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主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相关知识,具备相关解题能力
重、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进程及影响
课程导入
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对应着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对后续中西方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为什么只有中国延续了下来?其它三个文明已早早淹没在历史的尘土中了那?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开启今天的课程。
一、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背景
(1)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朝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国力日盛。
汉初统治者鉴于秦亡的教训及汉初社会经济的残败,将黄老之术中的无为而治、节欲崇俭、与民休息的观念转化成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
黄老之术继承、发展了黄帝、老子关于道的思想。 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术强调道生法。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公正无私,恭俭朴素,贵柔守雌,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
(2)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稳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远远高于郡。诸侯国疆域广大,人口众多并位于经济发达地区,且拥有强大的武装,由诸侯王随意调遣。诸侯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在封国内独揽大权。这些异姓诸王拥兵自重,专制一方。此外,还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成为实际上的独立王国,最终成为中央集权的最大障碍。
汉高祖白登之围后,匈奴仍常常骚扰边境,汉朝没有足够的力量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军事反击,从汉高祖九年(前198年)起,汉朝采取“和亲政策”,以忍让来换取边境的暂时安宁。但是匈奴并没有停止过对汉朝的侵扰,威胁西汉稳定。
2.董仲舒的“新儒学”
(1)特点: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内容:“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以及后人归纳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如果皇帝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3)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
同:都主张统治者应实施“仁政”,都有民本思想。不同:
①来源不同: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
人感应”学说
③政治主张不同:传统的“仁政”建立在民本思想上;而新儒学“仁政”建立在“天人感应”学说上,认为“君权神授”,并以天来限制君主的权力过度膨胀。
④地位不同:传统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不被重视;而新儒学在政治上占据了主导地位,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4)影响
①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神化皇权;
②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③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
④“天人感应”等思想部分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
⑤儒学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选官的标准。
(2) 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设立“五经博士”,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五经博士”:《诗》、《书》、《礼》、《易》、《春秋》称五经博士汉武帝罢黜原有的诸子传记博士,唯立五经博士,使公卿、大夫、士吏都为文学之士,通晓儒家经典成为做官食禄的主要条件,儒学和政权紧密相连,从而确立了儒学和儒学经典的权威地位,致使儒家以外的诸子学因无进身之路而日益衰微。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3)兴办太学,提高儒学地位;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西汉早期,黄老之学盛行,只有私家教学,没有政府设立的传授学术的学校。汉武帝罢黜百家定儒一尊之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在中央建立太学。太学中设五经博士。
在地方汉武帝命天下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有力推动了儒学在民间的传播。
4、当堂检测
1. 黄老思想的本质是( A )
A. 积极无为
B. 消极无为
C. 礼法并用
D. 博采众家之长
2 从“无为”到“有为”思想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C )
A. 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
B. 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
C. 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要
D. 统治者不喜欢道家的思想
3.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D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 ②④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①②③
4. 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内容是( A )
A. “天人感应”与“君权神授”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 “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5. 关于董仲舒新儒学的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D )
A. 具有神学倾向
B. 它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 汉武帝后处于独尊地位
D. 皇帝至高无上,可以任意办事
6. 汉武帝的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的作用( C )
①举贤良对策 ②重用文学儒者
③兴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 ④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7.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由于( D )
A. 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发挥
B. 儒家思想是西汉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C. 汉武帝重用信奉儒学的人
D. 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8.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二十多次,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在方方面面都有兴有革,唯独教育政策一直没变,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为教的政策。”该观点说明在中国古代( B )
A. 儒家学说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B. 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主旋律
C. 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内容
D. 汉武帝是教育的开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