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杠杆的科学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2杠杆的科学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2-22 20:1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单元的第2课。在前一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从本课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费力的规律。?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杠杆。从生活中的小游戏、撬棍的使用引入“杠杆”这一概念,通过观察、分析生活中常见杠杆的共同特点,概括出杠杆的特征,通过寻找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上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的位置,判断所给工具是不是杠杆,来巩固加深对“杠杆”概念的理解。
第二部分:研究杠杆的秘密。?
这部分内容是本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利用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到杠杆是省力还是费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即: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费力;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就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并使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杠杆现象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他们很少对其进行理性分析。有些学生可能在其他书籍或电视上对杠杆有所理解,但是他们的这种理解并不清晰,所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不是科学认识。本课教师将组织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自主学习与交流,建立杠杆概念,认识杠杆特点,之后进一步组织学生利用杠杆尺模拟撬棍撬起重物来收集数据、整理、分析数据,初步感知杠杆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这三种情况的规律。?
【教学理念】
智慧课堂教学,是指智慧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等以学生的智慧发展为价值追求,以教师的教学智慧为根本条件,建立在教师独特的课程认识基础上,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中体现“转识成智”,促进学生智慧成长的教学过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智慧课堂重要的表现形式。本课是在智慧课堂的教学理念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实验活动,组织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中受到启发,自行获得科学知识,发现科学规律,努力落实和达到有效教学、智慧教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知道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认识杠杆,理解杠杆省力与否的规律。
【教学难点】对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杠杆尺及钩码。?
学生:杠杆尺及钩码、记录表。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播放“小游戏”视频,说一说这个小游戏是怎么玩的?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撬重物的图片,图上的叔叔在干什么?学生回答。
师:在一根棍子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了。人们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那么人们为什么要使用撬棍?你能试着猜测一下吗?
学生猜测。
追问,并揭示课题:用撬棍撬起重物一定能省力吗?怎样做才能省力?怎样做就不能省力?(学生试着说一说)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杠杆的科学》。
[设计意图:在情境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指向,特别是“小游戏”的加入,旨在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引入任务学习,引发学生思考,不仅能驱动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还能使学生的思考方向得到启发,为后面的杠杆秘密的研究做好铺垫。]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认识杠杆
揭示: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比一比,找一找这些杠杆有什么共同特点?[出示课件:风向标、不平衡的跷跷板(一端动物比另一端动物重)、大人小孩玩跷跷板平衡了、杆秤、肩扛铁锹等图片。]
(师:这些也都是杠杆,比一比,找一找这些杠杆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小组汇报,你们小组发现这些杠杆有什么共同特点?
小结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阻力点、支点、用力点。
问一问:看了这些图片,你还有别的什么收获或者启发吗?
标一标: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也是杠杆,它们的三个点在什么位置?(学生先在书中图上标一标,再指名到前面标出。)
辨一辨:下面这些工具是不是杠杆?说说你们的理由。(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认识杠杆的各环节中,我补充了一些杠杆的图片,意在让学生自主观察、自主发现杠杆的共同特点:凡是杠杆都具有三个重要的位置:阻力点、支点、用力点,又通过“问一问”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从图中受到启发,打开和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灵感、问题解决得以切入等。整个环节,层层深入,使学生一步步牢固地理解和认识杠杆。]
研究杠杆的秘密
认识杠杆尺。
出示杠杆尺,告诉学生这是杠杆尺,它是研究杠杆作用的好工具。然后让学生观察杠杆尺上有什么?(支点,左右两边都有到支点距离的标记。)
过渡:刚才我们猜测了用撬棍撬起重物能否省力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可不可以用这个杠杆尺当“撬棍”进行研究呢?怎么用呢?(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此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认识杠杆尺的结构特点,并能联想撬棍的工作弄清杠杆尺的用法。把杠杆尺左边的钩码看作是要被撬起的重物,把挂在杠杆尺右边的钩码看作是我们用的力。用挂重物位置的不同来表示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的改变。]
小组充分讨论:什么样的情况能说明杠杆做事情能省力,什么样的情况不能省力。
预设:
按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3种情况进行研究。即先按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三种情况确定阻力点在一定的位置挂钩码的个数,再通过实验看一看用力点的什么位置挂多少钩码数可以刚好将重物一端撬起来。
B、按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的关系进行研究。也分三种情况,即分别在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看一看用力点分别用了多大的力(挂了多少钩码),才能刚好将重物一端撬起来。
小组汇报(3)的讨论情况,后交流:研究杠杆省力问题,我们要收集什么数据?怎样收集数据?
预设:
A、既要收集阻力点和用力点所在的位置,又要收集阻力点和用力点所挂钩码的个数。
B、学生活动时,也有可能先随机确定阻力点挂钩码的个数和阻力点的位置(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再通过实验看一看用力点挂多少钩码数和用力点在什么位置(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才能刚好将重物一端撬起来。
注意:学生活动前着重提示:
〈1〉钩码怎么挂(只在支点左右各选一个位置挂钩码)。
〈2〉收集数据时,每做一次实验都要按着左边所挂钩码个数和格数,和右边使用的钩码个数和格数及时记录下来。
〈3〉记录的时刻:当杠杆尺静止不动(用力一端刚好将重物一端撬起来时)记录好杠杆尺上所挂钩码的数量和位置。
[设计意图:此处的小组讨论与交流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小组成员的讨论、生生的交流、师生的交流一定要充分,使学生在活动之前对实验有清晰地认识,学生的思路清,才能达到有效探究,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智慧。]
学生分组活动,及时填好记录表,之后统计记录表中的数据,分析并发现规律。
全班交流,总结规律。
师:实验我们做完了,规律也找出来了,那么回想一下,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呢?
[设计意图:科学探究是一项严密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不仅要认真细致地进行实验操作与观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科学思维的品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此环节还在学生自主、合作发现杠杆秘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梳理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努力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三、回顾与评价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收获呢?
在这一节课中,你认为你或者你们小组学得怎么样?谁的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
[设计意图:一节科学课不仅要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获得科学知识,还要引领学生梳理科学探究的方法,感受到合作探究的意义,从而促成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评价具有学习反馈、指导和激励等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评价或组织学生评价学生的表现、小组的表现,特别是让学生找同学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都能很好地起到激励和引导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正确规范地实验操作、细致地观察、认真地倾听等习惯的培养,同时在学生中也树立了学习的好榜样,使自主、合作学习得到良性导向的引领,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落实和达到有效教学、智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