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8单元第3节海水“制碱” (4)(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8单元第3节海水“制碱” (4)(共4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12-23 08:09: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海水制碱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氨碱法制纯碱的原料和步骤
2。知道氨碱法制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
3.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比较、归纳能力
  一片硝烟,尸体遍野,鲜血染红了土壤,唯有无名之氏在那遥远的一角低声怒喊。驱除鞑掳成为了唯一的口号,整个中华大地沾满了血和泥,到处都是阴暗。即使在那静谧的树丛中,依然传来阵阵枪响,爱国之士不噤问到:“我们的家园到底在哪里?”  那时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了,饥寒问题成为每天都需要讨论的问题,或许能再次看到明天的太阳就是一件幸事。法西斯主义者们在中国大陆上烧杀抢掠,可是消灭不了人们对于祖国独立的信心,战后又会有无数的战士起来反抗加入下一场战斗。一批又一批的战士们不断起来,所以有了如今的中国民族共和国,有了如今幸福安稳的生活。透过历史镜头,我仿佛看到战后那朵鲜艳的玫瑰花,是那么明艳动人,孩子们依旧在静谧的夏夜数着星星,在烛火中朗读,因为他坚信祖国会向巨人一样再次站立,会再次成为东方的一颗耀眼明珠,绽放光芒。  如今的中国高楼林立,阡陌交通,人们不仅满足了温饱问题,更是拥有了许多娱乐设施。没有前辈们在战场上的枪林弹雨,冒着生命危险奋勇杀敌,就没有今日的天伦之乐、安稳的日常;没有前辈们饥寒交迫的忍耐与那份“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就没有如今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与色彩斑斓的饮品;没有前辈们在挖
内蒙古鄂托克旗碱湖

?
天然碱 (Na2CO3·NaHCO3·nH2O )
氨碱法的反应原理
NH3+ H2O + CO2=NH4HCO3

NaCl(饱和)+ NH4HCO3= NaHCO3↓+ NH4Cl

2NaHCO3 = Na2CO3 + H2O + CO2 ↑
加热
思考:
“氨碱法”制备NaHCO3的反应温度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为什么?
25?C左右

1、石灰石的作用是什么?
2、为什么氨盐水比食盐水更
容易吸收二氧化碳?
3、氨盐水吸收二氧化碳后生
成的碳酸氢钠和氯化铵,哪种
物质首先结晶析出,为什么?
分析:
索尔维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提高了氨的利用率?
先在饱和食盐水中通NH3至饱和,制得氨化的饱和食盐水,再与CO2反应
措施1:
思考:
为什么不能先在饱和食盐水中通CO2至饱和,再与氨反应?
改进了气体反应物( CO2 )和液体反应物(氨化的饱和食盐水)的接触方式
措施2:
思考:
使 CO2 和“氨化的饱和食盐水”怎样接触才能提高反应效率呢?
母液与熟石灰作用重新生成氨
2 NH4Cl + Ca(OH)2= 2NH3↑+ 2H2O +CaCl2
措施3:
结论:
索尔维采取了以下措施以提高氨的利用率?
1、先制得氨化的饱和食盐水,再与CO2反应
2、使CO2与氨化的饱和食盐水在合成塔中
逆流接触
3、母液与熟石灰作用重新生成氨
讨论:
“侯氏制碱法”与“索尔维制碱法”的主要不同在母液的处理上。
1、 “侯氏制碱法”采取了怎样的方式对母液进行处理?从化学原理上分析采取这些处理措施的原因。
(1)向母液中加食盐细粒
(3)降温至5 ℃左右
(2)向母液中通氨气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出生
于福建的一个农民家庭,就读于
福州英华书院和沪皖两省路矿
学堂,1910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
学堂,1913年公费赴美留学,1917~1921
年先后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学学士
学位、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1935年荣获中国工程师学会金质
奖章。1943年,接受英国皇家学会名
誉会员荣衔(当时国外会员仅12人)
1949新中国成立之后,侯德榜
被任命为中国化学会会长、中国化工
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副
主席、化工部副部长等职。
1973年获美国机械工程学会荣誉会员
称号。



作业:
请同学们模拟设计“侯氏制碱法”流程图
CO2
NH3
细小的NaCl颗粒
CO2
设计实验模拟 “氨碱法”制备NaHCO3 :
可以在装置流程中标注原料和产物,以及相关操作。
装置示意图中仪器的表示方法:
敞口容器: 密闭容器:


玻璃漏斗: 分液漏斗:


玻璃导管:


溶解度数据
T 0℃ 10℃ 20℃ 30℃
40℃
50℃

NaCl 29.4 33.3 36.0 36.3 36.6 37.0
NH4HCO3 35.7 35.8 21.0 27.0 —— ——
NaHCO3 11.9 15.8 9.6 11.1 12.7 14.5
NH4Cl 6.9 8.15 37.2 41.1 45.8 50.4
溶解度数据
NaCl NH4HCO3 NaHCO3 NH4Cl
30℃ 36.3 27.0 11.1 41.1
NaHCO3 Na2CO3
30℃ 11.1 50.5
40℃ 12.7 48.5
60℃ 16.4 46.4
母液
CO2
氨化的饱和食盐水
NaHCO3固体
“侯氏制碱法”流程图

请根据教材44-45页内容总结碳酸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学会总结物质的思路 :
纯碱即苏打,化学组成为Na2CO3。碳酸钠用途非常广泛。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虽然人们曾先后从盐碱地和盐湖中获得碳酸钠,但仍不能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
二、纯碱的性质
实验探究:纯碱的性质
[提出问题]纯碱具有哪些性质?
1.与指示剂作用
2.与酸反应
3.与氢氧化钙反应
4.与氯化钡反应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复分解反应
A
+
C
=
B
A
B
D
C
D
+
复分解反应要发生,且能够进行到底,
一般应考虑两方面的条件:
1、考虑反应发生的基本条件
(对反应物要求的条件)
2、对生成物的条件要求
两者缺一不可
问题的提出:哪些反应是复分解反应类型?
复分解反应包括:
酸+碱——盐+水
酸+盐——新酸+新盐
碱+盐——新碱+新盐 盐+盐——新盐+新盐
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那么酸碱盐之间一定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吗?
类型一:酸+碱——盐+水
H
Cl
Na
O
H
+
H
Cl
Na
=
+
H2O
H2SO4
+
Cu(OH)2
=
H
SO4
Cu
OH
H
OH
+
2H2O
酸+碱——盐+水
条件:
(1)酸和碱至少有一种可溶;
(2)若酸是常见的三种强酸,无论碱 是否可溶,反应均可以进行。
三大强酸:盐酸、硫酸、硝酸
酸、碱的溶解规律
酸:初中范围内的酸全溶
碱:钾、钠、钡、铵,四碱
溶,Ca(OH)2微溶,
其余的全不溶。
酸和碱反应的其他例子
① HNO3+ Fe(OH)3

② HCl +Ca(OH)2

=Fe(NO3)3+ H2O
3
3
= CaCl2 + H2O
2
2
类型二:酸+盐——新酸+新盐
HCl + AgNO3
H
Cl
NO3
Ag
=

+
类型二:酸+盐——新酸+新盐
① HNO3+CaCO3

② H2SO4+BaCl2

③ H2SO4+MgCO3

=Ca(NO3)2+H2O+CO2↑
2
=BaSO4↓+ 2 HCl
=MgSO4+H2O+CO2↑
酸+盐——新酸+新盐
条件:
(1)盐除了BaSO4和AgCl外,
其它的盐是否可溶均可以反应;

(2)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生 成。
盐的溶解性规律
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全溶;
盐酸盐(Cl-):除氯化银不溶,其余全溶;
硫酸盐(SO42-):除硫酸钡不溶,硫酸钙、
硫酸银微溶,其余全溶;
碳酸盐(CO32-):除碳酸钾、碳酸钠、
碳酸铵溶,MgCO3微溶,其余不溶。
类型三:碱+盐——新碱+新盐
① NaOH+CaCO3
② Ca(OH)2+K2CO3
③ Al(OH)3+NaCl
④ KOH+CuSO4

=CaCO3 + KOH
=Cu(OH)2 + K2SO4
2
2


碱+盐——新碱+新盐
条件:
(1)反应物中的碱和盐都须能溶
于水;
(2)生成物中至少有一种是沉淀
或生成物中有气体放出。
类型四:盐+盐——新盐+新盐
① KNO3+CaCO3
② BaCl2+K2CO3
③ KCl+AgNO3
④ NaNO3+K2CO3

=BaCO3 + KCl
=AgCl + KNO3
2


盐+盐——新盐+新盐
条件:
(1)参加反应的两种盐都必须可溶;
(2)新生成的两种盐中至少有一种是
沉淀。还应该注意,若反应物中
有一种盐微溶,则生成物中必有
一种盐不溶。
CaSO4+Na2CO3=Na2SO4+CaCO3↓
类型五: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Fe2O3+6HCl=2FeCl3+3H2O
CuO+H2SO4=CuSO4+H2O
条件:
(1)酸常用HCl,H2SO4和HNO3;
(2)金属氧化物是否可溶都可以反应。
想一想:
反应物的溶解性如何?
生成物都有什么特点?
1
3
2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