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文艺2011课标版四年级上册
读谱唱歌《大雨和小雨》
教学设计思考和提出的问题
1、可以用怎样的身势动作和身势节奏来表现大雨和小雨。
2、乐谱中有一些音乐记号mf、mp、f、p,谁能告诉我是什么意思?
3、怎样用打击乐器----沙锤来表现大雨和小雨这两种强弱不同的形象?
磨课要素:
1、教材分析:《大雨和小雨》---音乐中的“强”与“弱”是对湘版音乐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音乐家海顿》和第四单元《雨中乐》部分教材内容的提练和整合而形成的。本课以“音乐中的强与弱”即“力度”这一音乐元素为主线,把音乐知识的学习、歌曲的演唱以及表现与创造等内容贯起来,寓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于丰富有趣的音乐活动之中。
2、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学习态度积极,学生思维敏捷,接受能力较强,对于新事物有很强的兴趣,在音乐的歌曲演唱教学中能够积极主动地运用音乐歌唱方式来演唱,做到声情并茂,但对于音乐的信息量还不够,再分析歌曲与歌曲的表现设计能力还略显不足。
3、教学策略
①课程设计应体现“培养兴趣”的重要理念,新课程强调把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了诸如:“随乐律动”、“超级模仿秀”、“用肢体语言身势动作、身势节奏音乐的强与弱”、“分角色合作演唱歌曲”、“用自制打击器伴奏演唱歌曲”等等趣味性的音乐活动,力求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音乐学习过程。②课程设计应体现参与原则。学生只有真正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主动去探寻领悟、体验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对音乐的欣赏与创造才会成为可能。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了体验、模仿、欣赏、演唱、表演、创造等多样化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并把音乐知识的学习诊透其中,形成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
教学内容:湘文艺2011课标版四年级上册读谱唱歌《大雨和小雨》
教学目标:
1、能用明亮,自然且富有强弱力度变化的声音、演唱歌曲《大雨和小雨》,引导学生在身心愉悦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对音乐的表现和创造能力。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培养他们敢于表现自我,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往、协调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探索声音、聆听、游戏、用强弱不同的力度演唱歌曲等音乐活动,感受音的强弱。
教学难点:能用强弱不同的力度演唱歌曲《大雨和小雨》
教学准备:钢琴 课件 沙锤(自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听赏《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片段,随乐律动。(播放课件)
1、师:欢迎同学们来到愉快的音乐课堂,今天陈老师邀请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奏家们也来到了我们的音乐课堂,让我们随着他们演奏的音乐,合着节拍跟着老师一起律动起来吧。
2、播放课件音乐:师生一起律动
3、师:同学们,在刚才的音乐律动中,让我们感受到了这首音乐时而大声,时而小声,声音的大小在音乐力度表现中用强弱来表示。声音大时用强的力度记号f来表示。声音小时用弱的力度记号P来表示。
[设计意图:教师用亲切的语言与学生交流,激发学生兴趣。在律动的过程中初步感受音乐的强弱变化]
(三)超级模仿秀
1、师:同学们,我听说你们特别喜欢做游戏,今天这节课陈老师就和大家做个游戏,游戏的名称叫“超级模仿秀”。首先让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绝对模仿”(出示课件)这个环节的规则是陈老师怎么做你就怎么做,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2、师用手拍击强弱不同的短小节奏,生模仿。
①×× ×× |×—║(拍手) 强
②×× ×× |×—║(拍腿) 弱
③×× ×× | ×× ××| ×× ××|×× ×║(拍手、腿)
(拍 手) (拍 腿) (拍 手)
(师予以及时评价,鼓励表扬)
[设计意图:通过体验、聆听、模仿,调动学生的兴趣,初步建立起对“强”与“弱”最直观、最感性的认识,为后面的学习作好必要的铺垫。]
3、师:你们的表现非常出色,这样我们就顺利地进入到下一个环节---“相对模仿”(出示课件)注意听哟,这次的规则是当陈老师拍击的声音大时,你们就小,反过来,当陈老师声音小时你们就大,有信心完成吗?
4、师分别用折手、跺脚和拍桌子等动作打击强弱不同的节奏动机,学生用相同方式做出力度相反的模仿。
师 生
①×× ×× |×—║(拍手:弱 强)
师 生
②×× ×× |×—║(跺脚:强 弱)
师 生
③×× ×× | ×× ××| ×× ××|×× ×║(拍桌子:强 弱)
[设计意图:在前一练习的基础上增加难度,渗透强弱对比的概念,初步建立对强和弱的控制能力。]
(四)学唱《大雨和小雨》
1、师谈话导入
同学们精彩的表现,吸引来了天上的雨点儿,它们也想来到我们愉快的音乐课堂,看,一路上儿它们唱着歌来了,听听,它们在唱什么?
2、播放《大雨和小雨》课件音乐
①初听生曲
②师:在刚才的歌声中,你们都听到了什么?举手告诉我。
③揭示课题《大雨和小雨》
④师:谁能告诉我,大雨和小雨落在地面上有什么不同的声音?(提名说)
⑤师:哦!大雨哗啦啦的声音比较大,小雨淅沥沥的声音比较小,那你们再想想,可以用什么样的身势动作或是声势节奏来表现大雨或是小雨。(指名说)
⑥师:非常好,那现在请你们跟着音乐,听着歌声把大雨和小雨用不同的动作和身势节奏来表现,你们想怎样表现就怎样表现好不好?我看谁表现最好?
(再次播放音乐)
[设计意图: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善于发现,能了解“大雨”和“小雨”强弱声响。]
3、学唱歌谱
①师:嗯,真棒!刚才同学们用动作来表现了大雨和小雨的不同,现在我们要来用声音来表现大雨和小雨的不同。
②出示乐谱课件(来看看乐谱中红色部分代表大雨唱,绿色部分代表小雨唱,黑色部分代表大雨和小雨一起来唱)
③师:那我们再来看看,乐谱上有一些音乐记号,谁来告诉我是什么意思?(mf、mp、f、p),指名说。
④学唱曲谱
师:好的,那我要请你们来唱唱大雨和小雨的旋律。你们如果喜欢大雨,你就唱大雨红色部分的旋律,你们如果喜欢小雨,你就唱绿色部分小雨的旋律,然后,注意大雨和小雨力度变化的不同。
A:师弹奏旋律,生划拍唱曲谱。
B:更换角色,刚才唱大雨的同学,现在来唱小雨,刚才都唱小雨的同学,现在来唱大雨,记住了吗?(再次划拍唱曲谱)
4、学唱歌词
①边做身势动作,边读歌词。
师:唱得真好,那我们现在来看看歌词中是怎样唱的。(出示歌词课件),我们开始用动作表现了大雨和小雨,现在我们用身势节奏,一边做身势节奏,一边来读歌词,好不好?(师领读完,师生一起齐读歌词)。
②师扮大雨,生扮小雨,分角色演唱全曲。
③师扮小雨,生扮大雨,分角色演唱全曲。
④生分组分角色演唱全曲。
⑤师:非常好,刚才我们分别扮演了大雨和小雨,现在,我们每个人单独来表现大雨和小雨,看陈老师指挥。(播放音乐课件)生演唱全曲。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对雨声的感受,通过声势动作,读歌词和歌唱等系列活动,获得音乐力度强弱的感性体验。]
(五)拓展延伸
1、师:有一种打击乐器用来表现雨声最恰当不过了,它的名字叫沙锤,你们想想怎样用沙锤来表现“大雨”和“小雨”这两种强弱不同的形象呢?
2、师生讨论探索沙锤的演奏方法。
3、用沙锤伴奏,演唱全曲。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演示沙锤的不同演奏方法,能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强弱的表现,并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注重音乐创造是音乐课程重要理念之一,编创形体动作表现歌曲和探索用沙锤为歌曲伴奏这两项内容正是上述理念的很好体现。]
(六)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有很多收获吧。“力度”是音乐中一个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元素,它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其实“力度”在音乐以外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比如朗读课文有了力度变化就更生动,踢足球打篮球、打乒乓球等很多体育项目都要讲究力度的控制。看来“力度”和我们真是息息相关啊,希望同学们能够记住“力度”这个好朋友。
[设计意图:精练的总结是本课学习内容的很好归纳,并对“力度概念作了一定的延伸”]
(七)下课、听音乐、出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