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霓裳之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服装的演变历程,知道服装的功能、分类和制作方法,认识服装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设计兴趣与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表现技能,初步掌握服装设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的欣赏,学习服装的发展史与分类,制作方法等,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利用身边易得的材料,尝试设计服装,体验一次服装设计的创意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对“美”的正确认识,形成正确的“时尚”观念,感受服装的流行带来的时尚变化,继承和发扬中国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服装的构成及设计。
教学难点:服装流行元素的变化。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设计材料、剪刀、颜料、画笔等。
课时安排: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演示法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课前导入:用舞蹈视频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非常漂亮的舞蹈,希望大家在观看的时候,思考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这段舞蹈美不美,美在哪里?第二个问题——舞蹈的服装在这里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杨丽萍的孔雀舞)学生观看视频后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如果没有这件美丽的舞衣,我相信这段舞蹈也不会如此的精彩。我们可以从杨丽萍的这件舞衣看出,随着社会的进步,衣服不再仅仅是起到御寒的作用,我们的衣服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霓裳之舞!(揭题)
讲授新课:用美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赏析探究
⑴先一起来看两组图片(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衣服的美感)。指出:有着古老历史的服装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今天,服装师我们的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各种各样的服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丰富的视觉和情感体验。
提问:说说我们日常穿着的服装都有哪些?他们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学生对服装的物质功能进行概括:如遮体、避寒、挡风和防晒等;出示图片,让学生分析得出服装的非物质功能:不同的人穿着不同的服装,可以代表一个人的年龄、性别、民族、阶层、文化、宗教和审美情趣。
⑵服装的演变
以我国的服装为例,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对我国历史服装进行分析。教师进行总结并展示图片。
探究分析
⑴欣赏服装中的色彩、造型、面料、图案、配饰所组成的独特风格,研究:一件衣服是怎样构成的?(教师为服装设计下定义,让学生对服装设计有一个概念。)
⑵根据生活中的对服装的理解,对服装的进行分类?列举几种分类(如职业装,休闲装,运动服,礼服,学生装,工作服等等),让学生了解服装的分类可以从不同的领域,范围,用途等进行划分。
欣赏感悟
⑴欣赏大师的设计:多彩的服装设计,主题性设计,思考:服装大师们的风格独特的设计作品与我们传统观念的服装之间有何差异?
⑵以具有代表性的东方设计师:三宅一生为例,大师从东方服装文化与哲学中探求全新的服装功能——装饰与形式。
⑶学生通过对比,从服装风格、样式、材质、颜色、功能的系统分析了解其中的差异性,也了解到服装设计的材料要素及色彩要素。
讨论体验
⑴讨论:如何设计服装?设计服装时,要想达到引人注目的效果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款式新颖,材料适当,色彩搭配和谐)
⑵你怎么看待自己的校服?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⑶欣赏在服装领域中,中国服装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展示在APEC会议中各国领导人身着唐装的图片,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探讨思考
探讨:如果让大家设计你们的校服,应该从什么样的款式和色彩去设计,来体现中学生的时代风采?
提供一些服装设计的基本知识点:款式,色彩;教师演示简单的设计步骤图。
布置作业
要求: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身边易得的材料,尝试设计并完成一套夏季服装;要求矿石新颖,色彩和谐,可以利用废旧纸材,完成一套环保服装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