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洲和大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利用地图和地球仪,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掌握七大洲的名称、位置。
能力目标
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规范填写七大洲的名称。
2.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迁移能力,以及填图、绘制地图的技能。
德育目标
通过认识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七大洲的名称、分布。
教学难点
1.大陆与大洲的联系、区别。
2.七大洲空间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具准备
1.地球仪、投影仪。
2.自制有关投影片、大陆轮廓图。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导入新课
做游戏:传递手中的地球仪,食指不动,观察食指所按的地方是陆地还是海洋?
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吗?(加加林)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在进入太空后,通过拍摄到的照片和观测到的现象说过这么一句话--其实我们人类给地球起错了名字,不应叫"地球",而应改叫"水球"。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板书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2、出示学习目标,并提醒同学们围绕学习目标提出问题,大家共同解决。
3、教师梳理、归纳、整理,形成自探提示。
仔细阅读教材30-36页,探究以下问题:
(1)苏联宇航员加加林说,从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她看上去更像“水球”。为什么古人在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叫“地球”而不叫“水球”?
(2)观察地球仪,世界的海陆分布有何特点?
(3)结合图2.5,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4)地球表面有哪几大洲?
4、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回指导,密切关注学情。
二、解疑合探
1、学生自探不能解决的,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2、学生自探基本结束,教师出示展示分工表和展示要求。
题号
1
2
3
4
展示分工
?
?
?
?
?
?
?
?
?
展示要求:书写迅速,字迹工整,内容简练。
非展示同学继续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3、学生展示基本结束,教师出示评价分工表和评价要求。
题号
1
2
3
4
展示分工
?
?
?
?
点评分工
?
?
?
?
展示要求:书写迅速,字迹工整,内容简练。
非展示同学继续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点评要求:声音洪亮,仪态大方,点评得失。
非点评同学认真倾听,准备补充或发表不同见解。
4、教师适时点拨、补充。
三、质疑再探
1、请同学们用一分钟时间,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想一想还有哪些疑问?对于世界的大洲和大洋,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请大胆提出来,大家共同交流。
本节主要知识点
(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海陆面积比例。
(2)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
2、教师预设
(1)最大的大洲?最小的大洲?最大的岛屿?
(2)读图2.6,赤道自西向东依次穿过哪些大洲?
四、运用拓展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并围绕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自编习题,在小组内交流:
2教师编题
(1)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_______。
(2)观察图2.6,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什么?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是什么?
(3)在世界地图上识别各大洲
(4)根据轮廓识别各大洲
3、学科班长对本节课进行整体点评。
4、教师总结
五、教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了全球海陆分布特点及海陆面积比例,知道了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的概念,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识别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收到了较好的授课效果。
不足之处就是感觉在质疑再探环节,用的时间过多,展示的同学和点评的同学语言不够简练,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到位,致使使用了过多的时间。另外,在质疑再探环节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还不够高,提出的问题缺乏探究价值,这个还需要执课教师再做进一步的启发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