3分)同学们读了《红星照耀中国》《长征》,感受到坚定的信仰是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仿照示例,再另写一句话。
示例:当国名党举起屠刀屠杀共产党的时候,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是信仰的力量让他们前仆后继。
【分析】本题考查句子仿写,它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写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句子仿写要注意以下几点:1、内容要协调一致,前后呼应。2、句式要统一。3、修辞要相同。4、字数要相等或大致相等。
【解答】阅读题干可知应该根据《红星照耀中国》《长征》的内容也阅读体会,还要注意根据示例仿写。应该采用的句式可根据示例确定,比如可确立为“……的时候,……,是……让他们……”。
答案:
党叛国贼围剿共产党的时候,英勇战士奋勇杀敌,是信仰的力量让他们视死如归。
【点评】做好本题要审好题,明确需要围绕什么来写,使用什么样的方法,还要注意语言的通顺。
8.(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女儿的猫
崔立
11岁的女儿喜欢猫。
暑假的时候,女儿抱回来一只小花猫,一双又黑又亮的大眼睛,身上柔软的毛,无比可爱。女儿期盼地说,爸爸,我能养这只猫吗?是我同学家里的,他们家的猫生了几只小猫……好几秒,周强的脸绷不住笑了,说,那你能答应我照顾好它,并且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吗?女儿如释重负地拍着手,大声说,爸爸,你放心,我保证完成任务!女儿调皮地朝周强敬了个礼。
猫陪伴了两个月。女儿要上学了,周强说,家里没人照顾猫,我看,要送人了……女儿嘟囔着嘴,像马上要哭出来,小猫似乎也感受到了离别的伤感气氛,呜呜地。突然,女儿想到了什么,说,我能把猫送奶奶那儿吗?周强愣了愣,说,那也行啊!
母亲一个人在乡下。周强好几次叫母亲到城市里和他们一起住,母亲都不愿意,说,这乡下,我住习惯了呢!
周强他们上午9点出的门,到老家11点多。热辣辣的天,母亲刚从外面进来,周强叫了声,妈。女儿也甜甜地叫了声,奶奶。母亲回着话,说,你们怎么回来了?还没吃饭吧?你们等等,我赶紧去弄点菜……院子里有自家种的青椒、番茄、黄瓜等等,母亲一阵倒腾,忙了个不亦乐乎。
青椒肉丝、番茄炒蛋、凉拌黄瓜,几个菜很快端上了桌。女儿吃了一筷青椒肉丝,说,奶奶,好吃。女儿又吃了番茄炒蛋、凉拌黄瓜,不禁点着头,说,奶奶,这菜可比爸爸烧得好吃多了。周强笑了,母亲也笑了。吃过饭,周强和母亲说了,想把猫放在她那里养。母亲说,没问题啊,我这里就是地方大,猫拉屎撒尿上蹿下跳上房揭瓦都行得通的。母亲是故意逗女儿的。女儿听着直乐,说,奶奶,你可真幽默。
猫放在了乡下。一到周末,女儿就缠着周强去看猫。周强拗不过女儿,只好陪着去了乡下。小半年,乡下跑了10多趟。每次回去,女儿陪着猫玩,妈妈忙里忙外地,周强想要搭把手,都被阻拦了,说,你上班累,回来就休息休息!周强能感受到,妈妈发自内心的喜悦。以往,周强每年回去,春节、五一、十一,不过三四次。
那天,从乡下回到家,周强洗了澡出来,听到女儿打电话的声音:“你说,我这个办法好不好,我感觉奶奶都年轻很多了呢……”这个鬼灵精!周强有几分欣慰,又有几分惭愧。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情节。
(2)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突然,女儿想到了什么,说,我能把猫猫送奶奶那儿吗?(真的“突然”吗?)
②周强拗不过女儿,只好陪着去了乡下。(“只好”一词写出了周强当时什么心理?)
(3)文中插叙母亲宁愿一个人住在乡下一恶补愿意再城里生活的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小说结尾写到“周强有几分欣慰,又有几分惭愧”,如何理解周强的“欣慰”和“惭愧”?
【分析】本文写11岁的女儿从同学那里要了一只小花猫,“我”提议将猫养在乡下母亲家,后来得知是女儿故意要将猫养在奶奶家,这样就能顺理成章地完成多去看看奶奶的心愿。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通读全文,注意对人物和事件的把握,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或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几部分,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本小说开端是女儿养了一只猫,发展是因女儿上学,提议把猫养在乡下母亲家,高潮是得知是女儿故意这样做的,为的是能顺理成章地多去看奶奶,结局是“我”既欣慰又惭愧。可将这些内容串连作答。
(2)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第①题中“突然”是忽然的意思,联系下文“你说,我这个办法好不好,我感觉奶奶都年轻很多了呢”的内容,可见,“突然”是女儿故意为之,其实心里早有打算,表现了她为多看望奶奶使用了小聪明,可见她乖巧懂事。第②题“只好”是很勉强、迫不得已的意思,表现了周强很少去看望母亲,对母亲疏于关爱,侧面表现了女儿的懂事。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此题可考虑其对文章其它情节安排或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母亲不愿意到城里生活,为下文周强和女儿看望母亲的情节作铺垫;母亲不去城里住,从心理上分析,应该也有不给晚辈添麻烦的考虑,相比之下,周强对母亲的考虑、关爱较少。
(4)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理解语句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进行。“你说,我这个办法好不好,我感觉奶奶都年轻很多了呢”,女儿的懂事让他感到欣慰。想到自己原来“每年回去,春节、五一、十一,不过三四次”,对母亲关爱很少,让他惭愧。
答案:
(1)11岁的女儿从同学那里要了一只小花猫,“我”提议将猫养在乡下母亲家,后来得知是女儿故意要将猫养在奶奶家,这样就能顺理成章地完成多去看看奶奶的心愿。
(2)①“突然”写出了女儿其实心里早就有盘算,与下文女儿打电话的情节埋下伏笔,体现了女儿的乖巧懂事。
②“只好”一词可见周强很少去乡下看望母亲,引出下文周强带着女儿去看望母亲的情节,体现了周强平时忙于工作,疏忽了对母亲的关爱,也体现了周强女儿的懂事。
(3)为下文周强与女儿去乡下看望母亲的情节做了铺垫,体现了老人善解人意,为儿子孙女小辈着想的思想感情,同样衬托了周强对母亲的关爱甚少。
(4)周强的“欣慰”是指女儿懂得照顾老人,赡养老人;“惭愧”是指女儿给自己“上了一课”,让他明白了平时忙于工作,太少关心自己的母亲了,因此而感到惭愧。
【点评】理解语句的途径:
1.通过注释疏导理解句意;
2.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意;
3.借助句法知识理解句意;
4.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5.准确把握语句的感情因素;
6.根据文章本身所提供的信息对文章做出分析;
7.联系文章写作背景及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主旨;
8.从文章整体内容出发。
9.(11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巴库时间7月6日10点43分,北京时间14点43分,当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执行主席、阿塞拜疆文化部长阿布尔法斯。加拉耶夫的木槌重重落下,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产申遗成功,整个过程用了14分钟。至此,良渚古城遗址成为我国第37项世界文化遗产,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5项,与意大利并列全球第一。

【材料二】
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所在,它以规模宏大的城址、功能负责的外围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等一系列相关遗址,以及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等出土物,揭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早期国家,展现出长江流域对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多元一体”特征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良渚古城遗址在空间形制上展现出的向心式三重结构﹣﹣宫殿区、内城、外城,成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进行谁会等级“秩序”建设、凸显权力中心象征的典型手法,揭示出长江流域早期国家的城市文明所创造的“藏礼于器”方面展现出世界同期罕见的科技水平,展现了5000年前中华文明、乃至东亚地区史前稻作文明发展的极高成就,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堪称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

【材料三】
按照“世遗”标准,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和管理要做的更多。依据《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多级联动编织《良渚古城遗址管理规划》等13个系列规划,形成上下一体、左右衔接、多规合一、切实可行的规划管理体系。
早在2017年,余杭区成立了良渚遗址遗产监测管理中心。2018年,该中心的监测与预警系统投入使用,今年1月正式开始数据采集。这一套系统投入1800万,利用遥感卫星影像、无人机、地面专业前端设备和人工app巡查,从宏观到微观,对遗产地进行天、空、地全方位监测。按专家的说法,目前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甚至达到“碾压级”。
遗址外围水利系统由已知11条坝体构成,控制范围达100平方公理,距今已有5000余年,具有防洪、运输和灌溉等综合功能。外围水利系统将努力从“省保”升级为“国保”,这两块将统筹起来,通过规划来促进整个区域协调发展。
(1)给材料一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良渚古城遗址被誉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请从材料中找到相关的“实证”。
(3)概括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和管理做法,每点不超过6个字。
(4)现在杭州已经拥有了呼吸、大运河、良渚等3处世界遗产,作为一名杭州学生,我们要主动当好文化遗产的“薪火传人”,对此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写一条。
【分析】这三则材料分别介绍了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在古代城市规划中的地位,我国对良渚古城遗址的一些保护措施。第一题考查拟写标题。第二题考查筛选信息。第三题考查材料探究。第四题考查提出建议。
【解答】(1)标题的格式一般为谁的什么事。从新闻中的“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可拟写标题为:良渚古城遗址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本根据材料二中的“良渚古城遗址在空间形制上展现出的向心式三重结构﹣﹣宫殿区、内城、外城,成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进行谁会等级‘秩序’建设、凸显权力中心象征的典型手法,揭示出长江流域早期国家的城市文明所创造的‘藏礼于器’方面展现出世界同期罕见的科技水平,展现了5000年前中华文明、乃至东亚地区史前稻作文明发展的极高成就,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堪称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可提炼作答。
(3)细读材料三,根据第一段可概括为:加强制度建设。根据第二段可概括为:采用高科技手段。根据第三段可概括为:建设遗址外围水利系统。
(4)提出建议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作答本题时,所提建议应有可行性和针对性。可提出建议:在社区内开展文化传承活动。
答案:
(1)良渚古城遗址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①良渚古城遗址向心是三重结构,成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等级“秩序“建设的典型手法,揭示出长江流域早期国家的城市文明所创造的“藏礼于器”的规划特征。
②在工程选址、规模、设计与建造技术高成就,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堪称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
(3)①加强制度建设
②用高科技手段
③建设水利系统。
(4)在社区开展文化传承活动。
【点评】拟写新闻标题时,有导语的新闻语段,就在导语中筛选相关的信息,因为导语是对新闻主体事件的高度概括;没有导语的新闻语段,应在主体部分筛选相关的信息。
三、古诗文阅读。
10.(11分)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九方皋相马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弥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曰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③。”使人往取之,牡而骊④.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⑤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秦穆公谓伯乐曰 对……说 
②形容筋骨 形体容貌 
③三月而反 同“返”,返回。 
④喟然太息 叹气的样子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臣 有 所 与 共 担 纆 薪 菜 者 曰 九 方 皋 此 其 于 马 非 臣 之 下 也。
(3)用现代汉语书写下面的句子的意思。
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4)九方皋相马有什么“天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分析】参考译文:
秦穆公问伯乐:“您的年岁已高,子孙中有可以派出去寻求天下好马的人吗?”伯乐回答说“一般的好马可以根据形貌筋骨来识别,千里马的体态特征恍惚迷离,很不容易识别,象这样的马,奔跑得非常快,奔跑时不会扬起尘土,也不会留下蹄印。我的子孙都是一般的人才,能够教会他们识别一般的好马,无法教会他们识别天下特出的千里马。我有一个曾在一起扛过东西打过柴草的朋友,叫九方皋。这个人对于马的识别能力不在我之下,请您使他来谒见您吧。”
穆公召见了九方皋,派遣他外出去寻求千里马,三个月后返回禀报说:“已经在沙丘寻得千里马”。穆公问:“是什么样的马?”九方皋回答:“是一匹黄色的母马。”穆公派人去沙丘取马,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他很不高兴,召见伯乐并告诉他:“你所推荐的相马的人真糟糕,连毛色雌雄尚且不能辨别,又如何能够识别千里马呢?”
伯乐长长地叹息,道:“竟然到了这种地步了吗?这正是他超过我千万倍还远远不止的地方啊。九方皋所观察到的,是天下的机妙啊。他看到千里马的机妙而忘记其粗略的外表,观察到了千里马的机妙所在而忽略其毛色雌雄,看见了他所应当看见的地方,而没有看见他不必看见的地方。象九方皋这种善于辨别千里马的人,实在有比千里马更宝贵的地方啊!”马取来后,果然是一匹千里马。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秦穆公对伯乐说。谓:对……说。
②句意为:形体容貌内在的筋骨。形容:形体容貌。
③句意为:过了三个月,九方皋回来报告说。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④句意为:长长地叹息。喟然:叹气的样子。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注意限断三处。句意为:我有一个曾在一起扛过东西打过柴草的朋友,叫九方皋,这个人对于马的识别能力不在我之下;故断句为: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曰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
(3)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句中重点词有:使,派;知,知道;何,什么。句意为:你派出去找马的人,马的色泽、公母还不能知道(了解),又能知道什么好马呢(什么是好马呢)?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及感悟启示。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内容,从“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中可知,九方皋在相马过程中,忽视次要的因素,使自己的精力集中起来,去抓住千里马的根本特征。结合内容,围绕着“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来阐述感悟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①对……说;②形体容貌;③同“返”,返回;④叹气的样子
(2)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曰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
(3)你派出去找马的人,马的色泽、公母还不能知道(了解),又能知道什么好马呢(什么是好马呢)?
(4)九方皋在相马过程中,忽视次要的因素,使自己的精力集中起来,去抓住千里马的根本特征。启示:要想真正认识一件事物,必须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点评】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11.(5分)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咏风
(虞世南)
还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
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咏风
(李峤)
剪落三秋叶,催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1)这两首咏风诗均用侧面描写,句句写风而不见“风”字,虞世南的《咏风》通过“舞”“ 歌 ”“枝”、“ 花 ”在风吹动下各种动态的描写,使人看见、听到、闻到,生动形象。
(2)李峤的《风》中“剪”“催”二字用的极妙,请任选其一加以分析。(从修辞角度)
【分析】《咏风》(虞世南)是太宗的第四子李泰作了一首咏风的诗,请陪同的大臣也作一首,所以题作“应魏王教”。应制之作,情感常不由境发,除非正好触动心弦。又多为酒肉之宴,颂扬之歌,因而难以看出诗人独特性情。
《咏风》(李峤)这首诗写出了风的力量。“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前两句就“风”的季节功能而言:秋风能令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后两句则就“风”所到之处,呈不同景象来描写:风过江上时,则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齐倾斜。全诗无出现一个“风”字,也没有直接描写风,而是通过外物在风的作用下的改变去表现风之柔情与强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诗人把叶落花开归因于风的作用,昭示着风之生命力及其给外物的温情关怀。“解落”,“解”字是细心,不急不慢,风之柔情让人感动。“能开”,“开”,是唤醒。“解落”与“能开”,把风的温存柔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风急浪高,写出了风之强悍,风之强劲,风之强势。
【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咏风(虞世南)太宗的第四子李泰,封为魏王,他作了一首咏风的诗,请陪同的大臣也作一首,所以题作“应魏王教”。风本无形,诗人通过“舞”、“歌”、“枝”、“花”在风吹动下各种动态的描写,使人看见、听到、闻到,生动形象。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鉴赏。结合题干要求,从修辞的角度任选“剪”“催”二字中的一个进行赏析即可。“剪”字是指剪断,什么东西有剪的功能呢?很明显是剪刀,结合诗歌的内容可知这里是把风比作了剪刀,故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风能像剪刀一样把叶子剪落,由此看出风的迅疾。“催”是催促的意思,只有人才会有催促的行为,这里用来形容风,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歌的意思是风催促花赶紧开放,那么言下之意就是风能使万物生长,促发生机。据此再结合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
(1)“歌”“花”
(2)“剪”字巧用比喻,把风喻为剪刀,象剪刀一样扫落秋叶,形象地表现出秋风之迅疾。“催”字为“催促”之意,运用拟人手法,风促花开,暗示春风使万物生长,促发生机。
参考译文:
《咏风》(虞世南)长袖轻飘,大家起舞蹁跹,共歌一曲,歌声绕梁,经久不息。风吹动树枝,影子随之摇动,和风将花香吹送到远方。
《咏风》(李峤)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点评】名句赏析型的答题技巧:
(1)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
(2)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
(3)概括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
(4)表达了诗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写作(45分)
12.(5分)在空格处分别补写出倡议的理由和具体的内容。理由写一句话,内容写两点。
倡议书
各位同学:
杭州垃圾革命可谓如火如荼,目前全市日均垃圾量12000余吨,按此计算,三年时间可把西湖填满。为了响应杭州市政府提出的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_____,特将向同学们提出以下倡议:
(1) 参与“还杭州美丽,做垃圾分类”活动垃圾分类的活动 ;
(2) 每天进行垃圾分类,并做记录,使垃圾分类做得更好 ;
(3)珍惜他人的劳动,为大家创造舒适整洁的学习生活环境。
杭州江南实验学校学生会
2019年9月1日
【分析】本题考查根据语境齐句子和拟写应用文。填写理由,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可围绕着垃圾分类可以留住杭州的生态美和人文美来表述。提出倡议,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可围绕着大家要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活动中来,每天进行分类,并记录,把垃圾分类工作做好来提出倡议。
【解答】答案:
理由:也为了继续留住杭州的生态美、人文美
倡议:(1)参与“还杭州美丽,做垃圾分类”活动垃圾分类的活动
(2)每天进行垃圾分类,并做记录,使垃圾分类做得更好
【点评】综合读写即给出一段材料(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大家熟悉的),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皆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简单地说,综合读写就是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13.(4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一个老师和一个学生在田间小道上散步,突然看到地上有双鞋,估计是附件一个农夫的。学生对老师说:“我们把鞋藏起来,躲到树丛后面,看看他找不到鞋子的感受怎么样?”
老师摇摇头;“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你可以通过帮助他给自己带来更多快乐。你在每只鞋子里放上一枚硬币,然后躲起来观察他的反应。”学生照做了,随后他们躲进了旁边的树丛。
没多久,一个农夫来到这里,把鞋往脚上套去。突然,他脱下鞋弯下腰,从里面摸出了一枚硬币,脸上一下子充满了惊讶和欣喜。他又继续去摸另一只鞋,又发现了一枚硬币。这时,老师和学生看见他激动地仰望蓝天,大声地表达着自己的感激真情,话语中谈到了生病无助的妻子、没有东西吃的孩子…
学生被这个场景深深感动了,他的眼中充满了泪花。这时教授问:“你是不是觉得这比恶作剧更有趣呢?”
学生说:“我感觉到了以前从不曾懂得的一句话﹣﹣给予比接受更快乐!”
请以“给予比接受更快乐”为题,写一篇600至800字的文章。可以续写自己的经历和见闻;可以发挥想象,创作故事:也可以对这个话题发表见解。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得抄袭、套作,不出现真实校名和师生姓名。
【分析】这道命题作文,“给予比接受更快乐”,题目很有哲理,也非常符合事实。给予不是施舍与恩典,而是无私、无功利之心。给予的人具有高尚的动机,仁厚的心态,因此是感觉到快乐的。我们平时学说的“助人为乐”,其实就是给予比接受更快乐的意思。给予别人是一种美德。它在给人以帮助的同时,使助人者感到快乐和欣慰。只有毫不吝惜地帮助别人的人,才能享受到这种幸福。助人为乐也能使人树立起高尚的形象,使人受到大家的尊重,因此自己助人时快乐,平时也更快乐。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正是这个道理。这道题目,适合写成议论文或记叙文。写议论文,以“给予比接受更快乐”为中心论点,摆事实、讲道理进行论证。写记叙文,可以叙述自己或他人因给予别人帮助而感到快乐的故事,以反映文章标题的主旨。
【解答】
给予比接受更快乐
  宽广的心总是能从容地面对一切,不会苦苦地徘徊于给予和接受之间,而是真心地给予。因为,给予比接受更快乐。
  没有给予的人生充满酸涩之味。给予是一种幸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和爱总是相伴而生。能给予爱时,世界总是暖色调的,将内心深处迸发的爱倾注在所爱的人身上,总能感觉到幸福触手可及。不管原来的生命多么昏暗、死气沉沉,付出爱后,都将温暖绽放。
  白朗宁有一句诗:“他望了她一眼,她对他回眸一笑,生命突然苏醒。”当我在课文里看到金岳霖和林徽因时,内心突然涌起了莫名的冲动,自然地将他们变成了诗中的主角。孑然一生又如何?我心只向你而生!尼采将自己当作太阳,只想给予,他在有这一想法之时,他就是自己的太阳,发光,发热。给予是灵魂深处的真诚,从不想回报,热爱便是给予,给予就是幸福。
  当你徜徉在《断章》的世界里,你关注他人,同样也有人在关注你,你就这样接受着别人蕴含情思的清眸。在世界之外看来,这画面多清朗醉人。
  接受自然也是一种幸福,坦然地享受被爱,从此温暖得以传递。能够接受,必然已经付出。得美丽的艾丝美拉达姑娘,在兵临城下之际,她接受了卡西莫多的保护,这让卡西莫多能为他心爱的人出一份力而感到幸运。也许她的接受是可怜的卡西莫多一辈子最快乐的时刻。接受是坦诚,也是关爱,断然拒绝带来的必然是一片混沌的黑暗。
  没有一个人是一座孤岛,你我之间必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真诚地给予爱,坦然地接受真情,必定能缩小距离,让你我心心相连。给予与接受并不相悖,二者相融,便消去了酸涩和苦冷,从中生出了一抹甘甜。
  掏出你宽广而诚挚的心,赠一片真情,受一份真爱,温暖的人间四月就在眼前。
【点评】文章以灵动的笔调,辩证地谈论了接受与给予。通过白朗宁的诗,引出了金岳霖对于林徽因的付出。过渡处引用了《断章》,切入了温暖的一幕,再通过一个自然的过渡,引出接受的美好与幸福,列举了社会上的典例与经典作品中感人的镜头。贯穿社会现实与文学世界,体现了接受带来的美好。结尾辩证地将给予与接受联系起来,简洁又不失完整。





第1页(共25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