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级高三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1—10:BACDB ACCAD; 11—20:BDBCA ADDBD; 21—30:CABCC CAACD;
31—40:DBCBD CBABD; 41—48:ACDBB DDB
49.(1)特点:由官方主导向官绅结合发展(或乡村治理的力量向多元化发展);士绅发挥较大作用;中央的权力逐步延伸到乡村;弥补国家管理体制的不足(或维护社会稳定和征发赋税;是官方机构的有益补充);乡规民约进一步发展;基层治理与宗族管理紧密结合;儒家伦理(理学/心学亦可)不断渗入乡村治理;是自然形成的自治状态。(每点2分,任意3点,共6分)(改写、摘抄恰当同等给分,如:乡村自治组织逐步发展;中央政府借助乡村组织稳固统治。)
??? 原因:稳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科举制的推行,促使士绅阶层兴起;文化、教育的发展;儒学的发展和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宗法制庶民化和乡村族权的发展;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行政管理面临人口增长的压力;国家赋税制度的调整。(每点2分,任意3点,共6分)
(2)变化:传统乡村治理组织趋向解体(或农村社会权力组织趋向解体);纳入国家政治制度体系(被现代乡镇地方自治取代);新的地方治理体系兴起;地方自治事务进一步拓展;乡村治理法制化。(每点2分,任意2点,共4分)
原因:列强侵略与农民起义破坏了传统自治组织;清末新政改革的推动;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传统自治组织失去存在的土壤;近代工业的兴起;西方文化的传播(或西学东渐)。(每点2分,任意3点,共6分)
??? 影响:促进了乡村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减轻了政府负担,缓解了社会矛盾;培植了民主革命的力量。(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3分)
50.示例一:
观点:我赞同梁启超的观点,即地理环境是造成南北文明差异的重要因素。(3分)
论述:梁启超认为,中国历史上南北方在政治、哲学、军事上的差异与南北地理环境的差别有关。历史上,南北方气候、土壤、水流等自然条件的差别,使得北方的经济总量与人口数量都曾高于南方。所以北方一度取得了政治、军事、文化上的优势。梁启超的研究并非以孤例穿凿附会,而是经过了统计分析,具有一定科学性。尽管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的能动性逐渐增强,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与历史进程的影响会减弱,但其对古代文明重大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8分)
总结:地理环境是影响文明特征与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1分)
示例二:
观点:我赞同梁启超的一个观点,即地理环境是影响文明特征与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3分)
论述:梁启超认为,中国历史上南北方在政治、哲学、军事上的差异与南北地理环境的差别有关。但他的观点并非地理环境决定论,他认为地理并非唯一的因素,“人事”对历史也有重要影响。人类早期文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确实比较大。但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的能动性逐渐增强,地理环境的影响力会逐渐减弱,例如工业革命后征服自然的能力明显增强。历史上,相似的地理环境下存在着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民族。地理环境决定论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属于机械唯物主义。(8分)
总结:尽管梁启超的研究强调地理环境对文明特征与历史进程的重大作用,但没有绝对化。(1分)
示例三:
观点:梁启超重视人地关系,重视数据统计,其史学研究方法受西方思想的影响。(3分)
论述:梁启超以地理环境解释中国南北文明特征与古代历史进程,研究过程中使用了数据统计方法,而非以孤例穿凿附会。这些做法都带有科学化的特点。西方近代科学的特征是以实验事实为依据,以数学语言进行描述。部分西方思想家强调物质的重要性,把文明特征与历史进程都归结为地理环境。近代西学东渐,梁启超提倡史学革命,不可能不受西方思想的影响。(8分)
总结:人是时代的产物,梁启超的史学思想也是特殊时代的产物。(1分)
示例四:
观点:北方对南方的政治优势与经济、军事、民族等因素有关。
论述:梁启超发现,中国古代北方政权“王霸定鼎”的时间远远长于南方,但并没有说明原因。我认为,中国古代前期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北方对南方有较大的物质、人口和文化优势。所以当时北方征服南方的次数较多。在进入工业文明以前,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并没有军事上的优势。所以经济重心南移以后,南方仍然有可能被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所征服。这就是北方对南方有较大政治优势的原因。
总结:北方对南方的政治优势的成因是复杂的。
51.(1)政策内容具有广泛性;主要针对没有人身自由的人;政策实施具有灵活性。(每点3分,任答2点给6分)
(2)清廷面临巩固政权的任务;旧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清廷须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明清之际的社会动荡使经济凋敝。(每点3分,任答3点给9分)
52.(1)二战给人类带来沉重灾难;两极格局威胁世界和平;世界人民渴望和平;民众在国际事务中的参与意识增强。(每点3分,任答2点给6分)
(2)制约霸权主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利于新独立民族国家维护独立;推动民众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每点3分,任答3点给9分)
53.(1)条件:成长于手工业发达的地区,很早接触器械制作;工商业经济发展;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近代自然科学的传播;洋务运动的开展(或洋务派的支持)。(6分)(2)成就:研制成功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翻译一系列西方科技著作;创办科技学校,推广科技教育;创办科技期刊。(4分) 意义:推动西方近代自然科技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中国传统科技向近代科技转变;推动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鼓舞民族救亡图存运动;提高了民族自信心。 (5分)