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上生物 18.1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八上生物 18.1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12-23 06:52: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八章第一节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动物的多种行为;
2、举例说明动物行为对其生存和生殖的意义。
3、使学生知道动物社会行为的现象和动物社会行为的意义。
4、识记群体的组织特点及其优越性。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观察和群体组织特点的总结,培养学生的鉴别、分析能力。
2 通过对蚂蚁的社会行为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科技小论文的撰写能力以及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了解,使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群体的组织特点是教学的重点。营群体生活的动物才具有社会行为,而社会行为又不是同种的许多个体简单地聚集在一起。因此,只有在学生充分理解群体的组织特点,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了解群体中“通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群体中的“通讯”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一方面学生对这些知识缺乏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容易片面理解“语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备注
一、交流预习
1、温故知新
2、探索新知
教师巡视参与师徒间的交流,以了解各小组的预习情况。
师友相互交流在新课预习中所掌握的知识要点概念、例题,课本习题的情况,以及自学中遇到的困难。
二、互助探究
1、互助学习
2、合作探究
师友共同学习例题或导学案中学习提纲,一起总结知识要点,找易错点,并通过相互讲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1、社会行为的特征: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这就是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我们就蚂蚁和狒狒为例来说明动物的社会行为。
2、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群体中的分工合作要随时交流信息。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下蜜蜂是如何通讯的?
表达交流:各小组交流探究的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反思,撰写探究报告。
在师友互助学习的基础上,每个学习小组的成员合作互动,学生能在比较充分的时间讨论交流。在这个环节中,既有教师设计问题的交流评台,又有学生课前预习中疑难问题解决,也有师友在互助学习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在学习小组探究的基础上,每个小组选出中心发言人,对探索的成果做展示交流。师生对小组发言情况进行评价,在评价中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肯定不同见解的合理性,要及时引导点拨,解答学生的迷惑。
集群生活是动物长期以来形成的对食物、敌害以及生存条件的适应。?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能成为统一的整体。
三、互助巩固
1、分层练习
2、交流提高
教师引导学生处理导学案中的巩固提高部分的题目。
教师订正答案后,基础题让学友讲给师傅听。
较难的题经教师点拨后,小组讨论,分层练习。
交流提高。学友解决了不了的题师傅帮忙解决。鼓励学友思考有难度的问题,老师在巡视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检查师傅的学习与指导学友的工作情况。
四、总结归纳
1、知识梳理:
2、知识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知识要点,老师根据情况补充、纠正、点评。在学生梳理概括的基础上,老师出示知识结构,并作简要强调。
1、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2、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随时交流信息。
师徒交流,总结知识点和学科思想,学生集体交流。
动物群体生活的意义:群体生活有利于动物的取食和防御敌人,使动物群体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存。
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能成为统一的整体。
五、巩固反馈
1、当堂检测:
2、互助过关:
教师出示检测题,当堂限时完成,当堂检查,或师徒交换批改,或自批,或教师收取后课后批阅。
师傅根据学友反馈的情况,课后互助过关。
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题
练习册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