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 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课标解读
(一)课标内容
1.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2.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二)课标分解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本章内容从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天气现象入手,逐步引导学生关注两大气候要素气温和降水,最后了解各地的气候类型及影响因素。本章内容是在第二章大洲大洋的基础上展开,也是七年级下册的世界分区地理学习的基础。本节教材讲述气候的要素之一——降水,主要介绍降水的时间变化和降水的空间分布两个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规律。本节内容与第二节的气温一起,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自然延伸,更是为学习第四节全球气候作铺垫,在本章内容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在设计上重在引导学生读图、绘图、析图,得出结论,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图表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在选材上,重在从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进行选材,从培养学生兴趣角度选材,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树立地理就在我们身边的思想,体现地理学科以人为本的出发点。降水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学生有着较多的生活经验,这也是的对教材很好的补充。
目标与策略
重点与难点
重点: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世界降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难点:降水量柱状图的分析;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我的亲密朋友,他的名字叫小雨伞。我和我的小雨伞都是旅游爱好者,世界那么大,我们也总想去看看。所以我们一起去过很多地方,下面就来看看我们的旅行记吧。
我们曾畅游过“花园城市”新加坡,欣赏过阿尔比斯山的冰雪倩影,感受过伦敦迷雾里的晨曦阳光,在牦牛背上体会青藏高原的辽阔,在巴西感受过桑巴的异域风情,也曾体验尼亚加拉瀑布带来的清凉,还在维多利亚港纵览城市的流光溢彩,在威尼斯的水巷聆听岁月的故事…(多媒体配乐展示美景图片,展示我和小雨伞的旅行记)
我的小雨伞跟随我周游世界,他说:“我本领超强,什么样的降水都不怕!”直到有一天,无情的冰雹砸中了我的小雨伞,凶狠的说道:“你能抵挡我吗?”我的小雨伞哭着问我:“冰雹也属于降水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帮小雨伞解答疑惑,一起去学习降水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吧!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我和我的亲密朋友小雨伞的环球旅行记,引入小雨伞这一角色,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欣赏音乐美景,陶冶情操,开拓眼界,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创设情境“小雨伞与冰雹的对话”,生动活泼,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引发学生对降水类型的关注。
教学环节二:降水的概念和测量——明确概念,了解测量
复习提问: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阴晴、风雨、冷热等);我们每天关注天气,主要是哪两个方面?(气温、降水);气温变化将决定我们增减衣物,降水的有无则要决定我们出门是否带雨伞。
然后请学生找出有关降水的天气符号,明确降水的概念——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进一步提问:雾、霜、露属不属于降水呢?
教师解答:降水是指空气中的水汽冷凝并降落到地表的现象,它包括两部分,一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及低空的凝结物,如霜、露、雾和雾淞,又称为水平降水;另一部分是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结物,如雨、雪、霰雹等,又称为垂直降水。但是单纯的霜、露、雾和雾淞等,不作降水量处理。
播放视频: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降雨的形成过程,归纳出降雨形成的主要因素:充足的水汽,降温等。
承转提问:水汽的多少和降温的幅度决定了降雨的不同级别,请同学们观察下面四幅图,结合天气的符号,说出下图降雨的等级我们知道降雨形成后,它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请同学们回忆下,降雨分为哪些等级?(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我们通常用某一段时间内降水量的多少来划分降雨的等级。请问降水量又是怎么测量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8阅读材料,思考:降水量的测量仪器,单位,以及测量方法。
学生活动:认识雨量器和降水量的测量,通过阅读教材,认识雨量器的构成和降水量的测量。明确降水量的测量工具是雨量器,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知识链接:认识雨量器
雪融化后,倒在量杯里,再读取降水量数字。
教师讲述:人工测量一般每天在8时和20时各记录一次,这两次记录之和就是这一天的日降水量。让学生举一反三说出怎么计算月降水量、年降水量以及多年平均降水量。
设计意图:关于降雨的形成,降雨的等级以及降水量的测量是学生了解的内容,通过观看视频图片和阅读教材,直观的了解了降雨形成的主要因素和降水量的测量过程,轻松地掌握了相关知识,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而且印象比较深刻。
教学环节三:降水的季节变化——读图绘图,分析变化
小雨伞的疑惑
创设情境:“小雨伞的北京之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同一地区不同时间降水不同的思考。
学习过程: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即知,是否带雨伞出门和当地降水的变化有关系,那么如何得知北京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情况呢?引入年降水量柱状图。学会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通过判读降水量柱状图了解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降水的变化不同,分析某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特点。
学生活动1:绘制年降水量分布图,课件演示步骤,学生动手绘制。
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降水/毫米
10
5
22
47
71
81
135
169
112
57
24
12
北京多年月平均降水量
北京年降水量柱状图
学法指导:绘图步骤:一横月:绘出横坐标轴,把它平均分成12段,逐段标上月份(1~12月)。二纵水:绘出纵坐标轴,按相等的降水量差标上降水量的刻度。(注意写单位:毫米)三描线:将表中各月的降水量数据用线段标注出来。四画柱:在线段处画上长方形柱状,再着上相同的颜色或斜线。最后在图的适当位置写上图名,完成降水量柱状图。
强调:横坐标轴表示月份,纵坐标轴表示降水量的多少,注意刻度均匀。与气温曲线图的绘制步骤对比,区分其异同,便于掌握。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课件分步演示,形象直观,利于学生理解和模仿。将绘图注意事项以口诀的形式呈现,利于学生记忆。将降水量柱状图与气温曲线图的绘制方法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利用完成的降水量柱状图进行分析,引出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方法的学习,让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学生活动2:为小雨伞解惑,解读北京年降水量柱状图。
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
北京年降水量柱状图
1.北京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多?主要集中在什么季节?
2.北京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少?主要集中在什么季节?
3.北京的降水季节分配有何特点?
学法指导:在阅读降水量柱状图时要抓住两点:(1)各个季节的降水量分配是否均匀;(2)降水量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注意纵坐标表示降水量,单位:毫米,月降水量>100毫米称为多雨,50毫米<月降水量<100毫米称为湿润,月降水量<50毫米称为少雨。横坐标表示月份,12、1、2为冬季,3、4、5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有了这些知识作铺垫,上述问题就好回答了。(北京7、8月份降水量较多;12、1、2降水量较少;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设计意图:设计小雨伞的北京之旅,是因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学生都已熟悉而且也愿意关注它的气候特征。从实际问题着手探究,目的明确,学生理解深刻。注重读图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可以举一反三,进行方法迁移,解决同一类问题。
学生活动3:了解世界上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类型。
北半球四城市多年月平均降水量
伦敦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降水/毫米
80
65
85
65
85
85
80
65
65
45
7
60
新加坡
月份
1
2
3
4
5
6
7
9
10
11
12
降水/毫米
300
315
280
260
280
320
270
350
300
400
370
380
雅典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
降水/毫米
0
65
5
50
45
25
5
20
35
70
100
90
比尔马
月份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降水/毫米
5
0
0
0
0
4
0
4
3
0
0
0
不同地区,降水季节变化也不同
降水类型
城市名称
全年多雨型
全年少雨型
夏季多雨型
冬
多雨型
全年湿润型
学习过程:第一步,阅读北半球四城市多年月平均降水量资料,将其与下图中的降水量柱状图一一对应;第二步,判读四幅年降水量柱状图,将它们和不同的降水类型相对应。
设计意图:通过此活动进一步落实了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与判读,学生认识了世界上的有关降水类型,为后面学习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作了伏笔。
教学环节四:世界降水分布规律——识图析图,解密规律
小雨伞的疑惑
学生活动1:认识等降水量线,通过温习旧知——等温线、等高线,理解等降水量线的形成和绘制。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等高线与等温线,学生很容易理解等降水量线的概念及意义。认识等降水量线,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的绘制过程,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开展读图活动。
学生活动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帮助小雨伞解答“小雨伞环球之旅”的疑惑,思考世界降水的空间分布。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认识世界降水的分布特点,并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方面总结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小雨伞环球之旅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学法指导:读图步骤——读图名、读图例、读内容。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通过图名认识这幅图的主题,通过图例明确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降水量,继续读图,判断世界各地哪里降水多,哪里降水少,总结世界降水量的分布特点,进而思考影响世界降水分布的因素。具体可以分为下面几步:第一步,比较赤道地区和两极地区的降水量,得出纬度位置对降水分布的影响;第二步,比较中纬度大陆两岸和内陆地区降水量的不同,得出海陆因素对降水分布的影响;第三步,比较南、北回归线大陆东岸和西岸降水量的不同,得出不是所有近海的地区都会有较多的降水;第四步,分析世界“雨极”乞拉朋齐的成因,得出山地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量的差异,并与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比较,找出“干极”的成因。
世界年降水量分布规律
地区
降水量多少
赤道地区
多
两极地区
少
中纬度地区
沿海
多
内陆
少
回归线两侧
大陆东岸
多
大陆西岸
少
山脉两侧
迎风坡
多
背风坡
少
设计意图:通过帮助小雨伞解答“小雨伞环球旅行”的疑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四条疑惑覆盖了世界降水分布四个方面的特点,赤道与两极地区、中纬度大陆两岸与内陆地区、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与东岸、山地迎风坡与背风坡的不同,为接下来从这四方面分析世界降水分布特点和规律作铺垫。在分析世界降水分布规律的过程中,不断回扣小雨伞的疑惑,进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找到判断的理由,使整个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有趣。
教学环节五:降水与人类——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学生活动:通过上述问题,思考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内容的拓展延伸,由降水对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引申到人类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如人工增雨、人工消雨,再进一步由降水季节分布不均的问题拓展到节约用水,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小雨伞的思考”呈现,首尾呼应。
教学环节六:课堂小结,学习检测
学生活动1:学生自主建构学习体系,说出自己本课的收获。
学生活动2:完成随堂检测。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建立知识体系,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随堂的目标检测,检验整节课的教学效果,以便于及时查缺补漏,提高课堂效率。
总结升华:
这节课我们成功的帮助小雨伞解答了他在旅途中的疑惑。名言说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么身体在路上,要么心灵在路上,我和我的小雨伞又将去探寻更多未知的奥秘了,世界那么大,我们要去看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降水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因此概念的学习并不是难点,学生很容易接受。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求知欲大,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并且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但在读图方法与技巧以及用图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等方面还有待于提高。所以,在新课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做好读图、绘图、析图的方法引领,并注重拓展延伸,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本节课依据新课标和学情确定教学目标,以小雨伞旅行记为主线,创境导课,创境设问,步步诱导,层层深入,从感知降水、测量降水、到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从读图、绘图到用图解决问题,充分激发了学生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读图的逻辑性、绘图的严谨性和用图的技巧性,为学生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附:随堂检测
一、降水的概念
1.从大气中降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统称为降水,________是降水的主要形式。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把降雨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不同等级。
2.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________,降水量的单位是________。
二、降水的变化
1.通常用各月________________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2.根据伦敦多年月平均降水量的数据,完成下列问题。
(1)补充完整该城市的降水量柱状图。
(2)想一想,该城市降水量季节分配有什么特点?
时间/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降水量/毫米
75
45
45
75
61
75
68
70
77
74
83
75
三、降水的分布
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1.通常用________________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在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________。
2.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总结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3.一个地方降水量的多少,受________________位置和________位置的影响,还受地形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________,背风坡降水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