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
第1节 饮食与营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物质。
②学会实验鉴定蛋白质、脂肪、糖类的常用方法。
③举例说出含蛋白质、脂肪、糖类较多的常见食物。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实验鉴定食物中蛋白质、脂肪、糖类的存在,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②用鉴定蛋白质、脂肪、糖类的实验现象,根据生活经验推测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人类生活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生物圈的其它生物。
二、教学重点: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糖类的实验鉴定。
三、教学难点:对“鉴定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四、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课文导入 1、讨论、交流各自观点。2、形成共识:①人需通过摄取食物来获得各种营养物质,以满足人体自身所需。②克服挑食、偏食等不良的饮食习惯。 1、组织学生讨论:①我们为什么每天要吃饭 ②人从婴儿发育长大,体重会增加二十多倍;病人几天吃不下食物,体重会减轻。你知道其中体重增加或减轻的原因吗?③几百年前的欧洲,长期在海上航行的水手经常受到坏血病的折磨,患者常常牙龈出血、甚至皮肤淤血和渗血,最后痛苦地死去。奇怪的是,只要船靠岸,这种疾病很快就不治而愈了。你知道其中原因吗?④有的同学有挑食的习惯,这样的习惯好不好?2、对学生发言予以肯定并纠正
选购三餐食物 动手制定三餐食物选购方案,并填入课本P45表格中 提出问题:如果让你采购三餐的食物,你会选择哪些?在选购时,要注意什么吗?组织活动:“选购三餐食物”。
讨论、交流: 选购方案和理由。 组织学生交流选购方案你选购了哪些食物?说说你这样选购的理由。阶段性小结: 你的选购方案是否合理,首先就要看你的方案有没有考虑到食物中所含的各种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原因:有的食物中可能不含或只含微量的某种我们人体所需的某种营养物质)。
食物中营养物质的种类 阅读、分析资料。讨论、交流讨论题。得出结论: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主要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话题转换:那么,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有哪些呢?指导学生阅读资料:食物中营养物质的种类(信息库P66)组织学生讨论:食物中含有的营养物质有哪些种类?
鉴定食物中的主要成分 讨论、交流:含糖类、脂肪、蛋白质比较多的食物(略)。 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常见食物中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表(信息库P65)组织学生讨论:含糖类、脂肪、蛋白质比较多的食物有哪些?
进行探究实验。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话题转换:那么,我们能否用实验的方法来分别加以鉴定呢?组织开展探究实验:探究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巡视、指导小组实验:提供实验用具、指导操作。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鉴定食物中的主要成分 讨论、交流实验结果。(提示:阅读课本P47提示) 组织学生讨论:①你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②通过实验,你认为米饭、鸡蛋清、花生种子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实验结果与生活相联系:如:肥肉在热锅中煎出油,说明其含有大量的脂肪等。介绍:蛋白质在燃烧时会放出臭味;脂肪不溶于水,并能漂浮在水面上形成“油滴”等。 引导学生将科学实验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拫据生活中所见所闻识别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
小结拓展 归纳总结:①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微生素。②实验鉴定食物中蛋白质、脂肪、糖类的方法(略)。 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
形成共识:①人类生活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生物圈的其它生物。 ②人需从生物圈通过摄取食物来获取各种营养物质,以满足自身所需。 由人类的食物从何而来,引导反思:人与生物圈中其它生物的关系。
附:部分讨论题解答要点
①我们为什么每天要吃饭
回答要点:为了获得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当然还有为了获得食物中所含的能量,不过这是下节课所学内容。)
②人从婴儿发育长大,体重会增加二十多倍;病人几天吃不下食物,体重会减轻。你知道其中体重增加或减轻的原因吗?
回答要点:
体重会增加原因是人从婴儿发育长大过程中,不断从外界摄取了营养物质;
体重会减轻的原因是贮存在体内的营养物质消耗多而补充少。
五、布置作业:生物作业本
第2节 营养物质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主动构建知识,培养实验观察、调查分析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合理膳食对人体的重要性,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二、教学重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主要作用。
三、教学难点:实验“验证食物含有能量”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四、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课文导入 学生思考并回答 复习、提问:人类通过摄取食物从环境中获得了哪些营养物质? 巩固学生已学知识。
倾听教师有关介绍,并对学习新知识产生兴趣。 话题延伸:还记得坏血病的病因吗?简介:人体缺碘、钙、铁、Va、Vd等时引起的疾病。设疑:那么,其它的各种营养物质在我们人体内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营养物质的作用1、营养物质建造我们的身体 讨论:①构成人体结构的物质有哪些?②这些物质是怎么得来的?③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饭量增大的原因?④成年人的体重增加已不明显了,其每天摄入的营养物质起什么作用? 组织学生阅读、分析课文:课文P49第三节。 联系生活实例,组织交流、评价,并补充。 使学生明确:①人体增加的体重需要依靠摄入的营养物质来构建。②营养物质还能更新人体的结构成分。(更新的过程也包括了营养物质重新构建人体的过程)从而得出结论:营养物质建造我们的身体。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营养物质的作用:2、营养物质给我们提供能量 统计小组成员在运动后是否需要更多食物的情况。 组织学生统计人体在运动后是否需要更多食物的情况,并加以汇总。 使学生明确:①人体无时不在消耗能量。②人体所消耗的能量来自于所摄入的食物(即食物中含有能量)。
讨论:1、汇总全班同学的情况后,结果怎样?2、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你能用生物学的知识加以解释吗?3、不吃早饭上学,第四课时常会感到头晕眼花,为什么? 补充举例,联系日常生活:汽车行驶需燃烧汽油(消耗汽油中的化学能);电动机通电后才能运转(消耗电能)等。启发学生思考: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是否需消耗能量?运动中消耗的能量是怎么来的?
进行探究实验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讨论:水温为什么会升高? 组织开展探究实验:验证食物中含有能量。巡视、指导小组实验:提供实验用具、指导操作。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实验结果解释水温升高的原因。 验证食物中含有能量。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营养物质的作用:2、营养物质给我们提供能量 联系生活实际并讨论:1、人体是否只有在运动状态下才消耗能量?1、哪些营养物质含有能量?2、重量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种类的营养物质所含能量相同吗?3、什么是食物的热价? 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资料:P51第二、三节。 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索、回答,并补充。 使学生初步理解:1、能量是生物体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时必不可少的动力。(生物体随时都在消耗来自于营养物质中的能量)2、食物热价的概念。
营养物质的作用:3、营养物质维持生命和健康 阅读P62页信息库相关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互相质疑、举例并讨论,达成共识:营养物质能维持生命和健康。 组织学生讨论: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有营养物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对人体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组织学生分析资料:食品的成分(P50页) 使学生明确:营养物质还能维持生命和健康。
调查食品成分 讨论:1、你调查的食品中,主要有什么成分?2、参考信息库中有关食物的营养物质的内容,分析这些物质与人体的健康有什么关系? 组织学生调查、分析熟悉的二至三种食物成分。 加深对营养物质作用的认识。
部分讨论题解答要点:
探究实验中水温为什么会升高?
回答要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可被分成二大类:一类是有机物,包括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另一类是无机物,包括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其中的有机物含有能被人体利用的能量(化学能)。
当燃烧花生种子时,种子内的有机物所含的能量就会被释放出来,并被转化成另一种能量形式――热能,从而使水受热而温度升高。
人体是否只有在运动状态下才消耗能量?
回答要点:否。人体即使在安静状态下(如睡眠),也在进行着各种生理活动,如呼吸、血液循环等,而这些生理活动都是需要消耗能量的,因此我们第二天起床后还是要吃早饭。所以我们可以说,只要人活着,随时都在消耗能量。(学生可能因汽车不运动时不消耗能量而造成误解)
作业布置:生物作业本。
第3节 合理的膳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出合理膳食的原则,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
2、能力目标:
⑴通过“修订自已的膳食安排”,培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反思、评价的能力,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改善和规划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⑴在交流、反思、评价活动中,学会尊重别人、欣赏别人,形成虚心学习的良好品质,不断完善自我。
⑵在为家人制定科学食谱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关心长辈、关爱他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反思评价、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修订并形成科学合理的食谱。
四、教学过程:
㈠课文导入:
1、资料展示:
①、杭州市疾控中心环境和职业卫生监测所对杭州市50多所市属中学的62412名中学生的监测发现:中学生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高达34.78%,超重和肥胖发生率为17.17%,贫血发生率为15.73%,这几项指标都高于浙江全省平均水平。权威资料显示,我国青少年营养不良主要集中在蛋白质供给量偏低,优质蛋白质比例少,铁的吸收利用率低,钙、锌、维生素A和维生素B2等微量营养素供给明显不足。
②、我国有3.7亿左右的学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与健康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缺乏合理营养知识,膳食摄入不平衡,青少年中的“小胖墩”( 营养过剩)和“豆芽菜”( 营养不良)逐年升高。城市中学生中常见的营养问题突出的是能量过剩和膳食不平衡。近几年我国男女生超重和肥胖继续上升至16.2和10.8%。原因是饮食结构不合理,摄入的脂肪过多,总能量的摄入过多,体力活动的消耗太少。
中学生每天要从食物中摄取2200~2900千卡的能量、65~85克蛋白质,还有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微量元素。青春期的营养状况决定着孩子成人后的健康状况。如果不加以注意,很容易引起各种营养问题,从而影响一生的身体和智力状况。(50年代死亡原因前四位依次是:呼吸系统疾病、急性传染病、结核病、消化系统疾病;而90年代死亡原因前四位是:脑血管病、心脏病、癌症、呼吸系统疾病,与饮食不当等有关的行为生活方式疾病占死亡率的50%以上)
为了倡导合理营养、平衡膳食,5月20日被国家定为“中国学生营养日”。
(史奎雄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营养系教授、上海市营养学会名誉理事长)
2、小结(合理饮食的重要性)或让学生谈谈听完资料介绍后的感想。
㈡青少年的合理膳食
1、指导学生阅读、讨论课文资料:P53至54页
2、交流、总结青少年合理膳食的要求
①主副食合理搭配
主食:谷类(每日400→500克)
副食:水果、坚果、豆制品、糖果和巧克力、鱼、虾、禽、肉、蛋、蔬菜等(可提高营养水平、剌激食欲、增强消化和吸收)
②粗细粮合理搭配
细粮:稻米和小麦
粗粮:大麦、玉米和高梁等(补充细粮中含量少的某些营养物质)
③荤素合理搭配
荤菜:肉、禽、鱼、奶及其制品等。
素菜:各种水果蔬菜(可以给人体提供多种唯生素、无机盐和纤维素――第七营养素)
④三餐合理搭配
早餐要吃饱:要选择热量高的食物。
午餐要吃好:要选择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
晚餐要吃少:不宜进食过多的蛋白质和脂肪,以吃五谷类和清淡的蔬菜为宜。
全天热量分配以早餐占30%、午餐占40%、晚餐占30%为宜。
⑤饮食要定量
3、常见的合理膳食误区
①大鱼大肉就是营养:甲鱼、鸡鸭和虾蟹……只要一提起营养,很多父母的头脑中就会闪过这许多动物食品的名称,而豆制品、水果和蔬菜在他们的头脑中不是营养。中国营养促进会会长于若木教授说,中学生的合理营养贵在全面、平衡、适量,食物要多样化,任何一方面缺乏都不能满足需要。她提醒应给青少年多吃谷类,供给充足能量;保证鱼、肉、蛋、奶、豆类和蔬菜的摄入,同时参加体力劳动,避免盲目节食。
②昂贵或者进口的食物营养丰富:营养与食物的价格毫无关系。
③保健品就是营养:药补不如食补。有关专家说,考试营养餐、保健品和多种维生素补给品都是一种误导。比如,补钙最好喝牛奶。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人自身能合成钙,所以孩子要多晒太阳。
④早餐马虎,中餐对付,晚餐重视:浙江大学营养中心主任华金中教授说,这是一种极为陈旧和有害的观念。一日三餐都很重要,早餐的营养分布应占三餐的30%,经过一夜的生命活动和能量消耗,人在清晨极需补充营养。午餐占40%、晚餐占30%为宜,晚餐不要吃得过饱,以免增加肠胃负担。
⑤喜欢吃啥,就是体内缺啥: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多吃,迁就他的口味爱好,造成偏食,营养摄入极不平衡。
⑥洋快餐营养:俞森海教授说,洋快餐营养严重失衡,具有高热量、高脂肪、高钠和低矿物质、低维生素和低纤维的“三高三低”特点,容易让人肥胖,患高血压等病。
⑦胖人不缺营养:有些肥胖是因为缺乏微量元素造成的。科学研究证实,人体内的脂肪只有转化为能量释放消耗后,体内脂肪才能随之减少,而体内能量在转化过程中需要多种营养素参与,如锌、钙、铁、维生素B2、B6、B12、尼克酸等。当这些营养素摄入不足时,也可影响机体能量的正常代谢,使机体能量过剩而发胖。
㈢反思你的一日食谱
1、反思食谱:结合合理膳食的要求找出自定食谱的的不合理处。
2、交流讨论
㈣将设计的食谱修订得更加合理
1、修改设计过的食谱
2、讨论:
①交流各自修订的食谱,说明修订的理由。
②对照信息库有关食物的营养成分的内容,同学之间相互评价制定的食谱是否科学合理。
㈤课堂总结:
根据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中学生营养素摄入不足的有维生素A552.6μg(占DRI的69%),维生素B11.0mg(占83%),维生素B20.9mg(占75%),钙439.3mg(占55%)和膳食纤维11.2g(占56%)。因此,应该在学生和家长中普及营养知识,倡导合理营养、平衡膳食,适当补充鸡精等富含氨基酸、生物活性肽、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同时又不含脂肪不含胆固醇的天然营养食品,有抗疲劳和提高抗氧化功能的作用,对于预防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发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㈥布置作业:生物作业本
第4节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尝试自已制定探究计划并按计划实施探究,进一步体验探究过程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培养关爱别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通过探究活动“探究暴饮暴食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制定探究计划。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课文导入 倾听教师有关介绍,并对学习新知识产生兴趣。 资料:为什么切除胆囊的患者在饮食上更要格外注意,不要吃高脂油腻的食物,特别是不能吃煎、炸食品 ,否则容易诱发大肠癌?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食物需被消化的原因 参与讨论。 组织学生复习、讨论:食物中含有的营养物质有哪几类?哪些能溶于水?哪些不能溶于水? 1、引导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明确食物需被化的原因。
产生疑惑:不能直接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怎样才能被人体所吸收和利用? 人体只能直接吸收能溶于水的营养物质。
通过阅读、分析并讨论:食物需被消化的原因。 组织学生阅读、分析课文:P56页第二节和图3-4食物消化示意图
资料解答:
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吃得比以前“油水”大多了,许多人患上胆囊炎、胆结石,最后切除了胆囊。很多人认为胆没多大用,切就切了,而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博士生导师韩英教授却指出,切除了胆囊要小心大肠癌。
胆囊是什么?韩教授打了一个比方,她说,人的胆囊好比一个储存胆汁的“水库”,平时肝脏分泌的胆汁大部分储存在这里,我们吃饭以后,特别是进食含油脂多的食物以后,胆囊收缩,把储存的胆汁排入肠道,发挥帮助消化、吸收的作用。如果胆囊被切除了,胆汁无处储存,便持续不断地排进肠道。胆汁被肠道细菌分解后,会产生有致癌作用的“二级胆酸”,这种致癌物常年作用于肠黏膜,会使肠黏膜癌变。
现代人饮食结构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三高一低”,即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过剩”的营养不仅会使血管粥样硬化,也可使肠道“油腻”,易附着渣物,并刺激肠壁,引起排便紊乱,或出现便秘。便秘是由于这些食物较难消化,加上城市人普遍缺乏体力锻炼,肠蠕动减缓,使粪便堆积。粪便中许多有害物质,如“二级胆酸”、细菌、残渣等,长期潴留,对大肠癌的发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切除胆囊的患者在饮食上更要格外注意,不要吃高脂油腻的食物,特别是不能吃煎、炸食品,尽量减少肠道内的“二级胆酸”的附着。此外,还要多吃蔬菜、水果和纤维素多的食物,多喝水,保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及时排除肠道毒素,对预防大肠癌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上述内容,其实是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有关。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认识食物消化的部位 阅读、分析课文资料;观看视频资料并交流讨论:1、人体的消化道从上到下由哪些部分组成及其作用?2、哪些消化腺能够分泌消化液帮助消化食物?3、消化道各部位能消化哪些营养物质?哪是主要的消化部位及原因? 组织学生阅读、分析课文资料:P56-57页相关内容及图3-5 人体消化系统示意图播放视频: 人体的消化系统组织交流、评价,并补充。 1、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图文、视频资料及其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2、从动态上认识食物消化的部位。3、了解小肠成为主要消化部位的原因。
探究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分析资料后产生疑问:小肠的内外表面积为什么差异这么大? 创没问题情境:为什么小肠也是吸收的主要部位?资料:体小肠大约长6米,直径约3厘米,以此可计算出小肠的外表面积大约是0.67平方米,然小肠的内表面积则有200平方米以上。 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讨论:小肠具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皱襞表面的细小突起),有何意义? 组织学生观察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襞和小肠绒毛的结构图。 使学生了解皱襞和小肠绒毛能增加小肠吸收营养物质的总面积。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探究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讨论:1、消化后的营养物质怎样运到全身?2、小肠绒毛有哪些结构特点与小肠的吸收功能相适应? 组织学生进一步观察小肠绒毛的显微结构。 组织交流、评价,并补充。 使学生理解小肠绒毛适于吸收的特点:壁薄(有利于营养物质通过);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运输脂肪酸)
交流、总结:1、吸收面积大(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襞和小肠绒毛);2、具有吸收营养物质的结构:①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②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 组织学生总结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 使学生加深对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的认识。
部分讨论题解答:
哪些消化腺能够分泌消化液帮助消化食物?
回答要点:
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中含有能初步消化淀粉的消化酶。
胃腺:分泌的胃液中含有能初步消化蛋白质的消化酶。
肝脏:分泌的胆汁,经胆囊进入小肠,参与脂肪的消化。
肠腺:分泌的肠液中含有进一步消化蛋白质、脂肪、淀粉的消化酶。
胰腺:分泌的胰液经导管进入小肠,内含进一步消化蛋白质、脂肪、淀粉的消化酶。
消化道各部位能消化哪些营养物质?
回答要点:
口腔:初步消化淀粉。 胃:初步消化蛋白质
小肠:进一步消化蛋白质、脂肪、淀粉。
哪是主要的消化部位及原因?
回答要点:主要的消化部位是小肠;
原因:在消化道中只有小肠内有彻底消化蛋白质、脂肪、淀粉的消化酶。
消化后的营养物质怎样运到全身?
回答要点:消化后的营养物质需通过消化道壁进入血液(这个过程又被称为吸收),再由血液运到全身。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观看后交流、讨论:1、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分别在什么部位开始被消化?2、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哪里?它能吸收哪些营养物质?3、消化道中还有哪些部位能吸收营养物质?又分别吸收哪些营养物质? 用PowerPoint和Flash动画展示: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和吸收过程。 组织学生阅读、分析课文:P59第二节 1、使学生认识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暴饮暴食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 提出探究问题作用假设 评价学生的探究设计 收集资料(信息库、课外资料),组织学生讨论、分析。组织学生分析探究实验设计:探究唾液的消化作用(信息库P64页) 用PowerPoint展示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1、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懂得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制定计划 通过收集、分析资料进行探究。
通过没计实验进行探究讨论:①试管中加什么 ②对照组、实验组?③实验变量?④水温37度?
交流、讨论 组织交流、评价
课堂总结 1、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2、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评价,并补充 知识巩固
巩固练习 一、填空: 1、在消化道中只有消化作用的是 ,只具有吸收作用的是 ,既有消化作用又有吸收作用的是 、 ,既无消化作用又无吸收作用的是 、 和 。 2、淀粉、蛋白质和脂肪消化的最终产物分别是 、 ,它们消化的起始部位分别是 、 、 。二、问题1、 你认为有些食物为什么必须经过消化才能吸收?2、 消化道中哪些部位能吸收营养物质?又分别吸收哪些营养物质?
部分讨论题解答:
#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哪里?它能吸收哪些营养物质?
回答要点:
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小肠;
小肠能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以及大部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消化道中还有哪些部位能吸收营养物质?又分别吸收哪些营养物质?
回答要点:
还有胃和大肠也能吸收营养物质。
胃: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酒精。
大肠: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探究资料补充:暴饮暴食危害多
岁末年初,宴请、聚餐的机会增多,因此暴饮暴食成为一种常见的“节日综合征”。暴饮暴食是一种不良的饮食习惯,它会给人的健康带来很多危害。
人进食后,首先食物通过口腔的咬碎、咀嚼后咽入食管,再推入胃内,在胃中,食物与胃内容物彻底混合、储存,成批定量地经幽门输送达小肠。蛋白质在胃内被初步消化,而高脂溶性物质,如:酒精在胃中被少量吸收,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电解质等物质被完全消化吸收的场所则在小肠。小肠内壁表面存在环形皱折,在多种消化液的辅助下,营养物质在小肠被充分完全地吸收,最后形成的食物残渣在大肠停留1-2天,吸收掉每天约1500-2000ml的剩余水分,经肠蠕动,将其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暴饮暴食就会完全打乱胃肠道对食物消化吸收的正常节律。
在食物的消化吸收中,一些附属器官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胰腺内分泌胰岛素调节血糖,外分泌多种消化酶,胰淀粉酶消化碳水化合物,胰脂肪酶消化脂肪,胰蛋白酶、糜蛋白酶消化蛋白质;肝脏如同一个庞大的生化加工厂,肝细胞参与各种物质的代谢和合成,包括酒精的代谢,而且每天分泌约600-1200ml的胆汁,经胆管排泌进入胆囊储存,需要时排入十二指肠,帮助脂肪的消化。暴饮暴食则会在短时间内需求大量消化液,明显加重附属消化器官负担。
胃肠壁中存在完整的神经系统网络,其中肠肌间神经丛控制主要的胃肠道动力,肠粘膜下神经丛控制主要的粘膜感觉功能,进食后食物刺激粘膜下感觉神经细胞释放神经递质,“通知”肌间运动神经细胞,对胃肠道运动进行调控,保证人体每天规律的食欲和排便。过年前,人们工作变得更加忙碌,整天除了工作还有很多应酬,许多人整天泡在酒局、饭局中,暴饮暴食,生活极度不规律,情绪亢奋、精神紧张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胃肠道动力—感觉系统失调而致病。
暴饮暴食后会出现头晕脑胀、精神恍惚、肠胃不适、胸闷气急、腹泻或便秘,严重的,会引起急性胃肠炎,甚至胃出血;大鱼大肉、大量饮酒会使肝胆超负荷运转,肝细胞加快代谢速度,胆汁分泌增加,造成肝功能损害,诱发胆囊炎、肝炎病人病情加重,也会使胰腺大量分泌,十二指肠内压力增高,诱发急性胰腺炎,重症者可致人非命。研究发现,暴饮暴食后2小时,发生心脏病的危险几率增加4倍;发生腹泻时,老年人因大量丢失体液,全身血循环量减少,血液浓缩粘稠,流动缓慢,而引发脑动脉闭塞,脑血流中断,脑梗塞形成。一旦出现上述不良后果,也不必惊慌失措,症状重者应及时就医,进行正确处理,以防延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