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球与地图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会阅读和使用等高线地形图,学会计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并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区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五种山体部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通过判读等高线地形图,提高学生观察能力;通过探险活动,拓展学生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用等高线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等高线地形图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防灾减灾逃生自救的能力,培养热爱家乡风土人情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难点:识别不同山体部位的等高线特征,区分山谷和山脊。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山体模型、等高线地形图、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白萝卜、泥质山体模型、小刀、木板、绘图笔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熊山恋》。
教师:欣赏《熊山恋》,湘中福地——娄底,蚩尤的故乡,苗瑶人的发源地,有一代名臣曾国藩的故居,世界灌溉遗址紫雀界梯田,2014年11月20日,湖南省省级地质公园新增四名成员,其中冷水江的波月洞和新化的大熊山—梅山龙宫就位于娄底。娄底位于湘中丘陵与湘西山地的交界处,在这个多山的地方。那么,如何将这高低起伏的山脉在平面地图中表现出来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地形图的判读——等高线地形图。
【设计意图】一首宣传娄底的《熊山恋》,激起学生的家乡之情,同时,几组家乡美景的图片,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近在身边的大自然之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新授
1、赏山
第一步:学生独立思考,解答缇娜的疑惑。
大熊山主峰——九龙峰的海拔1662米,湘中第一高山,可是长期生活在大熊山脚的苗族姑娘缇娜却说主峰高1000米左右,为什么同一座山峰却有两个高度呢?
第二步: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完成填空。
甲地的海拔为 ,乙地的海拔为 ,丙地的海拔为 ,
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 。
第三步:设疑
海拔高度一定大于相对高度吗?
强调:生活中更加精准和客观的测量一地的高度通常用海拔高度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湘中第一高山,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作为娄底人的骄傲,而且也以此为例子对海拔和相对高度知的理解和区别,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绘山
小组探究
第一步:解释等高线和等高距的概念
等高线的形成过程,将相同海拔的点连接起来的线即为等高线,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即为等高距。
第二步:观看等高线绘制原理
第三步:分组探究
(1)活动主题: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2)活动任务:
任务一:切片。将白萝卜平均切成四等份。
任务二:绘图。沿萝卜片逐层绘制等高线。
任务三:观察。观察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
(3)活动成果:等高线地形图特征
(4)活动要求:①六人一组,三名同学切片,三名同学绘图,小组一起观察等高线特征,分工明确,小组合作;
②安全第一,操作细心;
③将结论填在学案上。
第三步:展示活动成果,完成学案
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
等高线均为 曲线。
同一条等高线上各个点海拔 。
等高线数值大,海拔 ,等高线数值小,海拔 。
同一幅图中,等高距 。
同一幅图中,不同等高线一般不能 。
【设计意图】绘山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亮点,通过小组合作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充分展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加强读图和识图的学习地理的方法。
3、识山
设置情景:暖冬初上,阳光明媚,策划组织冬游大熊山。
第一步:选择爬山路线,认识陡缓坡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A——陡坡——等高线 ( ),攀登刺激
B——缓坡——等高线 ( ),省力轻松
【设计意图】通过身临其境的爬山,从直观上感受坡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并且延伸到知识点上,从而分析等高线疏密程度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第二步:分组探究:识别五种山体部位
(1)活动主题:识别山体部位
(2)活动任务:
任务一:插旗。将小红旗插在相应的山体部位上。
任务二:识图。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五种山体部位。
任务三:辨别。观察不同山体部位的等高线特征。
(3)活动要求:①分工合作,细心观察
②循序渐进,分步完成
③将结论填在学案上
【设计意图】通过在泥质山体模型中插旗,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在生动的学习中掌握知识,让学生学起来更有趣更直观。
第三步:成果展示
成果一:展示插上红旗的山体模型
成果二: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认识1-5序号山体部位的名称
成果三:辨别出五种山体部位的等高线特征
山顶
山脊
山谷
鞍部
陡崖
闭合曲线,
中心 ,
四周 。
等高线向海拔 处突出
等高线向海拔 处突出
两个山顶之间低地
等高线
的地方
第四步:难点突破——区分山谷和山脊,了解山洪的自救方法
(1)在横线上填山体部位名称。
(2)容易爆发山洪的是 。 (山谷或山脊)
(3)若发生山洪选择哪条逃生路线 。(路线①②③④)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难点,通过山洪这种自然灾害,让学生掌握和区别山谷山脊,更让学生了解到山洪的自救方法,提高逃生救援的意识。
4、知识小结(知识树)
【设计意图】知识树的设计,让学生从独特的知识结构中总结归纳本课的知识,一方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一方面形象的展示了这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善于归纳、总结,让零散的知识系统化。
5、拓展延伸一:探山
小组探究
第一步:分组探究
(1)活动主题:大熊山探险活动
(2)活动成员:喜羊羊队、灰太狼队、懒羊羊队、红太狼队
(3)活动项目:驻扎露营、漫步河沿、观赏瀑布、勇攀高峰
(4)活动任务: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找出最佳活动地点
第二步:随机选择每大组的队名和任务
第三步:小组讨论,展示任务完成结果。
(1)图中abcd四条小河中流速最慢的是 ( )
理由:
(2)图中abcd四条小河中分布有瀑布的是 ( )
理由:
(3) 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地点最适合攀岩活动 ( )
理由:
(4)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地点最适合露营的是 ( )
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户外探险活动,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了学生团结合作能力。
拓展延伸二:登峰造极
资料: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位于大熊山脚的富强村将修建一条乡村公路通往光明村。同时,娄底高速交通快速发展,据悉,年底通车的沪昆高铁娄底段也将经过富强村和光明村。
思考:连接富强村和光明村的乡村公路和高速铁路,分别选择哪条线路修建合适?请说出你的理由。
选①,穿越等高线,修高速铁路,距离近,时间短。
选②,沿着等高线,修乡间公路,起伏较小,便于易于施工,减少工程量,降低投入。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设计,使学生能力得到提升,并且培养了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操,锻炼了学生的主人翁的地位,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
六、板书设计
七、课堂总结
本节课以“赏山——绘山——识山——探山”为主轴,以三个小组探究活动为主提,主要学习了海拔与相对高度,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探究了等高线地形图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充分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让学生们感觉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体会生活中的乐趣。
【教学反思】本节课《地形图的判读——等高线地形图》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为主,老师为导的新课标理念,充分展示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乡土地理,密切联系当地的实情,充分体现知识与生活的结合。教学模式突破常规,以小组探究为主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展示学生的动手能力,体现学生的团结合作,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