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学习目标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这是一幅故宫博物院藏品,采自《宋人画册》。这幅宋代《耕获图》描绘的是一座江南地主田庄生产劳动的场面,重点反映了种植水稻的佃客从耕田到收获的全过程。《耕获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我们了解宋代江南农业生产状况难得的形象材料。反映的宋代江南水稻生产技术水平。一、农业的发展探究新知西汉、唐朝与北宋时期南方与北方的人口对比想一想由表格可以看出,北宋时期,人口分布发生了什么变化?可以说明什么?南方人口超过北方;说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学生分组讨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想一想1.从东汉后期到两宋,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
2.两宋时期,人口增长,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 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可以从农作物、经济作物等方面进行归纳。(1)农业作物:①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2)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想一想读图说史 图中的是现在我国南方种植的水稻,一般是一年两熟。两宋时期,我国南方已经由从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成熟早,抗旱力强,北宋时期推广到东南地区。占城位于中南半岛东南部,北起今越南河静省的横山关,南至平顺省潘郎、潘里地区。探究新知 宋朝时哪一农作物的种植跃居我国跃居粮食作物首位?想一想 宋朝时我国的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史料实证材料一 宋朝时的南北气温普遍变低,南方变幅小于北方,雨量充沛,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唐宋时期,北方湖泊减少。中原地区的森林因长期砍伐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的破坏较小,相对完好的森林植被可以发挥调节气候、蓄保水分和抗御灾害的作用。
材料二 北方人民不愿受金人的奴役,纷纷南逃,绍兴年间,“中原士民,挟携而渡,不知其几千万人”。据 1159年统计,南方人口约为一千六百八十四万,1179年增到二千九百五十多万。
材料三 南宋初年,金兵虽越过长江,但很快北撤,没造成严重的破坏。此后,由于北方人民的抗金斗争,金兵未再过长江,南方基本上保持了和平安定的环境。
材料四 南宋政府也采取了许多有利于经济的措施,包括:妥善安置南来人口,设法使流民得到土地,对缺少工具的农民,帮助解决耕牛、种子、农具等;把生产发展作为考核官吏政绩的重要依据,鼓励地方官员关心社会经济发展。活动探究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温普遍变低,南方相对适宜于农作物的生长,自然条件较好。
经济因素:自唐朝晚期以来,大量中原地区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政治因素:自唐末以来,南方相对安定。
政策倾向:宋朝统治者非常重视经济的发展。二、手工业的兴盛读图说史古代纺线图 古代织布图 以上两幅图片都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纺织技术的发展。那么,到了北宋时期,纺织业方面有哪些发展呢? 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探究新知读图说史定窑瓷器汝窑瓷器官窑瓷器钧窑哥窑宋朝的制瓷业的发展有哪些表现?想一想(1)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地烧制的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
(2)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3)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读图说史 1974年在福建泉州市后渚港海泥中挖出一艘宋代海船,船体甲板以上荡然无存,仅残留底部,残长24.2米,残宽9.15米,复原后长度为35米,宽约11米。船底尖,船身扁阔,与文献记载“下侧如刃,贵其可以破浪而行”相吻合。船侧板以上三层木板叠合,底板以木板两层叠合。分13个隔舱。舱与舱之间的木板,厚10—12厘米,隔板与船壳用扁铁和钩钉紧紧相连,形成一道不透水的隔壁,水密隔舱增加了抗沉性和横向强度,是唐宋以来我国木造海船的特点之一,也是中国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想一想,这种船有什么优点? 从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可以得出宋代的海船规模宏大,设计科学的优点,它还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探究新知宋朝的造船业的发展有哪些表现?想一想(1)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2)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
(3)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了先进的指南针。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清明上河图》想一想《货郎图》北宋纸币铜版拓片探究新知南宋纸币“会子”铜版拓片想一想 纸币最早出现在我们什么地方?与金属货币相比它有哪些特点?交子出现了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读图说史 市舶司是中国在宋、元及明初在各海港设立的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官府,相当于现在的海关,是中国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关。市舶司读图说史 泉州市舶司遗址位于鲤城区,泉州港兴于唐,盛于宋元,衰于明中叶。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朝廷于泉州设立福建市舶司,尚续到明朝成化八年(1472年),市舶司才迁往福州。福建市舶司在此的四百年间,管理着泉州诸港的海外贸易及有关事务。北宋纸币铜版拓片读图说史南宋纸币“会子”铜版拓片 “交子”是宋真宗时在四川出现的代替金属货币的纸币。“会子”是南宋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宋代商业贸易繁荣表现在哪几方面?想一想(1)两宋时期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临安,人口多达百万。城市可以沿街开铺;出现了早市和夜市。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草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2)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3)纸币的出现。宋代商业贸易繁荣的原因有哪些?活动探究分小组探讨:(1)自唐朝晚期开始,南方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重大发展,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自北宋开始,南方无战乱,相对安定,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3)南宋时期,南宋政权重视商业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探究新知宋代经济发展的最终结果是什么?想一想 南宋时完成经济重心南移,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探究新知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北宋开封城平面图读图说史比较两幅图,可以发现它们有哪些不同之处? 宋朝时,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市”,而广布于街衢大道和宅巷之中。活动探究材料一 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 ——长安中鬼
材料二 ……高头街北去,从纱行至东华门街、晨晖门、宝箓宫,直至旧酸枣门,最是铺席要闹……南通一巷……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东角楼街巷》
材料三 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
——《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四 二纪以来,不闻钟鼓之声。
——(北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以上材料反映了宋朝商业的哪些特点?宋朝时,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市”,而广布于街衢大道和宅巷之中。“日中为市”经营时间的限制也被打破。《宋代海外贸易图》读图说史观察图片:宋朝时中国对外贸易中心是哪些城市?中国商船贸易的范围,到达哪些国家和地区?政府对海外贸易有何态度?为什么? 中心城市:广州、泉州。范围: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态度:鼓励海外贸易。原因: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教师小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的过程。通过对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最后完成。板书提纲板书提纲
一、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 水稻、茶树、棉花种植技术的提高和发展区域的变化
2.手工业:纺织、制瓷、造船业技术的提高和发展区域的变化
3.商业: 都市、海外贸易的发展和纸币的出现
二、经济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生产经验和大量的劳动力
2.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3.政治因素:南方相对安定
4.政策倾向:宋代统治者政策的推进
三、经济发展的结果: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