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古诗词三首 教案(2课时,共14页)

文档属性

名称 3 古诗词三首 教案(2课时,共14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23 11:08: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一、课文内容分析
  《古诗词三首》这篇课文为编排了两首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三首诗词都是描写自然景色的。
  《宿建德江》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写,这首诗写了诗人停船夜宿江心洲时的愁苦心情。“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意思是远望苍茫空旷的野外,天幕下降,似乎比树还低,笼罩一切。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一轮明月却是那么亲近船上的客人。在夜幕中,诗人看到黑漆漆的天空低垂着,体现了诗人郁闷孤寂的心情,在孤寂中,近处的明月与诗人相伴,它给诗人带来一点慰籍与亲近的感觉。诗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把写景同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仕途失意的感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作者是宋代的苏轼。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词作情景交融、恬静自然,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词人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同学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词,对学习诗词有一定的方法,已经初步学会了正确朗读,把握了朗读节奏;知道利用注释和查字典的方法在弄懂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懂得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等。但是三首古诗词创作年代久远,学生不了解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的经历,很难与诗人所描绘的景色共情。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链接资料等,让学生感受诗词中的美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目标
  1.会写“德、鹊、蝉”等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初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结合诗人创作的背景,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预学,了解作者
  同学们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跟着老舍领略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欣赏了北京城内外丁香的美丽姿态,而从古至今,大自然的美景一直引得文人驻足流连,在数不胜数的诗词中被记录、吟咏、流传。如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还有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天,我们将学习新课《古诗词三首》,一起来欣赏月夜下的建德江、夏雨中的西湖以及上饶乡村的景色。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
  请三位同学朗读这三首诗词。
  (一)借助预学单,说说对作者的认识
  教师适当补充:
  孟浩然,唐代诗人。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的词属于豪放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辛弃疾,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指导书写德、鹊、蝉三个字。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自由朗读《宿建德江》,借助注释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小组里说说每句诗的意思。提示:烟渚,烟雾弥漫的沙洲。
  小组汇报。
  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小结: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多种形式,读出节奏
  (1)泛读引导,学生批画节奏线。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2)按照节奏,把握好停顿,通过自由读、指明读、想象画面读、配乐读等方式读好古诗。
  (三)再读古诗,体会诗情
  默读古诗,哪个字读出了作者的情感?
  预设:愁
  小组合作,体会诗情
  共学提示:
  (1)朗读诗歌,想象画面,从哪里能体会到作者的愁绪?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小组借助关键词、边读边想象画面、链接资料等方法,深入体会诗情,展开讨论。
  汇报交流
  (1)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抓关键词:引导学生抓住时间词“日暮”,体会此刻正是黄昏时分,人们返家的时候,然而作者羁旅夜泊,思乡的愁绪自然涌上心头。
  链接资料: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离乡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宿建德江》正作于作者漫游吴越时。作者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想到自己科举失利,仕途受到打击的现实,也不禁心生愁闷。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想象画面:远处的天空因为空旷,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诗人此刻孑然一身,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孤寂寞之情溢出言外。
  归纳小结,尝试背诵。
  小结:诗人没有层层渲染悲苦的气氛,全诗只有一个“愁”字,却在景物的映衬下,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
  放慢节奏,再来朗读这首诗,试着把它背下来。(在读好节奏的基础上,用缓慢悠长的语调读出愁绪。)
  (四)总结学法,自学新诗
  1.总结学习方法: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板书: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悟其感情)
  2.用总结的学习方法尝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学生按步骤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五)检查回馈,点拨指导
  1.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2.再读全诗,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
  3.汇报交流。
  (1)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即打翻的墨汁,形象逼真。
  (2)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
  (3)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4)“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4.明确诗意。
  黑色的云像打翻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色雨点就像珍珠一样乱跳,蹦入船中。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吹散了,望湖楼下的湖面平静得好似蓝天。
  (六)想象画面,背诵课文
  1.默读诗歌,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
  黑云翻墨未遮山:远处天上涌起来一片黑云,就像泼翻了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霎时昏暗。这片黑云不偏不倚,直向湖上奔来。
  白雨跳珠乱入船:一眨眼间,便泼下一场倾盆大雨。只见湖面上溅起无数水花,那雨点足有黄豆大小,纷纷打到船上来,就像天老爷把千万颗珍珠一齐撒下,船篷船板,全是一片乒乒乓乓的声响。
  卷地风来忽吹散:这片黑云,顺着风势吹来,也顺着风势移去。
  望湖楼下水如天:雨过天晴,依旧是一片平静。水映着天,天照着水,碧波如镜,又是一派温柔明媚的风光。
  2.借助课文插图,试着背一背。
  这节课我们见识了月夜下建德江上的一片愁思,也目睹了杭州西湖骤雨忽至,又转瞬而去的情景。大自然还将展现怎样的景色?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西江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解读课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宿建德江》,还记得这首诗描写了月下怎样的景色吗?
  预设:写了月下,作者乘小船停靠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远望苍茫空旷的野外,天幕下降,似乎比树还低,笼罩一切。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一轮明月却是那么亲近船上的客人。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辛弃疾的一首词,看看这首词又写了月下怎样的风景?齐读课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课题有两部分,从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第一部分“西江月”是词牌名。第二部分“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时间:夜里。地点:黄沙道。事情:行。
  3.说说题目的意思。
  预设:夜间行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二)多种形式,初读词作
  1.自己读一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读通,读顺。
  2.指名朗读,并让学生做出相应的评价。提示:路转溪桥忽见的“见”同“现”,读音xiàn。
  3.读词的时候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读出味道。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三)全班交流,了解诗意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指导:
  惊鹊:鹊儿被惊醒。
  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
  溪桥:溪上的小桥。
  3.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的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往日的茅屋小店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4.试着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四)合作探究,深入诗情
  1.小组合作。
  共学提示:
  (1)默读词作,你从词中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从中你想到了什么?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汇报交流。
  看到的:明月、惊鹊、星、雨、茅店
  闻到的:稻花香
  听到的:鹊啼、蝉鸣、说丰年、蛙声
  交流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闻到的是稻花香;听到的是说丰年、蛙声。
  (2)这儿的“说”字,是谁在说?
  预设:是青蛙在说,也是农人、作者自己在说。
  (3)发挥想象,他们说的是什么呢?
  (4)作者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想到了丰收时的情景,心里充满了喜悦之情。
  交流2: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让你想到了哪句诗?
  预设:“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让我想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
  (2)这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预设:天气忽变,作者一开始可能挺着急的,他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走过小溪,忽然就看到了,心里又多了一份欣喜。
  3.对比阅读。
  比较《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都写了月亮,都借月抒发感情。
  (2)不同点:抒发的感情不同,《宿建德江》借月亮抒发诗人旅途寂寞、孤独之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抒发了诗人陶醉于黄沙道的美景之中,充满了对丰收的向往,流露出愉悦之情。
  (五)延伸学习
  古诗词中还描绘了许多的美景,大自然的景色在诗人笔下不仅仅凝固成一幅幅优美的图画,也记录了作者当时的心境和思考。课下同学们可以再来读一读。
  1.日积月累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2.快乐读书吧
  送友人寻越中山水
  (唐)李白
  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
  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
  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
  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
  八月枚乘笔,三吴张翰杯。
  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
  译文:
  听说你要去会稽山,那里最适合你这样才比谢灵运的人。
  你会看到千岩清泉洒落,万壑绿树萦回。
  东海横垣秦望山下,当初秦始皇就在那里眺望东海,西陵山围绕越宫高台。
  镜湖如清霜覆盖的明镜,海涛汹涌如雪山飞来。
  八月的浙江就等待你这支枚乘的生花妙笔去揽胜,三吴的美食佳肴就等着你张翰似的美食家去品尝。
  那里逸兴多多,你可一定去上天台山逛逛,不到天台山就没有到浙江。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