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七年级历史下册人教版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汴河怀古》
皮日休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导入新课
诗中的“河”是指哪条河?有人认为隋朝灭亡是
因为开通这条河?你认为这种说法合理吗?
导入新课
“河”指隋朝大运河,不合理,因为开着这条河虽然耗费了大量
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
化交流,况且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
一、隋的统一
在南北统一的过程中,为什么是隋朝灭掉陈,而不是陈灭掉隋朝呢?
陈朝统治者腐败导致亡国。
探究新知
1.隋的建立
(1)时间:581年
(2)建立者:杨坚
(3)都城:长安
2.隋的统一:589年,隋文帝 统一全国
隋朝的统一有何历史意义?
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中国古代历史上曾出现了四次统一,在隋朝统一之前,出现了哪两次统一?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
2.280年,西晋短期统一
3.589年,隋的统一
4.1279年,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
的统一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四次统一
隋文帝采取了哪些
治国措施?这些措施
的实施有什么影响?
隋文帝的治国措施及影响
经济 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政治 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影响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探究新知
材料一 隋朝户籍、人口表
(1)图表说明了什么问题?
(2)图表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二 隋朝垦田表
隋朝人口数量增加。
说明隋朝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
时间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
户数 712万 890万
人口 3100万 4600万
时间 隋初 隋繁荣时
垦田数额 1900多万顷 5500多万顷
探究新知
材料三 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
——《隋书》
(3)这段材料是对谁的评价?隋朝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
怎样的局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隋文帝。
局面:“开皇之治”。
原因: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二、开通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开通大运河
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统治
2.概况:中心洛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沟通五大水系
3.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探究新知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页,用动手绘制《隋朝大运河的示意图》,并要求在图中填出大运河的南北起止点、中心、四段河渠的名称。
探究新知
想一想
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1)隋统一后,隋文帝励精图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前朝的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疆域辽阔,国力强盛,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就是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2)隋朝统一,是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3)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探究新知
结合教材分析,今天的大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
(1)隋唐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的,今天的大运河已经远离洛阳了。
(2)隋朝大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挖通济渠,连接黄河淮河,同年又疏通古邗沟,连接淮河长江,构成下半段。三年后,挖永济渠,到北京南,构成上半段。又过两年,疏通江南运河,直抵余杭(杭州)。至此,费时六年,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两千七百余公里。
(3)今天的京杭大运河是在元朝的基础上,把大运河改直了,同时由于历史上黄河几次改道,使得原来的运河已经大部分被掩埋了,今天的大运河主要是清朝的时候修建的,而且今天的大运河比隋唐大运河要短很多,它在山东济宁以北的河段现在已经不能通航,只有以南的这段还能通航。
史料阅读
材料一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1)根据材料一讨论科举制产生前的举人制度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科举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重新走向统一和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从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来看,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不高的现状。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世族豪门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有明显的减弱和下降。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垄断地位。统一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确立又急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官吏充实到政府各级行政机构中去,从而使政令畅通,官僚机构得以正常运转,实现进一步遏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九品中正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因为它不利于皇权加强和中央集权,又不利于笼络和控制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这种情况下,科举制应运而生。
【提示】
(1)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有机会做官。出身低微、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老百姓更没有机会做官。影响:这种制度选拔上来的人没有才能,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2)原因:①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不高的现状;②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世族豪门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有明显的减弱和下降;③统一的隋朝,需要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原因:上层权贵垄断官吏选拔权
2.过程:
(1)隋文帝时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时,进士科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史料阅读
材料一 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
——《谷山笔麈》
材料二 隋大业三年(607年)和四年(608年),炀帝两次派朱宽到流求,大业六年(610年),炀帝又派陈稜、张镇周率万人前去,他们从义安(广东潮州)出发,经高华屿(澎湖花屿)、龟鳖屿到达流求,流求人看见船舰,以为他们是商人,都去做买卖。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材料一评价了哪一历史事件?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为什么?
(2)材料二记载了什么活动?说说这一活动的意义。
(3)结合以上史实,评价隋炀帝。
【提示】
(1)开凿大运河;同意;因为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隋炀帝派人到流求;加强了台湾和祖国的联系。
(3)隋炀帝即位后,下令开凿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几次派遣使者去流求,加强了内地同台湾的关系;但是,他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
探究新知
材料一 《晋书》记载,“(王导)诸子中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弱冠历散骑、中书郎”。
材料二 《晋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
(1)科举取士制度是在什么背景开创?
九品中正制使得官员的选拔被世家大族垄断,寒门子弟入仕无门,不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也缩小了统治基础。
探究新知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材料三 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隋书》卷一《高祖纪上》
材料四 炀帝始建进士科。
——杜佑《通典》
(2)科举制是如何建立起来?
探究新知
材料五 科举制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官制度的成熟,它与郡县制结合,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巩固、强化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科举制也向社会各阶层的知识分子打开了入仕的大门,一方面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生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
——《科举制历史作用》
(3)科举制的创设有哪些影响?
影响: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
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
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探究新知
材料六 君王忍把平陈业,换雷塘数亩田。
——罗隐《炀帝陵》
(4)提出问题:隋炀帝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
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四、隋朝的灭亡
四、隋朝的灭亡
1.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2.灭亡:隋炀帝被叛军杀死(618年)
结合所学知识对秦、隋两朝的治乱兴衰进行比较。通过探究两朝的相似之处,归纳王朝兴衰的表现和原因。
? 秦朝 隋朝
统治时间 ? ?
统一的意义 ? ?
制度的创新 ? ?
边疆的管理 ? ?
伟大工程的
兴修 ? ?
灭亡的原因 ? ?
对后朝的影响 ? ?
? 秦朝 隋朝
统治时间 公元前221-前207,二世二亡 589-618,二世而亡
统一的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500多年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统一 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约300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统一
制度的创新 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创立科举制
边疆的管理 对南方越族地区的管辖和开发,打败匈奴、夺取河套地区 派人三赴流求
伟大工程
的兴修 万里长城、灵渠 大运河
灭亡的原因 暴政 暴政
对后朝的影响 为继之而来的西汉王朝提供了借鉴,西汉初年实行宽松政策,出现“文景之治”及后来汉武帝大一统的盛世局面 为继之而来的唐朝提供了借鉴,唐朝前期的几位君主励精图治,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探究新知
材料一 杜宝的《大业杂记》所记最详:“其龙舟高四十五尺,阔四十五尺,长二百尺。四重,上一重,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二重,有一百六十房,皆饰以丹粉,装以金碧朱翠,雕镂奇丽,缀以流芳、羽葆、朱丝、网络;下一重,长秋、内侍及乘舟水手,以青丝大绦绳六条,两岸引进。其引船人,普名‘殿脚’,一千八百人,并着杂锦、采装、袄子行缠、鞋袜等。”
材料二 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
——《隋书·杨玄感传》
材料三 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
——《旧唐书·李密传》
隋炀帝在位期间有哪些暴政?隋炀帝暴政给当时带来什么后果?
暴政:征发大批劳动力,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三次
征辽东,迫使农民服兵役,当民夫,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
劳动。后果: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隋朝的建立和灭亡,以及隋朝的统治措施,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朝统一南北,隋朝开凿了大运河,开创了科举取士的制度,由于隋炀帝的暴政,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618年,隋朝灭亡。
隋朝是一个短暂而辉煌的朝代。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统一全国。隋开凿的大运河,成为沟通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维护和加强了国家政治的统一。大运河是隋代劳动人民对中国历史的伟大贡献。本课还学习了科举制这一专题,它从隋朝创立,唐朝完善,明清衰落,到1905年废除,约1300年的历史。隋唐的科举制是今天考试制度的起源,它的创立目的是为了选官。今天的考试,有的仍是为了选官,比如“公务员考试”,有的是为了选拔人才,如“高考”“中考”,更主要的是演化成为一种评价我们知识能力态度的手段,时时刻刻在发挥作用。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