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全过程,通过实 验探究,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4、会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有关问题。
设计
课题
预备
实验
10
5
论证
口诀
练习
拓展
挑战
返回
结束
应用
镜头(凸透镜)
(像)
照相机能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投影片上的图案通过凸透镜形成一个放大的、倒立的实像.
放大镜就是凸透镜,能成放大的、正立的虚像。
投影仪
困惑:
我们看到了人在照相的时候,总是可以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在看投影仪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放大的实像;老爷爷还可以透过放大镜看到一个放大了的字,这都是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那么同样是凸透镜,为什么可以成这样不同的像呢?
现象:
同一个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
问题:
猜想:
实验
设计
课题
预备
实验
10
5
论证
口诀
练习
拓展
挑战
返回
结束
应用
凸透镜成的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 有什么关系?
预备知识:
S2=50.0cm
S1=33.0cm
S3=74.3cm
u=?
v =?
S2-S1=17.0cm
S3-S2=24.3cm
一、探究课题:
像的大小、倒正、虚实是否和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二、猜想:
当物体距离镜头较远时,在光屏上成一个缩小的像,物体距镜头较近时,在光屏上成一个较大的像。如果物体距离镜头很近时,则成一个正立放大的像,此时在光屏上找不到像。或像的大小,倒正,虚实与物距有关
三、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光屏
刻度尺,火材
实验装置
四、实验思路:
物体首先在2F之外,然后在2F和F之间,最后在F以内。记下每一次的物距和像距,以便研究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大小、虚实、倒正)。我们在实验时候,将蜡烛和光屏分别放在透镜的两侧。
将实验数据 凸透镜的焦距f=10cm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cm 像的情况
倒立或正立 放大或缩小 实像或虚像
六:实验步骤:
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摆放蜡烛、凸透镜、光屏。并点燃蜡烛,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学生实验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cm 像的情况
倒立或正立 放大或缩小 实像或虚像
将实验数据填入下表 凸透镜的焦距f=10cm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cm 像的情况
倒立或正立 放大或缩小 实像或虚像
照相机
幻灯机
放大镜
像的特点:倒立、放大、实像; 物距< 像距
像的特点:倒立、缩小、实像; 物距 >像距
像的特点:正立、放大、虚像;物像同侧
规律:
倒 立
缩 小
实 像
倒 立
放 大
实 像
正 立
放 大
虚 像
照相机
幻灯机投影仪
放大镜
八:分析和论证: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像 的 情 况 应 用
倒立
正立 放大
缩小 实像
虚像
大于2倍焦距
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
小于焦距
九、评估和交流:
在凸透镜成像中,物体移动时,实像和虚像的转折点在哪里?放大和缩小实像的转换点在哪里?(请学生回答)
记忆口诀: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凸透镜成像题目分类训练:
凸透镜成像与物距的关系:
凸透镜焦距是8厘米,物体放在距透镜20厘米处,在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可得到一个
、 的 像, 利用这个原理制成了 ;
若把物体放在12厘米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可在透镜上得到一个 、 的 像,利用这个原理制成了 ;
若把物体放在距透镜6厘米的地方, (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成像。那么能成一个 、
的 像,应用是 。
倒立
缩小
实
照相机
倒立
实
放大
投影仪
不能
正立
放大
虚
放大镜
课堂作业:
1、在凸透镜成像的观察实验中,已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25cm处,则在光屏上所成清晰的像是:(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正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2、物体从8f处向2f处移动的过程中,像始终是 像,但像逐渐 。
3、画出下列各图的折射光线或入射光线:
1、总结你在这一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2、谈一谈你在探究实验中的体会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