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一章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第二节 植物细胞
1 、生物课程基本理念:
⑴面向全体学生
⑵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⑶倡导探究性学习
2、生物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
生物实验教学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索和发现知识,在动手和动脑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交流与合作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新课程标准
二、教材分析
(一)实验在教材中位置
《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的实验,该实验是在实验《练习使用显微镜》之后的第一个探究生物体微观世界的实验,对于激发学生探究生物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有引领作用。临时装片的制作是学生学习生物学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的临时装片,是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前提,其制作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观察效果和植物细胞结构图绘制的准确性。
(二)实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会制作临时装片。
②、初步学会绘制细胞结构图。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绘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爱护实验仪器的意识。
②、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实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三)实验教学重点和难点
【实验重点】
1、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练习画植物细胞结构图。
【实验难点】
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四)课时安排:1课时
由于《第二节 植物细胞》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较多,因此,安排两个课时。
第1课时安排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实验。
第2课时就是归纳总结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三、学情分析
前面学习了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使用显微镜的技能。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结构,学生操作和观察应该不会感到特别的困难。只是在学习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时,会有一定的难度。
四、实验教学方法
1、老师引导、学生实验观察、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再比较归纳总结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
2、本节课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主,并采用复习、展示导入、教师多媒体演示与辅导为辅的教学手段。班内学生每小组2人操作一台显微镜,4人为一大组合作探究。
五、实验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分组实验材料(洋葱鳞片叶、新鲜的黄瓜、清水、龙胆紫溶液、镊子、解剖针、刀片、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设计并打印好《实验报告单》。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3H铅笔、绘图纸。
六、实验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回顾
1.显微镜的构造包括哪几部分呢?
2.我们怎样使用显微镜呢?
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
设计意图:让学生巩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为接下来的实验顺利进行做准备。
(二)导入
1.我们把一个洋葱直接放到显微镜下观察能看到真实的植物细胞吗?
2.要看得清楚被观察的物体,应该要让被观察的材料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引导学生自学教材P42的内容。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观察的材料具备的条件,激发学生想观察细胞的兴趣。
?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
(四)实验: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实验“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骤” 相关内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有的目的阅读,并且熟悉步骤。
?
目的要求:
1.制作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学习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认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3.练习画细胞结构图。
材料用具:
洋葱鳞片叶、新鲜的黄瓜、清水、龙胆紫溶液、镊子、解剖针、刀片、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3H铅笔、 绘图纸、实验报告纸。
(五)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1、制作临时装片步骤:
准备
⑴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准备
⑵把载玻片放在试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制作临时装片
⑶将洋葱内表皮整片撕起来,再用刀片划取所需要大小的材料,再用镊子轻轻夹起来。
制作临时装片
⑷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地把它展平。
制作临时装片
⑸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目的是避免盖玻片下出现气泡。
染色
⑹把一滴龙胆紫溶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
⑺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擦→滴→取→展→盖→染→吸
1 擦: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
2 滴: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3 取: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内表皮叶上撕一块
4 展:展平放于水滴中央
5 盖:盖盖玻片,从水滴一边逐渐放下,
防止产生气泡
6 染:把一滴龙胆紫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
7 吸: 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
使染液浸润标本全部
设计意图:
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做装片,如果只是看课本步骤,可能还不知道该怎么动手制作,所以教师演示一遍,在观察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更容易完成临时装片的制作,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1、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撕取方法的改进
改进之前 改进之后
步骤
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
先将洋葱内表皮整片撕起来,放回原位,再用刀片划取所需要大小的材料,一般划 边长约为0.5cm的小正方形,再用镊子轻轻夹起来。
效果 所撕取的内表皮容易卷曲、重叠,大小不适、形状不规则,导致不利于染色和观察。
内表皮易与叶肉分离,内表皮大小合适、边缘整齐规则。
2、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染色的改进
改进之前 改进之后
步骤 原第6、7步:即把一滴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碘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改进第6、7步:即把一滴龙胆紫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如果浸润不全,可重复2-3次。
效果 虽然能染上色,但是染色效果不明显。 染色效果很好,细胞核呈蓝紫色。
各小组合作完成制作临时装片 ,教师巡视。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
设计意图:该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通过动手制作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4、制作黄瓜表层果肉细胞临时装片
方法步骤:
(1)用洁净的纱布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2)将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3)先用刀片将洗净的黄瓜深绿色的表皮刮掉, 然后用清洗后的刀片轻轻刮取少许浅绿色的表层果肉,均匀地涂在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再用解剖针或镊子将水滴中的黄瓜表层果肉弄碎且分散开,盖好盖玻片,制作临时装片。
5、组织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结构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描述所看到的细胞的形态。学生自学教材中P45的植物细胞的结构,对照所观察到的细胞进行结构辨认,明确各结构及其动能。
提问:观察到的细胞结构应该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6、观察到的临时装片细胞结构图
思考:是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
7、练习画细胞结构的简图
依照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选一个细胞画出各部分,周围的细胞只勾出轮廓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对比观察的能力,画出植物细胞的结构简图,对细胞结构进一步的认识。
【附】
生物图的画法和注意事项
1.图的大小要适当,在纸上的位置要适中。一般稍偏左上方,以便在右侧和下方留出注字和写图的地方。
2.图中比较暗的地方,用铅笔点上细点来表示(越暗的地方,细点越多。不能涂阴影表示暗处)
3.字尽量注在图的右侧。用尺子引出水平的指示线,然后注字。
4.在图的下方写上所画图形的名称。
教师给学生展示,如何画生物结构图
植物细胞
玻片类型
切片
涂片
装片
临时装片的制作:
擦 滴 取 展 盖 染 吸
植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核
细胞质:有液泡、叶绿体、线粒体
(六)小结本课知识
(七)作业:
1、课后练习题
2、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和黄瓜表层果肉细胞有哪些相同的结构?
请整理桌面,显微镜复原,清洗盖玻片、载玻片,实验废料垃圾倒入垃圾桶!
一、玻片类型
切片
涂片
装片
二、临时装片的制作:
擦 滴 取 展 盖 染 吸
三、植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核
细胞质:有液泡、叶绿体、线粒体等
(八)板书设计
第二节 植物细胞
七、实验教学效果、反思与自我评价
(一)实验教学效果
通过对实验过程认真细致的讲解、演示和引导,学生的实验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都能亲自动手参与到实验中来,并积极交流,合作完成实验过程,将制作好的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细胞染色效果好,整个细胞结构比较清晰,细胞核明显。
(二)反思
在实验教学中,好多学生也提出了一些新颖的思考问题和对实验过程有创新性的意见,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老师是不容忽视也是不可小视的。倘若老师都能及时发现并抓住学生思维的创新点,对本节实验课的改进和创新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合作学习,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可以获得更大的教学效益。本节实验课,充分发挥生生之间“小老师”的作用,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信心倍增,责任意识也增强了,而且大大的推进了整个实验教学的进程,缓解了大班额实验教学时教师的压力。
(三)自我评价
教师在课前精心备课、准备课件及实验材料是实验课能顺利完成的前提条件,这节实验课教研组和上课老师做了精心的准备。通过对实验过程认真细致的讲解、演示和引导,以及对部分实验细节的强调,对个别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辅导,学生实验的成功率大大提高,并顺利地完成了此次实验教学任务。老师获得了成就感和满足感,为后来的教学任务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我的说课完毕。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