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383年80万对8万兵力对比:交战双方:时间:前秦──东晋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结果: 一、淝水之战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从前秦方面看,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氐族贵族的控制,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军队能够打胜仗。此外,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民族矛盾严重,军心离散。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将相意见一致,坚决抵抗、士气高昂。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人心的向背、战术的得当等等。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史海冲浪:前秦灭亡后的南北形势东晋南方:北方:陷入混乱宋齐梁陈南朝前秦失败的启示①谋动后定功业定;
②民族和谐天下安
③团结与否定输赢。4世纪后期439年 平城(今山西大同)鲜卑族2、北魏统一北方:拓拔珪拓跋焘 2北魏的统一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与此同时,420年南方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建立宋。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的建立: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
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了北魏。3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①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②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 孝文帝(467-499年),原名拓跋宏,后改元宏。他四岁即位,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是北魏第一个系统接受汉文化儒学教育的皇帝。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意,览之便讲……诗歌铭颂,任兴而作……
——《魏书·高祖纪下》 北魏孝文帝改革1、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1)迁都原因:
①政治:
②经济:
③军事:
④地理:
(2)迁都过程:
以“南伐”为借口,494年由平城迁到洛阳。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1.平城位置偏北,不便控制北方地区,也不利于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
2.气候干旱,粮食产量有限;
3.保守势力大,不利改革;平城《悲平城》
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平城洛阳迁都洛阳 (4)影响:
加强了与汉族的往来,为进一步汉化奠定基础。(3)目的:推进汉化政策,加强
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北魏的公主要出嫁,整个洛阳吹吹打打,大家都在路边观看公主风光出嫁。此时两位官员垂头丧气站在路边。
元丞相:“刘太守,你怎么不高兴啊?”
刘太守:“别提了,我因为在朝廷上说鲜卑语,没说汉语,被罚三个月俸禄。元丞相,你看起来也很郁闷啊。”
元丞相:“唉,我夫人没有穿汉服,被皇上知道了,我被罚了半年俸禄啊!”
刘太守:“皇上的改革,我们一定要坚定地落实啊!”历史情景剧推行汉化措施 第一问:公主最有可能嫁给哪个民族的人?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孝文帝选择中原汉族贵族女子为妃,并分别为五个弟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第二问:刘太守、元丞相原来姓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姓氏的变化?改鲜卑姓为汉姓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第三问:刘太守为什么被罚三个月俸禄?第四问:元丞相为什么也被罚俸禄?胡服陶俑图汉服陶俑图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北魏文官俑 你能将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措施浓缩一下吗?看谁缩减得最好?(要求用三个字来概括,中间一个字用“汉”字)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结汉亲 语言: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服饰:以汉服代替鲜卑服姓氏:改鲜卑姓为汉姓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简要概括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拓跋改为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采用两汉、曹魏的官制、法律等。语言:服饰:姓氏:婚姻:政治:2、推行汉化政策:概括:
北魏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①迁都洛阳
②推行汉化政策;图说历史北魏的洛阳,城内有大市、小市、四通市,总称“洛阳三市”。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全城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组图一:扬场农耕组图二:组图三:两名汉族士大夫正在食用烧烤食品魏碑 北魏迁都以后,洛阳再度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在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他们一改往日不尊老,不养老的陋习,老人得到了子女的照顾。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仔细观察三组图片并阅读材料,思考孝文帝改革的作用?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①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②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③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实质:少数民族的汉化过程④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启示:
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推动社会的发展。
②杰出的历史人物能推动历史的进步。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相互交融的过程,包括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经济生活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生产生活内迁人民学习汉族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思想文化汉语的使用;西北民族的乐器受汉族人民欢迎。民族心理“胡”“汉”观念逐渐淡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政治制度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表现北方少数民族《狩猎图》 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 生产生活边境汉人《二牛抬杠图》边境汉人《放牧图》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汉族士大夫在烧烤相互学习和交融生产生活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胡床 椅子 方凳政治制度沿用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最终被先进民族的先进文化所征服。
——马克思民族心理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 ,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