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第一单元地球和地图
教 材 分 析
本章作为学生进入初中学习地理的第一部分内容,空间性强,难点较多。主要包括《地球和地球仪》、《地球的运动》、《地图的阅读》、《地形图的判读》四部分内容。其中应用经纬网的准确定位;地球自转引起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地球的公转引发的四季更替以及五带的划分;等高线示意图的阅读;常用地图的判读等是本单元复习的重点。
学 情 分 析
心理特征方面,学生刚上初中,都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所以开始可能普遍很积极,求知欲望强,但是心里却很脆弱,在学习上遇到挫折很容易失去信心,这个阶段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都较差,以感性认识为主,学习注意力集中程度和持久性也都比较有限。所以教学中采用激励手段,引入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设 计 理 念
采用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学习法、竞赛学习法,梳理单元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巩固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学 习 目 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掌握经纬线、经纬度及东西半球的划分。
4.地球运动的方式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5.巩固阅读地图知识和会判读地形图。
学习重点
1.经纬网的定位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2.地球的运动方式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3.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准备
导学卡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阶段
学习环节及学习内容
教师行为
期望学生行为
自 主 学 习 阶 段
一、自主学习 个体建构
此部分是用表格方式对本章的容易混淆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分类和归纳,主要包括的内容是经线和纬线特点的比较、地球运动的两种方式的比较、北半球二分二至比较、地图上方向的辨别方法和地图上五种地形的不同。(详见导学卡)
二、一轮展示 重点把握
每个小组板书展示一个内容。
指导学生重读教材,完成对本章知识的梳理,对个别学生给以适当的点拨。
要求各组检查导学卡完成情况,并展示自主问题。
独立梳理本章学习内容,完成导学卡自主性学习问题,写出各节的学习报告,提出疑难问题。
小组派代表展示导学卡上的问题答案,各组相互评判。
展 示 及 互 动 阶 段
三、明确任务 设计方案
1.明确本单元知识结构。
2.明确展示内容及要求。
3.小组讨论,设计方案。
四、二轮展示 评研深化
(一)第一节知识的复习展示
1.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不断探索的过程。
2.能够认识经线、纬线、地轴、南极、北极。
3.掌握经度和纬度知识及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方法。
4.运用经纬网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二)第二节知识的复习展示
1.演示地球运动的两种形式公转和自转。
2.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
2.北半球的二分二至日与太阳直射点的关系。
板书章节标题,组织抽签提出要求。
深入小组指导。
要求两个组的组员一对一地轮流复述第一节知识要点,获胜小组获得奖励分数。
要求两个小组分别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复述本节相关知识。
说出章节标题,明确展示内容和要求。
设计出展示方案。
两个学习小组PK,能够全面准确地脱稿说出本节的知识点来。
小组每个同学都来展示,演示正确,知识概括完整、准确。
展 示 及 互 动 阶 段
(三)第三节知识的复习展示
1.地图的三要素。
2.利用比例尺来量算距离。
3.认识一般的图例。
4.掌握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5.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
(四)第四节知识的复习展示
1.牢记等高线、海拔、相对高度等概念并会计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通过地形图辨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部位。
3.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能够认识高原、平原、山地、盆地和丘陵并能够区分它们之间不同。
要求两个小组互问互答,以问题恰当,回答准确多者为获胜小组。
要求最后一个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本节学习内容。
问题设计恰当、明了、全面覆盖,回答完整、准确。
可以画图或做模型展示本节知识,然后指图讲解,全组同学都有展示空间和机会。
巩 固 达 标 阶 段
五、达标检测 巩固所学
1.独立完成导学卡达标检测题。
2.每组去一名展示答案,完成后小组到展示板前交流。
3.集体纠错及评价。
六、总结节课 挑战未来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统计小组分数。
2.布置课下复习第二章,写出学习报告。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检测题。
每组的3号展示答案,完成后小组交流。
最后小组间评价和纠错。
要求各组统计分数、汇报并记录。
要求复习第二章内容。
学生独立完成达标检测题。
问题尽可能在小组内解决。
公正地评价他人和自己。
通过自己,鼓励全体同学不断努力,学好地理。
板 书 设 计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二、地球的运动
三、地图
四、地形图的判读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